中國科研團隊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資料庫初具規模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鄖縣喬家院墓地出土青銅器。羅武幹課題組 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司母戊(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乳釘紋青銅爵……在博物館展出的造型精美的古代青銅器頗受觀眾矚目。不過,這些青銅器的出土地並不一定就是產地,它們的產地研究也是考古學關注的一個重要方向。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羅武幹課題組已初步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的方法,青銅器泥芯科技分析資料庫也初具規模。

羅武幹介紹說,近年來,鉛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在古代青銅礦料來源研究中備受關注,並已取得豐碩研究成果。然而,此前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地(產地)研究關注較少,但產地與礦源是青銅器生產鏈條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一件青銅器所用金屬原料(銅錠、錫錠及鉛錠等)應來自古代各金屬礦山,而現已發現的鑄銅作坊遺址多在古代城市遺址附近、多遠離古礦冶遺址,可見青銅器的產地與礦源往往相異。

為此,課題組專注於利用X射線衍射法(XRD)、波長色散型螢光光譜法(WD-XRF)、原子發射光譜法(ICP-AES)等各種科技方法,對古代青銅器中殘留泥芯進行綜合分析,以探討其物相組成、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徵,並與相關土壤背景數據特徵進行對比分析,以探明其產地。

羅武幹透露,課題組成員、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生馬丁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最新系統分析了湖北鄖縣喬家院墓地出土青銅器泥芯中的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徵,結果表明,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的元素特徵與南方紅土相似,而明顯異於北方黃土地球化學特徵。

同時,在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徵上,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與山西侯馬陶範、李家陶範等差異較為明顯,更接近湖北盤龍城及左塚泥芯。這也意味著,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的原料很可能來自南方紅土區域,且與盤龍城及左塚泥芯具有同源性。考慮到盤龍城及左塚所在地屬於楚國中心區域,科研團隊推測,此批青銅器系在楚地鑄造後輸入麇地,這也從另一角度展現出麇國為楚國所滅的歷史。

此前,羅武幹課題組還與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分析了南陽夏餉鋪鄂國墓地出土青銅器的產地,結果表明該批青銅器系在鄂國當地鑄造而成,但其使用了來自其他區域的金屬原料。

據了解,羅武幹課題組這兩項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的最新成果論文,已分別在國際知名專業學術期刊《考古學與人類學科學》《微量化學雜誌》發表。(完)

相關焦點

  • 中國|散落世界各地的青銅器,在數字博物館重聚
    在數字博物館重聚 Bronz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reunite in a digital museum 中國銅陵市的一家新型博物館通過虛擬方式,展出了漢代以來的中國古代銅器和青銅器
  • 寧波大學:將科研做在服務產業中
    近日,在寧波大學《高等分析化學》課堂上一名研究生驚喜地說,他們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對多個批次茶葉進行盲樣檢測,以驗證前期找出的茶葉「產地標誌物」是否可以用於產地鑑別,由此進行產地保護。前期同學們緊張調試著色譜——質譜儀,一部分同學對茶葉進行衍生化處理,另一部分同學開展進樣和數據處理。很快一組組特徵峰呈現出來,隨後將該圖譜放入前期建立的資料庫裡進行對比。
  • 動物所等建立衰老生物學多組學資料庫
    近年來,隨著衰老相關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以及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日益發展,衰老相關多組學數據層出疊見。然而,目前尚缺乏綜合性的整合衰老生物學多組學數據的數據資源庫。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與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鮑一明研究組、張維綺研究組合作建立了Aging Atlas資料庫(https://bigd.big.ac.cn/aging/index)。
  • 劉新峰:科研路上的築夢人——訪中國「雲卒中」數據第一人
    2002年,東部戰區總醫院劉新峰留學歸來,將夢想付諸實踐,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卒中資料庫;一名神經內科醫生,心系解決患者的問題,將血管內微創介入技術應用於腦血管再通變為現實,並推廣全國,在國內率領著團隊,開創了神經內科介入學科的一個又一個中國第一。
  • 中國農科院:全球首個作物黃萎病菌資源和基因組資料庫上線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近日,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黃萎病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聯合牽頭的「全球黃萎病菌基因組研究」計劃取得重要進展,搭建了國際上第一個作物黃萎病菌資源和基因組資料庫(Verticilli-Omics)並正式上線(https://db.cngb.org
  • 青銅器中的飪食器:古代挹取食物的匙子叫「匕」
    匕古代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發現的匕常與鼎鬲同出。商代匕,多體呈桃葉形,後可裝柄。西周匕,體呈桃葉形,後有扁條柄,柄尾磬折。戰國匕,體呈橢圓形,柄扁平而細長。俎(zǔ)俎是古代祭祀時用以載牲的禮器,也是切肉用的案子。俎體為兩端有足的長方形,有的案面微凹,有的案面上鑄十字形孔。
  • 新研究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新聞...
    大規模人群基因組學的研究,可以發現與疾病(或表型性狀)顯著相關甚至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遺傳變異。因此,美、英等多個國家發起了國家級人群基因組學研究計劃並公開數據供全球科學家研究使用,為全人類的醫療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2018年10月3日,英國政府宣布將在未來五年內開展五百萬人基因組計劃,並表示從2019年起,全基因組測序將被作為標準之一輔助重病患兒、患有難治癒或罕見疾病成年患者的治療。
  • 科研團隊在西雙版納發現過樹蛇屬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供圖中新網昆明3月21日電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公眾號21日發布消息,中國科研團隊利用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數據,對過樹蛇屬物種進行野外採集、分類釐定和分子系統發育關係的構建,研究認為採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侖的過樹蛇應為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 1940年代在美國調查中國青銅器的陳夢家
    畢業後,陳夢家開始在青島大學師從聞一多學習古代文學,陳在中央大學時曾跟隨聞一多學習中國現代詩歌以及西方文學。當時,在聞一多的影響下,他的學術興趣轉向了中國經典並開始發表論文,突破舊學重新闡釋中國的古詩文。1932年夏天,陳夢家陪同聞一多前往泰山旅行。泰山自古便是中國舉行道教和儒家儀式的神聖之地,這次朝聖之旅可能激發或加強了陳繼續從事中國古代宗教、神話和儀式研究的決心。
  • 中國檢科院動物檢疫研究所:科研路上「摸爬滾打」
    ——中國檢科院動物檢疫研究所(以下簡稱動檢所),一項項驕人的科研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響噹噹的團隊   作為中國檢科院的首席專家,動檢所所長林祥梅從2000年動檢研究團隊成立初始,就一直從事著動物檢疫科學研究,她親歷了這個團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每一次成長。   「剛開始時,我們還沒有成立實驗室,大家就著手做一些風險分析,為質檢總局提供決策參考。」
  • 研究人員開發出犬科動物資料庫
    原標題:研究人員開發出犬科動物資料庫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合作開發的犬科動物資料庫「iDog」正式上線。該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在線發表。家犬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之一,同時也是許多人類遺傳病的基礎研究模型。
  • 中科院兩研究「殊途同歸」:中國古代家犬
    中國科學院兩個不同科研項目近期分別完成的研究成果卻「殊途同歸」,均認為澳洲野犬的祖先是中國古代家犬。澳洲野犬的群體結構。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供圖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課題組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採集測序10隻野生的澳洲野犬和2隻紐幾內亞歌唱犬,並且收集97個家犬和灰狼的下載數據,組成109個全基因組測序數據集。
  • 美國建立亞洲最全水產飼料配方資料庫
    美國建立亞洲最全水產飼料配方資料庫2016-11-10 10:1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產品期貨網例如,2011年&nbspNational&nbspResearch&nbspCouncil’s&nbspNutrient&nbspRequirements&nbspof&nbspFish&nbspand&nbspShrimp(國家魚蝦研究委員會)的營養需求報告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幼魚,這些幼魚通常使用具有高營養、高消化率的配方投餵
  • 同濟科研團隊定位了新型環狀病毒受體基因
    在獲悉中科院巴斯德所郝沛等學者及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的研究,接連將新型冠狀病毒的受體基因指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之後,團隊連日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分析技術,研究了共計四萬三千多個肺臟細胞,進一步發現80%ACE2受體主要在II型肺泡聚集。
  • 我國海洋底棲動物有了規範化分類資料庫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專家在杭州召開「底棲動物分類鑑定技術與資料庫在典型海洋生態監測中的應用」項目自驗收會議。會上,專家組在聽取了任務負責人的匯報、審閱了項目組提交的各項成果資料後,一致同意項目通過自驗收。
  • 42種學術研究必備科研工具,太太太實用了!
    在做學術研究的時候,好的工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因為沒有合適的高效的工具,浪費了很多不必要的時間。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提供了自己親用的「科研工具大全」,既細緻又全面!一定會為大家的學術研究提供幫助哦!
  • 鍾友剛科研團隊在基因編輯克隆犬研究取得世界性突破
    近日,我院鍾友剛副教授科研團隊,與北京希諾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合作,利用CRISPR/Cas9技術敲除了犬ApoE>基因,並通過胞質注射及體細胞克隆技術,成功獲得了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該研究為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製備疾病模型犬提供了新方法及研究策略,同時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生物醫學研究提供良好的大型模式動物。
  • 世界一流的青銅器收藏——泉屋博古館
    日本關西地區有世界一流的青銅器收藏——泉屋博古館,其館藏核心為住友春翠的青銅器收藏。在當時的世界,對於怎樣收藏中國古代青銅器,毫無頭緒時,住友春翠收藏已聞名海內外,他發行的圖錄已成為世界收藏界之指導。
  • 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野生動物本底資料庫
    此次調查對三江源國家公園野生動物資源持續系統調查研究,首次形成三江源國家公園陸生脊椎動物物種名錄,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本底資料庫;繪製藏羚、藏野驢、藏原羚、胡兀鷲、黑頸鶴等重要物種分布圖,利用棲息地適宜性指數模型對雪豹、藏羚、藏野驢等10個重要物種的棲息地適宜性進行評估;解析三江源區人獸衝突現狀,形成三江源國家公園陸生野生動物監測方案。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