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縣喬家院墓地出土青銅器。羅武幹課題組 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司母戊(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乳釘紋青銅爵……在博物館展出的造型精美的古代青銅器頗受觀眾矚目。不過,這些青銅器的出土地並不一定就是產地,它們的產地研究也是考古學關注的一個重要方向。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羅武幹課題組已初步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的方法,青銅器泥芯科技分析資料庫也初具規模。
羅武幹介紹說,近年來,鉛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在古代青銅礦料來源研究中備受關注,並已取得豐碩研究成果。然而,此前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地(產地)研究關注較少,但產地與礦源是青銅器生產鏈條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一件青銅器所用金屬原料(銅錠、錫錠及鉛錠等)應來自古代各金屬礦山,而現已發現的鑄銅作坊遺址多在古代城市遺址附近、多遠離古礦冶遺址,可見青銅器的產地與礦源往往相異。
為此,課題組專注於利用X射線衍射法(XRD)、波長色散型螢光光譜法(WD-XRF)、原子發射光譜法(ICP-AES)等各種科技方法,對古代青銅器中殘留泥芯進行綜合分析,以探討其物相組成、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徵,並與相關土壤背景數據特徵進行對比分析,以探明其產地。
羅武幹透露,課題組成員、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生馬丁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最新系統分析了湖北鄖縣喬家院墓地出土青銅器泥芯中的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徵,結果表明,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的元素特徵與南方紅土相似,而明顯異於北方黃土地球化學特徵。
同時,在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徵上,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與山西侯馬陶範、李家陶範等差異較為明顯,更接近湖北盤龍城及左塚泥芯。這也意味著,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的原料很可能來自南方紅土區域,且與盤龍城及左塚泥芯具有同源性。考慮到盤龍城及左塚所在地屬於楚國中心區域,科研團隊推測,此批青銅器系在楚地鑄造後輸入麇地,這也從另一角度展現出麇國為楚國所滅的歷史。
此前,羅武幹課題組還與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分析了南陽夏餉鋪鄂國墓地出土青銅器的產地,結果表明該批青銅器系在鄂國當地鑄造而成,但其使用了來自其他區域的金屬原料。
據了解,羅武幹課題組這兩項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的最新成果論文,已分別在國際知名專業學術期刊《考古學與人類學科學》《微量化學雜誌》發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