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全球首個作物黃萎病菌資源和基因組資料庫上線

2020-11-29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近日,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黃萎病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聯合牽頭的「全球黃萎病菌基因組研究」計劃取得重要進展,搭建了國際上第一個作物黃萎病菌資源和基因組資料庫(Verticilli-Omics)並正式上線(https://db.cngb.org/Verticilli-Omics )。用戶可在該網站查閱收錄的菌種資源信息、測序基因組可視化展示、數據挖掘和分析等工作。

大麗輪枝菌是一種毀滅性的土傳維管束病原真菌,曾與馬鈴薯晚疫病病原並列為世界頭號檢疫對象,寄主廣泛,年均損失近百億美元。而該病原難以防控的重要原因是種群結構複雜,農業生產實踐中缺少分子流行檢測技術。

針對這一難題,中國農科院作物黃萎病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16家單位開展協同攻關,構建了迄今為止來源國家和寄主最為系統、基因型最為全面的菌種資源庫,發起了「全球黃萎病菌基因組研究」計劃。據介紹,目前已完成了159株大麗輪枝菌全基因組及3624株基因組重測序工作,搭建了Verticilli-Omics資料庫1.0版本並開始線上運行。

Verticilli-Omics資料庫1.0版本優先釋放了菌種資源和全基因組數據。菌種資源資料庫收錄了來源10個國家26個寄主共8102份黃萎病菌菌種資源,為迄今為止遺傳多樣性最豐富的菌種資源資料庫;全基因組資料庫釋放了159個大麗輪枝菌全基因組數據,佔目前已釋放大麗輪枝菌基因組總數的85%;搭建了基因組可視化、基因組注釋信息、基因功能檢索、基因組家族聚類、基因比對、基因多樣性鑑定、致病相關基因富集等檢索和分析通道。

研究團隊目前還在搭建Verticilli-Omics資料庫2.0版本,主要展示全球大麗輪枝菌遺傳變異組數據。

研究團隊認為,Verticilli-Omics資料庫在線將為作物黃萎病研究領域提供重要的數據資源和共享服務,同時也為合作團隊後續構建全球大麗輪枝菌種群結構參考「基線」並闡明其演化機制、建立完善的種群分子流行監測技術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犬科動物資料庫iDog正式上線
    本報訊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與北京基因組所合作開發的犬科動物資料庫iDog正式上線。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近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 西藏公布首個青藏高原特有魚類黑斑原鮡基因組
    近日,自治區農科院水產所聯手諾禾致源及武漢理工大學,公布了首個青藏高原特有魚類黑斑原鮡的基因組,這意味著填補了青藏高原魚類基因組空白,為後期種質資源保護和魚類適應性研究奠定了基礎。&nbsp&nbsp&nbsp&nbsp2018年8月14日,自治區農科院水產所聯手諾禾致源及武漢理工大學,公布了首個青藏高原特有魚類黑斑原鮡的基因組。
  • 世界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的基因組圖譜誕生
    他們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基因組多倍化和極端環境適應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參考。牟振波告訴《中國科學報》,過去5000萬年間,青藏高原一直處於隆升過程,並伴隨著極端地質運動和氣候變化。這使得青藏高原成為了研究高原環境下動物進化和適應機制的「天然實驗室」,也是全世界生物學家關注的熱點區域。
  • 研究人員開發出犬科動物資料庫
    原標題:研究人員開發出犬科動物資料庫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合作開發的犬科動物資料庫「iDog」正式上線。該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在線發表。家犬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之一,同時也是許多人類遺傳病的基礎研究模型。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30日,全球首個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正式在漢對外發布。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更難以估量。
  • 農科院作物所研發出雜交制種新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新技術,為第三代雜交制種提供了高效技術方案。這是記者9日從中國農科院了解到的。據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傳曉介紹,我國玉米年播種面積超過6億畝,幾乎全都是雜交品種,而創製和利用雄性不育系正是雜交制種的關鍵技術。作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蕊發育異常、不能產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發育正常、能夠結實的現象。作物雄性不育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對農業做出巨大貢獻,如基於細胞質不育系的「三系法」雜交稻、基於光溫敏感不育系的「兩系法」雜交稻都獲得了大面積應用。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陳炳華攝主要作者: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汪陽東團隊進展亮點:成功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分子機制。對樟科在中國分布的20屬47個代表種進行了低蓋度基因組測序,16屬23個代表種進行了混合組織和花苞轉錄組測序。鑑定了調控樟科及山蒼子精油主要化合物合成的關鍵酶基因LcuTPS42。
  • 2020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表觀基因組學與遺傳改良研究組...
    事業單位招聘公告:2020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表觀基因組學與遺傳改良研究組招聘博士後2人公告,有意願者請提供個人簡介、研究工作簡介、研究論文及三位推薦人的聯繫方式發送至luzefu@caas.cn。
  •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9月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所長、研究員錢前一行6人到棗莊市山亭區徐莊鎮安上村現代農業產業園考察調研。區委書記畢志偉,區委副書記張奇,區政府副區長廖華等陪同。調研組聽取了產業園區相關負責人的匯報,就園區農業作物種植與種子培育技術上的所需所求以及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瓶頸與困難進行詳細了解,並實地查看產業園內玉米、穀子、甘薯等部分農作物種植地塊情況,對下一步的種植給予了技術指導。
  • 中國發布首個海洋生物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首張貝類
    新華網青島7月31日電(記者張旭東徐冰)中國科學家31日在青島宣布,他們繪製完成了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海洋生物的全基因組序列,也是世界上首張貝類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國範介紹說,根據繪製成功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發現牡蠣基因組由8億個鹼基對組成,大約包含2萬個基因,基因組數據支持了海洋低等生物具有高度遺傳多樣性的結論。據張國範介紹,牡蠣全基因組序列的完成對牡蠣養殖和減少牡蠣所帶來的海洋生物汙損具有重要應用價值,而且也標誌著基於短序列的高雜合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重大突破。
  • 鮮食市場搶先機——記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玉米中心團隊
    協同創新先搭平臺鮮食玉米以甜、糯和甜糯品種為主要特徵,而甜、糯種質資源分布在美洲和亞洲等區域,不管從種質資源整合還是品種創新來講,只有通過全球協同創新才能有效推進中國鮮食玉米產業的提檔升級,因此,搭建國際化科研交流平臺是第一步。
  • 中國農科院將聚焦農業「卡脖子」技術培養一批領軍人才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董峻、黃垚)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25日說,中國農科院將聚焦未來農業發展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前沿領域,聚焦糧棉油、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共性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培養一批領軍人才。
  • 中外學者破譯香菜基因組序列並搭建數據共享平臺—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3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與加拿大農業與農業食品部
  • 中科普瑞發布國內首個十萬人甲基化組計劃 -- 表觀星圖計劃
    同時,中科普瑞發布國內首個十萬人甲基化組計劃 -- 「表觀星圖計劃」(Epigenetics Atlas Project)。參加此次籤約儀式和發布會的嘉賓包括萬利加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李偉波先生、麻薩諸塞大學校長Dr. Michael F.
  • 中國農科院:草地貪夜蛾聯合攻關取得突破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農業科學院面向全國各個植物保護總站發布草地貪夜蛾最新防控技術,此次技術發布將為有效控制草地貪夜蛾暴發危害,保障糧食及農業生產安全提供技術支撐與保障。
  • 全球首個衛星全直播網際網路平臺正式上線
    四川在線記者 張明海5月29日,在電子科技大學衛星產業技術研究院與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新基建」衛星網際網路產品發布會上,全球首個衛星全直播網際網路平臺——直播地球APP正式發布。據了解,這也是今年4月20日,衛星網際網路正式納入國家「新基建」戰略以來,國內首個衛星網際網路產品發布會。在此次發布會上,國星宇航重磅發布的衛星網際網路產品備受矚目。其中,全球首個衛星全直播網際網路平臺——直播地球APP正式上線。
  • 史上最全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問世
    對代表全球育種計劃的15個小麥品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這將使科學家和育種人員能夠更快地識別出具有影響力的基因,從而提高小麥產量、害蟲抗性和其他重要的農作物性狀。小麥是世界上種植最多的穀類作物之一,在全球糧食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約佔全球人類熱量攝入的20%。據估計,到2050年,小麥產量必須增長50%以上,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全球需求。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2014-09-23 12:2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瀏覽量: 1201 次 我要評論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組建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成為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標誌著鯉科魚類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解析和遺傳選育研究全面進入基因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