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你看你吃這麼少,奶水能夠孩子吃嗎?」
「你這胸,一看就沒多少奶水……」
這樣的話從婆婆嘴裡說出來時,就像刀一樣扎在心裡。婆婆也是一番好意,擔心孩子餓著,但是說多了自己都會懷疑自己。
「寶寶剛吃完沒多久就又餓了,是不是奶水不夠孩子吃?」
於是,有的寶媽就開始給孩子進行混合餵養,一餐或兩餐奶粉才餵一餐母乳。
但是真如婆婆所說「胸小沒奶」、「不好好吃沒奶」,以及寶媽懷疑「孩子餓的快」,就能斷定自己「母乳不足」嗎?
答案當然不是。
因為關於胸大胸小這個已經講過很多次了,因為奶水多少跟胸大小無關,而是跟乳腺管有關,大小只是跟脂肪多少有關,並不會對奶水有影響。
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包子,胸小有可能是「皮薄餡多」,胸大可能是「皮厚餡少」。
所以,絕不是寶媽靠直覺去感受的,而是應該看寶寶的表現。
母乳不足,寶寶會有什麼表現?
學會「四看」
一看寶寶的體重
●看寶寶體重是否達標
可以參考下面這種表格,是根據衛生部《中國10歲以下兒童身高體重標準表》整理而成的。
●看寶寶體重增長是否正常
正常情況下,如果營養充足,寶寶在出生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體重會不斷上漲。
不過要說的一點是新生兒出生後的3-4天,由於排出胎便,胎脂慢慢消失,寶寶喪失一些水分,再加上一開始寶寶吃奶少,所以會出現短暫的體重下降的情況,到寶寶出生的第3-4天時,體重可能會減輕初始體重的6%-9%,這屬於正常現象。
但隨著寶寶對外界的適應,體重會逐漸漲起來。如果第10天時,體重還沒回升到初始體重,那麼寶媽就需要諮詢醫生了,看看是不是奶水不足或餵養不當,再或者是寶寶生病了。
除此以外,一般寶寶到5-6個月的時候,正常發育的情況下,體重會是剛出生體重的兩倍,但也不絕對,有的寶寶初始體重大,那麼到五六個月的時候就不易達到2倍。
不過寶寶的體重增長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一般來說,寶寶出生的前兩個月,每個月平均增長0.5kg,10-12個月,每個月平均增長約0.3kg。這些數據僅供寶媽參考,畢竟有的寶寶增長可能慢,有的增長得快,但只要在標準範圍內,都不用太擔心。
結合兩個標準來看,如果寶寶體重不達標、增長出現異常,就要考慮是否奶水不充足了,也需要帶寶寶去醫院看一下。
通常兒保醫生會建議孩子出生後的2、4、6、9、12個月的時候各稱一次體重,1-3歲時每半年要稱一次,然後將每次的體重數標註在生長圖上,好觀測孩子的生長曲線,這樣更直觀一些。
二看寶寶吃奶的狀態
奶量充足的情況下,寶寶的吃飽後的表情是可以看出來的,通常會很滿足。
而且有的寶寶一開始吃的時候狼吞虎咽,大口大口的,感覺真是使出渾身的勁兒在吃奶,但如果吃了一會兒,寶寶開始邊吃邊玩兒,那就可以說明母乳是夠寶寶吃的,不用懷疑。
三看寶寶的排洩情況
通俗點說,寶寶一種「吃得多拉得多」的生物,寶寶的排洩情況也能反應出寶寶吃得是否正常。
奶水充足的情況下,寶寶每天的排洩量是固定的。
對於1個月內的寶寶來說,經常會出現黃綠色的大便,而且有的寶寶每次吃完奶都會大便,每天尿不溼被尿溼6-8次。這就是正常的情況,也能反應出寶媽奶水是否充足。
如果寶寶吃奶後很長時間才一次,並且大便形狀異常,那麼寶寶要麼是消化系統出了問題,要麼是奶水不足,這些都有可能。
四看自己的乳房狀況
每次餵奶前都有乳房脹滿的感覺,餵奶的時候能感覺到乳汁變少,胸變軟,那就說明寶媽的奶水是基本足夠寶寶吃的。
通常在寶寶吃奶的時候,母乳還可以一邊吃一邊分泌,真正的奶水不足其實很少見,多是被耽誤被誤解造成的。
心情不好,奶水不足
心情會影響奶水量,這是一個事實,更何況,多數寶媽產後在一周內都會出現抑鬱的情況,有的久一些可能一個月,這是受激素影響出現的情緒,而不是真正的產後抑鬱症。
不過這時候更需要家人的理解和體諒,才好幫寶媽一起邁過這道負面情緒的檻,否則總是焦慮、生氣、煩躁的話,奶水也會受影響。
沒有真正做到多吮吸
奶要多吸,多數是寶寶越吃越有的。但如果寶媽誤以為自己奶水不夠,給寶寶餵了奶粉,那麼寶寶吃母乳的頻率自然也就降低了,奶水也不容易再長上來了。
所以,從下了產床開始,就應該儘早讓寶寶吸奶,並且要多吸,這樣奶水才能儘快下來,寶寶越吃才能越多。
「下奶」食譜變成了「堵奶」食譜
很多寶媽的下奶湯都是「葷湯」,老一輩人認為葷湯才有營養,奶水才能更充足。
但實際上,葷湯裡的脂肪含量高,喝多了反而容易堵奶。
如果需要喝下奶湯,可以考慮喝些素的,或者葷素搭配著來。
而且有些奶水充足的寶媽如果還總喝下奶湯,那就容易漲奶,漲奶次數多了,奶水也會減少。
母乳餵養需要寶媽有信心,需要了解自己和寶寶的情況,而不是聽別人怎麼說,你跟孩子的步調是否一致,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如果奶水實在不夠寶寶吃,也別太灰心喪氣,畢竟衡量媽媽對寶寶的愛,不是母乳的多少,就算衝泡奶粉也是很耗費精力的。
最後,希望所有的寶媽在母乳餵養這條路上能夠自信、堅持並且相信自己!
你哺乳期有沒有回過奶?因為什麼導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