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研發出「一步法」雜交制種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作科所供圖 7月8日,《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創新團隊最新成果。他們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 鑑於該研究的產業應用價值,美國科學促進會運營的全球科技新聞服務網站優睿科(Eurekalert)在論文發表第一時間報導了相關成果。
-
農科院作物所研發出雜交制種新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新技術,為第三代雜交制種提供了高效技術方案。這是記者9日從中國農科院了解到的。據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傳曉介紹,我國玉米年播種面積超過6億畝,幾乎全都是雜交品種,而創製和利用雄性不育系正是雜交制種的關鍵技術。作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蕊發育異常、不能產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發育正常、能夠結實的現象。作物雄性不育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對農業做出巨大貢獻,如基於細胞質不育系的「三系法」雜交稻、基於光溫敏感不育系的「兩系法」雜交稻都獲得了大面積應用。
-
雜交育種可一步成功 中國科學家研發突破性育種技術
近日,《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和應用創新團隊」和「玉米遺傳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研發團隊。
-
中國農業科學院:打造引領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
作為經濟社會的「壓艙石」,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迫切需要更多人才。中國農業科學院日前召開第四次人才工作會議,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強和「四個面向」,提出未來五年要打造一支引領農業科技發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搶佔農業科技制高點,解決區域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和「卡脖子」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撐。
-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一步法」雜交制種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
7月8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和應用創新團隊」和「玉米遺傳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題為「Genome Editing Enables Next-Generation Hybrid Seed
-
中國「最會研究食物」的大學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
學院秉持"民為國本,食為民天"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情懷,堅守"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初心,致力於小麥、玉米、油菜、棉花、雜糧和馬鈴薯等主要糧油作物和旱作農業理論研究與技術創新,尤其是作物品種選育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
【專訪】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人才楊記磙:「海水稻,深圳造...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人才、「鹼稻中心」副主任、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楊記磙教授、祥祺集團董事局主席陳紅天博士等多位科學家與企業家攜手共同啟動「海水稻生態糧倉共建行動」,宣布將聯合各界精英,實施「億千百萬」計劃——力爭在十年內,修復改造1億畝鹽鹼和灘涂地,建設10個萬畝國家級海水稻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國家新增耕地1000萬畝,帶動100萬農戶脫貧和就業,每年為國家增收500億斤優質海水稻米
-
聚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之農業領域——七大農作物育種 畜禽重大疫病...
,實現重要性狀基因的聚合,創製高產、優質、抗病蟲、耐逆、養分高效利用等有重大育種利用價值的新材料,最終培育出具有多種優良性狀能大面積推廣的突破性新品種;四是分子設計育種信息平臺的建立:研製分子設計育種軟體,建立農藝性狀和基因信息資料庫,建立並完善分子標記資料庫和分子檢測平臺;五是生物安全的基因組編輯育種技術體系的建立:在技術層面完整地對作物基因組編輯技術進行全方位的改進、完善和創新,提高基因組編輯技術的高效性和準確性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493-5找到小麥「癌症」剋星《科學》4月10日主要作者: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孔令讓團隊進展亮點:團隊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首次克隆出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且成功將其轉移至小麥品種中,首次明確並驗證了其在小麥抗病育種中不僅具有穩定的赤黴病抗性
-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這些農業科技真耀眼
)施建忠(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鄧國華(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楊煥良(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李雁冰(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獲獎項目二等獎1、
-
制種純度達99.9%,中國贏得雜交小麥育種話語權
在世界三大重要糧食作物中,小麥也可以大面積實現雜種優勢利用了! 「利用我們的成套技術,可使雜交小麥制種純度達到99.9%以上。」今年6月通過驗收的一項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研究,宣告我國在雜交小麥優異親本創育、強優勢組合配製和規模化高效制種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領域獲重大突破。
-
了不起的農業科技!「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發布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超過70%,支撐保障糧食產量五年保持1.5萬億斤以上的水平,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做出了巨大貢獻。11月20日,在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正式發布。
-
「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發布
回顧「十三五」,我國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動農業產業發生一系列重大變革,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一系列重大貢獻。近日,農業農村部在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發布「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學者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首次獲得遺傳增強的「超級」幹細胞
但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生殖細胞,打造出這些遺傳增強的「超級人類」被倫理所禁止。而在倫理許可的幹細胞中,中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首次人工改造出遺傳增強的「超級」幹細胞。這類幹細胞或將在治療人類疾病中展現身手。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級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
-
鮮食市場搶先機——記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玉米中心團隊
2018年3月20日,中國鮮食玉米產業傳出一個好消息,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共建的「CIMMYT-中國特用玉米研究中心」揭牌,這是在上海市農科院作物所玉米中心團隊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多年合作基礎上結出的果實,從此,上海鮮食玉米科研、產業推廣融入國際組織的全球玉米合作體系,邁出了上海構建中國特用玉米產業頂級學術交流平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