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科技是根本性決定性力量。「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實現歷史性「十六連豐」,果菜茶肉蛋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這其中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超過70%,支撐保障糧食產量五年保持1.5萬億斤以上的水平,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做出了巨大貢獻。11月20日,在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正式發布。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開創了水稻研究從傳統遺傳圖譜向全基因組水平轉變的先河,引領了水稻精準設計育種的新方向,攻克了水稻生產中產量與多個重要性狀之間相互制約的世界性育種難題,突破了水稻超高產與高品質協同改良的理論和技術瓶頸。那麼,這項成果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據了解,這項成果奠定了我國在水稻新品種創製理論和技術領域的國際領跑地位,是農業領域重大基礎理論突破,具有世界性、革命性意義。
畝產突破1000公斤超級稻
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全國水稻各科技創新團隊,選育了多個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超級稻新品種,年均推廣面積超過1.3億畝,有力帶動了全國水稻單產水平的提高。它是確保稻穀所需之時能夠產得出、供得上,能夠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這是從數量上來講,另一方面從質量上來講,適口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基本上能夠滿足人民對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
截至目前,咱們可以冠名超級稻的品種大概是133個,年均推廣面積是1.3億畝,約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30%,應該說實現了大跨越、 大發展。
H7N9禽流感疫苗
H7N9禽流感疫苗研發成功並大規模應用,禽流感疫苗研發創新團隊在國際上率先研發出高效H5/H7二價禽流感滅活疫苗。
據了解,疫苗還阻斷了H7N9病毒從動物向人類傳播,是「從動物源頭控制人獸共患傳染病」的成功典範。
轉基因玉米大豆新品種
轉基因玉米大豆培育成功,自主研發的轉基因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對草地貪夜蛾有良好防效,耐除草劑大豆獲得阿根廷種植許可,奠定了現代種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耐除草劑大豆可以節約成本,增加效益,然後對生態安全是有幫助的,節約成本在10%-20%,那麼增產,也在15%以上。這個成果,應該是說十年磨一劍。
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
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研發成功並應用,攻克了3種豬腹瀉病毒疫苗創製和生產中的世界性難題,實現了「一針防三病」的效果。
首先解決了中國生豬沒有輪狀病毒疫苗的問題,還有一個就解決了三種病毒混合感染的問題。這兩個冠狀病毒,尤其是難以分離培養。
據統計,該產品累計推廣應用超過6000餘萬頭母豬,為我國生豬產業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
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攻克了節水品種不優質、不增產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小麥「節水、省肥、簡化、高產」四統一。
在小麥整個生育期當中 春季只澆一到兩次水,在這個少澆水,少施肥,節水節肥的條件之下,實現了高產穩產,也減少了用工,所以把這套技術 稱之為「節水 省肥 高產 簡化」四統一技術。據統計,該成果5年累計推廣1.1億多畝,為破解華北地區水資源匱乏、地下水超採做出了重要貢獻。
玉米籽粒機收新品種及配套技術體系
玉米籽粒機收新品種及配套技術體系集成應用,攻克了宜機收品種選育、收穫時籽粒破碎率高的產業技術難題,審定了一批優良新品種,提出了從病蟲害防治到專用聯合收穫機械的綜合解決方案。
據統計,我國玉米籽粒機收新品種推廣面積從「十二五」末的零星起步,發展到2019年的2000多萬畝,實現了育種目標和生產方式的變革。
機藝融合、聯合攻關、協同推進,從品種、栽培的制度、包括耕作制度,還有一個就是技術路線,還有機具的配套,形成一個比較好的機運行制。最終就是在各個環節或者是各個層面上,實現投入最少,收益最大。
黃瓜 番茄 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攻克了利用多組學研究作物複雜性狀的重大難題,打通了從基因組到蔬菜新品種的技術通路,引領了國際蔬菜育種新方向,奠定了我國優良蔬菜品種培育的理論基礎。
找到黃瓜的苦味基因,從而培育了葉片是苦的,可以抗蟲,而果實不苦 品質優質的品種。
利用番茄基因組,構建了番茄分子育種的技術體系。
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取得重大進展,攻克了油菜生產從播種、田間管理到收穫的機械化技術難點,創建了在全國油菜主產區可複製、可推廣的高產高效生產模式,全國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007年的不足20%提高到2018年的53.6%。
把品種,把這個機械化的播種技術,無人機的這個管理技術,加上這個機械化的收穫,再然後全新的加工的技術和裝備,就實現了這麼一個全程的油菜的一個機械化和高產高效的生產的模式。既可以增加單產,也可以實現機械化。
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龍粳系列新品種選育及運用
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龍粳系列新品種國際領先,開創了寒地早粳稻育種的獨特理論與技術體系,在優異種質材料創製、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新品種培育等方面,達到國際同類研究領先水平。據統計,該項成果在黑龍江省內外已累計推廣1.37億畝。
龍粳系列品種育成,對黑龍江全省產量大概提高了7.6%,應該就是增產幅度是很大,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意義重大。
除了「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在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還發布了《2020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等6個專項研究報告,線上線下展示了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與會專家表示,未來農業科技將重點從提高抗風險能力、優化農產品結構和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三個方向上繼續發力。「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取得了累累碩果,收穫滿滿,「十四五」我們充滿期待,在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農業科技能夠進一步發揮其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
編輯 | 陳春曉 責編 | 康軒山 監審 | 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