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

2020-12-03 騰訊網

回顧「十三五」,我國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動農業產業發生一系列重大變革,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一系列重大貢獻。現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詳情】,為大家逐一介紹。

NO.

06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

華北麥區是我國小麥主產區,也是我國優質小麥的優勢產區。麵食是當地人民喜愛的主糧食品,在國民經濟中有重要地位。

華北麥區因氣候乾燥,水資源缺乏是小麥生產主要限制因素。2008-2009年冬春之交,華北、黃淮等地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7-9成,小麥受旱1.19億畝,嚴重受旱麥田一片枯黃。針對大面積旱情,從中央到地方,社會各界迅速投入抗旱工作,當時喊出的口號是「多澆一次水,多施一遍肥」,主要通過澆水施肥來應對旱情,終於在大旱之年奪得小麥豐收。然而,到了2018年早春,華北麥區又一次遭受嚴重氣候乾旱,連續150天無有效降水,但有關部門派出幫助抗旱的工作組反饋的信息是:天旱苗不旱!深入調研發現,小麥品種變了、栽培技術變了、耕作機具變了,連麥季澆水也由過去的底墒水、越冬水、返青水、拔節水、開花水、灌漿水或麥黃水等6-7次,減少到只澆底墒水或越冬水、拔節水等2-3次。綜合技術的變革不僅提升了小麥生產性能,也明顯減輕了麥季乾旱少雨的威脅。其中,由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選育的節水耐旱小麥品種、研發的節水省肥栽培技術及其相關農機具成為推動麥田技術變革、促進節水生產發展的主要科技因素。

小麥體系育種專家培育出系列節水高效型品種,突破了優質品種不節水,節水品種不增產的技術難題。「冬小麥節水高產新品種選育方法及育成品種」,201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中麥、石麥、衡麥、滄麥、邯麥、臨麥等系列品種,具有耐旱、節水、高產、優質等優良性能,成為華北缺水地區小麥生產主導品種。

同一品種在不同栽培技術下的差異也很大,優良品種水分利用效率的實現需要節水栽培技術的配套應用。我國北方麥田節水栽培技術對水分利用效率的調控範圍為1.2-2kg/m3。從理論上推算:在產量相同時,水分利用效率達到2的麥田比1.2的麥田可減少耗水40%;或者耗水量相同時,水分利用效率為2的麥田比1.2的麥田可增產66%。小麥體系栽培專家建立的「冬小麥節水省肥高產技術」和「西北旱地小麥蓄水保墒與監控施肥技術」,連年被農業部推薦為全國農業主推技術,為資源節約型小麥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冬小麥節水省肥高產簡化四統一技術體系」,2011年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5年累計推廣1.1億多畝;「旱地小麥蓄水保墒增產技術及農業機械的研究應用」,2015年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華北農村的春耕生產也出現了與往日不同的景觀。小麥返青期澆水、施肥、劃鋤等人力勞作場景已不再呈現,代之以自走式鎮壓機具等多功能機械的廣泛應用,既能壓實土壤、彌封裂縫,又能提熵增溫、壯根防倒。春季第一次澆水施肥普遍推遲到拔節期,春後有雨則可到收穫前不再澆水,實現節水高產、優質高效。

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在華北麥區設有保定、欒城、邢臺、邯鄲、衡水、滄州、德州、濱州、濮陽、安陽、臨汾等11個綜合試驗站,10年來育成節水品種64個,發布生產技術標準和規程60個,設立110個新技術示範點。與當地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協作,每年舉辦技術培訓和田間觀摩活動300多次,參加的基層農技人員和種麥大戶達6萬多人次,在集成和推廣節水栽培技術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輻射並帶動全華北麥區。2018年是我國小麥生產的一個多災年,即便如此,小麥體系55個示範縣的3071萬畝小麥平均畝產達到436公斤,比全國平均361公斤高出20.8%,實現了災年抗逆穩產。

從多年生產實踐看,現有節水品種和節水栽培技術的綜合推廣應用比傳統小麥生產節省灌溉水10%-30%,平均每畝約減少灌水38m3,並維持穩產、節水、增效。當前,小麥體系栽培專家進一步針對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的技術需求,深化節水技術機理研究,將季節性休耕與生育期休灌相結合,挖掘麥田種植系統的抗旱節水潛力,以科技進步支撐節水小麥生產的高效持續發展。

編輯 | 孫麗敏 責編 | 康軒山 監審 | 鍾倩

相關焦點

  • 「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發布 超級稻、禽流感疫苗等上榜
    農業農村部20日發布「十三五」期間十大重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1.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2.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 3.H7N9禽流感疫苗研發成功並大規模應用; 4.轉基因玉米大豆新品種培育成功; 5.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研發成功並應用;
  • 「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佔兩項
    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了10項「十三五」期間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H7N9禽流感疫苗研發成功並大規模應用」「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研發成功並應用」兩項研究成果榜上有名。
  • 農業農村部發布「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新華社南京11月21日電(記者黃垚、董峻)農業農村部日前總結並發布了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等10項「十三五」期間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20日,在江蘇南京舉行的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上,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這10項成果: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H7N9禽流感疫苗研發成功並大規模應用、轉基因玉米和大豆新品種培育成功、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研發成功並應用、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玉米籽粒機收新品種及配套技術體系集成應用、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
  • 了不起的農業科技!「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發布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超過70%,支撐保障糧食產量五年保持1.5萬億斤以上的水平,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做出了巨大貢獻。11月20日,在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正式發布。
  • 「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發布
    回顧「十三五」,我國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動農業產業發生一系列重大變革,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一系列重大貢獻。近日,農業農村部在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發布「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 「十三五」農業科技十大標誌性成果發布!
    他強調,要科學謀劃「十四五」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布局和戰略舉措。一是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和前瞻布局,聚焦農業「卡脖子」技術,持續加強系統創新,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二是打造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謀劃推進農業領域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建設,構建農業基礎前沿重大創新平臺,新增一批特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培養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人才。
  • 國家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高產節水優質冬小麥新品種石...
    黃淮麥區是我國小麥主產區,也是水資源匱乏區,迫切需要高產、節水小麥品種。石麥19號和石優20號是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育成的冬小麥新品種,具有高產、抗旱、節水等突出優點,先後五次通過河北省和國家審定,品種審定區域覆蓋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天津、北京等廣大麥區,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 「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發布哈獸研兩項成果入選
    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了「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等10項「十三五」期間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H7N9禽流感疫苗研發成功並大規模應用」「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研發成功並應用」兩項研究成果榜上有名。
  • 發揮科技優勢 中國農業科學院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再上新臺階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李楠) 12月17日, 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會。會議全面總結「十三五」中國農業科學院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成效,謀劃部署「十四五」工作思路和目標舉措,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 新希望六和在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上展示其科技成果轉化成效
    北京2019年4月26日 /美通社/ -- 4月24日至27日,在成都世紀新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2019(首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上,新希望六和全面展示了自身的農業科技研發體系、研發成果及科技成果轉化成效。綜其展示內容,新希望六和卓有成效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來自以下五個方面。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河南省羅山縣子路鎮朱灣村標準化良田裡,旋耕機穿梭田間,興津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貴權說:「咱這冬小麥肯定有個好收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十三五」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技術裝備支撐能力明顯增強,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走出了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業科技水平更高,農民挑上「金扁擔」,豐收底氣更足。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成為增收「利器」。
  • 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
    河南省羅山縣子路鎮朱灣村標準化良田裡,旋耕機穿梭田間,興津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貴權說:「咱這冬小麥肯定有個好收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十三五」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技術裝備支撐能力明顯增強,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走出了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業科技水平更高,農民挑上「金扁擔」,豐收底氣更足。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成為增收「利器」。
  • 西南民大教授主持完成的「簡州大耳羊新品種培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
    2013年4月8日,四川省科技廳組織國內相關專家對西南民大副校長王永教授主持,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省簡陽大哥大牧業有限公司等6家單位共同完成的「簡州大耳羊新品種培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成果進行了會議鑑定,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楊昌明局長、四川省科學技術廳韓忠成副廳長、西南民族大學趙心愚校長、四川省教育廳科技處潘力處長出席了鑑定會
  • 推廣節水品種!2017年河北冬小麥播種有了技術意見
    資料圖:冬小麥。長城新媒體11月11日訊(記者 趙曉慧)日前,河北省農業廳印發《河北省2017年秋季小麥播種及冬前管理技術意見》,指出要以綠色高產高效為目標,以節水優質為核心,以推廣節水品種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全面提高播種質量,奠定小麥豐收基礎。
  • 衛星遙感技術在冬小麥種植情況監測上的應用
    近期,武漢珈和科技有限公司集合衛星遙感數據、抽樣實地測量數據、氣象數據等多元信息,提取了六大主產區包括2019、2020年等多年的冬小麥種植分布數據,同時構建了綜合性的冬小麥長勢指數,並結合氣象數據對病蟲害的發生情況進行分析,綜合種植面積、長勢、病蟲害發生程度等因素,為2020年冬小麥產量趨勢預測提供客觀依據。
  • 重建「隴東糧倉」的重要科技力量!隴鑑系列冬小麥品種保障了隴東...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滿福)為加速實施農作物種子工程,開展抗逆豐產優質種質資源創製與新品種選育,推廣和轉化一批抗旱優質冬小麥新品種,支撐全省口糧安全。6月13日至15日,我省在鎮原縣召開「旱地抗逆豐產優質冬小麥新品種選育與示範」暨種子認證試點觀摩交流會。
  • 我國成功培育出寒地冬小麥新品種「東農冬麥1號」
    由東北農業大學歷時多年培育出的「東農冬麥1號」冬小麥新品種,日前成功通過了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正式評定。據了解,這是我國農業科研人員培育出的第一個適合於北方高寒地區種植的冬小麥新品種。  主持這項研究的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小麥育種專家佟明耀介紹說:「東農冬麥1號」的冬小麥新品種是在冬季漫長、氣候條件相對惡劣的黑龍江省培育出來的。
  • 食品領域23項成果獲得2019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
    」等9項成果自治區自然科學三等獎;授予「粉煤灰鹽酸法鋁鎵協同提取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等16項成果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授予「包鋼高鎂低矽含氟熔劑性球團礦的開發與應用研究」等43項成果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授予「採用霧冷介質開發熱處理鋼軌的生產集成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應用」等45項成果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授予劉志萍等9名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自治區中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
  •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關於印發2020年果品等五個產業技術項目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以綠色精品和節本增效為重點,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的集成示範,結合省廳主推技術和各地果品產業發展實際,梳理果品產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的技術成果,依靠區域試驗站和示範推廣基地,開展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實現技術快速落地,切實提高果品產業科技支撐水平和現代化生產能力,以果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 雁鴨類水禽高效擴繁與健康養殖技術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評價會現場  央廣網北京12月29日消息(記者 於聞)近日,由科技部認定的科技成果評價機構——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組織專家,對江西省林業科學院研發的「雁鴨類水禽高效擴繁與健康養殖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