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十三五」,我國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動農業產業發生一系列重大變革,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一系列重大貢獻。現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詳情】,為大家逐一介紹。
NO.
06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
華北麥區是我國小麥主產區,也是我國優質小麥的優勢產區。麵食是當地人民喜愛的主糧食品,在國民經濟中有重要地位。
華北麥區因氣候乾燥,水資源缺乏是小麥生產主要限制因素。2008-2009年冬春之交,華北、黃淮等地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7-9成,小麥受旱1.19億畝,嚴重受旱麥田一片枯黃。針對大面積旱情,從中央到地方,社會各界迅速投入抗旱工作,當時喊出的口號是「多澆一次水,多施一遍肥」,主要通過澆水施肥來應對旱情,終於在大旱之年奪得小麥豐收。然而,到了2018年早春,華北麥區又一次遭受嚴重氣候乾旱,連續150天無有效降水,但有關部門派出幫助抗旱的工作組反饋的信息是:天旱苗不旱!深入調研發現,小麥品種變了、栽培技術變了、耕作機具變了,連麥季澆水也由過去的底墒水、越冬水、返青水、拔節水、開花水、灌漿水或麥黃水等6-7次,減少到只澆底墒水或越冬水、拔節水等2-3次。綜合技術的變革不僅提升了小麥生產性能,也明顯減輕了麥季乾旱少雨的威脅。其中,由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選育的節水耐旱小麥品種、研發的節水省肥栽培技術及其相關農機具成為推動麥田技術變革、促進節水生產發展的主要科技因素。
小麥體系育種專家培育出系列節水高效型品種,突破了優質品種不節水,節水品種不增產的技術難題。「冬小麥節水高產新品種選育方法及育成品種」,201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中麥、石麥、衡麥、滄麥、邯麥、臨麥等系列品種,具有耐旱、節水、高產、優質等優良性能,成為華北缺水地區小麥生產主導品種。
同一品種在不同栽培技術下的差異也很大,優良品種水分利用效率的實現需要節水栽培技術的配套應用。我國北方麥田節水栽培技術對水分利用效率的調控範圍為1.2-2kg/m3。從理論上推算:在產量相同時,水分利用效率達到2的麥田比1.2的麥田可減少耗水40%;或者耗水量相同時,水分利用效率為2的麥田比1.2的麥田可增產66%。小麥體系栽培專家建立的「冬小麥節水省肥高產技術」和「西北旱地小麥蓄水保墒與監控施肥技術」,連年被農業部推薦為全國農業主推技術,為資源節約型小麥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冬小麥節水省肥高產簡化四統一技術體系」,2011年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5年累計推廣1.1億多畝;「旱地小麥蓄水保墒增產技術及農業機械的研究應用」,2015年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華北農村的春耕生產也出現了與往日不同的景觀。小麥返青期澆水、施肥、劃鋤等人力勞作場景已不再呈現,代之以自走式鎮壓機具等多功能機械的廣泛應用,既能壓實土壤、彌封裂縫,又能提熵增溫、壯根防倒。春季第一次澆水施肥普遍推遲到拔節期,春後有雨則可到收穫前不再澆水,實現節水高產、優質高效。
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在華北麥區設有保定、欒城、邢臺、邯鄲、衡水、滄州、德州、濱州、濮陽、安陽、臨汾等11個綜合試驗站,10年來育成節水品種64個,發布生產技術標準和規程60個,設立110個新技術示範點。與當地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協作,每年舉辦技術培訓和田間觀摩活動300多次,參加的基層農技人員和種麥大戶達6萬多人次,在集成和推廣節水栽培技術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輻射並帶動全華北麥區。2018年是我國小麥生產的一個多災年,即便如此,小麥體系55個示範縣的3071萬畝小麥平均畝產達到436公斤,比全國平均361公斤高出20.8%,實現了災年抗逆穩產。
從多年生產實踐看,現有節水品種和節水栽培技術的綜合推廣應用比傳統小麥生產節省灌溉水10%-30%,平均每畝約減少灌水38m3,並維持穩產、節水、增效。當前,小麥體系栽培專家進一步針對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的技術需求,深化節水技術機理研究,將季節性休耕與生育期休灌相結合,挖掘麥田種植系統的抗旱節水潛力,以科技進步支撐節水小麥生產的高效持續發展。
編輯 | 孫麗敏 責編 | 康軒山 監審 | 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