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源、鹿晗、喬欣等主演的《在劫難逃》完結。這部播出之前備受矚目的輕科幻懸疑劇,口碑和評分逐步降低,目前豆瓣的評分已經降至6.9分。
而網友們普遍吐槽的都是在於虎頭蛇尾,後期尤其是最後兩集,完全堪稱教科書式經典爛尾。
劇情完結後,喬欣也在社交平臺發小作文寫感想,談到了一些幕後和花絮,同時也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在劫難逃》會有第二季。
之後也有製片人留言,說是有8個版本,並表示有很多遺憾很多無奈。
審查原因?
的確是在最後兩集中,是有畫面不流暢,剪輯混亂,演員嘴型對不上。
正片結合片花來看,被刪掉的真的太多了。尤其是趙彬彬17年墜樓摔死這麼大的一個情節都可以刪掉。
《隱秘的角落》有優勢,先播出,那是迷霧劇場沒火,所以前期寬鬆。
後面火了之後對《非常目擊》和《在劫難逃》就比較嚴格,各種刪刪減減,剪輯後最後成片的《在劫難逃》十二集正片加起來還沒到六小時,這也的確是原因之一。
沒錯,是有客觀原因,但是個人認為,這不是主要的。
畢竟就算《隱秘的角落》是先播出的,但是想想那部劇的劇情和改編難度,《隱秘的角落》的結局應該比《在劫難逃》更加難處理。但是《隱秘的角落》就在規則下很好的展現了最終結局,不僅僅沒有爛尾,反而呈現了更大的想像空間,這才是懸疑劇的特色。
劇本原因?
首先與傳統的懸疑劇不同,這部劇劇情不是按照一個個的案件來推進的,而是通過時間的循環將一層層故事串聯起來,夢境的疊加,一遍遍地破解老案來逐步釋放新的信息。
這也就是剛開始《在劫難逃》所主打宣傳的「時間循環」的軟科幻。
這部劇的三個核心角色,張海峰(王千源飾)、趙彬彬(鹿晗飾)和孫曉萌(喬欣飾),以及一個神秘的最終人物劉雨奇(張皓然飾)。
張海峰、趙彬彬、孫曉萌,三個可憐的人,各自有著痛苦回憶,通過交織的故事線索、案件推理將這三個心理有創傷的人聯繫在一起。最後由神秘人物告知這一切是為了通過重塑記憶治療心理創傷、試圖在循環中改變本原本不可能的事來緩解內心傷痛的故事。立刻將故事主題升華了。
張海峰,在劉雨奇製造的記憶機器產生的夢境中,完成了多重夢境,而隨著夢境的深入,挖掘了張海峰內心的遺憾。同時張海峰每次前往更深層的夢境,理解更深層次的意義,也就能夠更加徹底的治癒張海峰內心深處的傷口。
但是,作為一部懸疑劇,為了審核可以播出,劉雨奇把什麼都說了,告訴了張海峰這是記憶治療,最後一集強行結束故事線,把心理治療說得這麼明白,這還是懸疑劇嗎?
既然要拍第二季,那麼第一季的大結局就更應該製造懸疑氣氛的,給觀眾留下懸念和疑問,比如張海峰為什麼突然要收養趙彬彬,張海峰是否能完美解決全部的事件,趙彬彬是否也是記憶實驗的「志願者」?
劉雨奇手中常常握著的異形魔方,異形魔方在科幻作品中常常隱喻時間和空間,這也暗示了劉雨奇就是夢境空間的擁有者。
可是劉雨奇最大的問題,作為孫曉萌未婚夫的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了孫曉萌嗎?可是,從頭到尾不相信他愛孫曉萌,至少在劇中完全感受不到。
而作為反派的趙彬彬,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孫曉萌,因為孤兒院備受欺負,而孫曉萌是唯一給予他溫暖的人,趙彬彬要守護他黑暗人生中得之不易的溫暖,所以選擇為孫曉萌而復仇。
人設如此出彩的一個反派人物,卻在最後徹底崩盤。
最後四分鐘揭露只有全劇其實就是張海峰一個人在心理治療,那麼趙彬彬這一精彩的反派角色,以及為了這個角色而構建的一張巨大的社會網,原來一切都是張海峰獨自進行心理治療,而趙彬彬,就是一工具人而已。
《在劫難逃》是原創劇本,不像《隱秘的角落》是根據專業懸疑推理小說家的作品改編的。編劇前期挖了很多坑,但是到後期填不上了,不能自洽或者給出其他解釋。
編劇在第一季開頭的時候挖的那麼多大坑,第一季結尾要填得漂亮,這樣觀眾才會期待第二季,不然就是挖坑不填,那還不如別拍第二季了呢。
現在的結尾,簡直就像編劇為了填坑而圓。
說到底,爛尾也別全賴審核,本身一些懸疑的點沒處理,結尾連填坑的意願都沒有,剪輯敘事上也過於混亂,這些可都跟審核沒關係。其實就是劇本失控了,編劇沒法自圓其說填坑了,這劇真的全靠觀眾自己腦補。
導演、演員等都透露出《在劫難逃》有第二季的可能性,懸疑劇愛好者表示,國產懸疑劇還有一段路要走,不要為了儘快出片而出片,好好打磨劇本,故事能夠自圓其說,以及一定要有素質,前面挖坑,後面一定要填坑,千萬別爛尾。
有話說話,我們還是要對國產懸疑劇抱有信心,畢竟也有著《隱秘的角落》這樣的優秀作品;同時也要對國產懸疑劇抱有更大的耐心,畢竟這個群體受眾太小了,更要好好維護這個環境。
始終相信會有更多更好的國產懸疑作品出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