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400多歲永濟橋完成修繕,濟南唯一「國保級」石橋重現昔日風採》的報導引起眾多讀者關注。有意思的是,永濟橋維修過程中還曾發現神秘鎮水神獸。根據當時在現場的平陰縣東阿鎮文化站站長王化琦的說法,2018年6月,工作人員在施工過程中,在永濟橋西南側燕翅牆下面挖出一隻鎮水石獸。這一鎮水石獸叫蚣蝮,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的九子之一,在民間傳說中具有鎮水消災,保一方平安的神力。由於永濟橋附近連年紀最大的村民也沒見過這一鎮水石獸,因此王化琦推測它應該是和橋的年齡一樣,已經400多歲了。
蚣蝮也叫趴蝮,在中國傳統水文化中,蚣蝮是專職於鎮水的神獸,所以它又有吸水獸、吞水獸的名號。蚣蝮的樣子,似乎沒人能說得清楚,它的頭部有點像龍,不過比龍頭扁平,更接近於獸類,有點獅子相,頭頂有一對犄角。身體、四條腿和尾巴上都有龍鱗。其實鎮水神獸是一種民俗信仰,它是人們想像創造的神物,所以也會因為各地民俗的不同而長得南北有異,或龍頭、蛇身、蜥蜴尾,或是獅子、龜、蛤蟆、水牛、麒麟之類的變形,在似與不似之間,更顯神力莫測。
在如今濼口段的黃河大堤上,就有兩隻貌似趴蝮的鎮水神獸。2005年5月,濟南黃河河工在濼口險工五十九號壩發現一隻石獸,經過專家鑑定為明代鎮水神獸,於是將其命名為黃河神獸。該神獸獅首鹿角,圓目利齒,渾身布滿了鱗紋,長尾收於胯下。2005年9月,黃河河務局依照發現的石獸原形放大複製,放置於黃河岸邊供遊人敬瞻,冀人水和諧。而在小清河五柳閘,據說原來水閘兩頭有四隻清代鎮水神獸,後來突然沒了蹤影。2008年從河底挖出了兩隻失蹤的鎮水獸,重新安置在閘兩側。
有意思的是,鎮水的神獸中,牛」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據王培君《鎮水獸與中國傳統鎮水習俗》一文,從李冰修建都江堰算起,在中國漫長的治水過程中,「不管是浩瀚萬裡的長江,奔騰咆哮的黃河,還是多災多難的淮河,或是聞名於世的大運河,人們都奉石牛、鐵牛、銅牛為鎮水神獸,用以鎮壓水患,祈求平安。」也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現存於濟南府學文廟鐵牛亭裡的「鐵牛」,也被人看作是城市守護神和鎮水神獸,具有鎮城、鎮水的「功能」。「鐵牛」看起來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長約1.5米、寬約0.6米,形狀略似牛。據說1958年大煉鋼鐵時,有人想把鐵牛挖拖出去煉鋼鐵,但是由於「鐵牛」太重,也砸不開,所以只是略微移動了一下位置。後來隨著道路的拓寬,地面的加高,街道居委會為了擴大生產,在府學文廟東邊的空地上蓋起了饅頭放,在建房的時候把它當作基石埋在了東牆下不深處。2001年,考古人員挖掘出了「鐵牛」,「鐵牛」完整現身當時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有專家曾經對鐵牛山的成分進行鑑定,發現裡面鐵的純度高達99.9%,以古代人的鑄鐵水平,是無法達到這個精度的,所以有學者懷疑「鐵牛」其實是一塊隕鐵。
古人用於鎮水的神物,不僅有神獸,還有石人、寶劍、鐵鑊等等。在兗州市博物館,有一件長7.5米,重達1539.8公斤的巨大鐵劍,在我國現今出土的劍文物中無劍能及,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劍」。而這一國家一級文物、兗州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正是用來鎮水的。
大鐵劍的劍身呈菱形,劍柄和劍身中間的劍格,鑄的是睚眥圖。睚眥相傳是龍生九子的第二個兒子。因它好兇殺,口能吞劍,所以一般把它刻在兇器上。劍柄處鑄有一行清晰銘文,內容為:「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康熙丁酉」年就是公元1717年。據《滋陽縣誌》記載,在兗州城南的泗河上,有一座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大橋,古稱「魯國石虹」,也就是南大橋。南大橋長約三百餘米,橋身上有十五個橋孔,是通往魯南的咽喉之地,但屢被洪水衝毀,多次重修。清康熙五十一年,即公元1712年夏,泗河洪水暴漲,來勢洶洶,竟衝壞了中間的三個橋孔。當時的兗州知府正是金一鳳,鑑於大橋的重要性,不得不修,金一鳳慷慨解囊帶頭捐資建橋。
幾年後,大橋修成,為了提防水患,鎮住常常興風作浪的「水怪」,金一鳳又出錢鑄造了一把大鐵劍,立在南大橋中洞旁邊,以求大橋不再為洪水衝毀。關於這把劍還有另外一個傳說:泗河裡有一條蛟龍,蛟龍經常在泗河裡興風作浪,使泗河發洪水,直到康熙五十一年夏,人們又看到蛟龍了,蛟龍一擺尾,便把泗河大橋中間的三個橋孔給衝壞了,使泗河又發生了水災。知府金一鳳便鑄造了這把劍,用它來斬蛟龍。所以,這把劍又被稱作是斬蛟劍。不過,洪水無情,不知道什麼時候,崔嵬聳立的大鐵劍還是被肆虐的洪水衝倒了,掩埋於河底泥沙之中,直到1988年春天才因村民挖沙而被發現。
按照當時的記載,大鐵劍是豎立在南大橋中洞的旁側,以7.5米的高度立於河中,如果除去沒入河底泥沙的劍鋒長度,鐵劍至少還有4—5米露在外面,這樣一來,劍柄頂端的高度可能與橋面差不多高了。因此,一般情況下,劍身是不會全部沒入水面的,人們很容易就能看到大鐵劍。由此可以推測,大鐵劍很可能還有測水位的功能。人們可以在大鐵劍上以尺為單位刻畫短線,從水面淹沒短線的位置就可以觀察到河水的流量和水位。
可見,大鐵劍既可鎮水又可測水,既滿足了人們信仰的需求,又達到了防治洪水的目的,可謂一舉兩得。以現在的科學眼光來看,大鐵劍貌似比鎮水神獸更「實用」一些,不過不管有沒有用,古人治理水患的理想和與水患作鬥爭的精神,依然值得現在人們學習。
文字:錢歡青
編輯: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