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林盡染,梨柿芡實,百果收倉……又是一年好時節,9月22日(秋分),我們將迎來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今秋的豐收,意義非凡。
泗陽縣愛園鎮朱家圩村的棗子,甜了;
市洋河新區斯味特果品產業園的蘋果,熟了;
沭陽縣高墟鎮的稻穗,香了
……
連日來,走在宿遷650萬畝肥沃的耕地上,隨處可見,迷人的風景、幸福的笑臉。
喜收葡萄
9月21日早晨,在泗陽縣愛園鎮,「返鄉興村新村幹」莊波早早地來到村裡的一片棗園。600多畝的棗園裡,顆顆飽滿的棗子壓彎了枝頭。棗園深處,十幾個村民正在採摘成熟的棗子。
「今年的棗子,真甜!」莊波隨手從樹上摘下一顆棗子,放入嘴中。他說,這是棗園的第二個大面積掛果年,從棗子的品相來看,比去年更好,這也讓他們對今年的銷售行情有了更多的信心。
在這片棗園裡,幾十名工人大多來自於本村,其中有不少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這片棗園,是2016年我們外出考察後,引進的一個農業項目,目的就是要帶動更多的鄉親致富!」莊波說,土地流轉時,農民可以拿到一部分資金,然後再到棗園裡工作,又可以賺得一份工資,農民的收入不僅增加了,也穩定了!
棗子甜了,村子富了,農民樂了!這樣的豐收場景,正是朱家圩村人追求的小康生活。
紅菱迎來採摘旺季
9月,是希望,是喜悅。在市洋河新區斯味特果品產業園,萬畝蘋果園裡,碩大的蘋果掛滿枝頭,工人正在採摘成熟的紐西蘭蘋果。據悉,斯味特果品產業園一期計劃種植1萬餘畝紐西蘭蘋果,今年首次掛果2000畝,預計產果400萬斤。待全部產果後,盛果期可年產蘋果1億斤,產值5億元,帶動當地500多名勞動力就業。
「比雪猶松在,無絲可得飄。輕拈愁欲碎,未嚼已先銷。」這首詩來自於楊萬裡的《小集食藕極嫩》。初秋時節,走進宿豫區仰化鎮,萬畝荷塘綿延數十裡,迎來了蓮藕的豐收時期。水中,小龍蝦隱約可見,悠哉穿行。身穿防水服的農民,正在用力「掏」出泥土中的美味。
據了解,仰化鎮擁有14公裏運河岸線,境內澗河、馬河、六塘河三條河流穿過。為充分利用水資源優勢,開展生態綠色農業,仰化鎮提出了「套種套養」生態立體模式——「蓮藕栽培套養小龍蝦」,預計年產值可達1.8億元。
當秋風吹過田野,沉甸甸的稻穀,笑彎了腰。漸漸泛黃的穗子,有節奏地波動著,風聲稻浪,奏響一曲動人的樂章。
喜悅掛在眉梢
宿遷,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有著8000多年的水稻種植歷史。
在沭陽縣青伊湖農場,提起種糧大戶滕雲飛,幾乎無人不知。在這裡,他承包了1萬餘畝土地,每年僅銷售優質稻種就有400噸左右,目前,他的主攻方向還有研發水稻新品種。沭陽縣青伊湖農場建於1948年,是江蘇省建場較早的農場之一,農場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省內許多種子公司都在此設立了良種繁育基地。
眼下,又要迎來一年裡最幸福的豐收時刻。望著一望無際的稻田,滕雲飛說:「種子對農民來說是一年收成好壞的關鍵,我們所做的就是讓每一粒種子帶給人們最大的豐收希望!」
紅彤彤的辣椒,紅火火的日子
在宿遷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有一種力量在湧動、在勃發。在大農業的發展戰略下,宿遷農業發展也迎來了百花齊放春滿「田」的新格局: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特色農業……一批批特色農業產品、綠色食品,獲得了農業部地理標誌農產品等稱號。
在宿城區羅圩鄉,一株香茄苗種成了一個產業。羅圩香茄於2018年被認定為農業部地理標誌農產品,主要品種為宿遷地方特有的青圓茄,現種植面積4000餘畝,年產量2.5萬噸左右。羅圩香茄由鄉鎮國有農業公司牽頭生產,通過「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栽培模式、統一產品標準、統一包裝銷售」的組織形式,帶動200多農戶共同種植,產業年效益3000萬元以上。
一根枝條,從頭到尾,掛著大大小小的紅燈籠。每逢中秋時節,在泗洪縣,一株株石榴樹,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時候。近年來,泗洪縣著力把打造軟籽石榴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結構轉型的重要舉措,軟籽石榴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據介紹,到2020年年底,泗洪縣將發展軟籽石榴5萬畝,石榴鮮果產量10萬噸。在這裡,石榴已經成為給群眾帶來富裕生活的甜蜜果。
豐收的喜悅「寫」在臉上
大閘蟹、甜瓜、小蜜薯……
金風玉露,春華秋實。
走在宿遷的田埂上,到處都是豐收的喜悅,你似乎聽到,田野深處傳來一首歌:
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
而這樣的生活,就是宿遷人想要的美好生活,就是宿遷人心中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