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小說家,曾寫出影響世界的《1984》,其寫作有四動機!

2020-12-05 文眼看世界

喬治·歐威爾(1903年-1950年),英國著名小說家、記者和社會評論家。

他的代表作《動物莊園》和《1984》是反極權主義的經典名著,其中《1984》是20世紀影響最大的英語小說之一。其本人被稱為西方思想界的先知。

「除了需要謀求生計以外,我從事的寫作有四大動機,它們是我存在的根本,是我個人生命價值的體現。或許,在每一個作家身上,它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只不過所佔比例會隨著時間的變化和作家本人的特質情況而有所不同,更多的情況是要看他所生活的環境氣氛和社會制度而定。「

——喬治·歐威爾

在隨筆《我為什麼寫作》中,他揭示了自己堅持寫作的這四大動機,分別為:

1.純粹的自我中心

希望顯得聰明,為大家談論,死後留名,向那些在你童年的時候冷落你的大人出口氣,等等,等等。硬說這不是動機,而且不是一個強烈的動機,完全是自欺欺人。為了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必須以自我為中心,展開人生的扇面化發展,沒有自我,也就喪失了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

奧威爾認為作家同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律師、軍人、成功的商家——總而言之,人類的全部上層精華——都有這種特性。而廣大的普通大眾卻不是這麼強烈的自私。他們在大約三十歲以後就放棄了個人抱負——說真的,在許多情況下,他們幾乎根本放棄了自己是個獨立自由的個體人的意識——主要是為別人而活著,或者乾脆就是被單調無味的生活重軛壓得透不過氣來。但是也有少數有才華有個性的人決心要過自己的生活到底,對生活和現實決不妥協,永不回頭。而作家就屬於這一階段。應該說,嚴肅的作家整體來說比新聞記者更加有虛榮心和以自我為中心,儘管不如新聞記者那樣更看重金錢和新聞性的價值報導。

2.審美方面的熱情

奧威爾說,欣賞外部世界的美,或在另一方面,欣賞詞語和它們正確組合的美。享受一個聲音的衝擊力或它對另一個聲音的衝擊力,享受一篇好文章的鏗鏘有力或一個好故事的節奏明確。希望分享一種你覺得是有價值的和不應該錯過的經驗,這些是很多作家內心蘊藏的心理動機。在不少作家身上,審美動機是很微弱的,但是即使是一個寫時評的或編教科書的作家都有一些愛用的詞句,這些美麗的詞句對他有一種非功利的吸引力;或他可能特別喜歡某一種印刷字體、頁邊的寬窄,等等。任何書,凡是超過火車時刻表水平以上的,都不能完全擺脫審美的考慮。

3.源於歷史使命的衝動

希望看到事物的如實面貌,找出真正的事實把它們存起來供後代使用,也就是歷史方面的衝動使然。一般具有歷史使命感的作家都會具有,因為畢竟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極其短暫,所以要把自己的寫作和智慧總結匯聚於一點,然後才能給整個人類歷史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改變。

4.一定程度上的政治目的

奧威爾指出,這裡的「政治」一詞是指它的最大程度的泛義而言,即希望把世界推往一定的方向,改變別人對他們要努力爭取的到底是哪一種社會的想法。他強調說,沒有一本書是能夠真正做到脫離政治傾向而獨立存在的。對於有人認為藝術應該脫離政治,奧威爾覺得這種意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態度。人作為社會動物,不可能脫離政治。

他還說:「我之所以寫一部書,並不是要加工一部藝術品,而是因為我有謊言要揭露。但是,如果這不能同時也成為一次審美的活動,我是不會寫的。」「我的工作,是將自己根深蒂固的好惡感與時代強加給我們所有人身上那些基本上是大眾的、非個體的活動相調合。回頭看看我的全部作品,我看到在我缺乏政治目的時,寫出來的書總無例外地沒有生氣,蛻化成華而不實的段落、無意義的句子和裝飾性形容詞,而且總的說來,是自欺欺人之作。」

由於對寫作和世界的深刻理解,喬治·歐威爾一直被西方眾多學者稱為文化界的先知。其創作的《1984》《動物莊園》等作品,極大地影響到了很多中國作家,而著名的集黑色諷刺、語言奇特與現實批判於一體的王小波就是受其影響的其中之一。

相關焦點

  • 世界公認的3大推理小說家,福爾摩斯作者上榜,你知道他嗎?
    推理小說在全球一直都很受歡迎的,歷史至今也誕生了不少出色推理小說家,他們寫出了很多經典受歡迎的推理小說。今天一起了解下世界公認的3大推理小說家,他們的小說你都看過嗎?1、松本清張:松本清張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其作品種類其實並不是以推理懸疑系列為主,還涉及到歷史類小說。
  • 俄羅斯著名科幻小說家謝爾蓋-盧基揚年科專訪
    俄羅斯著名科幻小說家謝爾蓋-盧基揚年科專訪  想像未來變得越來越難了  謝爾蓋?盧基揚年科是歐洲科幻大會2003年度最佳作家和俄羅斯科幻大會2006年度最佳作家。他的「守夜人」系列是一個囊括小說、電影和電腦遊戲的龐大文化產業。
  • 石華鵬:有關小說寫作的幾個詞
    一篇小說成立與否,是小說寫作首要解決的問題。換句話說,這裡有小說嗎?它構成小說嗎?寫作者必須反問自己。美國小說家納博科夫通過那則著名的《狼來了》的故事,闡釋了文學與非文學、小說與非小說的界限。他說:「一個孩子從尼安德特峽谷裡跑出來大叫『狼來了』,背後果然緊跟著一隻大灰狼——這不成其為文學;孩子大叫『狼來了』而背後並沒有狼——這才是文學。」
  • 2021年進入公版領域的國內外作家有哪些?
    背負著歷史傷痛記憶與個人生命悲劇,其寫作以「晦澀」著稱,大多關於死亡、絕望和神秘。1960年獲德國最高文學獎畢希納獎。著有詩集《罌粟與回憶》、《骨灰翁之沙》等。其作品中充滿了生與死、美與醜、健康與衰朽、創造與毀滅的對立、交織,呈現出一種奇異的美學觀。1970年高調自殺,震驚世界。代表作有《金閣寺》、《豐饒之海》、《鹿鳴館》、《薩德侯爵夫人》等。
  • NO.203|喬治·歐威爾《1984》
    喬治·歐威爾(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英國著名小說家、記者和社會評論家。他的代表作《動物莊園》和《1984》是反極權主義的經典名著,其中《1984》是20世紀影響最大的英語小說之一。
  • 著名德語翻譯家舒昌善去世,曾翻譯茨威格的大量作品
    著名德語翻譯家、北師大歷史學院教授舒昌善7月6日去世,享年80歲。舒昌善是浙江上虞人,曾旅居德國,擁有德國哲學博士學位。他曾翻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傳記名作《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十四篇歷史特寫》。
  • 麥克尤恩:小說家永遠在信息風暴裡探究人心
    他頗感期待地說,假如真有一日「人造人」能寫出一部有意義的原創小說,那麼人類將有機會通過他們所創造的「他者」的眼睛,看見自己。「一場偉大的冒險將就此展開,無論它帶來的會是美好還是恐怖」。  小說家將永遠在信息風暴裡找到靜止的中心,探究人心、真相和謊言  「我可以告訴你,電腦來臨的時候我非常開心,尤其當電腦代替打字機!」
  • 著名作家施叔青來蓉談諾獎得主石黑一雄:用英文寫作 確實很難寫好
    著名作家,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榮譽顧問施叔青在交流會上談到,華文作家應該向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石黑一雄學習,因為華文作家受語言和題材的限制,目前在歐美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接下來帶著第三隻眼,在東西文化的碰撞下寫出更多的好作品。「我很喜歡四川,來成都已經第三次了。」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陳玉琳說,四川作家最大特點就是豪氣和真,「四川靈氣的山水造就了那麼多作家。
  • 放浪的天才 凡人的悲喜——英語世界中的李白
    ▍《通天之路:李白傳》 哈金 著 湯秋妍 譯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哈金與以往李白傳寫作者不同的地方,除了他是用英語寫成之外,最明顯的特點,我以為是他詩人兼小說家的雙重身份。哈金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總結過這種雙重身份給寫作帶來的優勢——詩歌寫作可以讓他更加注重語言的優美,小說寫作可以讓他更注重作品的戲劇性。
  • 麥爾維爾誕辰200周年:他寫出了一個時代的「自我」
    他的代表作《白鯨》在生前幾乎沒有得到任何關注。如今,除《白鯨》之外,人們對麥爾維爾的其他作品也了解甚少。事實上,他的短篇小說同樣具有很高的文學地位,他的詩集也在出版後備受矚目。今年,正值麥爾維爾誕辰200周年,麥爾維爾的短篇小說集首次在國內譯介出版,讓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這個作家的精神世界。赫爾曼·麥爾維爾(1819-1891),美國小說家。
  • 那個寫出《魯冰花》的作家走了……
    綜合臺媒報導,臺灣著名作家鍾肇政16日在睡夢中辭世,享年96歲。 而他寫出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就是《魯冰花》。這本書後來被改編為電影,主題曲紅遍兩岸三地,更一度登上央視春晚,成為歌頌母愛的經典之作。 曾任小學教師 一生筆耕 鍾肇政為臺灣小說作家,於1925年出生於桃園龍潭,早年入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等。
  • 縣城小說家:從廠工到月入10萬
    2020年,有這樣一群青年,他們也曾嚮往城市的繁華,可真正身處其中,卻發現困境重重。他們選擇回去,成為「縣城小說家」,發現了和世界對話的新方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檯燈光。從電焊工到十萬追更青鋒計劃買一臺電腦。
  • 關於寫作,奧威爾、巴金、李笑來、王瀟、剽悍一隻貓,是這樣說的
    喬治·歐威爾是英國著名小說家、記者和社會評論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動物莊園》和《1984》,是反極權主義的經典名著,其中《1984》是公認的20世紀影響最大的英語小說之一。喬治·歐威爾在英語文壇上,是一個豐碑式的人物,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在47歲時沒能逃過多年肺病的折磨而去世,但是他所留給世界的文學資產,是豐厚而深刻的 ,影響巨大且深遠。喬治·歐威爾認為,如果你無法寫好文章,這意味著你無法好好思考;如果你無法好好思考,那麼其他人就會代替你思考。
  • 2018-4《十月》•世界文學期刊概覽|秦嵐:與鳥飛翔——回望鈴木三重吉與日本兒童文學雜誌《赤鳥》
    他發現孩子的書非常粗劣,無論內容還是裝幀,都令他不能容忍,便欲親自動筆給孩子寫故事。對此三重吉自己曾不止一次做過交代。我們來看一段他的話: 大正5年6月,長女鈴出生。在第一次有了孩子的無限喜悅之中,我忘記了一切地愛著孩子。給鈴買她還不會玩的各種玩具的同時,為她網羅、閱讀起她還遠遠用不上的坊間流行的各種兒童讀物,我被它如此的粗鄙、低劣驚呆了。
  • 詩人楊牧去世,詩選曾被漢學家馬悅然譯成瑞典文
    據其官網介紹,他1940年生於臺灣花蓮,1963年獲臺灣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學位,隨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攻讀英文創意寫作藝術碩士,1966年畢業後,轉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比較文學,1971年獲得博士學位。
  • 村上春樹的作品《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很喜歡的一本書,尺度很大,剛開始有些難以接受,看進去後發現有很多平時觸碰不到的角落也突然變得明亮,似乎一直陰鬱沉悶的情緒被無情地拽出,一下子赤裸裸地亮在眾人面前。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再觸碰日本作家寫的作品,有些超出認知範圍,覺得自己還是老老實實讀一些大家通讀的作品吧!
  • 他是著名數學教育家,他的著作對楊振寧、谷超豪、豐子愷影響深遠
    說起劉薰宇先生或許大家並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不是因為他所做出的貢獻小,而是因為他距離我們比較遠。對於年輕一輩而言,或許還未聽過他的事跡。劉薰宇先生出生於1896年,橫跨民國和新中國兩個時期的他,是當代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曾在多所大學和中學擔任數學教師或校長職務。
  • 新書上架|小說家張煒《不踐約書》:一場突破憂悶困境的詩歌書寫
    可以視為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的立體全方位覆蓋性詩意呈現。他直言詩是他「終生追求的目標。」在他看來,「詩的時代是過去了,大行其道的應該是小說。小說的邊界一直在擴大,但詩仍然居於它的核心。沒有抓住詩之核心的文學,都不可能傑出,無論獲得怎樣多的讀者都無濟於事。」 近二十多年來,張煒投入大量時間研讀中國詩學,撫摸古典,叩擊和傾聽它們。
  • 寫作指導|讀寫這些文章,能大大提高寫作能力
    (一)多寫隨筆、日記,積累主題大凡喜愛寫作的人,都曾有過沉迷於自我表達的經歷,他們喜歡寫隨筆、隨感、日記等,即興地將內心世界中的點點滴滴轉化成文字,並引以為樂。甚至有些時候,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大有無病呻吟的嫌疑,但正是這個自我表達的過程,為作者積累了很多思索經驗,讓他更敏感精確的抓住心靈的閃光點,也更深入細緻的描繪那些發自於生活和內心的故事。
  • 翻譯學家傅惟慈凌晨逝世 曾翻譯《動物莊園》《1984》
    據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透露,中國著名翻譯家傅惟慈於2014年3月16日早晨因突發哮喘去世,享年91歲。據了解,傅惟慈生前已決定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17日中午13時,積水潭醫院太平間將有小型的遺體告別儀式,之後遺體將會被送至協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