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盛夏時節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的場館一派火熱景象,上千名工人全力備戰第二屆進博會。圖為工人正在操作機械清洗場館外牆。 |
![]() |
不久前,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貝寧國家日」活動在北京世園會園區舉行。觀眾在世園會園區貝南共和國展區參觀當地特色飾品。 |
![]() |
日前,2019青島國際軟體融合創新博覽會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圖為瑞士ABB集團一款工業機器人展示復原魔方。 |
![]() |
中國(青海)藏毯國際展覽會暨國際生態產業博覽會日前在青海西寧開幕。圖為志願者與外國客商在交流。 |
在近期商務部的一系列發布日程中,各種類型的博覽會頻頻佔據發布會的主題:從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到第三屆中國—蒙古國博覽會,從第四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到第十二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從中國—東協經貿合作暨博覽會到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倒計時100天,令人目不暇接。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各種類型與主題的「國際級」博覽會影響力日益擴大,不僅有利於地方發展開放型經濟,更體現出中國對外開放步伐逐漸加速,釋放的中國機遇越來越多。
各國競相來華「淘金」
1890年,世界上第一個樣品展會在德國萊比錫舉辦,成為近代會展業的開端。如今,隨著全球各地經濟交融程度的加深,各種類型的論壇、會議、博覽會日益成為各國商界人士交流合作的重要舞臺。
「開展第一個上午,我就掙了幾千元人民幣。感謝中國朋友邀請我們來參展。」不久前在西安舉行的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上,來自柬埔寨幹拉省的商人塞特操著一口中文,笑吟吟地「炫耀」自己的業績。說話間,又有不少中國消費者光顧他的展臺,對充滿異域風情的銀器愛不釋手。
這幾年中國遊客絡繹不絕,讓塞特的生意十分紅火。塞特索性直接來中國尋找更多機遇。「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我覺得離中國市場更近了。」塞特說,聽說柬埔寨是本屆絲博會的主賓國之一,許多朋友嗅到商機,紛紛組團前來參會,來中國「淘金」。
6月27日至29日,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辦。非洲客商雲集三湘大地的同時,當地企業也藉助會展的「主場優勢」獲得了更廣闊的展示舞臺。中非經貿博覽會期間,中聯重科在主會場廣場展出了系列農業機械產品,如PL2304大馬力輪式拖拉機、RH904輪式拖拉機、TE80輪式小麥機等,產品性價比高、性能卓越,適用於非洲市場的農藝和作業環境,獲得了非洲企業的高度關注。
中聯重科重機公司副總裁潘振洋介紹,針對非洲國家農業機械化率低以及在提高農業機械化率時面臨的資金、人才等難題,中聯重科以公司強大的研發實力,為非洲國家定製、開發適用於當地需求的農機產品;為當地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方案提供參謀和技術支持;為非洲國家全程機械化融資發揮重要橋梁作用,解決資金短缺難題;助力打造非洲現代農業種植模式,培養非洲當地農業機械化人才。
德國法蘭克福展覽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助理曹建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會展將各類資源要素的管理者在短時間內聚集在一個特定空間之內,不僅為商業機會與思想碰撞提供了獨特的舞臺,也為當地「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德國法蘭克福為例,經過長期的發展,法蘭克福已經成為歐洲的金融和服務業中心,歐洲中央銀行及400多家金融機構立足於此。」曹建生說,現今的會展行業更趨多元化、專業化,與當地貿易及金融發展環環相扣,會展早已成為全球各行業領域以至各國挖掘潛在市場和開展多邊貿易的重要載體。
「親誠惠容」名片更加閃亮
中國—東協博覽會連續多年在廣西舉辦,中國—東北亞博覽會成為吉林省擴大開放的品牌活動,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落戶寧夏回族自治區……如今,中國各地的「會展之窗」不僅越開越大,而且種類越來越豐富。這些,都源於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以及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的熱絡。
比如,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東協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今年1—6月,中國—東協進出口貿易額2918.5億美元,同比增長4.2%。與此同時,截至2018年底,中國和東協雙向累計投資額達2057.1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15年間增長22倍,東協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點地區,為促進區域內各國經濟增長、帶動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表示,中國—東協經貿合作持續快速發展,得益於中國—東協博覽會的「助推器」作用。中國—東協博覽會舉辦15年來,始終緊扣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在推動貿易、促進投資的基礎上,緊緊把握國際產能、園區合作、互聯互通、跨境電商等合作熱點,拓展平臺,豐富內容,提高實效,為雙方企業創造商機,為推動中國—東協友好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發揮了積極作用。
再如,2018年中國與東北亞地區五國貿易額合計約7585.7億美元,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近1/4。其中,中日和中韓貿易額均超過3000億美元,中俄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中蒙貿易額接近80億美元。截至2019年5月,日本累計在華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額1137億美元,韓國對華實際投資額801.8億美元,分別是中國第一大和第四大外資來源國。
「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已經成功舉辦十一屆,是積極推進東北亞區域國家間互聯互通、有效建立合作機制的重要平臺;是推動東北地區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國向周邊國家傳遞『親誠惠容』的重要名片。國家發改委將積極藉助中國—東北亞博覽會這一重要平臺,充分發揮東北地區沿海沿邊區位優勢,採取更大力度開放措施,著力打造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副司長曹元猛說。
專家指出,中國經濟開放程度的加深,不僅體現在國家宏觀層面,更體現在地方、行業等中觀、微觀層面。各種形式的「會展之窗」也有著越來越豐富的時代內涵。
分享中國會展經濟紅利
高效,是會展經濟最為奇妙之處。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儘管只有3天,卻吸引了3500餘名境內外參展商、採購商和專業觀眾,實現了53個建交的非洲國家和國內31個省市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全覆蓋。會展期間,中非地方政府、國有及民營企業、金融機構、商協會以及非政府組織,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同籤署了84項合作文件,涵蓋貿易、投資、基礎設施、農業、製造業、航空、旅遊、友城等領域,涉及金額208億美元。
蒙古國食品農牧業與輕工業部部長烏蘭表示,2015年舉行了第一屆中蒙博覽會,2017年舉行了第二屆中蒙博覽會,取得豐碩成果,自己非常高興地看到中蒙博覽會對於兩國經貿、文化、教育、投資、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平臺作用。烏蘭說,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中蒙兩國外貿總值為84億美元,同比增長21%,中國對蒙古國的投資達到48億美元,其中48%主要投資於地質、礦產勘探與採礦業;21%投資於貿易、公共餐飲業;中蒙博覽會對於優化中蒙貿易結構、出口多元化、加大附加值產品和非礦產產品的出口具有積極意義。
一些歷史悠久、影響力大的國際性博覽會,還吸引了「域外」國家的關注和參與。「我們希望在第16屆中國—東協博覽會期間,來自中國和東協國家的進口商和消費者們能更加了解波蘭提供的各種優質產品。這些產品在歐洲市場以優質聞名,其中包括以其無與倫比的口味和嚴格遵守安全標準而聞名的波蘭食品,質量和安全以同等承諾製造的波蘭化妝品和藥品,以及結合了獨特設計和注重細節的波蘭家具。」波蘭駐廣州總領事亞當·布拉爾赤克說。
「中國經濟在過去數十年間穩定發展,中等收入消費群體不斷擴大,如今是擁有近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我們很高興看到中國推行對外開放的決心,讓更多外資企業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各類型的會展活動,無論是面向全球,或是諸如面向特定市場,都為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門戶。」曹建生說,貿易展覽是助力改革開放的重要渠道之一,公司進入中國市場30多年來,把握不同階段的改革機遇,在中國大陸每年舉辦逾40個專業展會,近年來更是不斷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展會網絡,積極扶持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