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調房裡避暑。在中國古代,儘管沒有空調電扇,古人也發掘出了許多低碳、環保的納涼避暑方法。早在《詩經·七月》中,古人就有「鑿冰衝衝」冬儲冰夏用的技巧,涼枕、涼蓆、涼床等納涼物品也都是古人必不可少的祛暑神器。此外,古人還喜歡結伴而遊,在清靜的大自然中飲酒作詩、消暑納涼。
涼屋:不用電的「空調房」
和我們一樣,古人避暑最先想到的也是改造居室環境,修建一個有製冷設備的涼屋度過夏天。這樣的房間,古人稱為夏房,先秦時期的窟室,秦漢時期的涼房及皇家的涼殿,後來的冰室,都屬於夏房。
窟室,算是先秦時期最流行的「空調房」,實際上就是一種比較講究的地下室,通過避免陽光的照射再加上在室內放置冰塊來降低屋內的溫度。當時有條件的貴族,家裡都築有窟室,夏天一些重要的活動會安排在窟室中進行。
歷代宮廷也都建有專門用於夏天避暑的涼殿,西漢未央宮有清涼殿,唐朝皇宮中有含涼殿。含涼殿的製冷是通過機械裝置實現的。據記載,含涼殿殿外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屋簷直下,形成水簾,四周安裝了水力轉動的風扇,風扇將簷上流下的水滴激成大片的水霧,殿中央安裝了機械傳動的扇輪轉搖,將冷氣傳送至殿中各處。即使在炎熱的夏天,殿內也非常涼爽。
民間利用這種原理的「空調建築」稱為自涼亭子,又稱雨亭。當時,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裡都建有這樣的雨亭。還有商人仿照雨亭建造了供人消暑享樂的涼屋,也是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製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而宋代開封出現的涼屋更豪華,它不僅通過機械輸送涼意,還在蓄水池和大廳四周擺滿各類鮮花,讓人們在享受涼風的同時還能聞見撲鼻的芬芳。
這些製冷設備,一般老百姓是消費不起的,民間比較常見的,就是挖深井採集冷氣,即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挖一深井,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而冬天則有暖氣上來,保證廳堂溫度相對穩定、宜人。
酷暑必備「夏清侯」
中國人在暑熱季節的陳設或奢或簡,但一張鋪在睡榻上的涼蓆總是必不可少。涼蓆是從古至今納涼的必備之物,也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座具。古人常「席地而坐」,不過古人的「席」與今天的「涼蓆」並不相同。蓆子性溫,是冬天用的,而夏天納涼用的實際上叫簟。三國時期東吳的張純在其《席賦》中就說過「席以冬設,簟為夏施」。準確的說,今天的涼蓆在古代應該叫做「涼簟」或「夏簟」。
夏簟祛暑降溫、涼爽宜人,所以古人送給了它一個相當形象的稱呼:夏清侯。夏簟在宋元時更受歡迎,人們乾脆將夏簟直接稱為「涼簟」,進而有了「涼蓆」的概念。南宋辛棄疾《水龍吟·過劍南雙溪樓》詞云:「雲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這首詞是辛棄疾途經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時所寫,可見涼簟當時已經很常見。唐宋時代的宮廷以及富貴府邸,夏季在室內地面鋪一層涼蓆作為"地衣"是非常流行的起居方式。
古時用於編織涼蓆的材料頗豐富,多以藤、竹、蒲草為主,其中,有兩種竹蓆尤受青睞。一種叫「桃笙」,這種涼蓆選料講究,要用四川閬中山的桃笙竹篾來編織,暑天睡在上面不會出汗。還有一種叫「黃琉璃」,加工方法更為精細,竹篾要經過精細打磨,編織出來竹蓆黃亮似琉璃。還有一種絲絹編織的涼蓆,南朝梁人劉孝儀的文章中形容,使用時這種涼蓆會覺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襖,雖誇張,卻足見其避暑效果。
用象牙做的涼蓆叫「牙簟」,是一種流行於上層社會的奢侈品。漢武帝就曾"以象牙為簟",賞賜給寵妃李夫人。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所居殿內,也有「玉幾、玉床、白象牙簟」。據文獻記載,象牙席紋理細密均勻,席面平整光滑,柔軟舒適,收卷自如,比草蓆、竹蓆更為涼爽宜人。
象牙席的製作過程無比繁複,首先用藥水浸泡軟化牙材,然後劈成厚薄寬窄相同的薄片,將薄片磨製到呈現出潔白的光澤,再將薄片劈成2毫米寬的篾絲,最後編織成席。
象牙席的製作非常廢料,一隻象牙只能利用到不足百分之十。且因北方乾燥,象牙處理時容易斷裂,只能在南方製作,所以這種蓆子直到清代,都是廣州進貢的貢品。由於造價昂貴,雍正曾專門下旨不許再制,以示「躬行節儉」。
至於犀角席、玳瑁席、龜甲席等,製作工藝與象牙席大致相同,都是用特製的藥料將其煮軟,然後裁成細條,編織成席。除上述質地外,古人還喜歡用獸皮裁成細條織成皮涼蓆。甚至還有一種叫「壬癸席」的涼蓆,是用豬毛做的。
涼床小憩
宋代《槐蔭消夏圖》中的涼榻
早期的床坐臥兩用,夏天專用的涼床一般稱為「小床」,也稱為「榻」,以別於常規使用的「大床」。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槐蔭消夏圖》中有一張涼床就是框架結構的榻,後面還有一座山水屏風。這種板榻,沒有常見的圍子,故古人又稱之為「四面床」。
將四面床稍微改一下,後加背板,一側加扶欄,一頭有枕,就變成更為講究的榻——古人稱為「美人榻」或「貴妃榻」。還有一種「胡床」也是古人夏天常用的寢具。南宋詞人程垓在《小桃紅》中曾稱:「珍簟小胡床,待日長閒坐。」所謂珍簟,就是珍貴的竹蓆;而「胡床」,其實不是床,更似現代的躺椅。
涼枕消夏
天熱的時候想要好好休息當然要在枕頭上想辦法。枕頭在先秦時已是常見的寢具,僅就質地來說,有金屬、玉石、陶瓷、木材、竹質、絲織品等多種質地,炎炎夏日古人一般都用涼枕。由於玉石、水晶、陶瓷質地的枕頭降溫效果好,所以最受青睞。
石膏枕也是古人夏天休息時的消暑佳物。唐代詩人薛逢《石膏枕》詩即稱:「表裡通明不假雕,冷於春雪白於瑤。朝來送在涼床上,只怕風吹日炙銷。」古人祛暑還流行用降溫安神的藥枕,藥枕多用菊花、蕎皮、蠶沙、茶葉、決明子等中藥材做芯,因其性涼,可清腦明目,更具有保健功能。古人還喜歡在夏天的枕芯裡放上檀香,可以驅蚊蟲、除異味。
最巧妙的是冷暖枕。這種瓷枕裡面是空的,中間有個夾層,外面留有注水洞口。夏天睡覺前,將從井裡剛打的涼水注入其中,頭枕其上,涼爽宜人;到了冬天,則灌溫熱水於其中,溫暖舒適。
搖扇生風
扇子在古代素有「搖風」、「涼友」的雅稱。扇子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其材質經歷了從羽毛、竹條、葦葉、絹紗到紙張的變化過程,更有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賦詩作畫,使得扇子既可消暑,又可賞玩。
西漢時,長安一巧匠為了祛暑,發明了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可以說是風扇的原始形態。把七個一丈長(約3.33米)的大扇葉連在一起,安裝在一個軸上,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軸心上拴有繩索,快速拉動軸心上的繩索,扇葉即旋轉生風。
清朝雍正時期還有了手搖風扇,扇葉是用鐵片做的,除了沒有電機,已經很接近我們現在的電風扇了。
圍坐而談泛舟賞荷
為了舒適地度過炎炎夏日,古時民間就有了納涼的概念,大體都是尋找或搭建遮陰的去處,避免陽光直接照射。納涼的人多了,便慢慢形成了「避暑會」,為了避暑而搭建涼棚,眾人圍坐其中,飲酒作詩,好不熱鬧。明代高濂《四時幽賞錄》中記載了古人納涼的場景:「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
賞荷、泛舟、垂釣、登高賞景等則是古人常見的戶外避暑方式。「大暑賞荷」更是成為了古人過三伏天的習俗。除了親水作樂,走到大自然中也是最佳避暑方式之一。李白在《夏日山中》寫道:「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李白難忍盛夏酷暑,來到山間,讓山間的清涼與身體接觸,這是何等的愜意。
在炎熱的夏季與高溫「搏鬥」,爭取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是人類的本能,與今人相比,古人的避暑消夏方式顯得頗為浪漫,消夏的各種物件也充分體現了智慧與巧思。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