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涼枕鋪涼簟住涼屋 古人的納涼方式凝聚著浪漫的巧思

2021-01-11 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炎熱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調房裡避暑。在中國古代,儘管沒有空調電扇,古人也發掘出了許多低碳、環保的納涼避暑方法。早在《詩經·七月》中,古人就有「鑿冰衝衝」冬儲冰夏用的技巧,涼枕、涼蓆、涼床等納涼物品也都是古人必不可少的祛暑神器。此外,古人還喜歡結伴而遊,在清靜的大自然中飲酒作詩、消暑納涼。

涼屋:不用電的「空調房」

和我們一樣,古人避暑最先想到的也是改造居室環境,修建一個有製冷設備的涼屋度過夏天。這樣的房間,古人稱為夏房,先秦時期的窟室,秦漢時期的涼房及皇家的涼殿,後來的冰室,都屬於夏房。

窟室,算是先秦時期最流行的「空調房」,實際上就是一種比較講究的地下室,通過避免陽光的照射再加上在室內放置冰塊來降低屋內的溫度。當時有條件的貴族,家裡都築有窟室,夏天一些重要的活動會安排在窟室中進行。

雨亭效果圖

歷代宮廷也都建有專門用於夏天避暑的涼殿,西漢未央宮有清涼殿,唐朝皇宮中有含涼殿。含涼殿的製冷是通過機械裝置實現的。據記載,含涼殿殿外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屋簷直下,形成水簾,四周安裝了水力轉動的風扇,風扇將簷上流下的水滴激成大片的水霧,殿中央安裝了機械傳動的扇輪轉搖,將冷氣傳送至殿中各處。即使在炎熱的夏天,殿內也非常涼爽。

雨亭結構圖

民間利用這種原理的「空調建築」稱為自涼亭子,又稱雨亭。當時,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裡都建有這樣的雨亭。還有商人仿照雨亭建造了供人消暑享樂的涼屋,也是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製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而宋代開封出現的涼屋更豪華,它不僅通過機械輸送涼意,還在蓄水池和大廳四周擺滿各類鮮花,讓人們在享受涼風的同時還能聞見撲鼻的芬芳。

這些製冷設備,一般老百姓是消費不起的,民間比較常見的,就是挖深井採集冷氣,即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挖一深井,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而冬天則有暖氣上來,保證廳堂溫度相對穩定、宜人。

酷暑必備「夏清侯」

中國人在暑熱季節的陳設或奢或簡,但一張鋪在睡榻上的涼蓆總是必不可少。涼蓆是從古至今納涼的必備之物,也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座具。古人常「席地而坐」,不過古人的「席」與今天的「涼蓆」並不相同。蓆子性溫,是冬天用的,而夏天納涼用的實際上叫簟。三國時期東吳的張純在其《席賦》中就說過「席以冬設,簟為夏施」。準確的說,今天的涼蓆在古代應該叫做「涼簟」或「夏簟」。

夏簟祛暑降溫、涼爽宜人,所以古人送給了它一個相當形象的稱呼:夏清侯。夏簟在宋元時更受歡迎,人們乾脆將夏簟直接稱為「涼簟」,進而有了「涼蓆」的概念。南宋辛棄疾《水龍吟·過劍南雙溪樓》詞云:「雲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這首詞是辛棄疾途經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時所寫,可見涼簟當時已經很常見。唐宋時代的宮廷以及富貴府邸,夏季在室內地面鋪一層涼蓆作為"地衣"是非常流行的起居方式。

古時用於編織涼蓆的材料頗豐富,多以藤、竹、蒲草為主,其中,有兩種竹蓆尤受青睞。一種叫「桃笙」,這種涼蓆選料講究,要用四川閬中山的桃笙竹篾來編織,暑天睡在上面不會出汗。還有一種叫「黃琉璃」,加工方法更為精細,竹篾要經過精細打磨,編織出來竹蓆黃亮似琉璃。還有一種絲絹編織的涼蓆,南朝梁人劉孝儀的文章中形容,使用時這種涼蓆會覺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襖,雖誇張,卻足見其避暑效果。

象牙席

用象牙做的涼蓆叫「牙簟」,是一種流行於上層社會的奢侈品。漢武帝就曾"以象牙為簟",賞賜給寵妃李夫人。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所居殿內,也有「玉幾、玉床、白象牙簟」。據文獻記載,象牙席紋理細密均勻,席面平整光滑,柔軟舒適,收卷自如,比草蓆、竹蓆更為涼爽宜人。

象牙席的製作過程無比繁複,首先用藥水浸泡軟化牙材,然後劈成厚薄寬窄相同的薄片,將薄片磨製到呈現出潔白的光澤,再將薄片劈成2毫米寬的篾絲,最後編織成席。

象牙席的製作非常廢料,一隻象牙只能利用到不足百分之十。且因北方乾燥,象牙處理時容易斷裂,只能在南方製作,所以這種蓆子直到清代,都是廣州進貢的貢品。由於造價昂貴,雍正曾專門下旨不許再制,以示「躬行節儉」。

至於犀角席、玳瑁席、龜甲席等,製作工藝與象牙席大致相同,都是用特製的藥料將其煮軟,然後裁成細條,編織成席。除上述質地外,古人還喜歡用獸皮裁成細條織成皮涼蓆。甚至還有一種叫「壬癸席」的涼蓆,是用豬毛做的。

涼床小憩

宋代《槐蔭消夏圖》中的涼榻

早期的床坐臥兩用,夏天專用的涼床一般稱為「小床」,也稱為「榻」,以別於常規使用的「大床」。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槐蔭消夏圖》中有一張涼床就是框架結構的榻,後面還有一座山水屏風。這種板榻,沒有常見的圍子,故古人又稱之為「四面床」。

將四面床稍微改一下,後加背板,一側加扶欄,一頭有枕,就變成更為講究的榻——古人稱為「美人榻」或「貴妃榻」。還有一種「胡床」也是古人夏天常用的寢具。南宋詞人程垓在《小桃紅》中曾稱:「珍簟小胡床,待日長閒坐。」所謂珍簟,就是珍貴的竹蓆;而「胡床」,其實不是床,更似現代的躺椅。

涼枕消夏

天熱的時候想要好好休息當然要在枕頭上想辦法。枕頭在先秦時已是常見的寢具,僅就質地來說,有金屬、玉石、陶瓷、木材、竹質、絲織品等多種質地,炎炎夏日古人一般都用涼枕。由於玉石、水晶、陶瓷質地的枕頭降溫效果好,所以最受青睞。

瓷枕

石膏枕也是古人夏天休息時的消暑佳物。唐代詩人薛逢《石膏枕》詩即稱:「表裡通明不假雕,冷於春雪白於瑤。朝來送在涼床上,只怕風吹日炙銷。」古人祛暑還流行用降溫安神的藥枕,藥枕多用菊花、蕎皮、蠶沙、茶葉、決明子等中藥材做芯,因其性涼,可清腦明目,更具有保健功能。古人還喜歡在夏天的枕芯裡放上檀香,可以驅蚊蟲、除異味。

最巧妙的是冷暖枕。這種瓷枕裡面是空的,中間有個夾層,外面留有注水洞口。夏天睡覺前,將從井裡剛打的涼水注入其中,頭枕其上,涼爽宜人;到了冬天,則灌溫熱水於其中,溫暖舒適。

搖扇生風

扇子在古代素有「搖風」、「涼友」的雅稱。扇子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其材質經歷了從羽毛、竹條、葦葉、絹紗到紙張的變化過程,更有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賦詩作畫,使得扇子既可消暑,又可賞玩。

西漢時,長安一巧匠為了祛暑,發明了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可以說是風扇的原始形態。把七個一丈長(約3.33米)的大扇葉連在一起,安裝在一個軸上,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軸心上拴有繩索,快速拉動軸心上的繩索,扇葉即旋轉生風。

清宮藏手搖小風扇

清朝雍正時期還有了手搖風扇,扇葉是用鐵片做的,除了沒有電機,已經很接近我們現在的電風扇了。

圍坐而談泛舟賞荷

為了舒適地度過炎炎夏日,古時民間就有了納涼的概念,大體都是尋找或搭建遮陰的去處,避免陽光直接照射。納涼的人多了,便慢慢形成了「避暑會」,為了避暑而搭建涼棚,眾人圍坐其中,飲酒作詩,好不熱鬧。明代高濂《四時幽賞錄》中記載了古人納涼的場景:「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

賞荷、泛舟、垂釣、登高賞景等則是古人常見的戶外避暑方式。「大暑賞荷」更是成為了古人過三伏天的習俗。除了親水作樂,走到大自然中也是最佳避暑方式之一。李白在《夏日山中》寫道:「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李白難忍盛夏酷暑,來到山間,讓山間的清涼與身體接觸,這是何等的愜意。

在炎熱的夏季與高溫「搏鬥」,爭取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是人類的本能,與今人相比,古人的避暑消夏方式顯得頗為浪漫,消夏的各種物件也充分體現了智慧與巧思。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相關焦點

  • 沒有風扇、空調的年代古人如何消暑度夏
    在這個離不開風扇、空調的酷熱時節裡,你知道古人在住、食、穿、用各個方面是如何消暑的嗎?住「涼屋」 猶如空調房資料圖冰是大自然賜予的降溫神器,早在周王朝時代,人們就已經懂得藏冰之術,他們冬天把冰塊鑿出存放在冰窖中,夏天再拿出來解暑。先秦有「窟室」,秦漢有「凉殿」,隨後還有「冰室」和「涼窖」。
  • 「心靜自然涼」是真的嗎,「涼」字飛花令來了
    古人說」心靜自然涼「,是說內心平靜不暴躁就自然感覺不到燥熱了,那麼這個依靠意識來戰勝炎熱的方法到底管不管用呢?不如我們一起來實踐一下,看下」涼「字的飛花令是不是能給帶來絲絲涼意。1、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家 ——
  • 半個鳥翅膀,鹿尾巴,古人的納涼工具是怎麼演變的
    大家都知道,在中華大地上有種存在了好幾千年的納涼工具,沒錯就是扇子。但是好多人一提到扇子,就只會想到了蒲扇和紙扇,但小宮告訴大家,如果只是這樣想就太孤陋寡聞啦,因為扇子流行了幾千年,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夏日必備,所以一定是有許許多多的材料與外形的。
  • 【地評線】鋪陳民生底色,凝聚奮進力量
    無論是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還是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無論是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還是提高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無論是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還是整頓租賃市場秩序……每一項重點任務都鋪陳民生底色,都與民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都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
  • 東北虎納涼
    7月28日在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拍攝的在水中納涼的東北虎。 時值盛夏,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的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的東北虎活動量減少,以不同方式消夏納涼。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7月28日,在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東北虎在水中納涼。 時值盛夏,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的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的東北虎活動量減少,以不同方式消夏納涼。
  • 《元氣騎士》涼屋「老牌新打」,新武器「嚶嚶鷹」有21種變化?
    《元氣騎士》組合武器上線,鷹系列武器「嚶嚶鷹」,這波更新滿分這次涼屋官方推出了鷹系列武器「嚶嚶鷹」,近戰光系列武器「元氣應援棒」,雪狐系列武器「雪狐-玫瑰金」~自從春節版本更新之後呢,涼屋官方呢自己說明一直在考慮新的武器設計方案!不良物官方選擇出來的方案是對於現有的武器進行組合設計出新的武器!
  • 涼屋這也太秀了
    「分享遊戲故事,匯集歡聲笑語」~大家好,我是菜鳥熊貓~ 歡迎來到由菜鳥熊貓主講的《元氣騎士》大型欄目《元氣搞笑日常》第523期~ 本期我們來聊一聊《元氣騎士》玩家遇到的有趣故事,主要內容有涼屋奇葩作品「烤雷射魚」、號角效果延長以及玩家發現衝鋒鎗4代的新式武器等有趣的遊戲經歷與發現。
  • 仲夏到,暑熱至,讀古詩詞,看古人夏夜乘涼的打開方式
    ——汪曾祺夏天的晚上,這樣的解暑方式真舒服。小時候的夏天可真熱,太陽落山後,暑氣漸收,一天中的好時候才終於來了。家人陸續進了門,媽媽把晚飯擺在小院的葡萄架下。飯後,爸爸取出吊在水井中的大西瓜,咔嚓一刀下去,涼氣四溢,霎時連眼睛都覺得涼津津的。夜幕四合,哥哥在院門處點燃了驅蚊的艾草,螢火蟲也提著小燈籠飛來飛去的湊熱鬧。
  • 東北虎納涼「組圖」
    7月28日在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拍攝的在水中納涼的東北虎。 時值盛夏,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的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的東北虎活動量減少,以不同方式消夏納涼。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7月28日,在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東北虎在水中納涼。 時值盛夏,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的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的東北虎活動量減少,以不同方式消夏納涼。
  • 元氣騎士:預告「彩蛋兔」和「涼屋槍」來襲,涼屋即將大更新
    歡迎諸位收看本期由熊貓君主講的《元氣騎士》「遊戲那些事兒」~熊貓最近也是了解到涼屋遊戲呢一直沒有再更新《元氣騎士》這款遊戲,最近可能是意識到了玩家的迫切需求,涼屋遊戲工作室的工作人員呢就開啟了一個新版本的預告!這次新的版本預告帶給了我們許多的信息,整款遊戲將會有較大的變化,一起來了解一下。
  • 8天前,涼屋親手將《元氣騎士》更新成了破解版,至今未被修復
    「分享遊戲故事,匯集歡聲笑語」~大家好,我是菜鳥熊貓~ 歡迎來到由菜鳥熊貓主講的《元氣騎士》大型欄目《元氣搞笑日常》第333期~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元氣騎士》玩家遇到的有趣故事,主要內容有血量一點觸發吸血商人直接死亡、涼屋親手將《元氣騎士》更新成了破解版以及紅武一拳無法秒殺BOSS等有趣的遊戲經歷與發現
  • 簡潔實用易安裝 8H巧思實木床開箱
    這款床有1米2、1米5、1米8三個不同的尺寸,上面咱們說過,兒子房間最開始就是直接鋪了一張1米8的床墊,所以這次直接給他配上了1米8的床。巧思實木床長212釐米,寬186釐米,床頭高83釐米,床板高於地面26釐米,尺寸基本屬於標準尺寸。全實木,果然很沉,老房家的老房子沒有電梯,送貨的時候,兩個師傅費了老大勁才搬上5樓。
  • 涼屋挖坑不填,添加這3種設定最有可能
    涼屋在細節方面一向經得起推敲,從武器的特殊機制到各式各樣的彩蛋和成就,都能看出涼屋的用心。尤其是在玩家難以發現的細枝末節上,涼屋尤為認真。比如,通關之後獎勵的魔法石。有很多玩家可能沒發現,魔法石有顏色之分;更重要的是,這些魔法石恰好對應了相應的boss。
  • 「記憶」蒲扇搖搖、電影院蹭冷氣……上海人老早底這樣乘風涼!
    每當酷暑難耐之夜,居民們走出屋外,乘風而涼。那個時候人們大多都在自家的陽臺、花園和弄堂內乘風涼。那時候的故事,你還記得嗎?上世紀六十年代,上海的人行道上出現了乘風涼的人群,吃飯的、打牌的、講故事的,林林總總構成了一道夏日夜晚的風景線。上世紀七十年代夏季的夜晚,弄堂裡、人行道上乘風涼的人越聚越多,當時躺椅幾乎成了家家戶戶乘涼的必備用品,當然還有竹榻、門板、小板凳和帆布床。
  • 燥熱的夏天,古人如何用「冰」來降溫、保鮮或製作冷食
    古代人在夏日雖沒有空調製冷的待遇,但古人也知用冰降溫,防腐保鮮或製作冷食,為燥熱難耐的夏天增添一抹清涼。我國是世界上用冰歷史悠久的國家之一,不過古人在設備簡陋的時代如何用冰呢?上圖_ 古人避暑 編輯1、掌冰之事3000年前的《詩經》中就存在商周時期的儲冰勞動的場面,詩中寫道:「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
  • 元氣騎士:涼屋暗改實錘,近戰王者莫名被削,10%的傷害不見了
    作為用來平衡數值強度的一種調節方式,每當有「一代版本,一代神」這種現象出現的時候,遊戲維護人員就會啟動「強度平衡」機制。 當然這裡所謂的平衡,並不是採用那種「一刀砍」的方式,而是在充分評估對遊戲的影響後,再將這個「版本真神」從不屬於他的寶座上給踢下去。
  • 「詩詞鑑賞」十五首古人對雪的詩詞,有數不盡的浪漫!
    雪是大自然的傑作,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人對雪有著深厚的情結。許多關於雪的故事與想像,鑲嵌在我們的記憶中,閃爍著深深淺淺的無法抹去的色彩。從《詩經》中的「雨雪霏霏」,到《唐詩》裡的「千樹萬樹梨花開」,晶瑩剔透的雪花在詩詞文章中紛飛了百年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