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蒲扇搖搖、電影院蹭冷氣……上海人老早底這樣乘風涼!

2021-01-21 上海發布

這兩天天天高溫,你是不是在家「孵空調」?在以前的上海,很多人家裡沒有空調。每當酷暑難耐之夜,居民們走出屋外,乘風而涼。那個時候人們大多都在自家的陽臺、花園和弄堂內乘風涼。那時候的故事,你還記得嗎?

上世紀六十年代,上海的人行道上出現了乘風涼的人群,吃飯的、打牌的、講故事的,林林總總構成了一道夏日夜晚的風景線。

上世紀七十年代夏季的夜晚,弄堂裡、人行道上乘風涼的人越聚越多,當時躺椅幾乎成了家家戶戶乘涼的必備用品,當然還有竹榻、門板、小板凳和帆布床。

乘風涼最開心的莫過於放暑假的小朋友們,現在還記得小時候唱的童謠:「冬瓜皮,西瓜皮,小姑娘赤膊老面皮」。乘風涼,是上海人曾經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當初人們情感交流的一種媒介。

以前去鄰居家或者同學家做客,映入眼帘的是桌子上的一套涼水壺,這是一種過去上海人家夏天喝涼水最最普通的茶具,一邊忙著為我們倒水,一邊又端出一盆西瓜,盛情難卻。

坐在一起乘風涼

以前,到了夏天,在南昌大樓和錦江飯店下乘風涼的人很多,因為是大樓房子,有穿堂風,腦海裡閃現出孩童時代,父親牽著自己的手,帶著小凳子也經常到這兩個地方乘涼,依稀記得當初和父親沒有太多的耳語,只是靜靜地坐在一起。

國際飯店樓下的黃河路是當時乘風涼的熱門之地

乘風涼,是上海人生活的一段記憶,猶如夏日裡的晚風總是暖洋洋的。

到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上海的夏日乘涼人數達到了高潮,弄堂裡、高樓下、人行道上、蘇州河邊、黃浦江畔到處都有納涼消暑的人群。

當年的上海盛夏,三五成群乘涼的小圈子層層疊疊、縱橫交錯、有說有笑,在那個生活條件不富裕的年代,夏日乘涼成了許多上海人消暑的唯一選擇,但隨著電風扇、電視機、電冰箱特別是空調進入千家萬戶,馬路上、弄堂裡乘風涼的人群開始減少,但乘風涼留給上海人的記憶卻猶如夏日裡的晚風,帶來舒爽,驅走疲憊。

乘風涼是上海人過去消暑納涼的一種生活方式,現在已經很少見了,當我們用鏡頭去記錄這段往事時,每個人都記憶猶新。

自己動手做躺椅

躺椅是當年乘風涼的必備品

躺椅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屬於緊俏物品,很難買到,當年要上山挑毛竹、削毛竹,從千裡之外把毛竹帶回上海,做成躺椅。說到乘風涼的往事,以前住在大上海電影院附近的人,小時候都會在電影放映場次間,到電影院蹭一會兒冷氣。

親切的納涼晚會

夏日的夜晚,在路燈的映照下,人們載歌載舞,如影隨形,圍觀的人群,歡聲雀躍,手中的扇子搖曳出絢爛的光暈。

每到夏天,周邊居民會自發組織的納涼晚會,大家很樂意像過去乘風涼一樣聚在一起,是啊,開心就好,何必在乎天氣熱不熱。

記憶裡的乘風涼似乎離我們很近,而現實裡的乘風涼又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無論生活如何改變,當年夏日乘風涼的那一段溫暖的記憶是永遠忘不了的。

資料:上海音像資料館官方微信@STV上海故事欄目

編輯:陳晨、周寶平

相關焦點

  • 一張躺椅、一把蒲扇、幾滴花露水……上海人「躺椅納涼」為何消失了?
    圖片刊登於2006年《解放日報》「彩色畫刊」欄目的《城市記憶》,圖片說明是「上海大廈前的納涼之景已悄悄離我們數十年光景」。如今的上海大廈外車來車往。一度,城市基礎設施不夠健全、文娛生活匱乏、交通不方便、沒有空調,不少上海人養成了日落而息的習慣。仲夏夜的上海,不光是上海大廈的門口,上街沿、弄堂口、草坪上,隨處可見,躺滿了乘風涼的人。
  • 記憶中的老南昌人消暑神器:冰棒、蒲扇、竹床
    雖然城市的變遷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條件改善,但那份屬於城市生活最原始的記憶依然讓人懷念。從小吃到大的冰棒,越來越少見的蒲扇,久違了的竹床納涼,沉澱的都是南昌人多少年來的消夏記憶……食:土豪才吃得起的「娃娃頭」又到一年盛夏季節,大街上各種各樣的雪糕與冰淇淋被擺在冰櫃裡玲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
  • 鬥蟋蟀、乘風涼…老上海裡弄中的兒時情景哪裡看?牆上!
    位於上海南昌路上的善慶坊,一進大門的主弄堂最近換了新貌!   一側是圍牆,一側是石庫門老房,兩側牆壁保留了老房原來的鵝黃色底色,成了藝術家們最青睞的「畫布」~
  • 和義大道「月光電影院」限時開業,期待你的光臨!
    在剛剛結束的周末,有前往「月光電影院
  • 住在上海老洋房裡的年輕人
    這座位於武康路街口的西式七層公寓,由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外形像是一艘深紅色的遊輪,從上世紀上海的租界時代漂泊而來,至今依然基本保持原貌。住在這棟樓裡的陳思所愛的也正是這一點,「時代在變遷,唯獨這座樓是靜止的。」住在這裡二十多年,讓他有了一種舊時光的感覺。陳思是上海人,做個體生意起家,對老上海的東西情有獨鍾。
  • 來,動手殺死你的「讀書焦慮」與「閱後即忘」|老顯S5E2
    打開了老顯的第 421篇文章這是2020年我的第2篇原創文章|本文字數:4200字文 | 老顯原創首發 | 老顯(sendychiu)老顯私人微信 | hellosendychiu「1」前幾天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關於讀書話題的朋友圈、公眾號文章層出不窮、鋪天蓋地,就連平時不怎麼看書的朋友們
  • 3塊錢修好一臺電扇 乘風電扇老員工淳樸得讓人感動
    現在修個電視機打開盒子就要60塊錢,這樣一個年代裡,乘風電扇完全可以多收點費的,小小的店裡,幾個老員工,修個電風扇三塊錢,肯定是沒得賺的,但他們依然在默默地繼承一種精神和承諾,默默地履行著一種責任,就像乘風電扇的一句口號:質量上乘。  這是我們杭州的老企業了。我五十多歲了,感觸特別深,這些人年齡跟我差不多,有幾個還戴著老花鏡,很敬業。
  • 「大海撈針」般尋訪記憶中的電影院 抹不去的城市足印
    這棟匯銀大廈以前是新華電影院,建於1914年,算是上海第一家正式的影院。」李無田告訴記者,自己計劃寫下十篇文章,關於那些已經消失的老上海電影院,但有些可惜的是,進度很慢,目前只完成了六篇。而原因,很大程度在於資料難以收集,當事人更是如大海撈針般可遇不可求。
  • 電影院復工日:百日告別後,想對你說聲「好久不見」
    ,是脆弱的人暗自飲泣的地方」。 安德列在《電影是什麼》裡寫道:「電影是一種儀式。這種儀式必定要在幽閉的劇場裡,才能夠完成。」 你還記不記得那場熱切的約會,精心挑選要穿的衣服,在影院門口等待著喜歡的人,心臟怦怦跳,電影裡的情侶接吻,手被身邊的人輕輕握住。
  • 阻擊Nest 恆溫器:Google 的「巢」迎來挑戰者「詞」
    國內的商品房,在老外眼裡接近公寓式住宅的定義。我們是這樣調節室內空氣的:夏天用壁掛式空調降溫,冬天有集體供暖不用操心,屋裡悶就開窗戶透透氣。美國人比較「慘」,各家各戶都要買中央空調系統,往大 House 的每個屋裡送冷氣、暖風或新風(透透氣)。掛在牆上,用來調節這個中央空調系統溫度的小設備就是恆溫器(thermostat),取「設定一個值,讓系統恆定在這個溫度」的含義。
  • 靈性貓奔上床「蹭頭呼呼」 不屑臉秒變溫柔
    這天Jenny再次想起可怕經驗而失眠崩潰,沒想到,平時不喜歡抱抱的愛貓「面面」見狀後,竟突然爬上床用頭蹭著她的手溫柔安撫,並露出「有我在~」的神情看人,模樣十分體貼!面面不喜歡抱抱,也不會躺在家人手上。
  • 「老上海」的記憶|生「煤球爐」的煩惱
    來源: 上海長寧有許多弄堂風景,伴隨著弄堂人生漸行漸遠了,那些弄堂風景早已銘刻在我的心靈深處。每當回憶往事,看到昔日弄堂的照片親切感更油然而生。從記事起,家裡就燒煤球爐子,也不知煤氣為何物。將未燃盡的煤球搓一下,留下小小的黑黑的煤核鋪在爐底,用自來火點燃報紙,引燃刨花或曬乾的毛豆殼,小柴爿,用破蒲扇輕搧,爐子漸漸冒出濃煙,再加稍大柴爿。此時煙霧飄浮,瀰漫著整個弄堂。我用一把剪刀似的長手柄,頭部有兩個圓形鐵的叫火鉗的,夾著煤球,輕輕地一個個送進爐堂。蒲扇對著爐門「啪嗒啪嗒」搧起來,頓時爐堂竄出濃煙,燻得我流淚咳嗽。
  • 上海人爆排20年的「海鮮夜排擋」凌晨2點人人人
    這家「海鮮夜排擋」結棍了!藏身在最最最黃金的城隍廟地段,沒菜單!沒環境!沒服務!竟然爆紅魔都20 年?! 可最近有消息說,這一帶即將拆遷……「海鮮夜排擋」也進入關停倒計時!全全全全魔都人都慌了!1爆火20年!
  • 流浪貓在寵物醫院休息,不料被抓住做了絕育,貓:我只是蹭個冷氣
    流浪貓在寵物醫院休息,不料被抓住做了絕育,貓:我只是蹭個冷氣。流浪貓在外的生活是很艱難的,它們中的大多數,就是撿垃圾吃,還有一些好運的貓咪,得到人們的喜愛,小日子也不發愁。就像是這隻流浪貓一樣,特別的自來熟,總是進寵物醫院休息,一來二去熟悉了,也沒有餓著,幾乎成了寵物醫院的常客。
  • 「寵物小精靈」皮卡丘上海電影院「召喚」童年
    2020年11月28日,上海,全球知名的動漫IP形象、寵物小精靈皮卡丘亮相魔都電影院的觀影嘉年華,吸引大小朋友合影擁抱,3D重製的「寶可夢」動畫劇場版電影《寶可夢:超夢的逆襲進化
  • 「記憶」當年的夏天,上海人家裡大多有這樣一臺電風扇!
    炎炎夏日裡,有的人並不喜歡開空調,一臺調了慢檔的電風扇吹吹也是很愜意的。回想當年,你家裡是不是也有一臺華生牌電風扇?今天就和小布一起尋找記憶深處吹著電風扇的夏日樂趣吧。今天的主角,有點年紀的人一定不會陌生——華生牌電風扇。
  • 流浪貓在寵物醫院休息,不料被抓住做了絕育,貓:我只是蹭個冷氣
    在這之前,都是看起來瘦巴巴的,後來有一天,它被寵物醫院的人投餵了,或許是看這裡的人和善,就經常來討食。而在變胖之後,這隻貓咪才終於信任了這裡的人,開始試圖進寵物醫院,主動接近人。在沒有信任他們之前,貓咪也就是吃個飯就走了,都不讓人摸。
  • 「海底奇兵2」七秒鐘的記憶,我只記得遺忘
    多莉和馬倫在行事上的強烈對比,令我想起Daniel Kahneman劃分的「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兩者的分別在於「時間」:前者重視「當下」經驗的一刻;後者則是經驗後以記憶敘述故事,往往只偏重頂峰和結尾,卻主宰了我們大部分的認知和決定。多莉欠缺記憶,因此對事物或經驗的判斷都只取決於當前的一念,獨立於過去的累積和未來的加工。
  • 奴才下班發現冷氣自己開 黑汪飛機耳迎接:人家熱啦
    這時涵涵發現,家中歐告「Q比」正開著飛機耳,一臉心虛刻意迴避視線,讓她當場明白是誰做的好事,「這隻狗真的有夠會享受的!」(圖/網友涵涵授權提供)影片中,當Q比一聽到關鍵字「冷氣」2字時,便極力撇開視線,全程不敢對視;而馬麻質問時,歐告原本豎起的耳朵瞬間「開飛機」,往兩側越壓越低,心虛全寫在臉上,有戲的表情仿佛在說,「不是我開的,一定是冷氣自己打開的啦!」
  • 棕葉、蒲扇、蒼蠅拍
    棕樹過去在鄉村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很常見,但現在,由於鄉村近幾十年來發生的巨變,天生一副鄉村面孔的它已和醇濃的舊時光一起隱到記憶的最深處去了。 棕葉的扇形葉面上多規則的褶紋,讓人想起春天的瓦簷,每一條承接雨水的簷溝都在輕聲地哼著歌。春天的細雨裡,輕輕搖擺的棕葉像青色瓦簷對從 田裡走來的蓑衣和耕牛,輕輕地哼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