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天天高溫,你是不是在家「孵空調」?在以前的上海,很多人家裡沒有空調。每當酷暑難耐之夜,居民們走出屋外,乘風而涼。那個時候人們大多都在自家的陽臺、花園和弄堂內乘風涼。那時候的故事,你還記得嗎?
上世紀六十年代,上海的人行道上出現了乘風涼的人群,吃飯的、打牌的、講故事的,林林總總構成了一道夏日夜晚的風景線。
上世紀七十年代夏季的夜晚,弄堂裡、人行道上乘風涼的人越聚越多,當時躺椅幾乎成了家家戶戶乘涼的必備用品,當然還有竹榻、門板、小板凳和帆布床。
乘風涼最開心的莫過於放暑假的小朋友們,現在還記得小時候唱的童謠:「冬瓜皮,西瓜皮,小姑娘赤膊老面皮」。乘風涼,是上海人曾經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當初人們情感交流的一種媒介。
以前去鄰居家或者同學家做客,映入眼帘的是桌子上的一套涼水壺,這是一種過去上海人家夏天喝涼水最最普通的茶具,一邊忙著為我們倒水,一邊又端出一盆西瓜,盛情難卻。
坐在一起乘風涼
以前,到了夏天,在南昌大樓和錦江飯店下乘風涼的人很多,因為是大樓房子,有穿堂風,腦海裡閃現出孩童時代,父親牽著自己的手,帶著小凳子也經常到這兩個地方乘涼,依稀記得當初和父親沒有太多的耳語,只是靜靜地坐在一起。
國際飯店樓下的黃河路是當時乘風涼的熱門之地
乘風涼,是上海人生活的一段記憶,猶如夏日裡的晚風總是暖洋洋的。
到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上海的夏日乘涼人數達到了高潮,弄堂裡、高樓下、人行道上、蘇州河邊、黃浦江畔到處都有納涼消暑的人群。
當年的上海盛夏,三五成群乘涼的小圈子層層疊疊、縱橫交錯、有說有笑,在那個生活條件不富裕的年代,夏日乘涼成了許多上海人消暑的唯一選擇,但隨著電風扇、電視機、電冰箱特別是空調進入千家萬戶,馬路上、弄堂裡乘風涼的人群開始減少,但乘風涼留給上海人的記憶卻猶如夏日裡的晚風,帶來舒爽,驅走疲憊。
乘風涼是上海人過去消暑納涼的一種生活方式,現在已經很少見了,當我們用鏡頭去記錄這段往事時,每個人都記憶猶新。
自己動手做躺椅
躺椅是當年乘風涼的必備品
躺椅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屬於緊俏物品,很難買到,當年要上山挑毛竹、削毛竹,從千裡之外把毛竹帶回上海,做成躺椅。說到乘風涼的往事,以前住在大上海電影院附近的人,小時候都會在電影放映場次間,到電影院蹭一會兒冷氣。
親切的納涼晚會
夏日的夜晚,在路燈的映照下,人們載歌載舞,如影隨形,圍觀的人群,歡聲雀躍,手中的扇子搖曳出絢爛的光暈。
每到夏天,周邊居民會自發組織的納涼晚會,大家很樂意像過去乘風涼一樣聚在一起,是啊,開心就好,何必在乎天氣熱不熱。
記憶裡的乘風涼似乎離我們很近,而現實裡的乘風涼又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無論生活如何改變,當年夏日乘風涼的那一段溫暖的記憶是永遠忘不了的。
資料:上海音像資料館官方微信@STV上海故事欄目
編輯:陳晨、周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