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開始全面轉入內戰,一方面藉助美軍力量從西南運兵到東部地區搶地盤、佔要塞,一方面積極籌措和購買各類武器裝備為內戰做準備,其中就包括從英國得來的「重慶艦」。
重慶艦全貌
「重慶艦」原為英國地中海K艦隊的旗艦,曾參加過大西洋戰場的多場海戰,參與過盟軍攻取西西里島的行動,擊沉擊傷40餘艘戰艦和商船,被義大利海軍成為「銀色魔鬼」。二戰結束後,英國為償還借用中國的6艘緝私船並致其被擊沉的損失,便將其作為抵帳船移交給中國,並被重新命名為「重慶艦」。
「重慶艦」在英國舉行接受典禮時降英國
雖然「重慶艦」建於1935年,但其近7500噸的滿載排水量,在當時中國是絕大艦。而其配備的3座雙聯裝152毫米主炮、4座雙聯裝102毫米副炮,以及堪稱世界一流的雷達、通信、輪機等設備,對於國民黨海軍簡直就是剪刀大禮,成為中國當時最強的巡洋艦。
「重慶艦」碩大的雙聯裝152毫米主炮
「重慶艦」一被接回國內便迅速被投入到內戰,其中最大一場戰役便是塔山阻擊戰。此役中,「重慶艦」由老蔣親自坐鎮駐泊在葫蘆島外海,依靠其大口徑的艦炮對我解放軍東野四縱部隊帶來極大傷害,尤其是6門152毫米主炮,不僅射程遠、威力大,而且打得準、射速高。四縱副司令胡奇才戰後曾痛呼「一炮毀我一個連」。
老蔣登上「重慶艦」
1949年2月,「重慶艦」在鄧兆祥艦長帶領下發動起義,順利將這艘國民黨王牌戰艦轉移到了已解放的葫蘆島。氣急敗壞的國民黨隨即利用空中優勢,連續多輪展開了對「重慶艦」的轟炸,造成艦體多處受損,當年5月,無奈之下解放軍將其自沉於葫蘆島港內。
「重慶艦」起義官兵
1951年,「重慶艦」被打撈出水,但在蘇聯專家「費用昂貴、建議報廢」提議下,最終被拆解,艦鐘被保留在軍博,走完了其光輝而不尋常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