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每個人都熟悉嬰兒身體發生明顯顫抖的滑稽場景:這是一個非常可靠的指示信息,表明嬰兒此時需要換尿布。因為嬰兒小便時會產生一種奇怪的身體顫抖,甚至這種現象也持續到成年階段。但是我們的身體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我們對基本的日常功能做出如此獨特的反應?
事實上,我們並不精確知道其中的秘密。關於該問題沒有同行評論研究報告闡明其確切的生物學原理。但是根據科學家對人體膀胱和其它神經系統相關性的了解,拼湊出一些可能的解釋觀點,來揭曉為什麼我們小便時身體會顫抖。
核心解釋理論有兩個主要的觀點:該現象是由體溫下降引起的,因為溫暖尿液離開了你的身體;或者是人體自主神經系統(ANS)信號之間產生了混淆。
第一個觀點是基於常識性事實,當我們突然感到寒冷時,通常身體會顫抖。就小便過程而言,我們的邏輯是,當我們暴露下體隱私區域(這顯然是小便時的必要過程),會與外界冷空氣接觸,同時將體內溫暖的尿液排出體外,從而產生體內溫度失衡,一種寒意將引發無法控制的顫抖。
但是一些科學家對該觀點並不認可,其中包括:英國詹姆斯·庫克大學泌尿科顧問西蒙·富爾福德博士,他傾向於另一種理論觀點,該理論深入人體神經系統尋找重要線索。
富爾福德說:「排尿過程受人體自主神經系統(ANS)控制,ANS是一個控制中心,負責協調許多自動身體功能,例如:體溫和心跳。顯然排尿並非一個完全自動的身體功能,因為我們在排尿時存在自主性控制。但是在這個關鍵決定點之前,排尿主要是由自主神經系統兩個部分控制,即副交感神經系統(PNS)和交感神經系統(SNS)。
當膀胱充滿尿液時,肌壁上的微小伸展感受器能檢測到膀胱伸展,並激活脊髓的一組神經組織——骶神經。相反,它們將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產生作用,導致膀胱肌壁收縮,準備將尿液排出體外。這一自主過程就像一個開關,當膀胱仍在不斷裝滿尿液的時候,將抑制相關的神經反射,但是當膀胱充滿尿液時,將刺激排尿時的條件反射,產生身體顫抖現象。
富爾福德稱:「奇怪的是,當尿液排出體外時,血壓會下降,似乎有很好的證據表明,膀胱充滿尿液之後,血壓會輕微升高,而在排尿時血壓也隨之下降,或者血壓很快下降。」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接下來的事情很難理清。但似乎血壓突然下降刺激了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這是涉及人體「戰鬥或者逃亡反應」的人體自主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專家們已經知道,當交感神經系統探測到低血壓時,將釋放出一系列叫做兒茶酚胺的神經遞質,兒茶酚胺會促進血壓逐漸恢復到之前的平衡狀態。在人體排尿時,兒茶酚胺數量激增會導致排尿時身體抽搐。
但是人體為什麼會抽搐顫抖呢?人們並不完全理解其中的原因,兩個神經系統部分之間的交互作用——尿液排放,是由副交感神經系統微調,以及副交感神經系統協調兒茶酚胺的數量激增,從而在神經系統中造成混雜的信號,這似乎引發系統中的一個小故障,使我們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
富爾福德指出,脊髓損傷的患者有時也會出現類似的自主神經反射現象,當某種刺激發生在脊椎抽傷部位以下時,就像一個充滿尿液的膀胱,產生過度的自主神經系統反應,導致血壓迅速上升,脈搏速率下降,患者面部發紅,身體出汗,這種不協調反應與我們排尿時出現獨特的身體顫抖相對應。
另一個重要線索是男性似乎比女性更容易經歷這一現象,這可能是因為男性排尿時通常保持站立姿式,這可能會加劇血壓下降,隨後會出現身體顫抖現象。
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人們排尿時身體顫抖,這一獨特行為不必引起人們的關注。英國劍橋大學泌尿外科專家、英國泌尿科學基金會科學與教育委員會主席格蘭特·斯圖爾特博士稱,目前還沒有關於這方面的實質性研究,但這是一種正常的身體機能,人們不必擔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