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排尿為何顫抖?血壓和體溫下降的條件反射

2020-12-05 快科技

差不多每個人都熟悉嬰兒身體發生明顯顫抖的滑稽場景:這是一個非常可靠的指示信息,表明嬰兒此時需要換尿布。因為嬰兒小便時會產生一種奇怪的身體顫抖,甚至這種現象也持續到成年階段。但是我們的身體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我們對基本的日常功能做出如此獨特的反應?

事實上,我們並不精確知道其中的秘密。關於該問題沒有同行評論研究報告闡明其確切的生物學原理。但是根據科學家對人體膀胱和其它神經系統相關性的了解,拼湊出一些可能的解釋觀點,來揭曉為什麼我們小便時身體會顫抖。

核心解釋理論有兩個主要的觀點:該現象是由體溫下降引起的,因為溫暖尿液離開了你的身體;或者是人體自主神經系統(ANS)信號之間產生了混淆。

第一個觀點是基於常識性事實,當我們突然感到寒冷時,通常身體會顫抖。就小便過程而言,我們的邏輯是,當我們暴露下體隱私區域(這顯然是小便時的必要過程),會與外界冷空氣接觸,同時將體內溫暖的尿液排出體外,從而產生體內溫度失衡,一種寒意將引發無法控制的顫抖。

但是一些科學家對該觀點並不認可,其中包括:英國詹姆斯·庫克大學泌尿科顧問西蒙·富爾福德博士,他傾向於另一種理論觀點,該理論深入人體神經系統尋找重要線索。

富爾福德說:「排尿過程受人體自主神經系統(ANS)控制,ANS是一個控制中心,負責協調許多自動身體功能,例如:體溫和心跳。顯然排尿並非一個完全自動的身體功能,因為我們在排尿時存在自主性控制。但是在這個關鍵決定點之前,排尿主要是由自主神經系統兩個部分控制,即副交感神經系統(PNS)和交感神經系統(SNS)。

當膀胱充滿尿液時,肌壁上的微小伸展感受器能檢測到膀胱伸展,並激活脊髓的一組神經組織——骶神經。相反,它們將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產生作用,導致膀胱肌壁收縮,準備將尿液排出體外。這一自主過程就像一個開關,當膀胱仍在不斷裝滿尿液的時候,將抑制相關的神經反射,但是當膀胱充滿尿液時,將刺激排尿時的條件反射,產生身體顫抖現象。

富爾福德稱:「奇怪的是,當尿液排出體外時,血壓會下降,似乎有很好的證據表明,膀胱充滿尿液之後,血壓會輕微升高,而在排尿時血壓也隨之下降,或者血壓很快下降。」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接下來的事情很難理清。但似乎血壓突然下降刺激了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這是涉及人體「戰鬥或者逃亡反應」的人體自主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專家們已經知道,當交感神經系統探測到低血壓時,將釋放出一系列叫做兒茶酚胺的神經遞質,兒茶酚胺會促進血壓逐漸恢復到之前的平衡狀態。在人體排尿時,兒茶酚胺數量激增會導致排尿時身體抽搐。

但是人體為什麼會抽搐顫抖呢?人們並不完全理解其中的原因,兩個神經系統部分之間的交互作用——尿液排放,是由副交感神經系統微調,以及副交感神經系統協調兒茶酚胺的數量激增,從而在神經系統中造成混雜的信號,這似乎引發系統中的一個小故障,使我們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

富爾福德指出,脊髓損傷的患者有時也會出現類似的自主神經反射現象,當某種刺激發生在脊椎抽傷部位以下時,就像一個充滿尿液的膀胱,產生過度的自主神經系統反應,導致血壓迅速上升,脈搏速率下降,患者面部發紅,身體出汗,這種不協調反應與我們排尿時出現獨特的身體顫抖相對應。

另一個重要線索是男性似乎比女性更容易經歷這一現象,這可能是因為男性排尿時通常保持站立姿式,這可能會加劇血壓下降,隨後會出現身體顫抖現象。

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人們排尿時身體顫抖,這一獨特行為不必引起人們的關注。英國劍橋大學泌尿外科專家、英國泌尿科學基金會科學與教育委員會主席格蘭特·斯圖爾特博士稱,目前還沒有關於這方面的實質性研究,但這是一種正常的身體機能,人們不必擔心什麼。

相關焦點

  • 低溫襲來,體溫降低1℃,免疫力下降30%,請您注意保暖!
    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6.5℃。體溫降低1℃的話,免疫能力就會下降30%;而且,體溫在35℃時,也是癌細胞繁殖的最佳溫度。一起來看看低體溫給我們帶來哪些不利。肥胖比起體重與體內脂肪的變化,體溫才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
  • 你的體溫還有36度8嗎?研究表明: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下降30%
    由於受到相關肺炎的影響,很多人都養成了每天測體溫的習慣,正常來說人的體溫應該是36度8左右,接近37度,但是經過長期測體溫會發現現在人的體溫都有所降低,基本上都在36度3或者4左右。體溫下降會給人體帶來什麼影響?
  • 你的體溫還有37度嗎?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下降30%!3招或有幫助
    在量體溫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你的體溫並沒有37度!而是在36度多一點。以前,人們普遍認為,人體的溫度是37度。那麼,體溫下降會給人體帶來什麼影響呢?人體正常的體溫是37度的說法,起源德國的一個內科醫生,他叫溫德利希。1851年,他收集了大約26000名正常人的體溫數據,發現大家的體溫基本上都是37度。
  • 體溫秘密:人類免疫力為何不如蝙蝠
    37℃,是我們生理衛生教科書上告訴我們的人體正常體溫。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來,我們發現,復工單位和小區的體溫登記簿上,大多數人的體溫低於37℃,絕大多數人的體溫在36℃和37℃之間,有的,甚至低於36℃。    我們的體溫不正常了嗎?僅僅只是我們的體溫不正常了嗎?
  • 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下降30%以上?人類的體溫比一百年前低了這麼...
    對此,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最近一項新研究指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與過去相比,下降了0.4℃,從37℃降到了36.6℃。為什麼我們的體溫在變低?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從生理層面上看,現代人與古代人並不相同:1人體炎症減少一般來說,炎症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和細胞激素,它們會加速人體新陳代謝,提高體溫。隨著醫學進步,人類的慢性感染減少,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的平均體溫低了一點。
  • 人類體溫在下降,而全球在變暖,這意味著什麼?是好是壞?
    除了體溫下降,我們還知道全球的氣溫在升高,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溫室效應的加劇,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那麼下降了體溫和變暖的氣候之間有什麼關係?這對人類來說意味著什麼?是好是壞呢?我們知道人體的體溫是一個對抗各種細菌和病毒的一道防線,如果身體被外來致病微生物侵擾,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會開啟防禦模式。最典型的表現之一就是體溫升高,科學家認為以前人類的體溫一直維持在37攝氏度,並不是一種巧合,因為高於這個溫度下,大部分的有害微生物在人體內的生存和繁殖活動就會受到限制。
  • 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人體開始變涼了?
    他們研究了美國的相關數據,發現自19世紀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0137℃標準體溫怎麼來的?1851年,德國內科醫生卡爾·萊茵霍爾德·奧古斯特·溫德利希在萊比錫市收集了2.5萬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這些體溫數據從36.2℃到37.5℃不等。
  • 體溫提醒了我們什麼?什麼樣的體溫最正常健康
    恆定的體溫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即使體溫發生細小的變化,都會引發一系列的健康問題。而且,體溫裡蘊藏著很多奧秘,就連人體中活躍的疾病細胞,都有自己青睞的溫度。   體溫,男女老幼有差別   人的正常體溫為36℃~37℃(腋窩)。
  • 人體溫度不再是37℃?體溫過低意味著什麼?對身體影響有多大?
    在我們以往的印象中,身體的正常體溫應該是37℃,這個溫度剛剛好,說明人體處於一個健康的狀態,而隨著新冠肺炎的來襲,打破了人們固有的思想,37℃已經不再是人體的正常體溫了,現在的溫度基本都是在36.5℃。
  • 為何晨起後的血壓值居高不下?牢記降壓技巧,血壓或能慢慢降
    現在患有高血壓的人群一直都在增多,而且患者的年紀在不斷的下降,已經不再是六七十歲的人才會出現了,不少年輕人也會出現高血壓。血壓升高後,給身體帶來的損害比較多,血管會因為血壓升高,出現壓力大,影響到血液的流通,以至於供應到全身的血液出現不足的情況,而且對於一些器官還會造成影響。
  • 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下降30%以上?這個前提是關鍵!避開四大誘因...
    不過,體溫與人體免疫力的確存在一定的關係。日本醫學博士石原結實在他的《36.5度決定健康》一書中提到:醫學研究表明,體溫每下降1℃,免疫力會降低30%以上;相反,當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如果體溫提高1℃,免疫力會增強5-6倍。不過若體溫超出正常範圍,這一結論則不適用。
  • 吃芹菜、苦瓜、黑木耳榨的汁,血壓下降了,能不能靠食療不吃藥?
    有位阿姨跟華子說,她有高血壓,自己配了一個獨家食療的「秘方」,就是用芹菜、苦瓜、黑木耳等蔬菜,榨成汁在吃飯的時候喝,再搭配一些醋泡的黑豆和花生,就能降低血壓了。她目前雖然在服降壓藥控制血壓,但喝了蔬菜汁之後血壓就會更低一些,她問華子,高血壓能不能靠食療而不吃藥?
  • 為什麼人體要保持36攝氏度的體溫?聽聽西媒怎麼說
    參考消息網12月13日報導西媒稱,為什麼人體要保持36度的體溫?原因是36到37攝氏度的體溫可保護人們免受感染。不同的研究表明,大約36.7攝氏度是最有效的溫度:它可以用最小的能源消耗,生產避免人們受到病毒、細菌和真菌感染的人體熱量。
  • 體溫越低(<37℃)免疫力就越差?
    但近年來, 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體溫呈不斷下降趨勢, 37℃已經成為歷史。2020年1月7日,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 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 從37℃降到36.6℃。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怎麼提高免疫力?
    正常體溫「生理點」從何而來 很多人一直都有這樣一個疑問:「既然我們的體溫是37℃,為何在外部氣溫達到30℃以上時我們會覺得酷熱難耐而非十分舒適呢?」北京世紀壇醫院呼吸科醫師龐莉說,「這正說明,很多人對體溫和氣溫的理解並不正確。人體體溫不是我們感受到的外溫,而是我們自己的『內溫』。」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人類的體溫從37℃下降到36.6℃僅僅用了不到200年的時間,有人會好奇了不就是下降0.4℃而已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首先我們要知道蝙蝠為什麼百毒不侵了,很有可能它們的體溫過高了,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蝙蝠的體溫普遍穩定在40℃,這個數值比人類的體溫僅僅高3℃而已,但是它們的免疫系統十幾倍了。正常體溫的高低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強大的,有關研究表明每當我們的體溫下降1℃的時候,那麼我們的免疫力就會下降30%左右。
  • 為什麼人體要保持36攝氏度的體溫?聽聽西媒怎麼說_中國_唐山環渤海...
    原標題:為什麼人體要保持36攝氏度的體溫?聽聽西媒怎麼說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為什麼人體要保持36度的體溫?原因是36到37攝氏度的體溫可保護人們免受感染。不同的研究表明,大約36.7攝氏度是最有效的溫度:它可以用最小的能源消耗,生產避免人們受到病毒、細菌和真菌感染的人體熱量。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2月12日報導,這是一種自適應機制。數百萬年前,還沒有所謂的「溫血」動物。所有生物的體溫都會隨環境而變化,是變溫動物,也叫做「冷血」動物。但是自然進化選擇了一些能夠調節自身溫度的生物,無論環境如何,它們都可以讓體溫保持恆定。
  • 基礎體溫是多少 體溫過低怎麼辦
    安靜、睡眠、飢餓、服用鎮靜藥後可使體溫下降。此外,男性和女性的體溫也不同,一般女性的體溫比男性大約高0.3 ℃ 。並且女性的體溫還和月經有關係。因此,人的體溫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範圍,並不是恆定不變,一般,37.7度屬於低燒了。
  • 37℃體溫已成為歷史:目前人類體溫普遍偏低,這意味著什麼?
    新冠病毒疫情仍在持續中,口罩、消毒液、量體溫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物品。現在無論出入哪裡都需要測量體溫,但是有時體溫在37攝氏度左右,有時候卻只有35度多,這是為什麼呢?體溫低的原因有是什麼?體溫的高低對人體的影響有哪些?
  • 生活方式進步,炎症反應減少 人類體溫正在越來越低
    正常體溫「生理點」從何而來  很多人一直都有這樣一個疑問:「既然我們的體溫是37℃,為何在外部氣溫達到30℃以上時我們會覺得酷熱難耐而非十分舒適呢?」北京世紀壇醫院呼吸科醫師龐莉說,「這正說明,很多人對體溫和氣溫的理解並不正確。人體體溫不是我們感受到的外溫,而是我們自己的『內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