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韓信指揮三十萬合圍項羽,兵仙和霸王的巔峰對決

2021-01-20 騰訊網

垓下之戰是楚漢最後一戰,韓信統率三十萬聯軍圍剿項羽,兵仙和霸王展開了一場巔峰對決。但是史書對此戰的記載不多,所以很多問題都不明朗,比如說:為什麼霸王會突然衰弱?彭城之戰是以劉邦失敗而告終的,為什麼反過來被圍攻的是項羽?為什麼韓信能擊敗項羽?接下來讓我們深剖這段歷史,看看項羽為什麼會輸。

滎陽對峙

京索之戰

彭城之戰時項羽以三萬精騎一舉大亂了劉邦的防禦體系,進而把劉邦打回關中。劉邦一路敗退到滎陽,然後整合殘兵敗將以及蕭何派來的新兵,最終在京、索一帶阻擊前來追趕的楚軍(注釋1)。在此有個不起眼的史料,那就是酈食其也退回到滎陽了。劉邦剛剛經歷彭城潰敗,他自己的家人都丟了,但是這麼一個七老八十的人竟然完好無損,而且劉邦的嫡系列侯一個都沒死(140多個)。

劉邦彭城潰敗,死去的士兵屍體能讓水斷流,但劉邦的嫡系精英一個都沒損失,這就十分讓人起疑了。後世有陰謀論分析劉邦是故意失敗的,目的就是削弱諸侯們和項羽的實力。至於是不是故意的,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就此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劉邦的嫡系精英毫髮無損,而諸侯們和項羽都互有損失。劉邦能正面應對楚軍,並且將其阻擊在京、索之間讓其不得深入滎陽以西,可見兩者軍隊的差距越來越小。

滎陽之戰

滎陽是中原的交通樞紐,天下最大的糧倉(敖倉)也就在這裡。因此項羽和劉邦就展開了爭奪戰,目的就是滎陽。原本劉邦駐守滎陽,但是項羽屢次侵奪漢軍甬道(糧道),最後劉邦也不得不率精兵逃跑。(注釋2)之後劉邦利用反間計離間項羽和範增,並且猛攻成皋。

此時項羽的主力在這裡,但是劉邦的中心不在這裡,劉邦的重心在張耳和韓信的身上。劉邦趁項羽的主力在滎陽的時候派張耳和韓信出兵伐趙,並且成功佔領趙國。當項羽的主力還在滎陽的時候,劉邦就已經遣兵調將伐趙了。雖然丟了滎陽,但是劉邦佔領了趙國。項羽主力被拖住、韓信伐趙,這兩件事情從另一方面佐證了上面的看法,彭城之戰同時削弱了諸侯們和項羽的實力,但是劉邦的實力保存完好。

成皋之戰

漢三年七月,劉邦多次挑起成皋之戰,但是楚軍堅守不出。之後因為不堪受辱,所以出城作戰,但是被漢軍擊敗,劉邦也趁機收復成皋。隨後就食敖倉,圍困滎陽。項羽得知後火速西進,試圖解滎陽之圍。與此同時彭越連破十七城,兵鋒直指彭城(項羽大本營)。同年,韓信擊敗龍且,平定了齊地。

劉邦和項羽兩人在滎陽對峙兩年多,互相都有所勝負,但是真正贏的人是劉邦。因為劉邦的地盤在不斷擴展,而項羽的地盤在不斷的縮減。劉邦在滎陽對峙時期,趁機奪取趙、魏、齊、燕、楚等大片土地,而項羽卻被滎陽對峙拖垮了,自己的實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聚兵垓下-兵仙和霸王的巔峰對決

漢四年,楚漢雙方達成了鴻溝和議,也就是以鴻溝為界線,楚和漢劃分天下。項羽帶領自己的十萬軍隊撤回楚地,而劉邦也欲西返關中。但張良和陳平卻建議撕毀和議,乘勝追擊(注釋3)。劉邦採納了二人的建議,開始追擊楚軍。原定計劃的劉邦追至夏南,而彭越和韓信一同南下,最後合圍楚軍。但是韓信和彭越並沒有如約南下,反而是讓劉邦一個人面對項羽。項羽一路被追也很惱火,發現只有劉邦的時候就開始扭頭反擊,並且輕鬆將其擊敗。

劉邦趕緊退兵,最後固守陳下。劉邦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彭越和韓信都不聽他的?如果彭越和韓信南下,那麼他們就能合圍項羽,進而擊敗他。張良解釋道:「現在項羽敗局已定,但是彭越和韓信都還沒有封地,他們肯定不會賣力。如果你提前給他們許諾,那他們就會來了。」於是劉邦採納了張良的意見,把陳以東的地區都給齊王韓信,把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此換來了彭越和韓信出兵。

隨後韓信、彭越、英布和劉邦回合,劉邦把指揮權交給了韓信,就此開始絞殺項羽。垓下之戰流出來的細節並不多,史書記載如下: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韓信)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費候陳賀)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史書對此戰描述比較少,但是我們可以推演當時的情況。大軍部署如圖所示:

韓信為先鋒,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為中軍,周勃和柴武帶領預備軍坐鎮後方(左侯,右侯)。

部隊類型部署如圖所示:

戰爭流程如下:

1:韓信為先鋒,但是韓信佯裝敗退,然後誘敵深入。

2:項羽緊跟其後,追擊韓信。但是發現了劉邦的中軍,於是轉向追擊中軍。

3:左將軍和右將軍同時出擊,徹底將項羽部隊包圍。然後吹楚地的音樂,逐步瓦解敵人的戰鬥意志。

4:韓信的部隊將項羽的部隊撕裂開,分而攻之。

部署分析如下:

1:韓信未得到劉邦許諾封地之前是拒絕出兵的,現在劉邦也只是口頭承諾,鬼知道是不是真的,畢竟劉邦有不守信的例子。如果直接把自己的部隊拼完了,那豈不是成為砧板魚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就不可能讓自己的部隊和項羽的部隊硬碰硬,畢竟這樣下去損失太大了。但是韓信是總指揮,他又不能把自己的部隊放在後方,這樣誰都會起疑。所以韓信把自己的部隊放在先鋒,然後佯裝失敗,這樣既沒有多打大的損失,還方便搶功勞,這就是為什麼韓信的部隊類型為最弱的精騎兵的原因。既能示弱又跑得快,這才是最合適的。

2:韓信敗退之後項羽可能會追擊,但是項羽不是百分百追擊的,所以韓信就需要引誘項羽追擊。用什麼當誘餌最好?毫無疑問,用劉邦當誘餌是最好的。因為彭城之戰勝利的原因就是項羽摧毀了劉邦的指揮部,項羽的作戰風格也偏向於斬首行動。所以韓信就把指揮部擺在這裡,項羽沒有道理不上鉤。中軍畢竟是劉邦所指揮的,所以必定是精銳的重騎兵,不然很難抵擋項羽。

3:騎兵也有強弱,項羽的部隊不可能速度一致,定然會有一些慢的。所以左右將軍率領最精銳的輕騎兵衝殺項羽後方,將項羽軍隊切成兩半(將楚軍的步兵和騎兵分開)或者直接包圍。左右兩翼的重點是一定要快,而且要防止項羽部隊突圍,所以必定是最精銳的輕騎兵。包圍之後就開始吹楚地的音樂,開始逐步瓦解敵軍的意志,以便更好的絞殺。

4:項羽被包圍之後並沒有固守,反而是選擇突圍。突圍出去就是項羽,突圍不出去就是另一個趙括。此時的情況和白起包圍趙括的情況差不多,韓信的部隊只需要將項羽的部隊撕裂開,然後反而攻之就可以了。但是項羽突圍出去了,所以韓信也不用將其撕裂開了,想辦法追擊項羽就行了。

垓下之戰的影響:

1:西楚就此走向覆滅,項羽烏江自刎空留千古悲嘆。漢朝也開始走到舞臺中央,開啟了長達四百年的統治。

2:垓下作為古戰場也聞名於世,地名文化永世長存,而且垓下遺址也成了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3:虞姬和項羽自殺之後給後世文人墨客提供了素材,以至於後世創作出很多墨寶,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注釋4)。

注釋

1:京索之戰:《史記·項羽本紀》 : 「漢王(劉邦)閒往從之, 稍稍收其士卒。至滎陽, 諸敗軍皆會, 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 復大振。 楚起於彭城, 常乘勝逐北, 與漢戰滎陽南京、索間, 漢敗楚, 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2:《史記·高祖本紀》雲: 「漢 王軍滎陽南, 築甬道, 屬之河, 以取敖倉。與項羽相距 歲餘, 項羽數侵奪漢甬道, 漢軍乏食, 遂圍漢王。」又, 「漢王絕食, 乃夜出女子東門二千餘人, 被甲, 楚因四 面擊之。將軍紀信乃乘王駕, 詐為漢王, 誑楚, 楚皆呼 萬歲, 之城東觀, 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

3:張良、陳平: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4: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相關焦點

  • 五年楚漢爭霸,兵仙韓信與霸王項羽只交手過一戰,誰更厲害?
    霸王項羽徵戰數年真的是百戰百勝,百戰無傷,可惜他是一位好將軍卻不是一位好君王,項羽過於講義氣這就導致這個人有點軸,最後只能孤軍奮戰,血灑烏江。兵仙韓信指揮指揮大兵團作戰,橫掃北方諸國韓信貴為「兵仙」,中國歷史上只此一人。在兵家,人們最敬佩的兩個,一個是殺神白起,另一個就是兵仙韓信。韓信被尊為是劉邦的三駕馬車之一,戰必勝,攻必取。
  • 垓下之戰,戰神韓信率軍大破西楚霸王項羽,霸王別姬,烏江自刎
    垓下之戰是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 靈璧 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戰爭背景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對楚兵發起騷擾斷其糧道,項羽率領軍隊狙擊了彭越後返回。
  • 白起和韓信,殺神戰兵仙,誰能笑到最後,項羽表示不服氣!
    文中所以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若有侵權請告之,即刪韓信和白起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二人在各自的時代都曾冠絕天下,響徹寰宇!武廟十哲和兵家四聖二人都曾位列其中。那麼如果將二人放在一起,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決誰會更勝一籌呢!
  • 假如韓信與項羽各領兵十萬,結局會怎麼樣?項羽必敗無疑
    有些人總是抱怨項羽的委屈。項羽在巨鹿與彭城之戰中創造了奇蹟,在垓下之戰中被韓信擊敗,韓信是一種群毆戰術。有人總以為項羽的正面進攻能打敗韓信。這些人忽略了項羽在垓下戰役中的兵力遠高於巨鹿、彭城戰役中的兵力。
  • 韓信不幸,一生曲折多變,用多少成語譜寫了自己的不朽故事
    後來被劉邦重用,終於平定各國,打敗項羽。後來被呂后與蕭何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韓信是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 韓信:齊國必須佔領,不能投降
    韓信,漢初三傑,帶兵打仗鬼神莫測,被後世譽為兵仙。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帶領漢軍出漢中打敗章邯佔領關中;通過背水一戰打敗陳餘佔領趙國;通過水淹之法打敗項羽大將龍且殲滅20萬楚國精銳;通過十面埋伏垓下合圍項羽,使霸王無言見江東父老,自刎烏江。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說到項羽我們的腦海裡總會浮現起一些成語和典故,像霸王別姬、鴻門宴等。這其中不免又出現了一位人物,他就是劉邦。當年與劉邦的楚漢之爭規模不小,劉邦也韜光養晦了好幾年。歷史背景項羽率北路楚軍在巨鹿之戰中一舉消滅秦軍40萬主力軍,所以他自恃功勞最大。他還取得了諸侯中的上將地位,實力非常雄厚。
  • 漢初三傑之「兵仙」韓信!
    韓信他國士無雙,是漢朝一統天下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奪關中老劉正擱哪嘚瑟呢...不曾想項羽一個回擊,打的他屁滾尿流。多虧了韓信一邊集結失散人馬、一邊抵擋項羽進攻,漢軍才能把根留住。當時對方有20萬人馬,和韓信隔水對戰。韓信連夜讓人把上遊堵住、開打時又裝作敗退,把敵人引到河裡,然後把沙袋全部撤掉,譁啦啦~衝的齊軍那是「七零八落」。幾個配角兒都收拾的差不多了,韓信就和老劉一起拿下了「項羽」結束了楚漢戰爭。
  • 兵仙韓信究竟有多鬼才?1500多年後,還幫助朱元璋當上了皇帝
    說起韓信,很多人都會想起國士無雙,「兵仙」、「神帥」等詞語,而韓信帶兵打仗也的確是鬼神之才,還制定了十面埋伏擊敗了楚霸王項羽。而韓信的鬼才之處,並不只是在於楚漢時期,韓信還間接幫了連1500多年後的朱元璋打贏了他人生中最成功的一次戰役!
  •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時間:2020-05-06 14:25   來源:分享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此都有疑問吧,下面分享吧小編為大家一解疑惑,選對答案的話就可以領取180g小雞飼料了!
  • 大王意氣盡:項羽烏江悲壯自刎背後究竟是英雄末路還是咎由自取?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當時的漢五年,劉邦率領著大軍追擊項羽一直到了陽夏南部,到了地方後大軍進行了駐紮,只等著和韓信、彭越方面的軍隊會合。最終,韓信的十面埋伏如同天羅地網最終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劉邦也定鼎開國,劉邦也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普通出身的皇帝。皆為利往在擊敗項羽的過程中,遠遠不是想像中那麼一帆風順,甚至是困難重重。
  • 中國古代十大戰神,楊再興墊底,陳慶之上榜,第1位是兵家之祖
    10、槍耀南宋——楊再興:南宋戰神楊再興,一身悍烈之氣閃耀青史。連挑鐵滑車十一輛的高寵是《說嶽》虛構出來的角色,嶽飛麾下真正最能打的戰神是楊再興。楊再興最令人熱血沸騰的兩場大戰分別是郾城大捷和小商河之戰。
  • 歷史上著名的戰將之兵仙韓信-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韓信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這是大家對兵仙韓信一生的概括,作為軍事家,韓信在中國軍事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是和孫子,孫武等並列的兵家四聖。今天就來介紹下這位著名的軍事天才和他的跌宕人生。韓信聽說後也趕去參加,他一開始投奔的是項羽的叔叔項梁,但是一直默默無名。項梁戰死後,韓信繼續跟隨項羽,可是還是得不到重用。韓信數次向項羽獻策都被否決了,韓信看自己在這裡實在得不到重用,最後離開項羽前去投奔劉邦。
  • 韓信為兵家四聖之一,項羽號稱西楚霸,兩人誰更厲害?
    項羽和韓信都是秦末漢初領兵打仗的傑出代表,在韓信未出道之前,項羽已經名滿天下了,並自號西楚霸王,在韓信出道後,也正是項羽集團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下面就分析韓信和項羽的帶兵打仗方式和技巧,來分析一下韓信為什麼能夠打敗項羽。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人。
  • 這才是霸王項羽的兵器!既非傳說中的霸王槍,也非傳說中的霸王戟
    西楚霸王項羽用什麼兵器?評書演義中說,項羽用「霸王槍」、「霸王戟」,歷史上是這樣嗎?不是的。霸王項羽用的是一種短兵器,既不是傳說中的霸王槍,也不是傳說中的霸王戟。項羽用霸王戟是在《楚漢爭霸演義》中,相傳此戟叫「天龍破城戟」,長一丈二尺三寸,重129斤,為女媧補天時剩下的石頭所造。項羽用霸王槍,是在《七種武器》中,相傳此槍長一丈三尺七寸三分,重七十三斤七兩三錢,紮上死,掃上亡。事實上,項羽用霸王戟和霸王槍,都是後人演義,並非歷史。在真實的歷史上,項羽用的兵器是劍。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沒有出現「戟」和「槍」,只出現了「劍」。
  • 西楚霸王破釜沉舟,所向披靡,四面楚歌,項羽製造了多少成語?
    西楚霸王項羽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有意思的是,和項羽有關的成語非常多。在楚漢相爭的風雲際會中,敢和項羽比成語數量的,估計就是置項羽於死地的韓信了。「取而代之」。秦始皇巡遊會稽郡,渡過浙江(上遊是新安江,中遊是富春江,下遊是錢塘江),來到了會稽郡治所吳縣(今江蘇蘇州)。天子出行,這輩子可能就只能見這一回,吳中的百姓紛紛圍觀。
  • 項羽,一條逆流而上的魚,可惜被時代的洪流無情吞沒!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蠻荒之地,四面楚歌,項羽面對美人名駒唱出如此悽涼的《垓下歌》。劉邦百萬大軍正將項羽軍隊困於垓下,兵力虛弱,糧草將盡。此刻的項羽對未來局勢有了清晰的預感,僅此而已,沒有思考過導致結局的深層原因。不可否認,項羽是蓋世英雄,「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驚天動地的巨鹿之戰中,他是榮耀無比的主角,膽敢果斷,驍勇善戰,一人足矣扭轉形勢不利的局面。
  • 秦國統一的那一年,劉邦在喝酒泡妞,項羽痛哭至親,韓信乞討度日
    而且,不僅是漢高祖劉邦,其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等人,都在始皇帝的統治下生活過一段時間。也就是,在始皇帝殲滅六國時,這些大秦帝國的掘墓人,都已經降臨到人世間。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扒一扒,當始皇帝在締造龐大的大秦帝國時,那些後來的「造反者」都在做什麼。
  • 他是項羽麾下五虎將,讓劉邦聞風喪膽,卻死於好友韓信之手
    時至今日楚漢相爭仍然是人們僅僅樂道的話題,這裡不但有武功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將流氓學派玩到巔峰的劉邦,智超諸葛武侯的子房張良,忠於職守的亞父範增,還有兵鋒所指攻城克敵的韓信。鍾離眛在很早就參加了項梁和項羽的軍隊,是楚國最重要的將領之一,地位僅在亞父範增之下。而且鍾離眛和韓信還是至交好友,在項羽兵敗之後,劉邦曾經要求韓信進行追捕鍾離眛,但是韓信並未同意,反倒是派兵保護他自由出入楚國。劉邦當時並未追究,登基之後封韓信為楚王,從而讓韓信放鬆了警惕之心。七年之後,有人告發楚王韓信謀反,漢高祖劉邦決定採用陳平的計劃,以出遊為理由偷襲韓信。
  • 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韓信用八個字評價,三國的郭嘉四個字總結
    四百年的三國時代,那個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的世之奇士」郭嘉對於楚霸王項羽給出了自己的評價,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恃勇無謀,郭嘉作為後世的人對於項羽評價,當然帶有自己的主觀意識,我們來看看和項羽同時代的韓信如何評價他的老東家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