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蠻荒之地,四面楚歌,項羽面對美人名駒唱出如此悽涼的《垓下歌》。劉邦百萬大軍正將項羽軍隊困於垓下,兵力虛弱,糧草將盡。此刻的項羽對未來局勢有了清晰的預感,僅此而已,沒有思考過導致結局的深層原因。
不可否認,項羽是蓋世英雄,「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驚天動地的巨鹿之戰中,他是榮耀無比的主角,膽敢果斷,驍勇善戰,一人足矣扭轉形勢不利的局面。如果說巨鹿之戰代表了項羽英雄之路的最巔峰,那麼一曲《垓下歌》將項羽悲劇命運推向高潮。時局不利空枉費一身才華和能力,悲劇出現在他對自我定位的錯位上。項羽是一條逆流而上的魚,逃不出順流而下的時代洪流。
項羽與劉邦聯手推翻暴秦,完美地發揮了身上所有的優點,絲毫不遮掩他的天賦。《項羽本紀》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這一戰,項羽威望大增,從此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能夠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從此誕生。
可惜英雄懂得如何借用複雜的地勢戰勝敵人,卻不懂人心叵測,更不懂天下局勢。項羽這位蓋世英雄天真且盲目,自大而麻痺,他的悽然落幕、悲慘結局早已註定。
自我認知錯位
天真沒有心機卻盲目自信
面對巨大的權力,情誼不可能永遠天長地久,人心的欲望吞噬一切。滅秦之前,劉邦是合作夥伴,滅秦之後,劉邦是搶奪天下的最大威脅。他怎麼也沒想到,劉邦會撕毀契約,給項羽來了一個措不及防。項羽以為,反秦結束,一場巨鹿戰足以讓他成為一輩子的霸王,在自己的封地安逸餘生。他驕傲的根本無需規劃下一步。問題出現在他過分相信自己,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忘記身邊的小人,可不是所有戰爭都做足誓死的決心,充分的準備,並肩奮戰的夥伴。劉邦的狡詐陰險,在抗秦尾聲就已經對未來提早規劃,項羽卻無動於衷。
輕狂殘忍卻自大
他是英雄,但只能一心一意獨當一面,如果想要成為一個掌權者,項羽的品質遠不如劉邦。掌權者要的不但是天時利地,更是人和。人和,就要善於用人,劉邦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正是招攬四方賢士為他出謀劃策:身邊鬼才張良勸他分封於雍齒,劉邦聽了,獲得忠臣的信任;軍事奇才韓信為劉邦想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用兵策略,劉邦信了,殺死章邯……劉邦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毛病雖多,但是改得快,悉聽善言,接受並且彌補自身弱點,另外,「人和」也意味著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可是項羽這兩點都沒有做到,他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不同於出身草芥、身份卑微的劉邦,沒有深入到群眾中去,就不懂群眾需要什麼,他一味地展現自己的威武,坑殺秦軍二十萬展現給百姓的,只有殘暴無情,所以不得百姓的擁戴;在才學面前,依然區分身份的尊卑,然而「高手在民間」,他根本得不到民間高手相助,輕視嘲笑劉邦的出身,在傲慢之際給了劉邦可乘之機。
對時局的錯誤判斷
秦始皇統一全國,已經開啟了新的局面,以法治國,一人當政無不是利於中央集權的好典範,君主專制更是成為時代的潮流。項羽入關,本可以繼續將這樣的社會制度延續、完善,可他偏偏忽視這些關鍵點,逆流而上,「把國家變成自己想像的模樣」,天下統一卻又面臨四分五裂的局面,七國混戰已經給出了前車之鑑,可惜項羽沒有意識到。
一個人的力量怎麼可以逆轉社會向前演進的形態呢?項羽在不知不覺中變得無能為力,被無形的洪流推向悲劇。
此外,項羽在關鍵時機「一錯終成千古恨」,成為君王絕不能優柔寡斷。《鴻門宴》中將項羽的猶豫體現得淋漓盡致,本有足夠的機會殺死劉邦,卻遲遲不肯下手,連出謀劃策的亞父最後都忍無可忍:曰: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項羽在唱《垓下歌》時,僅僅抱怨了時不利兮,還是沒有弄明白輸給劉邦的真正原因。確實,這首歌就已經擺明項羽料到結局,憑藉項羽無畏生死的孤傲英雄特點,不肯過江東,死亦為鬼雄。
很多詩人在詩中借用項羽的一生抒發感慨,杜牧說:「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問:「江東弟子應猶在,肯為帝王卷土來?」。對於項羽的悲劇,人們感到惋惜,可是這個悲劇卻不在意料之外,倘若項羽重新來過,仍不懂得「變」,結局依然是悲。
縱橫交錯兮天下之局,誰能參悟兮世事如棋。看不透未來動向,就要從當下入手,懂得因果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