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揭示棉鈴蟲病毒抑制宿主黑化反應的新機制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武漢12月16日電(記者李偉)棉鈴蟲病毒是控制棉鈴蟲危害的一種重要生物農藥,它能夠克服宿主的免疫系統,建立系統感染,最終殺死宿主昆蟲。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專家通過聯合研究,揭示了病毒抑制黑化反應的分子機制,增進了對病毒與昆蟲互作關係的認識,為發展高效的病毒殺蟲劑奠定了理論基礎。

  黑化反應是昆蟲一種獨特而重要的天然免疫機制,棉鈴蟲病毒克服宿主免疫系統的機制一直尚不清楚,這制約了對其殺蟲性能的進一步優化。在此之前的研究顯示,棉鈴蟲病毒感染全面抑制宿主免疫基因的表達。

  研究人員通過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了病毒感染抑制了棉鈴蟲黑化反應通路中多個絲氨酸蛋白酶的表達,而有意思的是,黑化反應通路中的兩個負調控分子表達被上調,提示它們在病毒抑制宿主黑化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生化實驗揭示,黑化反應通路中的兩個負調控分子分別通過靶向絲氨酸蛋白酶來阻斷黑化反應通路的激活。

  這一研究揭示棉鈴蟲病毒通過「雙重保險」的機制來抑制宿主的黑化反應:一方面整體性地抑制黑化反應通路中絲氨酸蛋白酶的表達水平,與此同時特異性「劫持」宿主的負調控因子,實現對黑化反應的全面抑制。

  這一研究充分揭示了棉鈴蟲體內存在複雜的黑化防禦反應和調控方式。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國際病原學權威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雜誌上發表。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
    據國內媒體報導,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關掉它,下遊基因表達增加,從而對狂犬病毒起到抑制作用。
  • 死亡率近100%的狂犬病抑制狂開關終於被我國科學家找到了
    近日國內媒體報導說,華中農業大學的狂犬病研究團隊在世界著名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上發表了一篇在線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的新機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並找到了抑制狂犬病關鍵開關。關閉它,下遊基因表達增加,從而抑制狂犬病病毒。 「 EZH2是星形分子。以前發現它可以控制腫瘤的生長。以此為靶標設計的藥物可以抑制腫瘤相關基因的表達。」 趙凌說,這是首次發現EZH2能降解神經元中的EZH2。
  •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
    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  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9月12日,論文通訊作者趙凌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終於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
  • 我國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
    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資料圖 新華社/歐新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 中國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
    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 中國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
    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
    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據科技日報9月22日消息,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 科學家找到抑制病毒開關
    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
    此刻開始,賞心悅事點擊藍字「醫客」關注我們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 抑制狂犬病毒的「開關」找到了
    最近,我國專家一篇揭示狂犬病致病機制的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 Genome Biology在線發表。9月12日,科技日報記者採訪到了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趙凌教授,他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關掉開關,下遊基因表達增加,其中部分基因的表達會對狂犬病毒起到抑制作用。
  •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 未來可以促進相關藥物的研發
    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 中國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 EZH2蛋白是「靶點」
    不久前,我國首部動物致傷診治規範出爐,許多人一下子就聯想到了狂犬病這種特殊的傳染病。的確與動物接觸仍然有一定的風險——據悉,我國每年約有4000萬人被貓狗咬傷。而狂犬病的治療更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此外,狂犬病併發症治療也面臨難度大、費用高等問題。
  • 北京大學張哲/楊競課題組揭示Sarm1自我抑制的新機制
    北京大學張哲/楊競課題組揭示Sarm1自我抑制的新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6:11:31 北京大學張哲和楊競研究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
  • 發病致死率近100%的狂犬病,科學家找到抑制的關鍵「開關」
    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 我國科學家揭示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原因
    近日,國際期刊《科學》雜誌報導了我國科學家關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原因的研究成果。研究顯示,人類免疫球蛋白存在增加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性的分子變異,這種變異參與調控免疫性B細胞,從而證實了人體內一種異常的免疫分子是引起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的重要原因。
  • 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蛤蟆王
    二、病毒的特點     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NPV」生物農藥具有防治效果好、藥效持久,對其他生物無任何毒副作用,是世界各國競相開發生產的昆蟲病毒殺蟲劑產品     從2003年開始,我國在國際上首次採用了棉鈴蟲群養技術,使飼養規模和生產效率提高了數十倍;通過採用獨特的病毒分離純化技術,大幅度提高了原藥中的病毒含量。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大揭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宿主新機制
    近日,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病原體》雜誌在網站首頁以「特色研究」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生命科學學院周叢照、陳宇星研究組的最新成果:金黃色葡萄球菌黏附宿主的結構基礎。  金黃色葡萄球菌(以下簡稱金葡菌)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膿感染,也可引起肺炎、偽膜性腸炎、心包炎,甚至敗血症、膿毒症等全身感染。
  • 抑制狂犬病毒新突破,基因開關首次發現
    ,之所以無法治療,是因為狂犬病毒侵犯人體的路徑極其特殊:它通過肌肉處的神經末梢進入脊髓和腦部,從而能躲避免疫系統」。、我們知道感染狂犬病毒並發病後死亡率是將近100%,靶向針對的藥物也是研發多年不見其進展。
  • 研究揭示蚯蚓入侵新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外來的歐洲正蚓也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但由北至南,數量逐漸減少,而土著的亞洲環毛類蚯蚓卻逐漸增多。這種南北分異的蚯蚓分布格局,可能是氣候、生境和蚯蚓本身的特性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傳統的入侵生態學研究方法無法將氣候、生境和生物本身的特性對生物入侵的貢獻區分開來,所以難以確切了解蚯蚓本身的入侵或抵禦入侵的能力。
  • 新冠病毒到底來自哪裡?科學家發現一種動物或是傳播者
    蝙蝠作為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並不會讓人感到意外,因為這種唯一能在天上飛的哺乳動物本身就一個移動的病毒庫。不過,蝙蝠具有強大的基因修復和新陳代謝能力,它們可以抑制病毒的活躍。因此,即便蝙蝠身上有很多危險的病毒,它們在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因此發病或者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