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淡綠色的綠尾大蠶蛾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破繭成蛾」,棲息在花間枝頭和玻璃牆上,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目光。科技館工作人員介紹,館方從雲南引進了160多隻富有觀賞價值的綠尾大蠶蛾,在給市民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也希望向市民科普蛾與蝶的區別。
大蠶蛾科昆蟲是蛾類中體型最大的一個科,而且色彩鮮豔,被譽為「鳳凰蛾」。綠尾大蠶蛾身披淡綠色鱗片,後綴美麗飄帶,有人的巴掌般大小。因為漂亮,它們被很多人誤以為是蝴蝶,其實屬於蛾類。
綠尾大蠶蛾是食葉動物,因此繭往往安在樹上。它們會用絲把兩片枯葉把自己牢牢裹住,從而進行偽裝,為羽化成蛾安排一個安全的窩。在較溫暖的條件下,這種蛾10天左右就能完成變態發育。如果適逢寒冬,它們會在繭裡「躲」上100多天。
上海科技館展教服務處教育研發部副主任劉楠說,「破繭成蝶」這個成語並不科學,因為蝴蝶蛹的外面是沒有繭的,只有蛾才會結繭。我們也可以通過觸角形狀、休止形態和活動時間分辨蛾和蝶:蝴蝶觸角多為棒狀,而蛾類觸角形狀多樣,綠尾大蠶蛾的觸角呈現羽毛狀;蝴蝶的休止形態往往呈直立狀、水平狀和飛機狀,而蛾類多為水平狀和屋脊狀;「飛蛾撲火」告訴我們蛾會在夜間撲向火光,而蝴蝶多在白天活動。
記者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看到,剛剛破繭而出的綠尾大蠶蛾十分臃腫,翅膀蔫著,並未完全展開。它們只得拖著圓滾滾的肚子踉蹌地挪到高處,靜候體液充盈到翅膀上。過了近一個小時,待翅膀變得硬朗,它們就開始逐漸抖動翅膀以適應環境,醞釀生命中的第一次飛行。劉楠介紹,從破繭到展翅飛翔,這個過程需要2小時左右。
綠尾大蠶蛾成蟲的壽命只有10天左右,由於口器退化,它們成年後無法進食,唯一的使命就是繁衍後代。因此它們羽化後會儘快交配、產卵,然後等待生命的終結。館方建議,想看綠尾大蠶蛾的公眾儘量在未來一周內前來觀賞。
為了保證蝴蝶和蛾不被過度幹擾,蝴蝶房需要預約才能進入參觀。上海自然博物館蝴蝶房每天設有3場教育活動(上午一場、下午兩場),每場限16人(含兒童)參與,活動時長約20分鐘,有工作人員為觀眾做科普講解。觀眾可在自然博物館9點開館後,在地下二層探索中心領取預約券,數量有限。未能領到預約券的人也不必失望,因為蝴蝶房是一棟透明玻璃房,觀眾可以隔著玻璃欣賞綠尾大蠶蛾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