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新朋老友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幽門螺桿菌。作為唯一能在人胃的強酸環境裡生存的細菌,我非常驕傲也非常自豪!
大家可能對我不太熟悉,但在座各位裡,至少有一半人和我已是相處多年的老朋友了。接下來把話筒交給主持人——袋鼠麻麻,讓她對我的「豐功偉績」做進一步的介紹。
幽門螺桿菌在人體裡作了什麼妖?
其實幽門螺桿菌發現到現在也就30多年的時間。澳大利亞的病理學家沃倫,與醫師馬歇爾一起來研究、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並證明了它與胃潰瘍的直接聯繫。
隨著對幽門螺杆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除了胃潰瘍,它不聲不響的在咱們體內可沒少作妖!下面這些疾病,都可由它引起。
隨著生活水平、衛生水平的提高,很多西方國家的感染人數正在逐年下降。而在中國,情況卻截然相反。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截止至2017年,中國人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不降反升,達到了60%,即全國約有8億感染者。
與此同時,中國的胃癌新增、死亡率一直在全球範圍內名列前茅,幽門螺桿菌功不可沒。
別小看它:一人感染,傳染全家!
因為中國人不分餐、不用公筷、互相夾菜的習慣,全家人一起吃飯、親朋好友聚餐,都是幽門螺桿菌開疆擴土的最佳時機,一頓飯傳染一桌人完全沒難度好嗎~
謝謝你們,給我機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一般來說,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風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而在嬰幼兒期感染的比例則非常低。看到這裡,可能很多家長舒了一口氣……別高興太早。
中國的寶寶們偏偏不走尋常路,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在中國兒童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
(數據來源:中國兒童及青少年幽門螺桿菌感染流行病學調查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臨床兒科雜誌)
不同地區,兒童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從20%-55%有很大差異。2006年,上海瑞金醫院兒科調查了上海市區和郊區學校就讀的學生,在無症狀的7歲兒童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達到30.91%,在之後的5年,平均年遞增3.28%。
而西方發達國家兒童的感染率則低得多,如法國10歲以下兒童的感染率僅為3.5%,我們的孩子無疑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這4種「親密舉動」,讓它有機可乘
1歲左右是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的高峰期,家人、特別是密切照顧的母親有可能把幽門螺桿菌傳染給寶寶。
想想你有沒有這些習慣:
餵飯之前,自己吃一口試溫度,或者為了哄孩子吃飯,玩「寶寶一口我一口」的遊戲。
▼
大人把食物咬成小塊,甚至嚼碎再餵給孩子。
▼
大人用自己使用的筷子夾菜給孩子吃。
▼
親吻孩子的嘴巴。
▼
這些親子之間的「親密舉動」,都會讓幽門螺旋桿菌有可乘之機。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判斷寶寶是否感染?感染後必須進行治療嗎?
一旦感染,趕盡殺絕不是唯一選擇
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後,症狀的差異很懸殊。有的孩子會表現為口臭、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消化道出血、頑固的缺鐵性貧血等,這些情況下才需要用藥治療。而大部分人感染後並沒有症狀,有時甚至能和幽門螺桿菌「和平共處」一生,是不需要對它們趕盡殺絕的。
首先,根除治療需要長期應用抗生素,過程比較困難,還會伴隨著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等多種不良反應,所以對所有Hp感染者都給予根除治療,顯然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
其次,因為治療所用的三聯療法或四聯療法即使用藥根治後,我們仍然可能再度感染,反覆治療、濫用抗生素則很容易產生耐藥菌株,給今後治療帶來更大的困難。
為了避免家長們過度焦慮,以及濫用幽門螺桿菌檢測和治療,中華醫學會於2015年發布了《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治專家共識》,其中明確提出了兒童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指徵:
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慢性胃炎;一級親屬(父、母、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中有胃癌的患兒;不明原因的難治性缺鐵性貧血;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消炎藥 (包括低劑量阿司匹林)。
除了以上這些情況外,不建議把幽門螺桿菌檢測作為常規的檢查項目。而應該在醫生檢查、診斷後,在有明確指徵的前提下,才進行檢測和治療。
家長有好習慣,比藥物更能保護孩子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通過「口-口」、「糞-口」兩個途徑傳播,如果不切斷它的傳播途徑,即使使用藥物治療根除,也會反覆感染。
所以,家長養成好習慣,才是保護孩子健康的關鍵:
儘可能分餐制、用消毒處理的碗筷勺或自助餐;對嬰幼兒不口對口餵食,不將食物用嘴吹涼後餵食;不喝生水不吃生食、飲用經消毒的牛奶;飯前便後要洗手;認真刷牙,飯後漱口;在醫院的口腔、消化、耳鼻喉科等診療中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總的來說,不必為了自己感染幽門螺桿菌,或者單純想知道寶寶是否有感染而到醫院檢查。但一定要注意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大大降低將幽門螺桿菌及其他病原體傳染給寶寶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