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職場人脈,本質上就是職場社交圈
有句古話:三分錢憋倒英雄漢,而職場,讓很多人既愛又恨,剪不斷理還亂,但無論如何,大部分人還得依靠它才能有收入。
為了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有些能力強的人,逃離了公司複雜的人際關係圈,做了自由職業。但是自由職業還要維護和讀者粉絲的關係,回複評論,揣摩讀者需求,還要隨時了解和關注平臺各種信息。
實際上,這是通過另一種形式——網絡,仍舊把自己連結到了職場。
這些各種途徑形成的互動關係,組成了職場社交圈,我們實際上是依靠這些社交圈獲益、生存的。
職場,本質上就是我們獲取利益的一種環境。而獲取利益,則是依靠各種各樣的人脈組成的社交圈,而社交圈,又是依靠互利,把人連結組成一個個圈子。
02
互利,是職場社交圈的存在基礎
百萬銷量作家、青年導演、編劇、考蟲網聯合創始人、刺之花文化CEO李尚龍,在《1小時就懂的溝通課》這本書裡,把職場社交圈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互利圈,也就是非常直接的有實用價值交換的社交圈。就像在職場這個圈子裡,你不用談太多感情,有感情很好,沒有也沒事兒,只要你完成要求的工作價值即可,因為有共利,你為我產生價值,我給你回報以價值,各取所需,這才是成人世界生存的規則。
第二層是人情圈,它不是簡單的利益交換,而是有了人情的成分在裡面。比如你的親人、你的同學,你的關係密切的同事,除了互利的交流,你們也可能會有合作,也可能會有互相幫忙,這時已經有了人情,有很多交往已經不是用金錢來衡量了,而是情感的互相幫助。
第三層是交心圈,也叫價值圈。這個圈層內的社交關係,更超越了利益交換的範疇,而是價值觀層面的相互認可。在這個圈子裡,你不用再想什麼無用和有用的社交了,真情都是無價的,也都是最有用的。這種圈子,當你處於困境,無法產出價值時,對方仍然會出手援助。
03
互利圈,又是職場社交圈的基礎
互利圈,人情圈,交心圈相互關係是怎樣的?
萬丈高樓平地起,職場社交圈子為了維持穩固,需要打好的基礎就是互利。你給所屬公司和平臺工作,會產生價值,然後你從公司得到一定的報酬;另一方面,公司給你報酬,也從你身上得到利益。這其實是一種互利關係——通過互利,把你和公司聯繫成一個圈子,就是互利圈。
互利是職場的基礎社交功能,實現互利,我們才能獲得工資福利待遇和其他資源,經營好互利圈,人情圈才能長久存在,有了人情互動,才有可能發展出價值觀接近的交心圈。
以自媒體寫作為例,你給一個自媒體平臺提供優質原創圖文,平臺根據綜合計算,給你一定的報酬;讀者看了你的內容,平臺的瀏覽量就增加了,廣告主投放在平臺的商品的點擊率和瀏覽量增加,帶動了更大的銷量,廣告主也更樂意給平臺投入更多廣告費,那麼,你作為內容創作者,收入也增加了。
你寫出優質圖文,這是你和自媒體平臺的可交換價值。隨著你寫作水平的提高,逐漸結識了寫作圈子裡同頻的小夥伴,有的關係好,發展成密友,還有的和你組成小團隊,你們之間不僅互利,還有寫作以外的互助,比如職業發展、學歷提升、熱點事件的交流,這時你的人情圈子就建立起來了。
隨著時間推移,你的人情圈發展越來越深入,你會發現有的小夥伴和你價值觀很接近,於是你的價值圈也出現了。
我當初寫作想法簡單,就是掙個零花錢,隨著自身不斷打磨,提升內容創作質量,近幾個月在多個自媒體平臺的收入都開始逐步增加,從現在發展趨勢看,正是遵循這3個圈子的模式,才有了穩步提升。
04
建立互利圈,首先要定位和放大你自身價值
建立有效人脈的互利圈,首先你要明確定位自身的價值。比如我的形式定位是寫作,內容定位是是職場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重構深度認知,創造和提升職場價值。這,就是我提供給粉絲讀者的價值。
於是,我利用一切時間,磨鍊自己這項能力,刻意練習,目標是讓自己成為寫作這個領域的專家。
第二步,放大自己的可交換係數,以便放大自身價值。簡單來說,就是建立起對自己最合適的社交圈,並且能夠贏得圈內人的信任。
比如你是個自媒體作者,寫的東西很好,文章閱量很高,但這還不夠,因為你是單打獨鬥,孤軍奮戰,要想辦法進入圈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我是持續關注內容風格和自己相似的作者帳號,通過私信進一步交流,隨著越來越接近互通多和那些同圈的人互動。
但請記住,在加入圈子時,一定在你有了自己深度交換價值的前提下,如果自己缺乏「可交換價值」,社交都沒有用,而且是在浪費時間。因為人家大咖基本上從你身上得不到多少,而你現有的價值,人家早都已經在成長壯大過程裡經歷過了,人家是「閱盡人間春色」,而你只是「蹣跚學步的萌娃」。
一些頂級自媒體平臺,把大量流量和資金傾斜給了10萬粉絲和百萬粉絲以上優質作者身上,就是因為優質作者自帶光環,可交換價值太大,能給平臺帶來巨大效益。
05
建立三個有效社交圈,實現你的價值最大化
老子《德道經》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作於羸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為了能實現互利、共利,你除了定位自己的價值和放大價值,還要通過有效社交,逐步建立穩固的互利圈、人情圈和價值圈。
現在人們惜時如金,有效社交更是十分重要,李尚龍在《1小時就懂的溝通課》裡,還專為我們準備了5條乾貨技巧:
(1)琢磨對方的需求
實現有效社交的頭號法則,是先琢磨透你的溝通對象,弄清對方此時的真正需求或興趣點,然後分析自己能提供多少價值。
開口之前,釐清思路、換位思考,清楚勾畫出談話對象的心理需求,了解對方遇到了什麼「障礙」,想清楚你自己能提供什麼,才能激發他的「動力」。這樣才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策略。
(2)核心信息+論據
很多人小時候玩過一種傳話遊戲,第一個人看到一段話,小聲把這段話傳給第二個人,一直傳下去,傳到第十個人的時候,已經面目全非。但如果只有一句話,效果往往就能好很多。
如何科學地組織語言呢?這就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組合:核心信息+論據,任何社交談話都必須緊緊圍繞一個「核心信息」來展開。這個所謂的「核心信息」,就是你最想傳遞的唯一關鍵信息,也是對方最想解決的內容。要用最簡單、最精準的詞彙組成,切中要害,然後找出支撐這些核心信息的論據,比如文字,數據,書籍,人物,事件等等,增強溝通的說服力。
先把你要講的所有核心信息寫下來,然後把每句話用一個關鍵詞概括,再按照緊急和重要程度排列順序。有一次我和一位作者溝通,根據他的需求和我的目標,把溝通核心信息提煉為文章邏輯,素材積累,快速閱讀三個。然後開始找自己的論據,整個溝通快速有效。而且,這樣做的好處是話題收放自如,無論拉到多遠,自己都能收回來。
(3)注意非語言因素
有數據表明,每次談話後,人們通常只會記住對方的語調、言談舉止和給人的感覺,超過90%的人都是憑印象做出決定的。
這是個看臉的時代,所以跟別人進行重要聊天時,一定至少洗個頭,並且整理好外在形象。否則,你說得再好,也不容易給人留下好印象。換句話說,傳達信息的方式,可能極大影響信息的內容,它決定別人是否能夠記住你的信息。
(4)見面交談
見面很重要,不僅因為見面三分情,而且因為語音和文字裡的信息並不完全,而加上表情、語氣、體態,你在面對面溝通時體會得更全面。
對於我這種通過網絡溝通的自媒體作者,我發信息時很少發簡簡單單一句話,而是發一段話,包括三部分:觀點或事實、原因解釋、解決辦法和思路。如果分三條信息發,對方不得不打斷思路閱讀三次,會覺得浪費時間。
如果還不能交流透徹,我會及時建議進行語音交流,往往幾句話就可以快速完成目標。
(5)預演未來
在你要進行重要談話、演示、演講前,可以提前進行一些「攝像訓練」。
你一定要想到最壞的打算是什麼,重要講話一定提前演練,儘可能考慮到每種回應聲音。
我在和把手機架在面前,把自己的演講錄下來,反覆演練調整。然後以觀眾或讀者視角自問自答,提出各種問題,記下來,再逐一組織內容去解答。好處是,溝通時都覺得我思維縝密,想得周到。
06總結
也許每個人對職場圈子的依賴度不同,總結起來不外乎這三個交流圈:互利圈,人情圈,價值圈。
隨著你的能力,見識和情商這些可交換價值越來越大,你的圈子也變得越來越大,資源越來越多,收穫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