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熊體內發現2.5萬年前滅絕洞熊的DNA

2021-01-08 中國網財經

  科技日報北京8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27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稱,德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在人類譜系之外的現存種群內,發現了冰河時代已滅絕物種的DNA。研究分析了已滅絕的洞熊的基因組序列,結果表明,雖然該物種在2.5萬年前已經徹底消失,但是它們的DNA依然存在於今天的物種體內。

  洞熊被認為是一種生存於更新世亞歐大陸北部的熊,在約2.5萬年前的冰河時代滅絕。其化石多在洞穴內發現,故命名為洞熊。目前,在很多著名的洞穴中,人類都發現了洞熊的整副骨骼化石。

  德國波茨坦大學科學家艾利克斯·巴婁及同事,此次篩查了4隻生活在71000年—34000年前洞熊的基因組序列。研究團隊將洞熊基因組與其它動物的DNA和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包括古代及現代棕熊、北美和亞洲黑熊、眼鏡熊、熊貓和北極熊,之前也有研究發現,北極熊和棕熊曾雜交。

  他們發現,測序的所有棕熊基因組都包含洞熊DNA,佔比為基因組的0.9%—2.4%;而洞熊基因組也包含一些棕熊的DNA,不過佔比較低。研究人員總結表示,在洞熊滅絕之前,棕熊和洞熊一定發生了雜交。進一步的DNA分析發現,在這兩個物種之間存在基因流動。

  雖然已知現代非洲以外的人類包含少量已滅絕的古人類(如尼安德特人與丹尼索瓦人)的DNA,但是在人類譜系之外的現存種群內,發現冰河時代已滅絕物種的DNA尚屬首次。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棕熊體內發現已滅絕動物基因,為重達一噸、3.5米高的洞熊
    據《每日郵報》報導,德國一項新的研究證實,約有0.9%至2.4%的活棕熊的DNA可追溯到冰河時代已滅絕的物種——史前洞熊。研究報告稱棕熊和洞熊這兩種物種在最後一次冰期期間,洞熊滅絕之前進行了雜交。這也是史前冰河時代巨獸的DNA首次在現代動物中被發現。研究報告已發表在本周的《自然-生態與演化》上。
  • 俄羅斯發現首個滅絕洞熊殘骸,距今3.9萬年,內臟器官保存完好
    據俄羅斯《西伯利亞時報》9月12日報導,在俄羅斯北極雅庫特(Yakutia)大陸上,當地馴鹿牧民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已滅絕成年洞熊殘骸,科學家稱這一發現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意義,他們有望獲得洞熊的DNA以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分析。
  • 揭秘洞穴霸主——洞熊的滅絕之謎
    目前已知洞熊與現代棕熊均起源於埃楚斯坎熊中的一支,後者是200萬年前生活在歐洲、以植物為食的一種熊類。自晚上新世,熊科動物中的熊屬動物便呈一家獨大之勢,如在義大利北部地區更新世地層中就發現了共存的洞熊、古棕熊、德寧格爾熊的化石,其中洞熊搶先獲得了演化中的優勢地位,其化石從歐洲到遠東都有發現,中國著名的周口店地區便有洞熊分布。
  • 洞熊為什麼在2.4萬年前滅絕了?因為一個缺陷,無法從冬眠中醒來
    洞熊是一種因為遺骨而為人所知的動物,它們曾經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的洞穴中,但是在2.4萬年前,卻不知為何突然滅絕了。從上世紀開始,科學家就在許多個歐洲洞穴中發現了數以萬計的洞熊骨骼,其中一些好像還經過了精心地堆砌。
  • 俄羅斯凍土層出土史前巨獸,體內器官完好或可供復活,但並非好事
    ,亞歐大陸的北部還有一種被叫做洞熊的大型熊科動物,個頭比北極熊和棕熊還大,它就是洞熊了。化石考古發現,雄性洞熊的體重最大可超過1100公斤,站立時高度在3米以上,最大者甚至要超過3.5米,體寬在1.7,這頭熊的遺骸保存完好程度令人吃驚,是同類動物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它體內器官完好,甚至連鼻子都還存在。」
  • 俄永凍土層現冰河期洞熊,站立可達3.5米,身體各器官保存完好
    你們知道嗎,在遙遠的冰河時期,一直有三種生物相愛相殺,互為食物,搶奪洞穴,那就是尼安德特人、洞熊、和劍齒虎。其中洞熊是的體重能達到2200斤左右,站立的高度可以達到3.5米,身體的寬度就可以達到普通成年男子的身高。
  • 因鼻竇大不能吃肉而滅絕?這種動物的「食譜」太謎了
    研究人員考古發現的洞熊頭骨比現有棕熊頭骨大很多圖片來源:《科學進展》網站大部分人可能聽說過冰河時期驚心動魄的滅絕事件中,亞歐大陸猛獁長毛象、披毛犀、大角鹿等巨型動物群的消亡事件,但對體寬1.7米、身長3.5米、體重超過一噸的洞熊卻不一定很熟悉。
  • 北京周口店發現洞熊骸骨,最重達1噸,站立起來有一層樓高
    02洞熊和棕熊、北極熊是親戚,棕熊還保留了洞熊基因的「火種」洞熊與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棕熊、北極熊、美洲黑熊與亞洲黑熊同屬於熊屬,不過,它在熊屬中屬於體型最大的物種之一。據自然雜誌介紹,棕熊家族在進化的道路上,曾經進行過2次分家。第一次分家進化出了洞熊,第二次又分化出了北極熊。
  • 消失的史前巨獸——洞熊,洞穴中的殺戮多可怕?
    洞熊和現代棕熊都起源於200萬年前生活在歐洲的以植物為主食的一種熊類。例如,在義大利北部的更新世地層中,發現了洞熊、古棕熊和德寧格爾熊共存的化石。其中,洞熊在進化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其化石分布於歐洲至遠東地區,中國著名的周口店地區也有洞熊分布。
  • 不止骨頭,科學家首次發現「活生生」的洞熊,母子倆帶皮肉有牙齒
    但是,對於冰河時期的史前巨獸來說,它們在這段時期相繼滅絕,比如1.1萬年前消失殆盡的劍齒虎、猛獁象、大地懶、披毛犀,以及2萬年前滅絕的洞熊。作為素食動物,洞熊每天都需要吞下大量的草食,它們體重能夠達到1噸,身高大約3.5米,幾乎常年在洞穴中活動,暖和時外出覓食,寒冷時回洞穴躲避、冬眠。
  • 俄羅斯西伯利亞發現保存完好的冰河時代洞熊遺骸 距今約4萬年
    俄羅斯西伯利亞發現保存完好的冰河時代洞熊遺骸 距今約4萬年(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CNET報導,科學家近日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了一具可能有3.95萬年歷史的冰河時代洞熊遺骸,其軟組織仍然保存完好。
  • 俄羅斯發現洞熊遺骸,形態保存完好牙齒外露,或生存於4萬年前
    日前俄羅斯西伯利亞又發現了一隻可能生存於4萬年前的洞熊遺骸。據《每日郵報》9月12日報導,俄羅斯牧民在西伯利亞發現一隻保存非常完好的洞熊。據判斷,這隻洞熊生活在22000年前到39500萬年前。洞熊是生活在歐亞大陸的史前生物,生存於30萬年前到1.5萬年前。這次科學家分別在兩次挖掘中出土了一隻成年洞熊和一隻幼崽遺骸。成年洞熊嘴微微張開,獠牙外露。
  • 西伯利亞發現3.9萬年前一對洞熊,整體保存完好,牙齒鼻子無損
    據《西伯利亞時報》9月12日報導,俄羅斯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發現了39000年前一隻成年洞熊(Ursus spelaeus)和一隻洞熊幼崽的遺骸,其中成年洞熊保存完好,甚至鼻子都完好無損,有望從它們身上獲取DNA。
  • 細數史前5大頂尖掠食生物,圖3連霸王龍也不放在眼裡
    洞熊,是一種生存於北部的熊,大約在2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滅絕。因其骨骼化石大多在洞穴之中被人所發現而聞名,據現代考古學家研究發現,史前洞熊的體型要比現代最大的棕熊還要大上35%,頭部骨骼就長達半米以上。巨猿,是距今三十多萬年前活躍在中國史前大陸上的巨猿。其中步氏巨猿是存活在地球上最巨大的猿類。其身高直立達到三米,體重高達半噸以上。據現代考古學家研究發現,一隻巨猿牙齒骨骼化石是現代人類的五倍之多,在當時這種巨猿能以當代的大型貓科動物為獵物。
  • 遠古時期的地球,曾存在過的可怕生物,今已全部滅絕
    億年前,亞歐大陸最大的陸地生物這是厚頭龍,體長可達4.5米,頭部長著一個巨大的肉瘤,生存於20萬年前的美洲大陸這是異齒龍,背部有著明顯的背帆,與現代的蜥蜴極為相似,2.5億年前,二疊紀晚期的頂級掠食者這是安祖龍,體長可達3米,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的神話信仰這是勞氏鱷,體長可達4米,外表類似於現代鱷魚,2.5
  • 5種已滅絕的動物,第一種10萬年前滅絕,可能有倖存者
    【5種已滅絕的動物,第一種10萬年前滅絕,可能有倖存者】第一種,北美獵豹,起源於400萬年前北美洲地區的貓科動物,大約10萬年前滅絕,它們與現代的獵豹很長得很像,但體型要大得多,幾乎和現代的非洲獅一樣大,被阿茲特克人稱為「奎拉米特利」,因發現過疑似蹤跡,被認為有一些個體可能倖存下來。
  • 盤點遠古10萬年前的動物,第4種可能有倖存個體
    雙門齒獸,又名古草食有袋屬,是最大的有袋類,雙門齒獸生活在澳大利亞地區,直到四萬年前才走向滅絕,大的標本有河馬般大小,約有3米長,肩高2米。它現存的近親是袋熊及樹熊,棲息在森林、林地及草原,可能接近水源或河流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