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口店發現洞熊骸骨,最重達1噸,站立起來有一層樓高

2020-12-04 雪靈谷動物地理

阿爾卑斯山上的流水將石灰巖慢慢溶解,形成一個個巨大的巖洞。而就在這些洞穴中,科學家發現了許多奇特的骨骼,當時沒有人知道這些骨骼屬於哪種動物。

起初,人們誤以為這些骨骼屬於恐龍,而且還搬出來很多證據。直到1794年,動物學家證明這不是恐龍的骨骼,而是一個新物種——洞熊的骨骼。

洞熊這種巨大的熊類,號稱冰川時期的陸地之王,曾經遍布歐亞大陸,世代棲息在山洞中,靠冬眠來熬過漫長的寒冬,讓人類的祖先心驚肉跳,但很多還是成了洞獅的獵物。

01周口店發現洞熊骸骨,洞熊不只存在於歐洲

洞熊作為一種兇猛無比的史前巨獸,生活範圍遍布整個歐洲,並向東延伸到東亞。不過,它主要在西班牙、瑞士、德國、義大利、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地活動。

洞熊也曾經與棕熊同時生活在中國大地上。在北京周口店遺址裡,考古學家在當時古人類「篝火晚會」的遺蹟中,發現了洞熊與棕熊等其他動物的殘餘骸骨。

這樣一來,洞熊不光生活在歐洲,也曾經生活在中華大地上,洞熊的分布區就遍布整個歐亞大陸的北部。

但是和歐洲洞熊相比,生活在中國的洞熊體型相對偏小,牙齒結構沒有那麼複雜,掌骨卻更加粗壯,這表明中國的洞熊可能有更強的挖掘能力,它們喜歡吃植物地下的根莖。

但是不知什麼原因,棕熊在中國卻一直繁衍下來了,洞熊卻慢慢滅亡了。

02洞熊和棕熊、北極熊是親戚,棕熊還保留了洞熊基因的「火種」

洞熊與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棕熊、北極熊、美洲黑熊與亞洲黑熊同屬於熊屬,不過,它在熊屬中屬於體型最大的物種之一。

據自然雜誌介紹,棕熊家族在進化的道路上,曾經進行過2次分家。第一次分家進化出了洞熊,第二次又分化出了北極熊。可見,洞熊和棕熊、北極熊的親緣關係十分密切,它們曾是一家子。

洞熊甚至還有少量基因殘留在現在的棕熊之中。在歷史上,棕熊和洞熊還發生過雜交,經常偷偷約會。所以,在洞熊滅亡之後,棕熊還保留下了洞熊基因的「火種」。

據《科學報告》裡介紹,科學家還發現不同地區棕熊,它們DNA的外來基因比例也不盡相同。高加索棕熊攜帶的洞熊基因比例最高,達到了1.8%;而北美棕熊和洞熊的基因相似度最小。這就間接證明了雜交關係,因為洞熊從未出現在北美大陸上。

03最重達1噸,站立起來有一層樓高

洞熊的外形與棕熊相似,個體巨大,身體十分強壯,額頭凸出,全身覆蓋著濃密的毛髮。四肢粗壯有力,小腿較短,擁有剃刀般鋒利的巨爪,奔跑能力較弱,不像如今的棕熊與黑熊那樣能爬樹。

成年雄獸平均體長3米左右,有的甚至超過3.5米,體寬在1.7米左右;頭骨長約50釐米,而棕熊的頭骨僅長25釐米。洞熊能直立起身體走路,站立時高達3.66米,甚至超過一層樓高。

體重超過棕熊和北極熊,要大出近1/3。雄獸平均體重在600公斤左右,最大的洞熊體重可達1100公斤,超過了1噸;雌獸的體重約為雄獸的一半,重為225-300公斤。

奇怪的是,洞熊的鼻竇特別大。鼻竇是顱骨內的空腔,一共有4對,左右對稱,大鼻竇可以隨時調節吸入鼻腔空氣的溫度和溼度,有助於降低洞熊冬眠時的能量消耗。

洞熊咀嚼用的前臼齒變得特別大,還布滿了瘤狀突起,切肉用的裂齒卻不再鋒利;不過,洞熊還保留著粗大的犬齒。

04地地道道的雜食動物,既吃肉也吃素

洞熊到底是吃素的食草動物,還是屬於肉食動物呢?對於洞熊的「食譜」問題,科學界一直存在諸多爭議,但是誰也沒有拿出可靠的證據來說服誰。

大多數古生物學家認為,洞熊是一種食草動物,屬於「吃素的大個頭」,主要以植物性食性為主,比如嫩草、草根、草莓及其它漿果,有時也吃點蜂蜜。

它們的理由有兩點:一是洞熊的頭骨厚重,額頭凸出,牙齒齒尖結構複雜,和大熊貓接近;二是洞熊有極其粗壯的掌骨,洞熊很有可能經常挖掘並進食大量的植物。

但主張是肉食動物的科學家認為,洞熊並非吃素,也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溫和,它們會扮演兇猛的獵人,食譜以肉類為主。

它們經常獵食一些動物,其中包括哺乳動物與無脊椎動物,也不介意殺死遇到的狼,甚至包括當時的人類,應該屬於肉食動物。

其實,洞熊很有可能是一種地地道道的雜食動物,既不是此前推測的「素食主義者」,也不是傳統的「食肉類動物」,只不過吃素多一點而已。

05經常與人類爭奪洞穴

在寒冷的冰河時代,那時的人類還不會建造有牆有屋頂的房屋,現成的洞穴當然是他們最理想避風遮雨擋雪的地方,但這些洞穴早已經成了洞熊的巢穴,洞熊是不可能讓出來給人類居住的。

為了爭取更好的居住環境,來躲避外面的寒冷,原始人類與洞熊的洞穴爭奪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洞熊不像棕熊,它們不喜歡單獨生活,而是以小家庭群體形式存在,彼此聯繫緊密,協調能力強。原始人類要想戰勝它們,難度很大。所以,到了冬季,人類趁洞熊冬眠之際,跑進洞穴中殺死那些正處於冬眠狀態下的洞熊,佔領洞穴。

但是好景不長,春季一到,另一些從冬眠中甦醒、腹中飢餓的洞熊,性情非常兇猛,它們發現自己的親屬別人類所殺,當然不會袖手旁觀,它們又反過來襲擊人類,很多時候又重新奪回了洞穴。

06成了洞獅的獵物

洞熊不僅與人類爭奪洞穴,還要面臨與洞獅的爭鬥。冰河時期,歐洲最頂尖的動物就是洞獅與洞熊,它們兩個向來就是一對冤家宿敵。

洞獅的體積比如今的非洲獅要大四分之一,本身是一種食肉動物,主要歐洲野馬為食,但也不會放過洞熊。科學家多次發現,在洞熊的巢穴裡仍然保存有一些骨頭,上面能夠清楚的顯示,洞熊骨頭上面有洞獅牙齒的痕跡。

儘管洞獅的體型小於洞熊,但是貓科動物相對來說都比較靈活,而且它們的上犬齒長度常超過10釐米,幾乎不遜於各類劍齒虎。而洞熊儘管力大無比,但比較笨重,成為洞獅的口中的食物也是情理之中。

不過,也有一些證據表明,極個別的洞獅在戰鬥中還是輸給了洞熊。

07距今17000年前徹底滅絕,滅亡原因成謎

據《洞熊的故事》一書介紹,早在距今120萬年前,洞熊就與棕熊、北極熊分開,成為獨立的物種,生活在歐洲。距今30萬年,洞熊遍及整個歐亞大陸;到了更新世末,最後的洞熊曾分布在中歐、南歐一帶;直到冰期結束,也就是距今17000年前,它們徹底滅絕。

關於洞熊滅絕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其中,多數學者認為,人類獵殺是主原。當時的原始人類還以殺死洞熊為榮,它們甚至還在洞穴巖畫中留下了捕獵時的情景。

還有一種觀點,他們認為是食物的缺乏把洞熊推向死亡的邊緣。冰期進入高峰時,氣溫下降了10度左右,從而導致洞熊食用的植物大量減少或完全消失,使得洞熊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走向滅亡。

近年來,有科學家發現,洞熊之所以滅絕,主要是由於洞熊的鼻竇出奇大,而大鼻竇直接影響到咀嚼的力度和幅度。而且受到大鼻竇的限制,洞熊的犬齒、門齒的咬合力也因此變弱了。隨著時間推移,它們無法攝入足夠的能量,從而在冬眠中「長睡不醒」。

不過,雪靈谷以為,洞熊的滅絕,並非那麼簡單,也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致。

結語

為什麼棕熊能倖存至今,而洞熊卻從此滅絕?你覺得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雪靈谷自然實驗室/出品參考資料:洞熊的故事、科學報告、大自然雜誌、自然雜誌、人與自然雜誌、科學之友雜誌、科學通報雜誌、通訊生物學、科學大觀園雜誌、自然通訊

相關焦點

  • 重達1噸的史前巨獸,站立起來有1層樓高,卻還是成了洞獅的獵物
    在北京周口店遺址裡,考古學家在當時古人類「篝火晚會」的遺蹟中,發現了洞熊與棕熊等其他動物的殘餘骸骨。這樣一來,洞熊不光生活在歐洲,也曾經生活在中華大地上,洞熊的分布區就遍布整個歐亞大陸的北部。03最重達1噸,
  • 揭秘洞穴霸主——洞熊的滅絕之謎
    自晚上新世,熊科動物中的熊屬動物便呈一家獨大之勢,如在義大利北部地區更新世地層中就發現了共存的洞熊、古棕熊、德寧格爾熊的化石,其中洞熊搶先獲得了演化中的優勢地位,其化石從歐洲到遠東都有發現,中國著名的周口店地區便有洞熊分布。
  • 消失的史前巨獸——洞熊,洞穴中的殺戮多可怕?
    例如,在義大利北部的更新世地層中,發現了洞熊、古棕熊和德寧格爾熊共存的化石。其中,洞熊在進化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其化石分布於歐洲至遠東地區,中國著名的周口店地區也有洞熊分布。從化石中可以看出,洞熊的大小和重量隨環境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類似於今天分布較廣的棕熊。
  • 俄永凍土層現冰河期洞熊,站立可達3.5米,身體各器官保存完好
    你們知道嗎,在遙遠的冰河時期,一直有三種生物相愛相殺,互為食物,搶奪洞穴,那就是尼安德特人、洞熊、和劍齒虎。其中洞熊是的體重能達到2200斤左右,站立的高度可以達到3.5米,身體的寬度就可以達到普通成年男子的身高。
  • 棕熊體內發現已滅絕動物基因,為重達一噸、3.5米高的洞熊
    據《每日郵報》報導,德國一項新的研究證實,約有0.9%至2.4%的活棕熊的DNA可追溯到冰河時代已滅絕的物種——史前洞熊。研究報告稱棕熊和洞熊這兩種物種在最後一次冰期期間,洞熊滅絕之前進行了雜交。這也是史前冰河時代巨獸的DNA首次在現代動物中被發現。研究報告已發表在本周的《自然-生態與演化》上。
  • 全球最深的遊泳池,相當於13層樓高需要4300噸水,玩一次要花兩千塊
    全球最深的遊泳池,相當於13層樓高需要4300噸水,玩一次要花兩千塊 遊泳池作為很多健身場所和高級酒店的標配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見怪不怪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崇尚遊泳運動,因為全身都可以得到鍛鍊的同時,對身體造成的負擔相比跑步或者跳繩要小得多。
  • 史前巨熊的體型有多大?最大可達兩噸!
    而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可是一種龐然大物,頭骨長度有52釐米,估計體重可達1.1噸,肩高可達1.7米。在密蘇裡州的一個史前洞穴裡發現了4.6米高的抓痕,據專家分析這是一隻站起來足有3.7米高的巨型短面熊留下的。巨型短面熊是北美有史以來最大的熊類,也是當時北美佔優勢的熊類。
  • 盤點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十大恐龍,每一種都比七層樓房還要高大
    TOP10、馬門溪龍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在宜賓市馬鳴溪渡口發現其化石。從頭頂到尾尖長達22米,身高為7米,活著的時候體重達55噸,。另外,頸部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部可達12.1米)。生存於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於白堊紀末期滅絕。
  • 重達760斤巨鬣狗被發現,瞬間打敗獅子,實力超強
    重達760斤巨鬣狗被發現,瞬間秒殺獅子,實力超強在一望無際的非洲草原上生活著無數的生物,獅子毫無疑問是草原上的霸主,而說起草原上的二哥,那就不得不提鬣狗了,但是令人疑惑的是,鬣狗無論是體型還是戰鬥力在草原上比它們強的生物不計其數。
  • 重達760斤巨鬣狗被發現,瞬間秒殺獅子,實力超強
    重達760斤巨鬣狗被發現,瞬間秒殺獅子,實力超強 在一望無際的非洲草原上生活著無數的生物,獅子毫無疑問是草原上的霸主,而說起草原上的二哥,那就不得不提鬣狗了,但是令人疑惑的是,鬣狗無論是體型還是戰鬥力在草原上比它們強的生物不計其數。
  • 癸巳年考古北京生肖文化 周口店發現蛇類化石
    有關「蛇」的發現,在北京舊石器時代到金代的考古遺存中都有存在。  周口店發現蛇類化石  房山周口店曾發現距今50萬年前的古遺址。在這裡,考古學家不僅找到了原始人類牙齒、骨骼和完整的頭蓋骨,還發現有爬行類蛇舅母科(蛇和蜥蜴之間的過渡物種)的化石。  周口店的地貌特點是山區,在古代還兼有部分草原。
  • 不止骨頭,科學家首次發現「活生生」的洞熊,母子倆帶皮肉有牙齒
    但是,對於冰河時期的史前巨獸來說,它們在這段時期相繼滅絕,比如1.1萬年前消失殆盡的劍齒虎、猛獁象、大地懶、披毛犀,以及2萬年前滅絕的洞熊。作為素食動物,洞熊每天都需要吞下大量的草食,它們體重能夠達到1噸,身高大約3.5米,幾乎常年在洞穴中活動,暖和時外出覓食,寒冷時回洞穴躲避、冬眠。
  • 它3200歲重達2800噸
    世界上公認的最大現存單體生物——雪曼將軍樹,高83米周長31米,活了3200年,總質量達2800噸,相當於15隻成年藍鯨加起來的重量。2006年2月,這顆將軍樹因為風大,不小心掉了一根「小枝丫」下來,這根「小枝丫」最長直徑超4米、長度近35米,相當於兩個十層樓高的電梯井加起來這麼大
  • 捕獲大鯊魚 重達一噸多(圖)
    吳川漁民用吊機將之吊上船,後被珠海一酒家以十萬元購得  本報吳川訊 袁增偉、林明聰攝影報導:一條長達5米多、重達1噸多的巨大鯊魚被吳川市博茂村漁民捕獲後,於前天晚上被珠海市一名老闆以10萬元購買,並連夜運往珠海。
  • 俄羅斯發現首個滅絕洞熊殘骸,距今3.9萬年,內臟器官保存完好
    據俄羅斯《西伯利亞時報》9月12日報導,在俄羅斯北極雅庫特(Yakutia)大陸上,當地馴鹿牧民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已滅絕成年洞熊殘骸,科學家稱這一發現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意義,他們有望獲得洞熊的DNA以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分析。
  • 「發現」永久凍土層正在解凍,30000年前的滅絕動物洞熊現世
    在北極圈內在遙遠的西伯利亞諸島在嚴寒之中有這樣一些人出沒買賣象牙的人——滅絕動物的遺骸在永久凍土層中正在解凍在亞大利亞霍夫島上,科學家們發現了——成年洞熊鼻子、牙齒和內臟完好無損它來自於22000至39500年以前洞熊在
  • 棕熊體內發現2.5萬年前滅絕洞熊的DNA
    科技日報北京8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27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稱,德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在人類譜系之外的現存種群內,發現了冰河時代已滅絕物種的DNA。研究分析了已滅絕的洞熊的基因組序列,結果表明,雖然該物種在2.5萬年前已經徹底消失,但是它們的DNA依然存在於今天的物種體內。
  • 南美洲發現滅絕巨型烏龜,重達1噸,長3米,外殼跟汽車差不多大
    雖然很多人都不相信上古神獸存在的說法,但上古神獸的傳說確實存在,而這大型烏龜可以從以前的一處考古發現中得到驗證。南美洲發現超大滅絕烏龜,重1噸長達3米,外殼甚至跟汽車差不多大。體積龐大在南美洲,考古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塊史前大型生物烏龜的外殼,它十分堅硬,表面光滑似牆體,重量也達到了上噸。
  • 西伯利亞島嶼發現滅絕洞熊 被冰封3萬年保存完整
    據英國《太陽報》9月16日報導,一具已滅絕的洞熊屍體在西伯利亞的一個島嶼上被科學家發現。當時,科學家們正在融化的永久凍土層中尋找滅絕動物的遺骸。雖然以前曾在該島發現過古生物的遺骸,但成年洞熊的出現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因為這隻熊幾乎保存完好,牙齒、鼻子和內臟在幾萬年後都是完整的。科學家認為,這隻熊死於22000年到395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