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間一壺酒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別號朱襄。相傳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被華人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
對於炎帝的故裡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今天跟小編到河南柘城看一看。
傳說遠古時代,三皇之一的炎帝朱襄氏在柘城建都並安葬於此。炎帝朱襄氏陵,陵墓呈圓形,墓周用青石疊砌成高50釐米的臺階,意為「天圓地方」。
陵墓規模龐大、氣勢恢宏。傳說明惠帝朱允炆避難逃至仵家集(大仵鄉),常往陵前朱固寺燒香祭祖,並在陵前親植皂角樹一棵,今猶枝繁葉茂,亭亭如蓋。解放後,河南省、商丘市文化部門多次派人前來考證,日本人也多次來此尋根祭祖。
說起柘城名字的來歷,概因古時當地柘溝環流、兩岸柘樹叢生、自古盛產柘絲而得名。夏朝時,這裡被稱作「株野」;商朝時名「秋地」,秦朝時開始置縣,至隋朝時定名為「柘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在柘城縣城北有一個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湖水,當地人叫做北舊湖。這片煙波浩渺的水面就是古柘城遺址。大約從西漢時開始,人們就在縣城周圍修築高大堅固的城牆。然而,隨著黃河的泛濫淤積,古城終於沒能阻擋住洪水的侵襲。
據考古成果表明,柘城故城城牆為戰國時期築成,還發現有漢代建築夯土臺基、戰國和漢代及明代的古井。像柘城故城這樣完整、大規模的城池在中原地區並不多見。
柘城故城如今變成北舊湖,但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積澱豐富。清代邑人有「平湖風靜浪花低,貼水雙飛乳燕齊,矣乃一聲煙日上,輕舟間放柳塘西」的詩句。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傳說夏姬就是這樣一個傾國傾城的美人。她不僅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古代五大艷后之一,後世稱她「一代妖姬」。
《太平寰宇記》卷十二記載:「夏姬墓:在(柘城)縣東北二百步。」而《天下名勝志》云:「夏姬墓,在(柘城)縣界,即陳株野之地,皆傳聞之訛,未曾深考故耳。」《柘城縣誌》亦有記載、考辨。
白瓷塔位於柘城容湖生態景區,塔苑佔地3600多平方米,設計為七層八角式,塔身高40米,是柘城十大地標性建築之一。之所以用「白瓷」命名,是為了紀念400多年前柘城一名叫白瓷的抗洪女英雄。
柘城是國家超硬材料及製品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金剛石微粉產量佔全國的70%以上,被譽為中國金剛石微粉之鄉。高端首飾人造白鑽生產能力和水平走在了全國前列,柘城正由「中國微粉之鄉」向「中國鑽石之都」精彩蝶變。
柘城是中國辣椒之鄉。全縣辣椒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年產幹椒12萬噸,年交易量突破60萬噸、交易額超過百億元,是全國重要的辣椒種植、集散、加工基地和價格形成中心。
柘城辣椒先後通過了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國家級氣候優等認證,榮獲2018中國「質量之光」年度十大魅力品牌,上榜2019中國品牌建設地理標誌第65位、品牌價值43.37億元。
柘絲是柘城特產,由柘桑養的蠶抽絲而聞名。柘城的柘絲歷史悠久,上古時期,柘城一帶就絲業大興。漢朝年間,柘絲就經絲綢之路,運往中亞、中東,最後到達歐洲,史有「柘絲為最」的美稱。
煸炒雞產於柘城縣安平鎮,是當地傳統地方名吃,為安平鎮丁家所祖傳,至今有百餘年的歷史。煸炒雞在2000年被商丘市政府評為名優名吃。
參考資料:《柘城縣誌》等。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