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24日 12:19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王春楠 陶彩忠 編輯:陳麗婕
雨帽村的老人編織雨帽很熟練。
孩子將雨帽戴在老人頭上。
村民們嘗試編出新款雨帽。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王春楠 通訊員 陶彩忠 文/圖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在平樂縣張家鎮老埠村委,有一個遠近聞名的「雨帽村」——砧板寨自然村,村裡大多數人都會做傳統竹編鬥笠。幾百年來,雨帽村出產的鬥笠做工精細,美觀耐用,銷往我區及湖南等省區鄉村。
在平樂縣,人們習慣把竹編鬥笠稱為雨帽。從古至今,雨帽村的村民們一直秉承著質量為本的祖訓。做出一頂結實耐用的雨帽,需要砍竹、剖竹、細篾、編織、剪帽沿、絞帽沿、墊防水紙和放棕葉、刷油漆、曬帽等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馬虎,更不能偷工減料。
4月13日,記者來到砧板寨村,恰好遇到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分工有序地製作雨帽。只見一根根毛竹被對半剖開,隨後繼續細剖成一條條狹長的竹篾。之後,老人們利用木頭做的笠胎模型開始編織雨帽。
用竹篾編織雨帽的過程類似於織布,也是經緯交織原理。老人們從雨帽的頂部開始,向五個不同方向交錯編織,雨帽的洞眼也呈五邊形。隨著一雙雙巧手的梳理和撥弄,篾片在粗糙的指間化成「繞指柔」,雨帽半成品逐漸展現。一頂精巧的雨帽分為三層,上下兩層是竹篾編成的鏤空帽,上層鏤空帽需要用75根竹篾織出590個洞。鏤空層中間,則是墊上棕葉、夾上防水紙防雨遮陽。
60歲的村民莫再德仍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家家戶戶製作雨帽的盛景。「每戶人家雜物房裡,做雨帽的工具比農具還多,老人小孩都會做。」當時,每頂雨帽能賣3毛8分錢,而一個雞蛋只賣3分錢,每戶村民一年都可以做上千頂雨帽,能賺幾百元,在農村已經算收入可觀。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機械化農業逐漸盛行,加之新型雨具紛紛出現,雨帽的市場需求也漸漸減少。如今,市場上一個雨帽批發價大約12元,除去成本只能賺6元左右,買的人也不多。「做雨帽工序多,掙錢又少,年輕人都不願意學了。」村民譚益友說,他最擔心這門手藝和老人們一起「老」去,最終失傳。
為了留住雨帽村這門傳統手工藝,從去年開始,老埠村第一書記唐莉積極為雨帽村的雨帽尋找更廣闊的出路。她發動村裡的年輕人利用空餘時間,跟在老輩後面學習編雨帽技藝;同時,幫助村民聯繫商家,打開雨帽銷路。她還鼓勵村民技術創新,編出圓頂、方頂、鴨舌帽狀等更多新款雨帽,使其成為特色旅遊產品。下一步,她準備藉助電商平臺,讓雨帽村的產品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