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叫手藝,不是叫生意」 上海「小皮匠」興衰史

2021-01-11 東方網

  

  他們不是上海人,但是講一口流利的上海話。

  幾十年來,他們天天守著弄堂口的彈丸之地,卻對弄堂裡的一切了如指掌。

  不管現在年紀多大,在上海,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小皮匠」。

  他們擺的鞋匠攤,曾經是上海每個弄堂口的標配。不僅解決了居民日常修補的需要,還像是一個露天會客廳、弄堂裡爺叔們的心靈花園。

  這是四個鞋匠的故事,也是一部迷你上海「小皮匠」興衰史。

  「這個叫手藝,不是叫生意」

  嚴勝民(化名)的修鞋攤擺在徐匯區一個地鐵站的出口。

  他今年57歲,皮膚曬得黝黑,幹活的時候戴一副老花眼鏡,雙手布滿了老繭。

  因為一直坐在小板凳上彎著腰,背已經有些駝了,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大一些。

  但是看他修鞋真是享受:動作麻利嫻熟,毫不拖泥帶水,一雙雙「病懨懨」的鞋子經由他手,馬上變得挺括漂亮。進出地鐵口的行人,都忍不住要看上兩眼。

  此刻,嚴師傅捧著一隻法國Repetto的芭蕾舞鞋,想必是附近商務大樓裡的白領拿來的。

  「鞋子做得還可以,蠻好,穿上去感覺不一樣。」他評價說。聽客人講,這雙鞋買回來要一千多塊。

  「這是皮底的,透氣,就是不耐磨。要不了一個號頭(一個月),底就穿脫了。」他又補充說,「現在膠一塊鞋底上去,好穿交關(很多)辰光。」

  原來,鞋子的主人聰明,買回來先找嚴師傅加一層防滑超薄的鞋底,再換上牛津鞋跟,好延長鞋子的壽命。

  在這個行動支付的時代,嚴師傅還在用一隻非智能的「老爺」手機。什麼微信、支付寶,在他的修鞋攤都是行不通的。

  不過手藝好就是牛氣,聽說年輕人為了找他修鞋,兜裡都特意揣好了現金。

  嚴師傅手上一刻不停地忙著,嘴裡還不時蹦出一些「金句」。

  「阿拉迭個叫作『手藝」,不是叫作『生意』。儂弄弄清爽,推扳(相差)一個字,就不一樣了——做生意是賺大鈔票的,阿拉就賺點手工鈔票。」

  嚴師傅的老婆也在附近擺了個修鞋攤。夫妻倆每天早晨7點出門,晚上6點半收攤。他笑說:「我夜到(晚上)回去辰光,兩個老阿姨老爺叔已經吃好夜飯開始跳廣場舞了。」

  攤頭擺在露天,雖然撐了把大陽傘,仍然抵不住風吹太陽曬。

  「天熱刮雷暴雨,一陣風陽傘颳得飛脫,我攤頭刮到馬路當中去了,拉也拉不牢。」他說,「雨嘛老大的,渾身像汏浴一樣,全部溼光。」

  「上趟一個小姑娘,在媒體大學讀書,老師叫伊拉拍拍工匠。伊拉爺(她爸爸)跑過來跟我打招呼,她在我此地攝像機攝了一天噢!那天蠻冷的,她講:儂穿這點衣裳不冷啊?我講我不冷呀。結果她夜到回去感冒了!」

  嚴師傅的攤位就像他修的鞋一樣整潔漂亮。

  各種零件分門別類收納在木櫃裡;鞋油、保護液整整齊齊碼在架子上。修好的鞋子錯落有致地擺放在一起,就像是一個露天展示櫃。

  他的生意好,忙得一刻不停。難得偶爾有間歇,他也要磨磨刀,布置布置攤位,修好的鞋子還要幫人家擦上鞋油,護理得像新的一樣。

  「坐著也是坐著,幫人家弄弄好,人家心裡適宜點。」他說。

  小皮匠變「弄長」

  修鞋攤旁邊通常會擺一隻小矮凳。嚴師傅的攤頭周圍有好幾個老式新村,住在附近的爺叔路過這裡,都喜歡坐下來聊聊天。

  「我老早住在對過新村裡,現在搬脫了。」此時坐在小矮凳上的爺叔戴一隻金表,手上套了三個戒指。

  「阿拉不容易噢!我今朝為了尋他修只包,特地從大華過來。因為相信他呀,外頭拆爛汙(指做事不負責任)的太多了。」

  他的斜跨皮包脫線了,來找嚴師傅加固一下。

  「他是真正的自食其力,生活(工作)做得好,又仔細。我鞋子、包全部尋他修呃。」爺叔誇獎說,「現在外頭修鞋攤頭越來越少了。阿拉講句公平點言話,取締了小攤位,老百姓交關不方便。」

  說到口渴,他指指嚴師傅用來泡茶的雀巢咖啡玻璃罐:「儂茶給我吃一口——儂看看,阿拉不分彼此。」

  說完他又轉頭提醒嚴師傅:「儂幫我踏踏牢呀!」

  「我已經踏了四圈了!」嚴師傅假裝埋怨說,「儂只管講言話,我在做生活哎!」看得出,兩人很熟了。

  「哦呦,我在幫儂做宣傳呀!」爺叔取過皮包,像老早的公車賣票員一樣往頭頸裡一掛。又順手遞給嚴師傅一支煙,開玩笑說:「快伐?生活馬上做好了。但是他要『受賄』,要給他吃香菸,不然他不做呃。」

  一個下午,小矮凳上坐著的爺叔走馬燈似地換著。有些並不是來修鞋,坐下來隨便「茄茄山河」(聊天)也是好的。嚴師傅的修鞋攤儼然是附近爺叔們的心靈花園。

  一個阿姨從修鞋攤旁邊的小區裡騎著助動車出來,朝嚴師傅拋去一樣東西:「接好噢,一二三!」

  嚴師傅接過一看,原來是只白煮蛋。——這天恰好是立夏的第二天。

  「我認得她辰光,她還是小姑娘,還沒結婚唻。現在做外婆了。」他笑著說。

  自從18歲從揚州來到上海,嚴師傅在這個地方擺攤已經快四十年了,從沒挪過地方。

  因為大都十幾、二十歲就出來擺攤,在上海,鞋匠有個共同的名字——「小皮匠」。

  如今,嚴師傅雖然已當上了爺爺,但新村裡的老鄰居們還是習慣叫他「小皮匠」。平時修個皮鞋拖鞋、拉鏈拷鈕,都來找他。

  這不,一個年輕姑娘請他縫一下牽狗繩,叫了他聲「小皮匠阿叔」。

  嚴師傅不光自己在這一帶修鞋,還把兩個小舅子帶出道,其中一個攤位就擺在隔壁小區門口。

  「阿拉叫他『弄長』。」小區裡的金阿姨這樣形容嚴師傅的小舅子汪明德(化名)。

  「小區裡三百多戶人家,啥人住幾號幾室,他比我還清爽。人家來檢查衛生,裡委裡還發只袖章給他。」

  汪師傅看起來整天樂呵呵的,其實心裡很「拎得清」。

  「小區裡人家喊我幫忙,我總歸一喊就去了,生意不做也不要緊。這是人家看得起儂。」

  「鄰居關係要搞好,儂講對伐?」

  「人家年紀大的,生毛病沒人陪,我還陪人家到醫院去。這個人家要記牢儂情的呀!」

  「弄堂口一坐,三十幾年過脫了」

  和嚴勝民、汪明德一樣,今年52歲的陳學松也是揚州人,在虹口區長陽路138弄的弄堂口修鞋有33年了。

  修鞋攤曾經是上海弄堂口的標配。創作於1958年、講述舊上海石庫門生活的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裡就有「小皮匠」這個角色。

  上海作家馬尚龍也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石庫門弄堂口最經典的攤頭搭配,是剃頭攤和皮匠攤,皮匠攤就是修鞋攤。」

  1986年,陳學松來到上海,投奔住在提籃橋的兩位伯伯。之所以會在138弄修鞋,是因為二伯伯的同事當時住在這個弄堂裡,給他出主意說:「阿拉弄堂口老早有個老皮匠,現在不做了。叫倷侄子擺只攤頭到那邊去好唻。」

  剛開始擺攤時,陳學松只有19歲。往那邊一坐,弄堂裡的阿姨媽媽心疼得不得了:「哦呦,殘辜啊,噶小的小孩出來做生活啊!」

  她們把「小皮匠」當自己的小孩,天熱燒綠豆湯、赤豆湯,冰箱裡冰好,總是盛一碗送到弄堂口給他。

  「小皮匠」修起鞋來也用心,手藝日益精湛。有客人說,最厲害的是他能「治未病」,有次帶了一隻壞的鞋給他修,他卻叮囑另外一隻「好鞋」也要修。半信半疑地把鞋子拿過來,他居然準確地找出了「帶病上崗」的部位。

  有時候,陳師傅會忍不住感嘆:「沒想到弄堂口一坐,三十幾年過脫了。」

  他剛來的時候,提籃橋人氣很旺。「老早周邊都是廠,鋼鐵廠,橡膠廠,感光膠片廠,壓縮機廠,還有碼頭……人交交關關。」

  「格辰光鬧猛噢。舟山路一個小商品市場,吃中飯辰光,附近廠裡廂人都要到此地來。舟山路過去,東餘杭路夜到是燈火輝煌,都是夜排檔。」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可做。「最早的辰光,霍山路上並排擺三隻皮匠攤,間隔最多一兩公尺。」

  每個弄堂口都有「小皮匠」。「(長陽路)138弄有,226弄有,到了大連路有,過了大連路還有……」

  那時修鞋攤多,但提籃橋的居民、工人也多,不愁沒有生意。「老早像這種天,鞋子都堆起來修,夜裡頭要開夜工做。」陳師傅回憶說。

  就連修陽傘都有賺頭。「我老早最忙的辰光,黃梅天從早上修到下半日兩點鐘,好賺九十幾塊。格辰光九十幾塊啥概念啊?」

  當時,陳學松老家的生產大隊有一百多個人來上海,其中八十多個做了「小皮匠」,分散在各處。「楊浦區、虹口區、黃浦區、閘北區都有,後來還有一批人到金山去了。」他說。

  這個城市的「小皮匠」越來越少了

  2015年以後,陳學松感覺生意漸漸少了。一來是因為周圍的老房拆遷、企業搬家;二來,這兩年鞋子的質量比以前好了。

  「儂想,此地感光膠片廠搬脫了,橡膠廠搬脫了,大名百貨商店倒閉了,還有多少老房子拆脫啦……」

  「老早講起來提籃橋、徐家匯、五角場、曹家渡,這是四隻角,老鬧猛的。現在就提籃橋這隻角最推扳(差)了。」他看著冷清的街面嘆了口氣,「儂看,現在馬路上人也沒的。」

  生意清淡了,晚上他又找了份保安的工作,貼補家用。

  幹兩份活,到底是吃力的。「我這兩年白頭髮出來了,顯得老交關。」他說。

  但真要捨棄三十幾年的修鞋手藝,他又有些猶豫:「噶許多年數做下來了,不捨得。畢竟還有老多老客人,這是老百姓需要的。」

  其實,附近已經有兩三個「小皮匠」不做了。

  「今年上半年,47路公交站頭那邊的皮匠尋到我此地,把他剩下來幾罐膠水賣給我。」陳學松說,「一方面他歲數大了,一方面城管不給他做了。」

  他的弟弟陳學林也是「小皮匠」,擺在同心路上的攤頭也在一年前被取締了。

  「從去年5月17號開始不做了。」陳學林清楚地記得這個日子。

  對於最後一天擺攤的情形,他不願多講。

  「我就不講了,我心裡廂老難過的。」他解釋說,眼眶突然紅了,停頓了好一會兒。

  他和哥哥差不多時間「出道」,在上海輾轉過幾個地方擺攤。其中,同心路上擺攤的時間最長。在接到街道通知前,他在那裡修鞋將近二十年了。

  「我攤頭老早擺在街道辦事處對過,兩個領導有辰光來修修物事(東西),跟我有點熟悉,也算照顧我。」他說。

  「現在街道搬脫了,老的也退休了。小青年儂曉得的,哪裡還會來修鞋子啊?伊不來修,儂就尋不到伊,跟伊談不上話了。」

  看他生活沒了著落,以前他在塘沽路、吳淞路擺攤時認識的牛羊肉熟食店老闆給了他份工作。

  不過,同心路上的老主顧、老鄰居還記掛著他。

  「前兩天有個火鍋店老闆娘特地打電話來尋我修鞋子,我拿去給阿拉阿哥修了。」他說,「她本來沒我電話,託了人才尋到我。我老早攤頭擺在她店門口,做的生活她比較欣賞。」

  「隔了一年還尋到我,老實講我心裡廂蠻酸的,沒辦法呀。」

  現在他偶爾回去,老鄰居還會請他去吃飯。

  「老早跟弄堂裡廂人談談股票;快遞沒人收放我這裡;年紀大的拎東西拎不動,幫人家忙拎一拎,人家子女來了總歸心裡廂有感覺的。伊拉從國外回來都帶東西給我。」

  「這趟有家住西江灣路的人家,全家移民到紐西蘭。走之前特意打只電話給我:我房子賣脫了,馬上要跑了。」他說。

  以前跟他一起在同心路上修鞋的幾個老鄉,現在都不做了。

  「像阿拉這一輩人,是最後的『小皮匠』了。」陳學林說,「阿拉在修鞋的材料市場碰頭,全部是年紀蠻大的。我今年49歲,就算年紀輕的了。現在的小青年,啥人肯修鞋子啊?像我女兒是獨養女兒,我給她修鞋子啊?談也不要談。」

  他總結說:「能做阿拉修鞋子這個行當的人,基本上都是老實本分的人。滑頭的人吃不了這個苦,阿拉實事求是講。」

  這個城市的「小皮匠」越來越少了。

  徐匯區的嚴師傅倒是想一直做下去,他還有個夢想:「最好政府扶持一下,幫阿拉弄只小亭子,擺在弄堂邊上,適當收點費用也是應該的。」

  「合同籤好,門口衛生自己搞好。這樣既不影響市容,老百姓又方便。」

  嚴師傅能美夢成真嗎?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世代手藝,險些斷送,多虧了這個夢
    做燒餅這個手藝傳給了楊老漢這一代。楊老漢不僅把做燒餅的手藝傳承下來,還集思廣益,開始給別人家代加工。做完燒餅楊老漢每天清晨挑著滿滿兩筐燒餅到集市賣,不到中午就賣完。偶爾下午還可以再賣兩筐。買賣做得是紅紅火火。楊老漢有兩個閨女,一個兒子。
  • 黃磊:你小名不是叫妞妞嗎?周迅:才不是,只有你這麼叫我
    兩人認識那麼久,周迅居然沒有試過一次黃磊的手藝,也只能說太巧了。黃老師下廚,有口皆碑,這就不說了,但我更喜歡看這兩人云淡風輕地笑談往事,追憶人生。最搞笑的就是上熱搜這條「黃磊叫周迅妞妞」。沒想到周迅說才不是,只有你這麼叫我。黃磊懵了,說我也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叫妞妞的。周迅說,只有你叫我妞妞,沒有別人叫。笑死我了,弄了半天,原來妞妞這個「小名」是黃磊自己取的,這「老糊塗」自己都不記得了。估計周迅也是很無語吧?
  • tony老師是什麼梗 為什麼理髮店師傅要叫這個名字
    為什麼理髮店師傅要叫這個名字?很多小夥伴都還不了解這個詞在全網都非常的火,主要還是因為這個詞讓很多進入過理髮店的人都又愛又恨,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名稱的由來吧!  tony老師是什麼梗:  作為網絡語的該詞,並不是專指某個人,而是理髮師的代名詞。
  • 武漢方言八級:叫珠
    正好,旁邊來了個警察,也順手把」叫珠」放在了矮矮的隔牆上。兩人拉完以後,「屁雷子」把警察的叫珠當成「屁塞子」拿走了,警察把「屁塞子」當成「叫珠」揣兜裡了。「屁雷子」一走出廁所,叫珠就不停的響,「警報聲」大作,警察一聽,有情況,急忙拿出「叫珠」猛吹,結果怎麼吹都吹不響。為什麼會想起這個年久失「羞」,既「啦瓜」又上不得臺面的笑話?
  • 上海夏天樂趣之三:好聲音數金鈴子和叫蟈蟈
    原創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夏日裡給我們帶來樂趣的蟲兒,除了「爺鬍子」和「螊績」,還有金鈴子、叫蟈蟈、金烏龜、天牛……沒了它們,這個夏天還真是少了不少味道。聽老法師講:上海郊區的金鈴子,品質要排在浙江、安徽之上。圖說:金鈴子是纖細而秀氣的。上海人叫做「叫蟈蟈」的蟈蟈,在上海也沒處可捉。在鳴蟲裡,要數叫蟈蟈個頭最大,一個抵得上三隻「螊績」。與「螊績」一樣,會叫的是雄蟲;但體量決定音量,聲響是「螊績」的幾倍。這個穿著一身綠軍裝的大鳴蟲,那兩條大長腿的後腿是格外引人注目,跳躍水平肯定適合跨欄。
  • 誰家孩子在學豬叫?
    我說:「共享」不是筐,不能啥都裝!網吧式男寢近日,一條名為「長沙高校網吧式男寢,高清大屏方便吃雞」的視頻在網上傳開,視頻中,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的一學生寢室裡,有5塊高清顯示屏,4臺高配電腦,電腦上正是遊戲界面,乍一看就像網吧。其實這樣一個「網吧寢室」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寢室」。我說:好好學習才是王道。
  • 義烏老裁縫夫妻檔堅守手藝70載 做一枚精美盤扣要花個把小時
    店主名叫趙錫清,今年85歲,是一個年逾八旬的老裁縫,妻子葉蓮香81歲,平時幫忙縫線,忙時也給老伴踩車縫製,老兩口做服裝70餘年,製作的服裝手藝精湛,成為如今稀少的傳統手工技藝製作的堅守者。10月9日,記者找到了這位堅守傳統手藝的趙錫清夫婦。
  • 不是所有的榴槤都叫貓山王!
    榴槤的故鄉-馬來西亞其中就有澳門賭王何鴻燊,曾派私人飛機從新加坡運了100顆貓山王榴槤回香港,宴請李嘉誠等生意大亨,一夜之間「貓山王」聲名鵲起。不識榴槤王,嘗遍榴槤也枉然不是所有的榴槤都叫貓山王,不是所有的榴槤都被列入「死前必吃清單」,所以榴槤控們千萬不要錯過這款榴槤中的愛馬仕「貓山王」!!
  • 六本辦公室戀愛文《請叫我總監》《對你不止是喜歡》《情生意動》
    個人推薦《請叫我總監》《對你不止是喜歡》《我等你,很久了》!話不多說,我們正文開始~一、請叫我總監二、你是浮世月光三、我等你,很久了四、斯文敗類五、對你不止是喜歡六、情生意動排雷:《請叫我總監》女主是擰巴總裁男主的秘書,但是初心一直是做投資而不是秘書。
  • 我在想:上海面出了上海會不會也叫上海拉麵?
    【上海拉麵】我是喜歡吃清湯麵的人,剛來上海那會兒,我其實挺不喜歡上海面的吃法。尤其是雪菜黃魚面,到現在也不習慣。我最好吃的就是:辣肉麵、大腸面。酸辣中又帶有一點甜絲絲的感覺很妙。其實在麵條裡放黃魚,對於北方人而言,感覺是一種不地道的吃法,怕是有魚刺卡喉嚨吧。
  • 暹羅貓愛叫嗎?為什麼不是發情期都會叫呢?
    是一種早年的貴族貓貓,這種貓貓對氣候的適應性很強,性格不是溫順安靜的,比較愛動,很活潑,但是跟人相處是非常和諧的,所以也不失為好的選擇。這種貓咪帶給主人的困惱就是愛叫,發情期的貓咪叫是正常的,這是沒辦法的避免的,可是如果不在發情期怎麼也會叫呢,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畢竟貓貓叫起來真的很讓人受不了啊,半夜會讓家人無法休息的。
  • 春不是叫出來的,現在能做什麼?
    有時我在想,寫這個標題的作者真正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我們從來沒有贏過,我們從來沒有贏過。這類叫春式的文章,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作者不是說他自己感受到春天來了,而是在教育和推廣告訴別人春天來了。假如有一篇說春天要來了的文章是作者表達自己對春天的感受,那我覺得很正常,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他是想要「教育」別人應當認為春天來了,那就是叫春式的預測。
  • 彈棉匠湯玲美:手工棉被市場需求仍在手藝無人繼承
    當大街小巷充滿著色彩斑斕、各式各樣的腈綸被、九孔被時,「彈棉花」這個老行便沒落了。但在台州,還有不少「彈棉匠」堅持幹著彈棉花這一老行當,為市民定做新棉胎或翻新舊棉絮。  本期《職業》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彈棉匠」,她的名字叫湯玲美。
  • 男生適合學什麼手藝 最吃香的男生十大手藝
    男生適合學什麼手藝,最吃香的男生十大手藝是什麼?現在各行各業都是人滿為患,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在某一領域裡在深度上下功夫,淺嘗輒止是賺不到錢的。無論幹哪一行,付不出辛苦都得不到收穫。
  • 北京叫帝都,上海叫「魔都」,這座城市到底憑什麼自稱「霸都」
    我國至少有幾百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名字,也是自己的愛好,而且,這個名字不是固定的,也經歷了改革,而且我國的這些城市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都有為這些城市起的外號,大家都很有趣。而且,我們發展最好的城市上海也成為了我國的惡魔城市,這裡就像有魔力一樣,是我們心中魔力的城市,發展非常優秀在我們國家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存在,寫著『魔島』這個名字也越來越叫了。而且,由於天氣的原因,重慶被稱為霧城市,這裡的深盆地一年四季都是水潤霧氣,這也是城市本身的特點,這些稱呼沒有什麼可說的,正合適,人們都很認可,但是我國還有一個『霸道』聽起來很有朝氣,這裡到底是哪裡呢?
  • 抖音流浪大師沈先生叫什麼名字 上海乞丐網紅沈先生身世簡歷
    最近抖音上有個號火了,叫做記錄沈先生,視頻中的那個人就是最近抖音很火的讀書流浪大師,很多人都想知道這個人是誰,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這位上海流浪大師沈先生叫什麼名字,乞丐網紅沈先生身世簡歷。  抖音讀書流浪大師是不是乞丐?
  • 女子用鄉間野菜發了財 古法手藝做江西傳統小吃 美味小吃銷往全國
    江西宜春有一位手藝人萬平,年紀輕輕就練就了一手古法手藝。古書《各醫別錄》《食療本草》《本草圖經》當中有記載,三月三的艾葉,藥用價值高、殺菌力強,故此特別的金貴。但是在我們江西遂川、宜春、贛州、永新、瑞金等地的農村,艾葉卻是野蠻生長,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萬平採完艾葉,再回去的路上特地繞到了山腳下,原來她是去接山泉水了。萬平說,這不是普通的山泉水,水裡面富含硒,用這個水做艾米果再好不過了。
  • 黃明昊不是被叫全名就是叫英文名,喬欣的稱呼與眾不同,情商太高
    黃明昊不是被叫全名就是叫英文名,喬欣的稱呼與眾不同,情商太高黃明昊是《偶練》當中最小走出來的一位了,但是這個組合雖然說解散了,但是他的發展還是相當不錯的,因為長相帥氣而且還很有實力,所以說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歡,他在《偶練》的時候獲得了第四名的成績
  • 在廣東,有一種古老的行當叫閹雞,有一種美食叫扇雞
    在廣東,有一種古老的行當叫閹雞,有一種美食叫扇雞。經過閹割的公雞就成了扇雞,扇雞又稱閹雞,所以就是這麼一回事了。這閹雞既是名詞,又是動詞,既生動,又好吃,朋友們有吃過嗎?小的時候還能看到的這門老手藝,現在已經是絕跡街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