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食草動物的眼睛在兩邊,食肉動物的眼睛在前面?

2020-10-04 365熱點資訊

物世界非常神奇,每一個物種都在為了生存,使出渾身解數,各種逆向思維、燈下黑等等離奇的演化方式頻出,更關鍵的是一切都是隨機的,是大自然的力量,人類從它們身上學到了不少,例如啄木鳥的安全帽,鳥類的飛機,蝙蝠的雷達,蛙眼的視覺等等。



恐龍時代,動物的技能點大多都點在了體格上,食草恐龍為了不被吃使勁變大,食肉恐龍為了能吃到肉於是吼了一句:我也變大。結果都在越變越大路上迷失了方向,大註定要獲得更多的能量,小行星來臨,陽光被火山灰遮擋,能源枯竭,大恐龍最先消亡。還有把技能點到死胡同裡的,比如背上長著劍的恐龍,背上長著「盔甲」的恐龍,在樹林間穿梭天天想著飛的恐龍點出了羽毛,沒成想卻笑到了現在。

被獵,跑得早比防禦更重要

體格、盔甲、一身刺的防禦固然很重要,但如果能在危機到來之前提前逃跑,那要一身累贅不演化也罷,不得不說「跑得快」確實是一條很好的生存之道。那麼如何預知危險?

簡單來說就是要有眼力價兒,永遠不要落在最後的「食物」,所以把技能點在眼睛上是大道。

演化過程中,並非所有的動物都深諳此理,只不過在自然選擇中,眼神不好的自然被吃了,也就促使留下來的眼神都好。何為眼神好?一定要眼觀360路,耳聽四面八方。



食草動物在演化的路上進行了各種嘗試,單眼視覺脫穎而出,這個技能在生存的道路上屢試不爽,於是大部分具備該能力的食草物種都留存了下來。單眼視覺,即一隻眼睛能看到的,儘量不要用兩隻眼睛來看,各看各的,交集要少,從而擁有更大的視線覆蓋範圍。



看看吃草牛的、鹿的、羊的兩隻眼睛,它們長在兩側,恨不得180度,背對著背,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儘可能的在水平進行360度無死角覆蓋,然而生理結構擺在那,並且攝像頭只能有倆。

長在兩側對於目前的生理結構來說已經是極限,雖然只是一個縮水的360度全景影像,但只要掠食者不從後面偷襲,安全係數還是比較高的。

除此之外它們還可以通過提高警惕性來彌補先天的漏洞。嚼草時多四處看看,只要頭一轉基本上也就無盲區了。



圖:牛急了還咬獅子呢

在動物世界中,抵禦能力越弱的動物警惕性越高,比如羚羊稍微有點風吹草動馬上停止進食。而非洲野牛不見獅子跑跟前不動彈,因為他們肌肉更強壯,而且萬一咬得不是我,是情場競爭對手呢?

捕獵,集中注意力比三心兩意更重要

就像食草恐龍更大,食肉恐龍也更大一樣,食肉動物面對食草動物無死角的偵查能力也在演化的道路上付出了努力。既然食物無懈可擊,那只能強化自己。如何縮短食物與自己的距離?那就是速度。路線要精準,獵物盯緊,空間的感知很重要。



牛鹿三千,它只取一隻,360度覆蓋對食肉動物沒有什麼用,所以食肉動物眼睛演化的方向是兩隻眼睛集中注意力,因此雙眼在前方需要更多的交集。更重要的是聽過雙眼聚焦可以構建三維立體效果,使地形更清晰,從而在奔跑中選著有利路線。



單眼視覺就像360度影像一樣,兩隻眼睛分別看到的都是一幅幅二維照片。因此食肉動物大多數都是雙眼視覺,即兩隻眼睛向前。

演化是隨機的,沒有絕對的

萬物演化都是隨機的,都有各自的環境和習性,就像開頭說的,大自然是離奇的,什麼鳥都有。吃草的動物在地上飛奔,但一些吃果子和葉子的動物需要在樹上穿梭。比在樹上躲避天敵更重要的是能在樹上蕩來蕩去,而樹上的地形更複雜,更需要空間感,所以猴子與猩猩雖然主要是植物食性,但它們也需要雙眼視覺。



澳大利亞歷史中有一陣食物短缺,導致考拉只能吃毒桉葉,但在澳大利亞的食物鏈上幾乎沒有天敵,所以單眼視覺派不上用場,而為了少吃毒樹葉以及擁有足夠的時間分解消化毒葉,它們必須儘可能的少消耗能量,於是在演化的道路上它把腦子省了,腦容量在哺乳動物排倒數,把速度與力量縮減了,又在樹上活動,需要空間感知度。關鍵由於腦容量,認知能力差,只能會掛在樹上的桉葉當食物,摘下放盤子裡給它都不吃,雙眼視覺能讓它盯住桉葉,抓好桉葉,省得吃鼻子裡去。



還有作為蚩尤的坐騎,食鐵獸熊貓,以前吃肉。食物匱乏時期,肉少了,味覺基因變異沒了,雖然改吃竹子,但依然是雙眼視覺,因為它不賣萌時,底子裡還是兇猛的食肉動物,所處環境竹子遍地,一般物種不敢惹它。



比樹袋熊還懶的樹懶,除了春暖花開的成年季節,幾乎都在樹上,因此空間感知很重要,需要雙眼視覺。不過,由於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亞馬遜熱帶雨林中,行動緩慢的它也需要足夠的觀察能力,提前發現天敵。



為了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大自然煞費苦心,使這種早應該滅絕八遍的物種演化出高清「雲臺」。雙眼視覺保留,頸椎關節的數量演化達到了長頸鹿都沒有的8~10個,因此它可以幾乎把脖子擰到後背進行大範圍偵查敵情,提前用保護色使自己與樹林的背景融為一體,讓天敵找不到它。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在大自然中沒有絕對的,適者生存,並非強者生存,只要演得好,又懶又笨也有春天。

相關焦點

  • 同樣是動物,為什麼食草動物眼睛長在兩邊,而食肉動物長在前面?
    動物界的動物有很多,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食草動物,一種是食肉動物。這兩種動物不僅吃東西的習性不同,並且在長相上也有所不同。如果大家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食草動物,比如牛、馬、羊的眼睛在兩邊,而食肉動物,比如老虎、獅子、豹子的眼睛在前面。
  • 為什麼大多食草動物眼睛長兩邊,食肉動物眼睛長前面,有例外?
    文/濤聲依舊為什麼大多數食草動物眼睛長兩邊,食肉動物眼睛長前面,有差別嗎?大自然的物種多種多樣,如果非要逐一划分的話,那麼總的來說就是食草動物以及肉食動物,當然還包括雜食性動物,不過雜食性動物,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肉食動物,自然界當中的大部分動物不是吃草就是吃肉,兩種動物有著很多的差別,比如說食肉動物往往都長得非常的強壯,而食草的動物往往不是非常瘦,就是非常的胖。
  • 食肉動物的眼睛長在前面,而食草動物則長在兩邊,怕吃草扎了眼?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看一眼某種動物就能夠憑感覺判斷出它的食性呢?是什麼特徵洩了密?就是眼睛。我們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眼神,我們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性情,這話是真是假,我們不做品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確是能夠通過眼睛來判斷一個動物的食性的,因為食肉動物的眼睛大多長在前面,而食草動物則長在兩邊。
  • 為什麼食草動物的眼睛在兩邊,食肉動物卻長在前面?
    恐龍時代,動物的技能點大多都點在了體格上,食草恐龍為了不被吃使勁變大,食肉恐龍為了能吃到肉於是吼了一句:我也變大。結果都在越變越大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大固然更強,但也預示著要獲得更多的能量。小行星來臨,陽光被火山灰遮擋,能源枯竭,大恐龍最先消亡。
  • 食草動物的眼睛長在兩邊,食肉動物的眼睛卻在前邊,這是為何?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最多的還是人,所以對人類的眼睛人們都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眾所周知,人的眼睛長在腦袋的正前方,而食草類動物的眼睛長在腦袋的兩側,肉食類動物的眼睛卻和人類一樣長在腦袋的前面,不同屬性的動物眼睛在腦袋上的位置不同,這又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人類眼睛和食肉動物一樣在前面,而食草動物眼睛卻在兩邊?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食肉動物的眼睛位於前面,而植食動物的眼睛卻在頭部兩側。然而比較特殊的是,我們人類的遠古祖先曾經也是植食動物,然而我們卻擁有和食肉動物一樣的眼睛結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植食動物的眼睛想要了解食肉動物以及植食動物眼睛的區別,我們先看一下它們的生活環境。我們知道,大多數植食動物每天生活得很悠閒,醒來之後就可以低頭吃草。
  • 為什麼人類眼睛和老虎一樣在前面,而食草動物眼睛卻在兩邊?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食肉動物的眼睛位於前面,而植食動物的眼睛卻在頭部兩側。然而比較特殊的是,我們人類的遠古祖先曾經也是植食動物,然而我們卻擁有和食肉動物一樣的眼睛結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對於食肉動物而言卻是阻礙它們生存的「壞基因」。
  • 人類的遠古祖先也是食草生物,為什麼眼睛卻跟食肉動物一樣?
    而食肉型動物則主要是以食草型動物為食,它們更高一層。所以我們在大自然中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不管食草型動物的體型有多麼大,在碰到比它們小很多的食肉動物後,都會害怕躲避逃跑。就是野牛這樣的比較強力的食草動物,它們在遇到狼的時候,也會忙著逃跑,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進行對抗。這種生物鏈的上下級關係是基因層面的一種壓制,再高大的食草型動物,它們也會害怕一些小小的食肉型動物。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總是逃跑,為什麼就不想反抗呢?
    在地球上,這一刻正在發生著一場追逐,食肉動物在追逐食草動物,食草動物使出渾身解數在奮力的逃跑,這是自然界最常見的捕食過程,也是食肉動物獲取食物活下去的唯一途徑。這一刻正有很多的食草動物在啃著著青草、樹葉,由於植物不會跑,所以食草動物很幸福,不用追逐食物,低頭就是!可以說食草動物的生存條件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狀態。
  • 為什麼食肉動物不捕殺食肉動物,而是選擇食草動物?
    自然界裡,我們所熟知的一些食肉動物,比如說獅子、老虎,它們的獵物一般是羚羊、野牛之類的食草動物,而不是狼、獵豹之類的食肉動物。既然都是肉,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就不受歡迎呢?又是什麼原因讓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情有獨鍾呢?首先,捕殺食肉動物要比捕殺食草動物費勁兒得多。
  • 食草動物真的比食肉動物智商低嗎?為什麼?
    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的智商要低?這個說法是毫無科學依據的,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一些食草動物的智商還明顯的高於食肉動物。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簡單的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看「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智商高」這個謠言是從哪來的?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飯桌上的食物大多種類是雞鴨鵝豬等食草類動物,而看不到老虎和獅子等食肉類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好好聊一聊。人類是高級生物有著發達的頭腦,所以就聰明選擇了易於獵取的動物來作為食物來源,比如雞鴨鵝牛羊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食草類動物自身性格比較溫順,攻擊力較弱,易於被人類馴服。漸漸地在人類整個進化的歷程中,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通過基因延續下來,形成當今我們所看到的進食方式:多以食草類動物為主。
  • 為什麼自然界沒有進化出進攻性的食草動物?
    當植被繁盛之後,食草動物也會很快從滅絕的死寂中恢復過來,最後從生物大滅絕中恢復過來的就是食肉動物。 由於食草動物率先恢復,所以它們能夠迅速佔領很多生態位,比如:以草為食的,以樹葉為食的,還有一些以果實為食的;甚至還有一些食草動物演化成了雜食動物,或者食肉動物,比如:人類,人類的遠古祖先是生活在樹上的靈長類,它們以植物嫩葉以及果實為食,但在演化過程中,人類逐漸適應了肉類食物。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有人說:「食草動物的祖先是食肉動物,食肉動物的祖先卻不是食草動物」。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也對也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所有的哺乳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就是羊膜動物的演化支之一-合弓綱動物。之後合弓綱有演化出了盤龍目,其中的盤龍目下的真盤龍亞目再次演化才有了獸孔目。獸孔目再次演化形成了哺乳綱。那麼,按照這個演化關係,哺乳綱的直系祖先是獸孔目。
  • 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卻很愛吃食草動物的肉?
    可就算是這樣,也有許多的動物並不在人類的餐桌上。比如說,獵殺者獅子、老虎、豹子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首先,人類吃的食肉動物,大部分是海洋生物和鳥類。而遠古時期,人類還是氏族狀態的時候,基本是抓到什麼吃什麼,一頓能吃飽就是好的。而且大多數不能填飽肚子的時候,也會選擇諸如野果之類的東西,可以說吃飯看天,看運氣,就是不看你到底想吃什麼。
  • 為什麼陸地上食草動物的體型,比食肉動物更大,海洋卻恰恰相反?
    然而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北極熊,體重約為400公斤-800公斤,遠遠不如大象的體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陸地上,食肉動物的體型會比食草動物的體型更小一些呢?陸地上,食草動物為什麼比食肉動物體型大?事實上,陸地上食草動物更大的原因在於兩者的食物。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們確實大都處於食物鏈的底層,它們整天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甚至有些食草動物剛生下來,還沒來得及看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就成為了食肉動物的食物。那麼,為什麼食草動物沒有進化到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程度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人類為什麼大都吃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在我們日常的肉類需求中,雞、鴨、牛、羊、豬、魚是最吃的動物,在這些動物中,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屬於食草動物,魚、豬、雞、鴨嚴格意義上屬於雜食性動物,而牛、羊屬於純正的食草動物。同樣作為人類飼養下的動物,貓這種常見的食肉動物在世界範圍內吃得很少(吃狗肉的並不少哈)。
  • 大自然中,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什麼好處?
    表面上看,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幾乎每一種食草動物都有一個或者多個天敵,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瞪羚的天敵就有獵豹、鬣狗、非洲野犬、獅子、花豹等超過5種。而且食草動物的多寡直接會影響到食肉動物的數量。那麼,作為捕獵者,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食草動物遇見食肉動物,為什麼不進行反抗,而是選擇四散逃跑?
    其中植物和動物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兩種生命,植物的存在除了能夠調節地球生態系統之外,它另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滿足食草動物的能量需求。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動物也分為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其中食草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是遠超過食肉動物的,比如羊,雞,兔子,野豬等都屬於食草動物,而狼,獅子和老虎等則屬於食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