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談《未來之路》 25 年後:做出的正確和錯誤的預測

2020-12-04 騰訊網

IT之家12月1日消息 比爾蓋茨今天發文表示,二十五年前,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書《未來之路》。當時,人們想知道數位技術的發展方向,以及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而我則想分享我的想法——還有我的熱忱。我還饒有興趣地對計算機領域(尤其是網際網路)未來幾十年的突破做了一些預測。IT之家獲悉,比爾蓋茨稱,在第一本書裡做出了一些正確和錯誤的預測。

比爾蓋茨表示,明年二月,我將發行另一本書,主題是氣候變化。在書上架之前,我覺得回顧一下《未來之路》並看看我預測的結果如何會很有意思。

下面是文章內容:

我在第一本書裡做出的正確和錯誤的預測

Twenty-five years ago, I published my first book, The Road Ahead. At the time, people were wondering where digital technology was headed and how it would affect our lives, and I wanted to share my thoughts—and my enthusiasm. I also had fun making some predictions about breakthroughs in computing, and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that were coming in the next couple of decades.

二十五年前,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書《未來之路》。當時,人們想知道數位技術的發展方向,以及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而我則想分享我的想法——還有我的熱忱。我還饒有興趣地對計算機領域(尤其是網際網路)未來幾十年的突破做了一些預測。

Next February, I』ll release another book, this one about climate change. Before it hits the shelves, I thought it would be fun to look back at The Road Ahead and see how things turned out.

明年二月,我將發行另一本書,主題是氣候變化。在書上架之前,我覺得回顧一下《未來之路》並看看我預測的結果如何會很有意思。

As I wrote in The Road Ahead, we tend to overestimate the changes that will happen in the short term and underestimate the ones that will happen over the long term. That is certainly my experience with the book itself. I was too optimistic about some things, but other things happened even faster or more dramatically than I imagined.

正如我在《未來之路》中所寫,我們傾向於高估短期內將要發生的變化,而低估長期內將要發生的變化。這無疑是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經驗。我對一些事情過於樂觀,而另一些事情又比我想像中發生得更快或更激烈。

These days, it’s easy to forget just how much the Internet has transformed society. When The Road Ahead came out, people were still navigating with paper maps. They listened to music on CDs. Photos were developed in labs. If you needed a gift idea, you asked a friend (in person or over the phone). Today you can do every one of these things much more easily—and in most cases at a much lower cost too—using digital tools.

如今,人們很容易忘記網際網路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多大的改變。當《未來之路》問世時,人們還在使用紙質地圖導航。他們用 CD 聽音樂。照片是在暗室中衝洗的。如果你需要一個送禮物的點子,你可以尋求朋友的建議(面對面或通過電話)。如今,你可以使用數字工具更輕鬆地完成所有這些操作,其成本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會更低。

That’s all covered in the book (I was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these things obsessively back then). For instance, there’s a chapter on video on demand and computers that will fit in your pocket.

所有這些在這本書裡都有涉及(那時候我一直著魔般地去思考和學習這些東西)。例如,有一章介紹了視頻點播和小到能放到你口袋裡的電腦。

One thing I was probably too optimistic about is the rise of digital agents. It is true that we have Cortana, Siri, and Alexa, but working with them is still far from the rich experience I had in mind in 1995. They don’t yet 「learn about your requirements and preferences in much the way that a human assistant does,」 as I wrote at the time. We’re just at the beginning of what agents will eventually be capable of.

對於有件事我也許過分樂觀了,那就是數字助手的興起。的確,我們有 Cortana、Siri 和 Alexa,但它們使用起來距離我在 1995 年想像到的豐富體驗還相距甚遠。它們還不能做到我所寫的 「像人類助手那樣了解你的要求和偏好」。從數字助手最終將具備的能力來看,我們尚處於初級階段。

Another idea that’s central to The Road Ahead—that technology would allow unprecedented social networking—has pretty much come to pass. I am surprised, though, by the way social networks are both bringing us together and contributing to a more polarized atmosphere. I didn’t anticipate how much people would choose to filter out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harden their own views.

《未來之路》中的另一個核心想法——支持前所未有的社交網絡的技術——現在已基本成為了現實。可令我感到驚訝的是,社交網絡既使我們連接在一起,又促成了一個更加分化的氛圍。我沒想到有那麼多人會選擇過濾掉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並更加堅持自己的觀點。

One thing I wrote about that hasn’t happened yet—but I still think will happen—is the way the Internet will affect the structure of our cities. Today the cost of living in a dense downtown, like Seattle’s, is so high that many workers (including teachers, police officers, and baristas) can’t afford to live there. Even high earners spend a disproportionate percentage of their income on rent. As a result, some cities are arguably too successful, and others are not successful enough. It’s a real problem for our country.

我寫的另一件尚未發生的事——但我仍然認為會發生——是網際網路將影響我們城市的結構。如今,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像西雅圖鬧市區)生活的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至於許多工人(包括教師、警察和咖啡師)無法負擔在那裡生活。即使是高收入者,也要將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於支付房租。因此,可以說有些城市過於成功,而另一些城市則不夠成功。對於我們國家來說,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

But as digital technology makes it easier to work at home, then you can commute less often. That, in turn, makes it more attractive to live farther away from the office, where you can afford a bigger house than in the city center. It also reduces the number of cars on the road at any given time. Over time, these shifts would mean major changes in the ways our cities work and are built.

但隨著數位技術使在家工作更加容易,你可以減少通勤。這會讓住在離辦公室更遠的地方更具吸引力,在那裡你可以負擔得起比在市中心更大的房子。這也減少了特定時間在道路上的汽車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轉變將意味著我們城市的工作和構造方式都會發生重大改變。

We’re starting to see some of these effects come into play now, as office workers stay home because of COVID-19. Microsoft recently announced a policy recognizing that doing some work from home (for less than 50 percent of the time) will be standard even after the pandemic is over and their offices open back up. I think this trend will accelerate in the coming years.

當上班族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留在家中,我們正看到這其中的一些影響開始起作用。微軟最近宣布了一項政策,認可即使在大流行結束並且辦公室重新開放之後,員工在家辦公(不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時間)也將符合規定。我認為這種趨勢將在未來幾年中加速發展。

The Road Ahead has a lot in common with my new book,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 Both are about how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an help solve important problems. Both share glimpses into 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y I get to learn about.

《未來之路》與我的新書《如何避免一場氣候災難》有很多共同點。兩者都談論了技術和創新如何幫助解決重要的問題,都分享了我學習到的對於尖端技術見解。

One thing is different: The stakes are higher with climate change. As passionate as I am about software, the effort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 has. Failing to get this right will have bad consequences for humanity. But you can also see the glass as half full. There are huge opportuniti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eliminate ou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create new industries that make clean energy available and affordable for everyone—including people in the world’s poorest countries.

不同的一點在於:氣候變化的風險更大。如同我對軟體抱有的熱情一樣,我對避免一場氣候災難的努力也充滿熱情。做不好這件事將給人類帶來不好的後果。但你也可以認為八字已有一撇。我們擁有巨大的機遇來解決這一問題,消除我們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建立讓所有人(包括生活在最貧窮國家的人們)都能用得上和用得起清潔能源的新行業。

I’m excited to get the new book out there and continue the conversation about how to keep the planet livable for everyone.

我很期待發布這本新書,以及繼續探討如何保持地球適宜所有人居住。

相關焦點

  • 薄荷網馬海華:從減肥社區到大健康生態圈,薄荷網8年的滾雪球之路
    8年後,當薄荷網在健康減肥社區做到行業第一,並且布局健康食物資料庫「食物百科」和自己的食物品牌「超模25」時,他很篤定,「不追求爆發,慢慢積累是最快的方法」。 積累市場機會薄荷網2008年正式成立上線,但是早在2007年之前,馬海華就僱傭營養師線上提供營養方案,驗證減肥社區。
  • 他被比爾蓋茨和任正非稱為不可替代的偉人,但他英年早逝
    蘋果一直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也是科技行業的領頭羊,蘋果公司推出的每一款產品都會引起人們的瘋狂追捧,蘋果公司設計的每一款手機都將引領各大手機廠商的模仿這位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蘋果創始人史蒂芬賈伯斯將把蘋果變成上市價值最高的公司世界
  • 日本政府大膽預測:20年後,人類將可以和貓狗聊天
    日本政府預測稱體驗共享技術將會取得巨大進步(朝日新聞)海外網6月16日電 日本政府16日發表了本年度的科技白皮書,對20年後的未來進行了預測,稱隨著意識和體驗共享技術的發展,2040年人類將可以和貓狗進行對話。
  • 比爾蓋茨6600平方米豪宅,還養一條鯊魚
    比爾·蓋茨這號人物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美國著名企業家、慈善家,微軟公司創始人,曾連續13年榮登福布斯全球富翁榜榜首。也就是說,他已經做了十幾年的世界首富,說他是擁有最多財富的人,那麼就一點也不為過了。不過值得一提的,那就是他還是一位大慈善家。
  • 日本政府發表科技白皮書,預測20年後人類將可以和貓狗聊天
    ,對20年後的未來進行了預測,稱隨著意識和體驗共享技術的發展,2040年人類將可以和貓狗進行對話。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日本文部科學省16日發布了反映日本長期科技政策的科技白皮書,對20年後的未來提出了37項預測,稱隨著意識和體驗共享技術的發展,腿腳不方便的人將可以體驗滑雪、異地情侶可以「共進晚餐」,人們還可以和貓狗進行對話。此外,預測還包括汽車工廠將完全實現自動化、機器人將代替人類培育和收穫蔬菜水果、無人機會把貨物從店鋪直送到用戶手裡等。
  • 世上有沒有預測未來的水晶球
    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和索羅斯合作過的羅傑斯嗎?    書作者莞爾一笑:是的。    於是,對書作者——這個「70後」的小女子,大家立刻有點刮目相看的感覺。    說來真是傳奇故事,因為一個投資方面的問題,作為財經記者的小女子想採訪羅大師,不過是從網上搜索到他的地址,於是發過去一封電子郵件,羅傑斯竟然回信了。
  • 俄冬宮貓成功預測世界盃揭幕戰賽果
    預言貓阿喀琉斯綜合《赫芬頓郵報》、塔斯社等媒體報導,在俄羅斯與沙特隊的比賽前夕,阿喀琉斯在眾人的圍觀下進行了自己對此次世界盃的首場預測。面對兩盆擺在眼前的貓糧,這隻貓最終選擇了俄羅斯國旗那一側的貓糧。隨後的比賽結果證明,阿喀琉斯的選擇是正確的。阿喀琉斯許多國家在世界盃期間都會挑選動物來進行預測。那麼,這隻叫阿喀琉斯的貓又有什麼不同?
  • 科學家大膽預測人類即將永生不死,2045年到底有什麼魔力?
    一時間我和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人類永生要變成現實了?但是這時候就有一些人坐不住了,人要是永生的話,對地球並不是很好,負荷太大了,到時候房價不得上天?不過也有人認為,可能是霍金嘴瓢了,說胡話了,人怎麼可能做到永生。現在到2045年就剩25年了,要是真的話,咱們這代人算是趕上了,稍微努點力不就輕輕鬆鬆到了?
  • 如何正確地開啟自己的科學研究之路
    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在剛剛踏上自己的科學研究之路時,一定是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也同時有一點點恐慌和不安,因為你們無法預測未來的科學研究是否會一帆風順。以下是施一公教授基於自己的切身經歷所提出的對學術品味、學術道德、學術道路的一些看法。
  • 谷歌高管談人工智慧:2029年超越人類
    據外媒報導,谷歌工程總監、著名未來學家雷伊·庫茲韋爾近日在奧斯汀舉行的SXSW大會上大膽預測:技術奇點時刻將在2029年到來,而那時人工智慧的智慧將超過人類。庫茲韋爾向來以精準地預測未來聞名於世,不知道這一次是否還會預測準確。
  • 2017年10月自考市場調查與預測考試真題
    全國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考市場調查與預測試題課程代碼:00178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塗、寫在答題紙上。A.觀察調查法   B.人員訪問法   C.投射技術法   D.實驗調查法2.按信息的產生過程,可將信息分為A.內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B.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   C.固定信息和流動信息   D.歷史信息和未來信息3.研究有獎銷售對產品銷售額有無顯著影響以及影響程度如何
  • 中國營養潔牙狗咬骨行業研究及未來走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中國營養潔牙狗咬骨行業研究及未來走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針對當前營養潔牙狗咬骨行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威脅,提出營養潔牙狗咬骨行業發展投資及戰略建議。  《中國營養潔牙狗咬骨行業研究及未來走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以嚴謹的內容、翔實的分析、權威的數據、直觀的圖表等,幫助營養潔牙狗咬骨行業企業準確把握行業發展動向、正確制定企業競爭戰略和投資策略。
  • 「恐怖未來」!洛加大經濟學家稱人類已踏上第6次滅絕之路
    ▲(圖片來自pixabay) 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簡稱洛加大)的經濟學家今天公布了一份「恐怖未來」的預測報告,稱如果政府部門不採取特別的措施,未來的幾年將是健康下降、氣候變壞、幾千萬人因此大遷徙,更多的疫情會接踵而至。
  • 比爾蓋茨:一個內向叛逆的「電腦迷」孩子變成全球首富的故事
    發文方向:女性成長與蛻變;人物勵志故事:0背景如何進階中產比爾蓋茨1955年出生,今年已經65歲了。在95年-07年13年時間是《福布斯》全球首富。我們來回顧一下比爾蓋茨的成長歷史,並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幼年時讀書萬卷,思想獨立過人他出生在一個高知家庭,父親是當地知名律師,母親是華盛頓大學的董事,外祖父曾經擔任國家銀行行長。
  • 2019年富豪排名:比爾蓋茨位居第三,中國正成為各國富豪的淘金地
    CEO傑夫·貝索斯仍以1147億美元的身家淨值牢牢地雄踞在榜首;而在2019年完成了對美國珠寶巨頭蒂芙尼(Tiffany)的收購後,法國奢侈品巨頭路威酩軒集團(LVMH)的董事長貝爾納·阿爾諾以1129億美元的身家,成功超越比爾蓋茨,位居此排行榜第二的位置;比爾蓋茨則以1083億美元的淨值排名第三。
  • 當我們預測未來時遇到的「薛丁格」狀態
    在我們玩塔羅牌時,經常遇到某些牌抽出來含糊不清,難以判斷的情況,或者第一次預測一個結果,第二次預測出另一個結果……比如,某人男友出軌了,她第一次預測,兩個人會分手,第二次預測兩個人不會分手。到底會不會分手?這時,很多同學困惑了……其實,緋夜老師告訴你,你這是遇到了預測中的「薛丁格」狀態。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 向螞蟻學習,這家公司用人工智慧成功預測12個奧斯卡獎項
    據Unanimous介紹,群集人工智慧系統的啟發來自鳥類和昆蟲。社會動物以一個統一的動態系統集體工作時,做出的決策會超越單獨的個體。在生物學上,這一過程被稱為「群集智能」。簡單來說,群集智能是人多力量大的體現。但是,對於人類來說,要做到像鳥類和昆蟲一樣卻非常困難。因為在生理上,人類缺乏用於建立實時反饋的敏銳連接(比如螞蟻的觸角),因而無法形成群集。
  • 比爾蓋茨稱他無可代替,任正非說他是偉人,他卻英年早逝
    蘋果公司一直是當今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科技行業的領頭羊,蘋果公司推出的每一個產品,都會引起大家瘋狂的追求,蘋果公司設計的每一部手機,都會引領各大手機廠商的模仿、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蘋果創始人史蒂芬賈伯斯將蘋果這個即將走向懸崖的公司
  • 全國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市場調查與預測試題
    1.決定一個企業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內達到的目標及達到目標的有效方式,這是管理的A.控制職能 B.計劃職能C.領導職能 D.組織職能2.按信息的產生過程,可將信息分為A.內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B.固定信息和流動信息C.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 D.歷史信息、現時信息和未來信息3.市場佔有率的調查與分析,屬於
  • 還在依靠經驗來預測未來?《黑天鵝》告訴你:你可能錯得離譜
    於是很多人都想要擁有可以預測未來的能力,好讓自己可以生活的更好,不被時代淘汰。其實從古至今,人類想要預測未來的心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無論是古時候人們通過各類宗教儀式、佔卜星象來預測吉兇,還是現代社會人類運用各種數據、模型和算法等預測未來,都不難看出人類對預測未來的渴望。那麼未來真的可以預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