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骨骼與肌肉系統
二、骨骼系統
3.1鳥類骨骼系統的特徵:
3.1.1骨骼充氣現象
骨骼十分輕便,骨壁很薄,多數骨骼內有氣囊的侵入現象或在發育早期就形成眾多氣腔。形成類似海綿的結構。一般認為,鳥類骨骼的充氣現象是從爬行類祖先繼承和發展來的,例如鱷魚頭骨有局部充氣現象,一些恐龍和翼龍也具有輕而充氣的骨骼。
3.1.2 骨骼的癒合與變形
骨骼的充氣作用使骨壁變薄並出現海綿狀腔隙,然與其飛翔的輕便且堅固的要求相悖,故通過骨骼的癒合與變形獲得解決。例如軀幹部椎骨廣泛癒合,前肢變為翅以及發展喙而牙齒退化。
鳥類適應飛翔運動同樣使整個軀體的重心向中下部移動、軀體縮短。鳥類站立時的重心落在雙腳上,不致發生前傾或後仰。
3.1.3 骨壁結構輕而堅固
3.1.4 許多鳥類的前頜骨、鼻骨和額骨之間的連接有一定的可動性,構成頭面絞連,從而使上頜在張口時上抬,擴大口裂活動範圍,在鸚鵡中尤其發達。
3.1.5 某些鸚鵡的鎖骨退化或消失,有利於適應生存環境。
3.1.6 鸚鵡具有四趾,其中2、3趾朝前,1、4趾向後,稱為對趾足。
三、肌肉系統
4.1 骨骼肌的特徵
4.1.1 中軸肌肉在軀幹部趨於退化而頸肌複雜。這使得鳥類適應脊柱的縮短和癒合,尾骨退化的骨骼系統。也使得鳥類頸部可以完成多方位的精細動作。
4.1.2 尾肌發達。由於尾綜骨支持尾羽,而尾羽在鳥類飛翔中起著舵和剎車的作用,所以鳥類有複雜的尾肌以支配尾綜骨的運動。
4.1.3 胸肌發達以支持扇翅運動。
4.1.4鳥類的後肢肌群結構使得鳥類在棲樹休息時,不需肌肉收縮即可抓緊樹幹,即使在睡眠狀態,也不會鬆脫。
四、鳥類的飛行
5.1 翼型
橢圓型翼。短而寬,翼端呈圓形,初級飛羽之間有顯著的翼縫。這種翼型適應於在密林間穿梭飛行,可以迅速起飛,機動性強。
較狹長型翼。翼較窄而尖,初級飛羽間不具有翼縫。適用於疾飛與水平飛翔,可以迅捷地在空中抓持獵物。
極狹長型翼。能在強而穩定的氣流中持續滑翔。
長而寬闊型翼。翼長而寬,初級飛羽間有顯著的翼縫。適於機動性滑翔,利用小範圍的上升氣流作往返盤旋。
5.2 飛行類型
鼓翼飛行:通過拍打翅膀飛行。一般出現在起飛及在飛行中需要獲得更大的升力和衝力時。
滑翔:從某一高處向前下方的飄行。
翱翔:從氣流中獲得能量而不需要肌肉收縮。通過局部區域產生的熱氣流或水平動氣流從而上升或維持飛翔狀態。
5.3飛行的代謝活動
飛行時產熱導致體溫升高而飛行時的氣流可增大體溫的散失。鸚鵡在20℃氣溫下飛行時體溫散失比休息時高3.1倍。
圖片來源:《鳥類學》鄭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