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基礎知識(2)骨骼與肌肉系統

2021-01-15 從一隻鸚鵡說起

(2)骨骼與肌肉系統

二、骨骼系統

   3.1鳥類骨骼系統的特徵:

      3.1.1骨骼充氣​現象

           骨骼十分輕便,骨壁很薄,多數骨骼內有氣囊的侵入現象或在發育早期就形成眾多氣腔。形成類似海綿的結構。一般認為,鳥類骨骼的充氣現象是從爬行類祖先繼承和發展來的,例如鱷魚頭骨有局部充氣現象,一些恐龍和翼龍也具有輕而充氣的骨骼。


      3.1.2 骨骼的癒合與變形

            骨骼的充氣作用使骨壁變薄並出現海綿狀腔隙,然與其飛翔的輕便且堅固的要求相悖,故通過骨骼的癒合與變形獲得解決。例如軀幹部椎骨廣泛癒合,前肢變為翅以及發展喙而牙齒退化。

            鳥類適應飛翔運動同樣使整個軀體的重心向中下部移動、軀體縮短。鳥類站立時的重心落在雙腳上,不致發生前傾或後仰。

      3.1.3 骨壁結構輕而堅固

      3.1.4 許多鳥類的前頜骨、鼻骨和額骨之間的連接有一定的可動性,構成頭面絞連,從而使上頜在張口時上抬,擴大口裂活動範圍,在鸚鵡中尤其發達。

      3.1.5 某些鸚鵡的鎖骨退化或消失,有利於適應生存環境。

      3.1.6 鸚鵡具有四趾,其中2、3趾朝前,1、4趾向後,稱為對趾足。

三、肌肉系統

    4.1 骨骼肌的特徵

      4.1.1 中軸肌肉在軀幹部趨於退化而頸肌複雜。這使得鳥類適應脊柱的縮短和癒合,尾骨退化的骨骼系統。也使得鳥類頸部可以完成多方位的精細動作。

      4.1.2 尾肌發達。由於尾綜骨支持尾羽,而尾羽在鳥類飛翔中起著舵和剎車的作用,所以鳥類有複雜的尾肌以支配尾綜骨的運動。

      4.1.3 胸肌發達以支持扇翅運動。

      4.1.4鳥類的後肢肌群結構使得鳥類在棲樹休息時,不需肌肉收縮即可抓緊樹幹,即使在睡眠狀態,也不會鬆脫。


四、鳥類的飛行

    5.1 翼型

      橢圓型翼。短而寬,翼端呈圓形,初級飛羽之間有顯著的翼縫。這種翼型適應於在密林間穿梭飛行,可以迅速起飛,機動性強。

      較狹長型翼。翼較窄而尖,初級飛羽間不具有翼縫。適用於疾飛與水平飛翔,可以迅捷地在空中抓持獵物。

      極狹長型翼。能在強而穩定的氣流中持續滑翔。

      長而寬闊型翼。翼長而寬,初級飛羽間有顯著的翼縫。適於機動性滑翔,利用小範圍的上升氣流作往返盤旋。


    5.2 飛行類型

      鼓翼飛行:通過拍打翅膀飛行。一般出現在起飛及在飛行中需要獲得更大的升力和衝力時。

      滑翔:從某一高處向前下方的飄行。

      翱翔:從氣流中獲得能量而不需要肌肉收縮。通過局部區域產生的熱氣流或水平動氣流從而上升或維持飛翔狀態。

    5.3飛行的代謝活動

      飛行時產熱導致體溫升高而飛行時的氣流可增大體溫的散失。鸚鵡在20℃氣溫下飛行時體溫散失比休息時高3.1倍。


圖片來源:《鳥類學》鄭光美

相關焦點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重明鳥保存不完整,尤其缺失尾椎和頭骨,因此在其最初的研究中系統位置難以確定。而巾幗鳥的發現則為解決重明鳥的分類位置提供了線索:對大量中生代鳥類系統發育的研究表明,巾幗鳥和重明鳥構成姐妹群,屬於已知的除孔子鳥目外最原始的尾綜骨類,研究團隊將這一支系命名為巾幗鳥科(Jinguofortisidae)。
  • 速寫基礎 | 2-3-1.腳的肌肉與骨骼
    人類的腳是由骨骼、肌肉、血管、神經等組織而成。通常情況下,腳是指人和某些動物身體最下部接觸地面的部分,是人體重要的負重器官和運動器官。       腳骨頭很像手骨頭。它們的遠端部分具有幾乎相同的設計。但是比例是非常不同的。
  • 鳥類骨骼癒合演化或反映發育可塑性
    10月9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李志恆與周忠和關於早期鳥類腕掌骨和腰帶骨骼癒合的研究,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研究提出作用於骨骼癒合的發育過程在鳥類演化早期是多效性的,在鳥類演化後期,發育過程或受到飛行的選擇限制而失去多效性
  • 揭秘人體骨骼、肌肉及關節奧秘,3D解剖圖更清晰!
    體育運動中的人體骨骼與關節彩色解剖圖譜  人體約200塊骨,各司其職  肌肉附著於骨,舒張收縮完成動作  每個動作都靠其精確配合完成  解密人體骨骼、肌肉及關節奧秘  隨我來    體育運動中的人體骨骼與關節彩色解剖圖譜  編輯推薦  骨是人體運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其結構和功能是全面地了解人體運動的基礎。
  • 難以想像鳥類居然是由它進化而來的!專家認為其骨骼簡直太完美了
    鳥類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從陸地到蒼穹,這真的是一場驚人變化。如今,在世界各地,我們都能夠看見鳥類的身影,世界上鳥的種類大約有9000多種。那麼,為什麼世間眾多的物種,獨獨僅有鳥類才可以飛向藍天呢?對於鳥類來說之所以可以飛翔與其身體結構有著莫大的聯繫。
  • 基礎知識|骨骼的基本結構和構成成分是什麼?
    這麼多年過去了,你對我們的骨骼還了解嗎?說到骨骼,許多人可能提到骨骼就會聯想到兩頭膨大、中間細長的管狀模樣。事實上,人體的206塊骨骼,因不同的骨骼功能而以不同的形狀呈現:比如長骨分布於四肢,承重是它的特長;而短骨,短小精悍,主要分布於手腕部位;而扁骨則分散應力,構成了顱腔、胸腔等人體體腔的壁,保護著我們的臟器。
  • 鳥類起源:古脊椎動物類中的爬行動物,2.4億年前的早三疊世分化
    鳥類在恐龍時代就已飛上天空,而且因其翅膀、羽毛和優美的飛行姿態在現存脊椎動物中獨具特色。它們傳統上被歸為鳥類,這是一個與其他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不同的類別。羽毛和它們空中的威力掩蓋了其真實身份和血統。
  • 翼龍翅膀骨骼和其呼吸系統相連
    (圖片來源:Mark Witton)據每日科學網報導,7千萬年前,鳥類的祖先翼龍徵服了天空。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翼龍的化石中,翅膀上的骨骼和其呼吸系統相連。科學家同時也發現在現代的鳥類和鱷魚身上,也有這種被稱為空氣囊系統的骨骼。 2月17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ONE)刊登了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聖十字學院和英國萊斯特大學研究人員的這項最新成果,該成果解釋了翼龍從其肺部延伸至骨骼裡面的氣球般的空氣囊是如何為自己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呼吸系統。
  • 初中生物《鳥類》說課稿
    一、說教材《鳥類》是選自河北少兒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4章第8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兩棲類和爬行類的基礎上繼續學習脊椎動物,為之後學習哺乳動物奠定基礎,是按照生物進化方向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學習本節課,學生能夠建立起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提析概括的能力。可以說本節課對學好生物學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早期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的骨骼相似,始祖鳥的鳥翼身份飽受爭議
    鳥類的主要生物適應特徵是飛行,因此,人們把它歸為一個分支。事實上,鳥類解剖學顯示,其每個顯著特徵都是為了適應飛行而進化的。毫無疑問,早期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的骨骼相似性揭示了它們之間的進化關係。我們想知道是哪些獸腳亞目恐龍進化成了早期鳥類,以及這種轉變是如何進行的。
  • 那些關於肌肉骨骼有關的疾病
    解剖檢查顯現遍及肌肉分布著微白、灰色小點,而在身體其他的地方沒有別的變化(副傷寒嗎?)鈣缺乏是母鴿於生蛋之前、當中或之後輕癱的原因。鈣是製造蛋殼的必需品,通過血液循環讓骨骼的系統獲得鈣,而且如果平時飲食未補充,環流的鈣不足造成肌肉神經功能的受損,引起腿的不全麻痺。
  • 演化路上,鳥類為何弄丟了一側卵巢?
    鄭曉廷說,「體現鳥類體重減輕的方面還有很多,比如骨骼簡化癒合,還有,鳥類的骨骼都是中空形態的,這些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減輕重量。」鳥類獨有的中空骨架是有效降低體重的最直接方式,會飛的鳥類骨骼又細又長,中空且沒有骨髓,骨架僅佔身體體重的5%—6%。但陸地動物的骨架重量佔了身體總體重近40%。羽毛中真正有飛翔功能的是飛羽和尾羽,飛羽長在翅膀上,尾羽長在尾部。
  • 演化路上 鳥類為何弄丟了一側卵巢
    鄭曉廷說,「體現鳥類體重減輕的方面還有很多,比如骨骼簡化癒合,還有,鳥類的骨骼都是中空形態的,這些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減輕重量。」鳥類獨有的中空骨架是有效降低體重的最直接方式,會飛的鳥類骨骼又細又長,中空且沒有骨髓,骨架僅佔身體體重的5%—6%。但陸地動物的骨架重量佔了身體總體重近40%。羽毛中真正有飛翔功能的是飛羽和尾羽,飛羽長在翅膀上,尾羽長在尾部。
  • 演化路上 鳥類為何弄丟了一側卵巢
    繼2013年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之後,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於《生物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最新相關研究成果:鳥類軟組織化石能長時間保存,右側輸卵管和卵巢的退失可能發生在恐龍向鳥類過渡的階段。  早白堊世距今約1.2億年,這期間發生了從恐龍到鳥類的一系列演化事件。
  • 看震撼的動物、人體標本,了解肌肉、骨骼、內臟結構
    生命奧秘博物館是一家生物塑化標本展覽館,遊客在這裡不僅僅能看到動物、人體的標本,還能看到肌肉、骨骼、內臟結構,是學習生物知識的好地方。展館有三層,第一層為「海洋之魂」展廳,展出了翻車魚、海豚、鯨魚、海龜等海洋生物的標本,還有企鵝、海豚、鯊魚的切片。
  • 運動時需要骨骼、肌肉、軟骨和韌帶的相互作用,你知道他們是如何...
    2、軟骨 軟骨的質地較軟,會附在成骨上面形成骨骼的保護墊 3、肌肉 機體進行運動功能需要依靠肌肉的力量來完成,肌肉可以分為肌腹和肌腱,肌腹包括在骨骼和韌帶中,肌腱連接各種關節並促進關節的運動。在運動時肌肉發揮保護作用,能夠減少運動過程中骨骼的磨損,使骨關節病變的機率降低。
  • 瑜伽基礎知識分享:別把體式練習的順序搞反了!
    在站立和坐立的基礎上,再練前屈就會簡單容易的多。瑜伽基礎知識分享:每一類體式在每次練習中的先後順序是有講究的我們繼續:4、側伸展。書中說的側伸展並不是側彎,而是指扭轉類體式。有了站姿坐姿的基礎,有了前伸展脊柱延展的基礎,就可以練習脊柱扭轉的體式了。前伸展和側伸展體式,可以增加脊柱的柔韌性。
  • 全國首臺EOS三維立體全身骨骼X線成像系統落滬
    這一切不再是科幻片,從首屆骨科創新成像國際研討會上傳來消息,全國首臺EOS三維立體全身骨骼X線成像系統落戶瑞金醫院,不日將裝機使用。通過EOS系統整體掃描後我們發現,原來骨科疾病並不僅是局部的畸形或病變,周圍的關節和肌肉都隨病變的進展而發生改變,手術雖然矯正了骨骼畸形,卻可能沒有解決周圍肌肉或遠離手術局部的相關病變問題,導致患者原先已適應了的病態平衡變成了術後失平衡狀態,致使患者產生不適甚至疼痛,所以病人的痛是真實存在的!」
  • 釐定早白堊世反鳥類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古脊椎動物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與周忠和關於中生代鳥類的研究工作,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早白堊世反鳥類——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
  • 【漲知識】鳥類飛行的奧秘
    【漲知識】鳥類飛行的奧秘 2020-05-10 03: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