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導致巴西大豆銹病增多寒潮對我國冬小麥影響不大

2021-01-11 金融界

來源:期貨日報

玉米

本周,我國北方降雪天氣回歸,預計吉林東部、黑龍江南部以及遼寧東部有中到大雪,疊加氣溫較低,有利於玉米露天存儲,一定程度上妨礙玉米向北方港口陸路輸送,或推升當地玉米現貨行情。華北、山東等地天氣預計轉晴,氣溫將穩步回升。

本周,巴西主要降水仍集中在中部和北部,戈亞斯、米納斯吉拉斯、帕拉納、聖保羅以及「Matopiba」的降水量預計超過100mm,基本覆蓋50%以上夏玉米產區。而受拉尼娜現象主導,巴西南部降水匱乏,聖卡塔琳娜和南裡奧格朗德降水量預計低於50mm,較常年偏低三成以上。降水量不足導致巴西南部玉米播種進度偏慢。據Emater的調查,南裡奧格朗德玉米播種進度為94%,往年當地玉米在1月初就基本完成播種。

阿根廷科爾多瓦和聖達菲等主要玉米大豆帶將出現明顯降水,降水量預計超過100mm,有望改善當地墒情,利於玉米播種的推進。據阿根廷交易所的報告,由於墒情較差,截至上周,阿根廷玉米優良率降至12%,遠低於去年同期的55%;播種進度僅為85%,播種面積環比落後20萬公頃。

大豆

本周至未來一周,除南方地區,巴西中西部大豆種植區降水狀況將有效改善。預計馬託格羅索、南馬託格羅索、帕拉納等大豆產區降水量在100—125mm,達到甚至超過常年水平。隨著降水的進行和氣溫的回落,大豆病害出現上升趨勢。近期,巴西部分地區大豆銹病現象增多。據植保部門監測,帕拉納匯報了264起大豆銹病,其中49處已經得到確認。

據阿根廷穀物交易所的報告,截至上周,阿根廷大豆播種進度為93.5%,仍有110萬公頃待播,而中部地區的大豆已經結莢。近一段時間,阿根廷持續乾燥少雨,大豆優良率下降至27%。氣象預測顯示,本周,阿根廷中部及北部降水量明顯增多,其中聖達菲和科爾多瓦大豆帶降水量預計超過100mm,中部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能出現50—80mm的降水,有助於修復當地墒情,提振大豆長勢和優良率。

小麥

當前,我國華北、黃淮、江淮一帶小麥大部分進入越冬期。近兩周,北方寒潮南下,但從氣象部門的監測情況來看,降溫對北方冬小麥生產的影響相對有限。本周,中部地區氣溫就要回升,預計周后期最高氣溫達到8℃。相較往年,西南小麥種植帶氣溫偏低,未來有必要關注寒潮降溫對小麥後續生長的影響。河南、河北等小麥種植區仍缺乏降水,而四川、重慶將再現一輪較大範圍的降水過程。

得益於近一段時間的乾燥,阿根廷小麥收穫完成,且單產品質較高。據阿根廷穀物交易所的數據,南部小麥單產數據較之前預測上調0.5—1噸/公頃,最高單產達到8.3噸/公頃,最終產量預計在1700萬噸,較前期預測上調200萬噸。

(作者單位:中華糧網)

相關焦點

  • 我國冬小麥遭遇寒潮考驗
    來源:期貨日報玉米本周,我國主要降水集中在華東、華南地區,預計河南、湖北、安徽、江蘇、湖南、江西、浙江、重慶、四川、福建等地將出現較大範圍降雪,同時由於寒潮降溫幅度較大,玉米物流運送可能受阻。華北及東北本周及未來一周天氣仍乾燥,有利於露天玉米的存儲。
  • 衛星遙感技術在冬小麥種植情況監測上的應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2019/2020年冬季,我國偏暖氣候使得多種農業病蟲害基數顯著增加,已導致多地小麥條銹病、赤黴病、蚜蟲發生,需要及時防治,減少病蟲害對小麥產量造成的不利影響。截至2020年4月,遙感監測到的數據顯示,2020年冬小麥總種植面積較2019年持平略減,無大範圍種植減少現象,小麥總體長勢良好,病蟲害情況較2019年提前,多地已採取積級防治措施,暫無大幅減產風險。
  • 山東抗寒記|罕見寒潮來襲,冬小麥會被凍死嗎?專家給出定心丸
    許多農民朋友通過多種渠道詢問:這幾天,人穿著厚厚的冬衣,外出走在寒風之中,尚且被凍得瑟瑟發抖,而長在野外的成片的小麥,沒有遮擋,沒蓋被子,沒穿衣服,是否會被凍壞,能否挺過這場罕見的寒潮?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法宏博士接受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專訪時,十分肯定地說,寒潮對山東冬小麥生長不會造成大的影響。
  • 高中地理:影響降水的9大因素
    海陸位置   一般來水,距海越近的地區,受海洋的影響較大,距海越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規律是沿海多,內陸少。比如我國的降水分布規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以及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從東部向西降水逐漸減少等都是受到距海遠近的影響。   二.地形   1.山脈走向與降水。
  • 【高中地理】降水的九大影響因素和四大類型
    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規律是沿海多,內陸少。 比如我國的降水分布規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以及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從東部向西降水逐漸減少等,都是受到海洋遠近的影響。 高原因為地勢高,海洋水汽也難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如東非高原、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降水都不多。
  • 中金公司:8月美國中西部乾旱影響大豆生長 全球供應邊際收緊
    中國大豆需求旺盛,進口量增長強勁,下半年依賴美國供應。我國大豆對外裡依賴度高達85%,2020年3~8月我國共計進口大豆5122萬噸,同比增長15%。隨著我們對巴西大豆採購量的增加,巴西大豆庫存由33百萬噸下降至19百萬噸,未來6個月我們將更多的依賴美國大豆的進口。建議關注未來6個月我國向美國大豆的進口情況以及巴西以及阿根廷新作的種植情況。
  • 我國大豆增產的潛力與路徑探討
    2019年,我國大豆平均畝產為129.3公斤,創歷史新高。但與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大豆生產先進國家相比,提高我國大豆單產的任務仍相當艱巨。綜合分析我國大豆單產與美洲大豆主產國的差距,有助於釐清大豆增產方向,制定大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
  • 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套平原」,種植的是春小麥還是冬小麥?
    河套平原是我國十分特殊的「平原」地形區,位於黃河幾字形的頂部和西側區域,主要包括西套和東套兩部分,其中西套主要指寧夏平原地區,而東套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位於黃河幾字形的頂部,位於黃河幹流以北,陰山山脈以南地區,沿黃河幹流呈東西條帶狀分布,其中又可以分為東套和西套,我們平時一般所說的河套平原主要是指
  • 我國成功培育出寒地冬小麥新品種「東農冬麥1號」
    由東北農業大學歷時多年培育出的「東農冬麥1號」冬小麥新品種,日前成功通過了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正式評定。據了解,這是我國農業科研人員培育出的第一個適合於北方高寒地區種植的冬小麥新品種。  主持這項研究的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小麥育種專家佟明耀介紹說:「東農冬麥1號」的冬小麥新品種是在冬季漫長、氣候條件相對惡劣的黑龍江省培育出來的。
  • 靈臺:冬小麥品種家族又添新成員
    近日,筆者從靈臺縣科技局了解到,由靈臺縣鑫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經過多年潛心選育的冬小麥新品種「靈選6號」通過了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35次會議審定(審定編號甘審麥2020015)。據悉,這是2020年平涼市唯一通過審定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
  • 阿瓦提縣2020年冬小麥適宜播種期預報
    阿瓦提縣氣象臺發布2020年冬小麥播種期預報:預計2020年冬小麥適宜播種期接近常年,略偏晚,可播期為9月25日至10月13日,適播期為9月29日至10月10日。一、預報依據1、冬小麥適播期的農業氣象指標常規播種的冬小麥以日平均溫度14~18℃播種為宜,冬前≥0℃積溫達到350~650℃,越冬開始時有2~4個分櫱,主莖4~5片葉,利於安全越冬,形成較高產量。
  • 巴西八月大豆食糖出口超去年同期 出口不暢美國農場主破產數大增
    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採購對一些農業大國來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在近期,因我國大豆、食糖進口數量的猛增,巴西本月前三周的大豆和食糖出口數據已經超過去年同期。而其中,每年我國糧食進口總量(包括穀物和大豆)約為1.1-1.3億噸之間,因此,佔據全球糧食進口第一位的位置。特別是自2018年以來,隨著此前我國糧食主要進口國美國的退群,各國都在積極爭取進入中國市場。而這其中,收益最大的莫過於巴西。
  • 農業農村部:大豆進口正常...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中國是大豆的進口大國,受國際疫情影響,我們的大豆進口是不是受到了影響?豆油的供給會不會不穩定?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介紹,大豆是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主要用於榨油和提供豆粕的飼料。去年,我國進口大豆8851萬噸,進口量佔國內消費量的85%左右。其中從巴西、美國、阿根廷的進口的比例分別為65%、19%和10%。
  • 糧食作物中的「冬小麥」和「春小麥」,兩者有什麼區別?
    水稻是最高產的糧食作物,喜熱量充足降水豐富的生長環境,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氣候區和熱帶雨林氣候區是水稻的主要分布地區。玉米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具有很強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貧瘠性以及極好的環境適應性,種植地區分布十分廣泛。
  • 我國歷史上冬小麥是什麼時候,開始普遍種植的呢?
    黃土高原晉國的麥類作物主要是冬小麥。冬小麥的證據則是《左傳·成公十年》:「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周正六月相當於夏正四月,此時所收小麥應該是冬小麥。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冬小麥的種植範圍僅限於晉、鄭、陳等中原國家,秦國和齊魯只能種植春小麥。
  • 2020年全國冬小麥播種3.32億畝
    摘要: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指示下,2020年全國冬春蔬菜播種面積8400餘萬畝,較往年增長了2%左右,冬小麥播種面積達3.32億畝,預計今年雜交玉米可供種16.4億公斤,雜交水稻可供種4億公斤。
  • 大豆進口數量下降成本上升 食用油要漲價了嗎?
    對於普通消費者可能還不太情況,目前我國消費是食用油中,豆油佔據主導地位,其他油品的價格大都以豆油價格作為參考,而豆油的主要製作原料就是大豆。目前,我國大豆消費約為1億噸,其中有9000多萬噸都是進口過來的,因此,大豆進口的變化直接影響國內食用植物油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