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喜歡養寵物,今天分享兩種魚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斑馬魚也被稱為印度斑馬、藍條魚、條紋魚、鯉科魚。魚長5-6釐米,身體細長紡錘形,腹部圓,尾柄扁平,頭部小,眼睛大,嘴朝上。背鰭很小,位於背部稍後。其他的鰭又長又優雅,尤其是長袖胸鰭和薄紗尾鰭給人印象深刻。過去,也有胸鰭和尾鰭正常的物種,但現在很少了。在長鰭和紗尾斑馬魚的後代中,偶爾可以看到鰭正常的原始物種。背部為橄欖綠色,身體上均勻分布有多條藍色和黃色縱向條紋,延伸至尾鰭,臀鰭上也有相同的平行條紋,「斑馬」之名由此而來。除了雄魚的身體顏色是檸檬黃和雌魚的身體顏色是銀灰色之外,兩性的外貌非常相似。在繁殖期間,雌魚的腹部是圓的,而雄魚仍然很瘦。
斑馬魚是最理想的生態水族箱中的點綴種類,性喜成群遊動在水的上層。它們幾乎整日都在有個不停,在適度的光線下,美麗的條紋創造出極佳的視覺效果。斑馬魚對水溫的適應能力很強,在10一40度的水溫下都能存活,但本質上它們喜歡偏低的水溫,最佳飼養水溫18- 25℃。飼養用水略偏酸或偏鹼對斑馬魚的影響都不大,但它們偏愛軟質老水,換水之後注入些雨水或蒸餾水更好,假如一下子加進太多生水,會刺激它們跳出水面。斑馬魚喜歡小型活餌,也能吃商品飼料和青綠食物。為了減少因為它們不停擾動水體而造成的汙物泛起,水族箱底要鋪底沙和適當放些石塊,起滯留髒汙的作用。給水族箱安裝有效的過濾設備能使它們更健康。
斑馬魚是很容易養活的熱帶魚,在管理的粗放程度上可以同孔雀魚相媲美。如果想學習卵生魚的飼養繁育,從飼養斑馬魚入手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將1條腹部鼓起的雌魚和2條雄魚放入鋪 石種草的平靜小水族箱內,水草最好是細葉長莖的種類,而飼養用水最好是平時換水時從飼養水箱中陸續抽出積攢而成的老水,溫度保持在25度左右。在這樣的環境中,l-2天內雌魚就會產下300~400粒卵。等雄魚給卵受精後,立即把親魚移走。受精卵一般在3天後孵出,等仔魚開始遊動時才可以餵給「灰水」或蛋黃液。斑馬魚雖然活潑好動但卻性情溫和,能夠和別的小型熱帶魚和平共處,被稱為水族箱中的最佳裝飾魚。混養時要注意兩點:一是飼養數量不要太多,否則會耗掉過多的氧;二是最好不要跟虎皮這樣喜歡啄咬魚鰭的魚養在一起。
珍珠斑馬
珍珠斑馬又稱閃電斑馬、彩虹魚、鯉魚科魚類。這條魚長5-6釐米,大小與斑馬魚相似,但鰭並不特別大。背鰭和臀鰭的基部比背鰭長,而臀鰭比背鰭長,眼睛比斑馬魚大,精力更旺盛。它們以珍珠般閃閃發光的顏色而得名,但以前從未見過這種魚的人們發現很難在照片中欣賞到它的美麗,因為它們珍珠般的光澤只能在遊泳時不斷地改變。珍珠斑馬背部灰綠色,腹部銀色。一條金色的條紋沿著骨盆鰭上方的邊線延伸到尾部,然後在臀部鰭上方變成亮金色的紅色,延伸尾鰭的底部。臀部鰭呈深紅色,邊緣呈黃色,尾鰭和背鰭也呈淺黃色。
珍珠斑馬性情活潑好動,喜歡追逐其他小魚,雖然只是出於好奇,但還是要避免與特別膽小的魚養在一起。如果在較大的水族箱中同時飼養10條左右的珍珠斑馬,它們就會互相追逐而較少打擾別種魚。為了襯託這種魚的光彩,水族箱最好布置些色調深些的水草和擺設,但照明光線不能太暗,要不然水草就不能產出足夠的氧,因而會令這種耗氧量大的魚感到窘迫。該魚適宜水溫20-25度,喜歡弱酸至弱鹼性的水質,能忍受一定範圍內的水溫、水質差異,但是水質不能在短時間內有太大的變動,否則容易因體質變弱而染病。「勤過濾、少換水」是養好珍珠斑馬的竅門。水族箱的過濾系統一定要良好,換水時加人的自來水事先要充分晾曬。珍珠斑馬吃東西不挑剔,活食和幹飼料都能接受,進食的時候喜歡在別的魚前面飛快地搶奪。
珍珠斑馬兩性差別很小,雄魚只比雌魚略小、體色略深而已。比較可靠的鑑別是雌魚在懷卵後腹部更大,在行為上也只有雄魚才執著地追逐雌魚。該魚的繁育方法類似斑馬魚,淺水位、較高的水溫(26度左右)和細葉水草都是必須的條件。如果說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珍珠斑馬的產卵量更多、孵化時間更短(36小時)。飼養中最常發生的意外是魚兒從水族箱中跳出。導致跳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水質大幅度改變,受驚,求偶追逐時過於興奮。預防措施很簡單,即在水族箱上加蓋(平時)或蒙上紗布(繁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