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一隻芝麻大小的昆蟲「跑」進我的鏡頭(微距鏡頭+75mm近攝接圈)視野中,這是只什麼蟲兒呀,真小,沒見過。一對大大的扁平的複眼,短短的且膨大的觸角,像極了食蚜蠅。是某種蠅子麼?
跳小蜂,體長2mm
這是生態攝影中花費時間最長的一次「按圖索名」查對昆蟲名字。先是在嘎嘎昆蟲網上,從雙翅目(蠅和虻)中查找,沒有。再到膜翅目中的各種蜂類查證,也沒有(09年時沒有,現在有近似的了)。接著來到自然攝影中心(灣灣的),在膜翅目蜂類的欄目中,逐貼翻看關於蜂的(匯總)帖子時候,終於查對到一張跟貼詢問蟲名的片子,(片子裡的小蟲子的影像雖然不是太清晰,但還是可以比對出來的),有蟲友告之:這是跳小蜂。
跳小蜂(跳小蜂科),體長2mm,複眼圓且大,觸角短,末節膨大。各腳黃褐色,脛節端部具棘刺。如下圖例。
跳小蜂,各腳黃褐色,脛節端部具棘刺
跳小蜂,習性好動,善於爬行,遇到騷擾時會瞬間以近似彈跳的方式飛離,速度很快,故稱:跳小蜂。屬於不普遍的種類。這也是我唯一的一次與跳小蜂相遇。
跳小蜂屬於膜翅目/小蜂總科/跳小蜂科。屬於不普遍的種類
膜翅目中的小蜂總科的小蜂,大多體長為1-5mm左右(最小的僅0.2mm)。小蜂不像我們常見的蜜蜂,胡蜂等中大型的蜂,有著自己的蜂巢繁殖後代。絕大多數的小蜂均屬於寄生性的蜂。也就是將自己的卵,產在其它的昆蟲(如:蝴蝶,椿象等)的蛹或是卵中,在宿主體內孵化,化蛹,羽化成蟲。
小蜂,體長2mm
(2009)3月3日,星期二。陰有陣雨,9到15度
偶然的看見陽臺上唯一的花盆上,爬著幾隻大小不一的青毛蟲。腦子裡忽然閃過一念頭:興許這是要羽化成蝶的毛毛蟲呢。
3月4日,星期三。陰有陣雨,9到18度
中午見一隻青毛蟲在花盆邊沿下方停駐下來。事後查資料得知,那是青毛蟲開始做化蛹的準備。
蝶類幼蟲生長發育到成熟階段,就停止取食,選擇適當場所,準備化蛹。先吐絲成墊,用尾足鉤鉤著以免下墮,然後抑頭後彎反覆來回吐絲膠成一粗線,圍繞中腰,以防化蛹時不致翻倒,故稱縊蛹。然後進入「前蛹」階段,及至成熟,即行化蛹。
傍晚,下起了雨,陽臺上的麻雀叫聲讓我不由地想看看那隻青毛蟲。 多虧了這一看:這個時候的青毛蟲已經改變了外形,進入了「前蛹」期。如下圖例
這次觀察拍攝菜粉蝶的蝶蛹有二隻,也多虧了是二隻蝶蛹,才有了後面的二種不同結果的出現。這也是個可遇不可求的過程(省去中間的環節,直奔主題)。
3月22日,星期日。多雲陣雨轉晴, 18到24度 (第19天)
凌晨4時睡前,觀察了二粒蛹,發現蛹1頭部變黑。有蟲友說,蛹殼變黑,是羽化的前兆。9時許,我被屋外的風雨驚醒。連忙來到陽臺上觀察.,已經遲了。窗外陽臺上的雨水中,粘附著只已經羽化的菜粉蝶,只是粉蝶的翅膀受風雨的影響,沒能完成翅膀完整地伸展開來。
羽化失敗的菜粉蝶
4月11日,星期六。多雲到陰,13到23度(第39天)
下午蛹2終於有了動靜了。只是破殼之處不在蛹的頭部,而是在蛹體中段的左翅處。羽化出來的不是蝶,而是其它的寄生昆蟲。「按圖索名」查證,應該是:姬小蜂(嘎嘎昆蟲網)。很顯然,這隻蝶蛹不知是在什麼時候,讓小蜂給寄生了。
小蜂除了寄生於蝶的蛹,還有的是寄生於其它昆蟲的卵。這種寄生於卵的小蜂,俗稱為:卵寄生蜂。卵寄生蜂的小蜂,會將卵產在被寄生昆蟲的蟲卵之中。通常情況下,同一窩的小蜂會在同一時間集體羽化成蟲。如下圖例,正在蟲卵上爬行的平腹小蜂。
平腹小蜂,體長約2.7mm
可惜的是,拍攝的時候,沒有意識到這隻小蜂有可能是準備進行寄生產卵的,也就錯過了可能可以拍攝到的鏡頭了。
平腹小蜂,體長約2.7mm
小蜂的種類有不少,下面讓我們看看幾種體長在3mm以下的小蜂。體型微小的毫米小蜂,如果不是通過拍攝的圖片觀看,興許在很多的時候,我們是不會去留意或是觀看到的。
粙小蜂,體長3mm
小蜂,體長2mm
姬小蜂,體長3mm
拍攝地點:福建三明
拍攝鏡頭:佳能百微+近攝接圈
(原創攝影圖文,分享生態攝影之樂趣。如果有誤請指正並見諒,謝謝您的觀看支持和鼓勵)尊重原創,請勿搬運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