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教授劉健華指導學生做病菌耐藥性試驗
黏菌素是人類抗擊超級細菌最後的防線藥物。我國調整獸用黏菌素政策3年後,黏菌素耐藥率已從2016年的高峰銳降約90%。這與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教授劉健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的貢獻密不可分。
原來科學界認為,黏菌素不存在可水平轉移的耐藥機制,養殖業曾將黏菌素作為生長促進劑大量使用。劉健華長期深耕獸醫、醫學交叉學科基礎研究,她連年帶隊監測,發現動物源性細菌對黏菌素的耐藥率逐年升高,有養殖場出現了異常高的耐藥率。「會不會已存在可水平轉移的耐藥機制?」劉健華帶隊研究發現了可水平轉移的黏菌素耐藥基因及其功能,並聯合其他團隊論證了其臨床危害。2015年底,成果在《柳葉刀傳染病》刊發後,中國與歐盟等多個國家、國際組織出臺政策,限制黏菌素的使用。
華南農大獸醫學院自創辦以來,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攻關動物疾病診治、綜合防控等關鍵核心技術,保障公共衛生安全。近年來,獸醫學院更是堅持「四個面向」,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發展需求,做強傳統優勢學科,做精國家戰略急需的學科,打造強農興農科技創新體系,院企協同助推畜牧業健康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深耕基礎研究為「同一健康」築起銅牆鐵壁
廣東常住人口達1億多,飲水安全事關重大。隱孢子蟲和賈第蟲是飲用水主要監測的兩類寄生蟲,也是用水安全的重大隱患。原來飲用水寄生蟲病原檢測的試劑、設備依賴進口,價格昂貴,且無法精準檢出寄生蟲的種類、來源。華南農大獸醫學院教授馮耀宇、肖立華團隊以問題為導向,研發出原水、飲用水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原的新型檢測方法。該方法檢測試劑、設備都實現國產化,成本還降低超過90%。該方法更能精準檢出寄生蟲是否屬於人獸共患,還能追蹤、溯源其動物來源,從而指導相關部門精準保護水源安全。目前,國際水協會已將其作為對隱孢子蟲進行分子檢測、溯源的標準方法。
人類、動物共享同一生態系統,新發、再發人類傳染病75%以上的病原體來自動物。華南農大獸醫學院踐行「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理念,努力發揮獸醫在動物源頭防控人獸共患病的重大作用,保障公共衛生安全。
「我院以評價改革為抓手,引領全院師生直面人獸共患病等公共衛生挑戰,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形成求真務實的科研價值觀。」華南農大獸醫學院黨委書記嚴會超表示,學院著眼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布局科研主攻方向,持之以恆地加強基礎研究,強化科技自立自強,在祖國南大門構築起守護公共衛生安全的銅牆鐵壁。
近年來,我國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態勢良好,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華南農大獸醫學院各自研發出防控效果出色的疫苗,作出了重大貢獻。華南農大獸醫學院教授廖明、亓文寶團隊研製出的「重組禽流感病毒(H5+H7)三價滅活疫苗」等系列禽流感疫苗,對水禽、家禽等多種靶動物實現全覆蓋,抗原匹配度高,華南生物公司將禽流感疫苗產業化,2020年銷售額超3億元。獸醫學院教授郭霄峰研製出狂犬病雙G基因新型滅活疫苗,副作用更小、免疫原性更強,推動了獸用狂犬病滅活疫苗國產化。獸醫學院針對人獸共患病等動物重大疫病研發出多個新型疫苗,效果出色,《動物重大疫病疫苗生物合成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得到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獸醫學院教授楊世華在國際上率先研製5種基因突變猴及模型,模擬人類自閉症的SHANKS基因突變食蟹猴的子代揭示了基因突變可遺傳,開啟了研究人類自閉症發病機制、精準治療的新階段,成果在《自然》刊發。楊世華還建立了模擬人類重症地中海貧血表型的動物模型等。這些成果支撐了獸醫學院開創比較醫學新方向,為獸醫學科服務人類健康開闢了新領域。
近年來,華南農大獸醫學院圍繞基礎前沿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開展長期穩定研究,碩果纍纍。2016年以來,獸醫學院共主持691項課題,包括103項國家級別科技項目、121項省部級科技項目,到帳經費近4.5億元;所主持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獸醫學院還依託科研成果,打造學科智庫,科學防控新冠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等多項智庫成果被國家相關部門採納,為國家出臺生物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相關法規提供了決策參考。
努力攻克養殖業健康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難關
原來受制於合成工藝長、成本高、收率低等技術難關,我國動物專用抗菌藥物創製能力不足、新品種匱乏。部分養殖場曾大量使用人類常用抗菌藥物,耐藥性問題日益嚴重。華南農大獸醫學院劉雅紅教授帶領團隊迎難而上,牽頭攻克了多個獸藥合成工藝和新製劑研製中的「卡脖子」技術難題。
難關破,新藥出。劉雅紅帶隊研發出國家二類新獸藥沃尼妙林原料藥和微囊製劑,長效頭孢噻呋注射液等製劑,所主持項目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近年來更是厚積薄發,團隊骨幹研發了頭孢洛寧、泰地羅新等新獸藥和製劑,獲得4個二類新獸藥證書。
近年來,華南農大獸醫學院按「產業問題、理論創新、核心技術突破、產業化推廣應用」的層層遞進思路,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聯合企業研發9個新獸藥產品,授權發明專利39件。多個自主研發的獸藥產品代替進口產品,並出口國際。
廣東4個豬場2.4萬多頭仔豬相繼出現急性腹瀉等傳染性症狀,很快病死。華南農大教授馬靜雲協同其他團隊聯合攻關,迅速將元兇鎖定為豬的新型冠狀病毒這一新病毒,該病毒不會直接感染人類。團隊聯合將其溯源到蝙蝠,追溯發現其他地區以前也偶有發病。馬靜雲團隊指導病發豬場從源頭做好防控,阻斷傳播,這輪疫情被控制在4個豬場內。研究成果在《自然》刊發,有效指導了其他地區防控該病毒。
防治兩手抓兩手硬。獸醫學院教授李守軍帶隊研發了高通量基因晶片檢測技術,以及系列靈敏度高、特異性好的分子檢測技術,大幅提升了奶牛乳房炎、牛結核病的臨床檢測能力。該成果助力挽回2000多萬元損失。近年來,獸醫學院著力提升動物臨床多發疾病的防控、診療能力,加強實驗動物標準化模型等研究,強化產學研集成。
「學院瞄準傳染病防控治療等我國養殖業健康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根據學院學科所特、科研所強,集中科研優勢力量努力攻關,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華南農大獸醫學院院長馮耀宇表示,學院聚焦重大需求加強前瞻部署,支撐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快速突破的就抓緊推進,要久久為功的則提前部署。
近年來,豬瘟病毒變異,很多疫苗有效性降低。獸醫學院教授陳金頂帶領團隊研發的動物新型防控產品,可增強豬體免疫功能,清除豬瘟病毒,助力疫病防控。2019年3月,華南農大作為5家獲批單位中僅有的高校,成功獲得「國家非洲豬瘟區域實驗室(廣州)」資質。該實驗室努力攻克非洲豬瘟檢測技術、綜合防控等難關,其中《養殖場(戶)生物安全檢查評價指引》已在中南六省廣泛應用。為做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獸醫學院專家團隊走遍全國家禽和生豬主產區,開展了215場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豬瘟防控技術等講座,培訓近4萬名農技人員和養殖戶。
產教融創助推畜牧高新企業成為共同富裕「強引擎」
從8000元創業崛起為市值約2000億元的養殖業巨頭,與華南農大「聯姻」是廣東溫氏集團成功秘訣之一。從1992年開始,華南農大與溫氏集團共同探索「責任、權力、利益、科技、人才」五捆綁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實現了教授、企業、學校三方共贏。
溫氏集團還成為共同富裕「強引擎」,僅2016年至2019年,就幫助近10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學院助推溫氏集團等『三農』企業做大做強,服務生物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創新發展,院企協同幫帶更多鄉親走上共同富裕路。」馮耀宇表示,近年來,華南農大獸醫學院與企業共建產學研用融通發展的獸醫科技創新體系。
沃尼妙林對多種動物細菌感染性疾病療效顯著,但原來依賴進口。華南農大獸醫學院科研團隊與溫氏大華農等企業協同創新,將沃尼妙林國產化。沃尼妙林及製劑治療約千萬頭仔豬,銷售額過億元。獸醫學院與溫氏大華農從最初的技術合作,升級為共建科研平臺、協同育人等,溫氏大華農快速崛起為行業領軍企業之一。
華南農大獸醫學院在溫氏模式的高原上,將「大華農模式」打造成產學研合作的新範式,並創新性地推廣到華南生物等多家企業。獸醫學院以技術成果為基礎,構建人才共享機制,孵化了華南生物等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敏銳捕捉市場需求,院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聯合攻關關鍵技術、集成轉化成果。院企還共建科研、育人、社會服務平臺,實現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的優勢互補,促進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2016年以來,獸醫學院與企業合作研發8個疫苗等產品,經濟效益超50億元,轉化、諮詢服務到帳經費1.3億元。
華南農大獸醫學院構建了國家、省、企業、鄉村四級聯動的技術服務隊伍,助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學院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僅在近5年,就科技下鄉、服務「三農」1375人次,為廣東15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提供精準解渴的技術服務。
「我院還協同行業領軍企業,通過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承擔課程教學、享用科研教學平臺等,循序漸進地以校內外實驗實訓平臺為依託,科教、產教融合培養卓越獸醫人才。」嚴會超表示,獸醫學院參與的《基於「三本位」理念,協同培養卓越農林人才的研究與實踐》教學改革,榮獲國家級別教學成果一等獎。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華南農大獸醫學院繼續努力當好守護健康的孺子牛、創新攻堅的拓荒牛、艱苦奮鬥的老黃牛,不斷提升適應新發展格局需要的創新服務能力,以勇毅奮鬥走過漫漫徵途,為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守護養殖業健康發展、服務鄉村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易 暉 薛曉麗 馬勇江 劉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