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範圍內環境問題日益加劇,2019年,世界各國相繼開始推行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的政策。
在去年年底,英國石油(BP)宣布,開發了一種塑料廢料回收技術BP Infinia。該技術可使當前難以回收的PET塑料廢物(例如黑色食品託盤和有色瓶子)轉化為可與傳統烴類資源互換的再生原料。隨後,這些回收的原料可用於製造能反覆回收的新PET包裝,以此滿足不斷循環的回收需求。
為什麼選擇PET?
據悉,PET是飲料和硬質食品包裝中最常用的塑料。全球每使用約2,700萬噸PET,其中大部分(約2,300萬噸)用於製造瓶子。
對於包裝開發商和製造商來說,PET的特性使得它在產品包裝設計和性能方面有出色的表現,能夠滿足各種複雜產品在不同包裝尺寸上的需求。
首先,PET以其透明性而聞名。隨著近年來消費趨勢的不斷轉變,消費者對看得見的「真實食物」產品越來越感興趣。而PET透光率可達90%,製品透明性好、霧度低、光澤度高,因此,透明、輕質且不易碎的PET包裝,就成為了玻璃和其他塑料樹脂的完美替代品。
其次,PET化學性質穩定,具有良好的耐油、酸、鹼、鹽等有機、無機化學溶劑腐蝕的性能,不會與飲料發生反應。
同時,PET力學強度高、抗壓抗震能力強,不容易跌落破損,而質量輕又幫助其運輸費用大幅降低,使得它在運輸、物流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
但PET阻隔性不夠高,不能滿足酒類、化妝品、醫療等高阻隔性包裝材料的要求。隨著技術與研究的不斷發展,科研人員也在不斷改善PET材料的阻隔性。
例如一個應用實例就是通過共混改善材料的阻隔性能。PEN的阻隔性很好,其對水的阻隔性是PET的3-4倍,對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阻隔性是PET的4-5倍,因此可用PEN改良PET,提高PET的阻隔性和熱性能。除此之外,在PET包裝材料上塗覆一層高阻隔性樹脂(如聚偏氯乙烯)乳膠,也可有效改善PET材料的阻隔性能。
對於消費者而言,一個好的包裝必須首先發揮其基本功能:即保護及保存其內含產品的口味、顏色、樣式和其他特徵完好無損。其次,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包裝材料能否回收和再利用也成為消費者選擇的重要依據之一。他們也希望通過自己日常回收行為來支持環境保護。而PET的諸多特性也讓消費者放心。
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可持續包裝除了要發揮其基本功能,還要考慮其全部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即產品(或服務)從取得原材料,經生產、使用直至廢棄的整個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PET包裝正在變得越來越輕巧和耐用,因此它可以有效地運輸產品,而不需要再經過二次包裝,從而大幅減少了產品運輸過程中的燃料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
原始PET和再生PET的特定影響,也可以通過生命周期評估、比較指標和社會影響研究進行衡量。例如,如果在大約200,000人的城市(例如,羅得島州普羅維登斯)中的每個人每天回收一個PET瓶裝水,那麼將這種回收材料加工為新材料時,就會發現PET回收對環境和經濟造成了多麼驚人的影響。
再生PET製成的產品
如今,PET樹脂和包裝的生產效率越來越高,使用的能源和資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少。大部分包裝生產商開始意識到,在安全保存其包含產品之後,可以將PET瓶回收再加工成乾淨的原材料。
而對於所有的消費者來說,當你購買了用PET包裝的產品,這也意味著你選擇了一個可回收的包裝。
使用後將其放入可回收垃圾箱後,PET容器將被收集、分類、加工、清潔,然後再被重新製造成各種新產品,包括用於服裝和地毯的纖維、纖維填補製成的軟家具和睡袋、綑紮託盤、食品和非食品的包裝瓶,以及熱成型包裝,如杯子和外帶容器。
回收PET包裝可以使它遠離垃圾填埋場,但它的作用遠不止於此。回收的PET樹脂還是一種有價值的製造原料,可以反覆加工並在包裝製品中反覆使用。
近日,泰國因多拉瑪公司通過子公司Indorama Ventures包裝(菲律賓)公司(IVPPC)與可口可樂飲料菲律賓公司成立一家名為PETValue Philippines Corp.的合資企業。
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將在馬尼拉附近新建一個綠地綜合回收廠,採用最先進回收工藝進行PET塑料瓶進行回收,預計產能將達到3萬噸/年,每年可回收的PET樹脂產量將達到1.6萬噸,預計於2021年投入使用。
參考來源:
《BP開發出PET塑料廢料回收新技術》,2019年10月25日,中化新網
《因多拉瑪、可口可樂,成立PET回收公司》,2020年3月16日,中化新網
《改進PET阻隔性的幾種方法》,2001年10月,化工文摘
想了解可持續包裝行業最新最全動態?
那麼
您千萬不要錯過下面這場峰會!
2020亞太可持續包裝峰會
2020年5月28-29日
中國上海
SPAP
2020亞太可持續包裝峰會將放眼歐美、澳大利亞、日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解讀中國、東南亞等地區的可持續政策動態,聚焦行業最新技術,洞察消費者行為變化和市場趨勢,探討可持續包裝未來。
本次峰會旨在樹立包裝行業前沿風向標,通過匯聚優質資源,搭建領先平臺,助力企業在不斷發展的包裝市場找到有效商業模式,推動亞太地區包裝行業的實質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