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最高境界:信解行證,信在第一位

2021-01-18 騰訊網

佛法的最高境界

佛教講信解行證,如果沒有信,其他的全部談不上,解行都是談不上的,一定要信。

但是我們今天的時代,學佛人的信心很容易被傷害,傷害我們信心的其實不是外面的什麼境界,而往往是自己把自己的信心傷害了。

信心是一棵樹,我們要給它澆水,要長養它,保護它不受傷害。還要提升我們的信心。也可以說,佛法的全部就是信,最高的智慧也是信,到了那個信的時候,信和智就是一個,信和心就是一個。

心在哪裡?心無處不在,信也無處不在。信無處不在的時候,你就放下了,無處不在嘛,處處如是。但這是口頭禪啊,我並沒有受用到這個。但是我知道,信是引導我們通向這裡的。

信是什麼呢?信還是手,佛法是財寶,如果你沒有手,財寶給你,你得不到啊。信是一個管道,如果沒有這個管道,佛菩薩的加持法流流不到我們的生命中來。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候誦經覺得字字入心,誦了以後,身體好像充了電,心智有增長,身體能量也好像增加了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信,是信的力量。

在修行路上,傷害我們信心的有兩大煩惱:一是嗔恨心,二是傲慢心。我在五臺山閉關中體會到,嗔、慢這兩個心所就像是兩個江洋大盜,把我們信的法財,潛移默化地劫奪走。嗔心傷害我們所有的善根,而首要受傷的是信。如果經常起嗔恨心,慢慢就會發現,怎麼現在拜佛的感覺不像以前了?誦經的感覺不像以前了?見到師父不像以前了?因為嗔恨心傷害了你的信、損害了你心中的法財。

我們心中的法財有七個(信、戒、慚、愧、思、聞、慧。可以分兩種,前面四個是一種:信、戒、有慚、有愧。這四個善根最容易受傷害,這四個受了傷害,後面三個——思、聞、慧就沒有了。嗔恨心可以讓這些都受傷,《大乘四法經》裡講:寧捨命難,要修安忍,不要嗔恨。」

安忍不只說是不嗔恨,還包括了天氣不好要忍耐,吃的不好要忍耐,穿的不好要忍耐,環境不好要忍耐……這些都在安忍裡面。

慢心呢,就更難防範。我發現自己平時最明顯的就是慢心,慢心已經把自己給弄傷了。我在閉關的時候,受了一次風,比較嚴重。我反省,這次受風,其實也是慢心造成的。我平時是自己在屋子裡面,但有幾種情況要出來,第一個要上洗手間,第二要吃飯,第三,每半月要誦戒。

誦戒,我請假也可以,但我覺得人這麼少,我不去誦戒就受影響了。按規矩是打板以後在大殿外面集眾等候,那一天我很早就去了,天非常冷,將近零下20攝氏度。所有人全部穿靴子了,我還穿著單鞋,護關的師父還提醒我:「這麼冷,你為什麼不換鞋啊?」那時,我生出輕慢心:這個冷能把我怎麼樣?沒事。意思就是說,只要是明海就沒事。那就是傲慢嘛,怎麼你就沒事呢?

你也是人,你也是血肉之軀,你就不怕冷嗎?這就是長期積累的一種慢心,輕狂。結果在那兒站了好幾分鐘,風寒從腳上進到身體裡面,對身體就是一種傷害。這對閉關來說,就是一種障礙,而這種障礙從根本上說,是從心裡來的。煩惱心裡最重要的兩個就是嗔、慢。慢心比較微細。

我覺得釋迦牟尼佛,一切智者,太偉大了,他讓我們修普敬一切,就是恭敬一切人,這個太好了!修恭敬一切,我慢心就減弱,我執就減弱,不就是在修無我嘛?修無我就從恭敬一切人開始。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

相關焦點

  • 《華嚴經》|信、解、行、證·「四不壞淨」
    不過,每次來寺,禮佛之餘,定必探訪多年朋友,它其實乃是一塊石碑,豎立於大雄寶殿前廣場左側,已有好幾十年之時光,石上刻上「信解行證」四個大字,字體古拙,頗有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刻字之古意。記憶中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訪時,已見石碑在此。多年往返參禮,與碑石仿佛已成好友,每次登山來寺,定必觀賞一番。碑上文字經過重漆,金光閃閃,上建牌樓,為其擋雨,矗立於此,默默平視訪寺遊人。
  • 佛法開示:什麼是信佛,信為道源功德母,很多人理解錯了
    說到修行佛法,很多初學佛人並沒有真正地理解這個信佛的意思,往往成了妄執心,成了流於片面,非常偏執的我見。真正的信佛的意思,其實是體悟、信解的意思,什麼是體道,就是悟道。親自悟到菩提真義,見到這個世間一切的實質。
  • 龍與虎的爭鬥:日本戰國雙雄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的交鋒
    上杉謙信為越後國大名,人稱之為「越後之龍」,上杉謙信一生篤信佛法,創立「車懸之陣」,並以此陣縱橫北陸,無人能敵。上杉謙信與武田信玄並成為當世梟雄,兩人在北信濃川中島分別於1553年、1555年、1557年、1561年,以及1564年十二年間大戰五次,史稱「川中島合戰」。第一次川中島合戰,八幡之戰武田信玄小勝上杉謙信。
  • 女孩抱住師父,師父如如不動,為啥不是最高境界?
    一天,這個老太婆想檢查一下這個師父修行的境界, 就是想知道,供養了他這麼多年,他修行得怎麼樣。人們供養師父,是希望師父修行得道,這樣他們的供養才沒有落空。所以,她就派了一個女孩子去試探他,說你在送飯的時候突然把他抱住,問他感受怎麼樣。
  • 你聽到的這些鳥叫聲都是在演說佛法
    五根第一種是信根,就是能夠切實相信佛法真正的道理。信根是五種根的總根。還有四種根,都是從信根裡發生出來的。第二種是進根,也叫動根。因為既然相信了就應該勤勤懇懇地,沒有停歇地向上用功修行。第三種是念根,常常想念佛法真正的道理。第四種是定根,就是要使得我們這個心,著牢在這些真正的道理上,不放在心散亂的地方去。
  • 【讀書】一封無法投遞的信
    唯一類似情書的一篇文章,就是寫給我的父親《一封無法投遞的信》。 十歲那年,中日戰爭爆發,家父在經商途中失去聯絡,自此,我再也沒見過父親。失怙的陰影,始終籠罩在我幼小的心田裡,揮之不去。十六歲那年,我將思父之情宣洩在作文簿上,那便是《一封無法投遞的信》。當時,任教國文的聖璞法師閱畢,在評語欄中寫著:「鐵石心腸,讀之也要落淚。」
  • 佛法:一句名言背後的境界,被日本宮本武藏和中國禪宗推崇備至
    只是單純的覺得這一句話代表著可以與天地爭鋒的精神與境界,所以格外覺得讓人提氣。那麼為什麼禪宗的前輩大德們為什麼要用佛來佛斬這句話來形容自己宗門所修的佛法境界呢?難道是對自己所信仰的佛祖還有什麼不滿,以至於有什麼仇什麼怨以至於要用如此殺氣騰騰的字眼呢?
  • 天機:佛法中的「永恆國度」存在嗎?西方極樂淨土在何方!
    永遠不要問自己信不信,去學習、去進步,問別人永遠沒有答案,答案在心中,但凡厲害一點的角色,都不會口若懸河的大放厥詞,只會心領神會,啟迪智慧。佛法和佛教不同,佛教是組織是幫派,是公司是宗族,是國中國,是玉中玉,只不過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也是一波三折,最後也是禪宗最具中國特色,很多人是讀不懂佛法,看不透佛教的。
  • 女皇武則天,她到底信不信佛?真信佛嗎?
    一代女皇武則天,關於她的評論,說什麼的都有,對她信佛也有很多說法,我要說的是,她到底信不信佛?真信佛嗎?女皇武則天,她到底信不信佛?真信佛嗎?武則天出生在信佛的家庭 ,他的母親楊氏終身參禪念佛,受他母親的影響也是自然的。這就是「佛緣」。後來進入感業寺為尼,多少對她學佛都有潛移默化的效果。
  • 幽默:最高境界...
    排隊的最高境界 思考者的最高境界 野炊的最高境界
  • 和我信 - 和我信下載2017最新版_和我信官方2017正版-太平洋下載中心
    和我信官方2018正版不僅能為個人提供繳話費、賺流量等通信服務,還能一號綁定水電氣、社保、公交卡、車牌號實現各類生活服務查繳,一鍵搜索出你常去商圈的各類優惠折扣,一攬子解決個人應用、視頻、通訊錄等數據備份難題。本站提供和我信下載2018最新版。就是這麼任「信」!首次下載註冊「和我信」,送30M流量!
  • 佛法:出離輪迴不是那麼簡單,不懂借力修行,終究還是人天往返
    佛法,特別講究應機說法。什麼機緣境況下講什麼法非常重要,再高深的佛法,機緣不對、對象不對,可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拿當下這個時代的眾生來講,究竟什麼樣的法跟我們最切合?這是個關鍵問題,佛所傳授的法那麼多,是不是都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眾生的特性?是不是修了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出離輪迴?佛陀在《楞嚴經》中開示「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 《爸爸的16封信》,是寫給孩子的,還是寫給家長的?
    文/張會彥   01 《爸爸的16封信》這本書,「百千」平臺贈予的。拿到書,看到書名時,我在想,林良先生,是以兒子的身份接受家父的信件,還是以父親的身份寫給女兒的信件呢?這16封信,到底是寫給孩子們看的,還是寫給家長們看的呢?
  • 禪宗修行,境界有變化,體會不一樣的自己
    慶幸有如此殊勝的善緣能夠親近正法,藉由佛法來觀察自己的心念。例如:生氣時,就如無明火將功德林燒光,起了貪心,貪心很重,則將清淨心淹沒,當愚痴的心不斷加重時,則會吹動平靜的心。這都是修行的絆腳石,佛法引導我們如何不受其阻礙,而將凡夫如猿猴、野馬般的攀緣心,轉化成如同諸佛菩薩的心一般,時時都能作得了主。相信佛法的真實不虛,相信人人本具的佛性,這是修行的第一步。
  • 信心與恩典丨因信稱義、因信得生和因信得救
    整本聖經可用三個字概括:信、望、愛!聖經至少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來啟示「信」這一極其重要的真理!雖然這兩節經文中沒有出現「信」這個字,但從蒙召到選上的全過程可用「信」這一真理來概括,都包含在「信」之內!人非有信不能得神的喜悅信包括因信稱義、因信得生和因信得救三個階段:一個人因著「信」被聖靈感動,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因著「信」被聖靈感動悔改!因著「信」才接受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罪得到神的赦免,才被神稱義!
  • 花豬快信
    *使用360官方商店能下載目標軟體,安裝更安全 花豬快信簡介
  • 使徒信經的屬靈意義
    問題:請問什麼是使徒信經?裡面內容是出自哪裡?寫使徒信經的人是誰?使徒信經對我們信仰有什麼關聯?其中使徒信經有提到與"聖徒的相通",在基督教裡面沒有聽過"聖徒的相通"?有一次聽學校輔導說,天主教有聖徒日,可以向聖徒禱告…基督教好像沒有這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