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步行街。深圳晚報記者 張焱焱 攝
東門商圈內的太陽百貨。深圳晚報記者 張焱焱 攝
原標題:明代老墟清代街 沉澱百年起芳華
東門步行街從傳統商業到國際消費中心,迎來蝶變與新生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1月24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吳潔 李超 實習生 王碧海)在深圳市東門步行街有一幅鑄銅大型浮雕牆《老東門墟市圖》,畫家潘喜良利用近50平方米的藝術雕塑牆體,描述老東門百年的歷史變遷,塑造了100多個人物,組成了頗具煙火氣息的市井畫卷。
近日,深晚記者走訪東門步行街發現,從「深圳墟」到百萬客流商圈,東門步行街從傳統商業步入現代商業,迎來了蝶變與新生。如今,東門步行街正從軟硬體建設和商品服務供給等方面著手,引領傳統消費升級,培育新興消費業態,致力打造成為「商旅文」融合的國際時尚街區。
萬商雲集「深圳墟」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提供的資料顯示,東門步行街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彼時,羅湖一帶相繼出現了赤勘村(今蔡屋圍)、羅湖村、隔塘村(今水貝村)、湖貝村、向西村、黃貝嶺村和南塘村,幾個村落之間建起了集市,名為「深圳墟」。晚明始,這裡便是方圓數十裡名聲顯赫的商業墟市。清康熙時任新安知縣靳文謨主持纂修的《新安縣誌》顯示,「深圳墟」是對深圳最早的歷史記載。
直到1979年,「深圳」成為市名,「深圳墟」則改稱「東門老街」。
在東門步行街不起眼的角落裡,坐落著一家百年老店。起源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東生源,是深圳為數不多的「百年老字號」。今年92歲的老掌柜梁柏合向深晚記者回憶起他的祖輩與「東門老街」的故事。
「過去,我的曾祖父在老家廣東新會以染布、賣布為生,生意源源不斷,就取名『東生源』店號。大約在清朝光緒十一年(1885年),我的爺爺遷徙到『深圳墟』,那時的『深圳墟』是遠近聞名的商業交易場所,東生源就在布匹、裁縫較集中的街區,做起了生意。」梁柏合說,鼎盛時期的東生源旗下有5間工廠,20多家店鋪。
如今,已經90多歲高齡的他,依然沒有停止奮鬥的腳步。他將店鋪傳承給了他的孩子,並創新經營模式,改作專營婚紗禮服、婚慶用品和床上用品。百年老店創業不容易,堅持並發展下來更不容易。他希望後人能以匠人之心,繼續傳承著百年老店的「招牌」,擦亮東門步行街的文化底色。
「老字號」店鋪仍在營業
事實上,在東門,有不少經營多年的「老字號」店鋪仍在營業。11月20日,夜幕降臨,東門步行街旺角廣場8號,一家名為「八哥酸辣粉」的店鋪門前熙熙攘攘。82歲的店主杜澤心在門前張羅著,只見店員一手端起兩個紅色紙碗,一手拿著勺子飛速往碗裡舀入各式各樣的調料。
1996年,店主杜澤心買下了這間30平方米的店鋪。20多年來,酸辣粉的品質沒有變,杜澤心寧可舍點小本,也要用最好的材料。
24年不變的美味使得「八哥酸辣粉」成為東門美食招牌。杜澤心也親眼見證了東門步行街的點滴變化。「以前,步行街的環境跟現在沒法比,攤位也不像現在這么正規。」杜澤心說,1998年,市、區兩級政府投資數億元對東門步行街進行改造。1999年10月1日,東門步行街煥發新顏,成功開啟東門1.0版本。隨著東門步行街知名度不斷提高,東門步行街日均客流量日漸增多,他所在的小店生意也越來越好。
在杜澤心表示,如今,東門步行街升級改造,改造完成後,將跟隨街區的改造,調整店鋪的經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