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己亥年已近歲末,人們即將迎來庚子鼠年,十二生肖紀年又開啟了一個新的輪迴。鼠在我國十二生肖排行第一,對應地支為「子」,生肖上稱子鼠。
鼠在十二生肖之中可謂其貌不揚,口碑不佳,涉及鼠的詞語多數不是什麼好詞,如賊眉鼠眼、鼠目寸光、獐頭鼠目等等。但鼠作為十二生肖之首已逾兩千年,地位未被撼動,古往今來,每隔12年,人們就要加深一遍鼠生肖記憶。
歲月悠長,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關於鼠的文化習俗、軼聞趣事累積下來不少。鼠年到來之際,就讓我們重尋記憶中十二生肖裡的鼠趣。
鼠·相
小小的老鼠何德何能,可以位列十二生肖之首,相關的傳說很多,各個民族故事演繹版本也不同,但大體上可分為幾種情形:貓鼠爭位、牛讓首位、鼠憑自己本事獨佔首位、鼠咬天開、時辰與生肖相關等。
貓鼠爭位的傳說是,當時要選擇十二生肖,天庭的玉帝(一說軒轅黃帝)下令,在規定日子內,人間動物只要於人類有功,都可到天宮候選,以到達先後順序排序次。
鼠、貓本為好友,約定到截止時,由鼠喊貓同行,趕往天庭。可老鼠自覺自己既不漂亮,又無功於人類,必須設法避開貓先到天庭。於是老鼠違背了約定,躲到牛角上,讓牛載其進天宮。恰逢牛賣力,先到天門前,剛好天門開啟,老鼠跳出牛角,比牛先跑進天宮。
玉帝只好宣布:鼠為生肖之首。而貓不聞鼠聲、不見鼠影,待它匆匆趕到時,十二生肖已經選定。從此,鼠貓結仇,貓一見鼠就抓,鼠則拼命逃跑,其他動物對鼠亦無好感,疏遠老鼠,老鼠只好永世穴居地下。
鼠咬天開的傳說則是說天地之初,混沌未開,老鼠勇敢地把天咬開一個洞,太陽的光芒終於出現,陰陽就此分開,俗稱「鼠咬天開」。具體到每一天的十二個時辰,鼠在夜半之際出來活動,將天地間的混沌狀態咬出縫隙,「鼠咬天開」,所以子屬鼠。
老鼠又被稱為耗子,但耗子這個稱謂卻比「鼠」晚得多。五代時期,軍閥割據,百姓賦稅繁多,如吃鹽交鹽稅,喝酒交酒稅,養蠶交蠶稅。《五代史補》卷二《明宗入倉場》中有記載,後唐明宗,有一天來到倉場,發現穀倉儲存中有所損耗,於是下令在夏秋兩稅中,每石多收二升。「以備鼠雀侵蠹,謂之鼠雀耗。」
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將氣撒在「雀鼠耗」這個名稱提及的老鼠身上,咒罵老鼠是「耗子」,所以流傳至今。
古代關於鼠的形象也並非全是面目可憎,鼠甚至還被用來褒揚女性。《後漢書》第八十四卷寫道:「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故部諺有云:『生男如狼,猶恐其尪;生女如鼠,猶恐其虎。』」強調女孩子要如鼠般柔美。當然,片面強調女性的柔美也是封建制度下對女性的一種束縛與壓迫。
此外,鼠的生命力和繁殖力驚人。因此在民間,鼠也是生命繁衍不息、子孫興旺的吉樣象徵。民間藝術中的吉祥圖形如「老鼠偷瓜」「老鼠上燈臺」「老鼠偷葫蘆」「老鼠吃石榴」等就是這一象徵的集中表現,寄託了人們多子多福的美好願望。
在中國傳統的以動物為標誌的地支和屬相之中,鼠位居首位,人們嚮往人丁興旺,而十二地支中的「子」和「子孫萬代」裡的「子」同音,所以有的地方也把鼠當作子神供奉;而「燈」又與「丁」音近,因此,老鼠上燈臺的「諧音梗」便是「人丁旺盛」。
鼠·俗
鼠作為十二生肖之首,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人們也曾把對美好生活的希冀放在「鼠」上,但鼠又與龍、狗、牛等圖騰不同,鼠本身是一個對農業有危害的動物,甚至會引發鼠疫這樣的大災害。對鼠,人們有著矛盾交織的心理。
老鼠嫁女又稱黎鼠娶親、鼠納婦、老鼠娶親等,既是一個說法繁多的民間傳說,也是民間的一種祀鼠習俗活動。這種活動流行於全國各地,其日期因地而異。蘇南在農曆正月初一,蘇北在正月十六,湖南一些地方在二月初四,湖北的江漢平原在十二月二十三。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老鼠嫁女日前夕,家家要炒麻糖,傳說這是為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陝西有些地方,正月初十夜,家家滅燭早寢,還要在屋角撒上鹽巴和米粒等,俗稱「老鼠分錢。」
雖然各地老鼠嫁女的民俗活動形式不一,但故事主題大致相同,即老鼠嫁女這天,老鼠家族歡天喜地把「女兒」嫁出去,按照民間傳統婚禮的形式,有花轎、樂隊、媒婆等為其迎親。這天還存在一些禁忌事項,如不春不磨;不用針、剪,忌開箱;早睡,不喧譁,不言鼠事,湖北還要輟業,一些地區要忌燈、熄燭、不張燈,說是禁燈,否則一歲作耗。
周作人在回憶兒童時代的生活時,曾寫下一組《兒童雜事詩》,其中的《花紙》第二首寫到:「老鼠今朝也做親,燈籠火把鬧盈門。新娘照例紅衣褲,翹起鬍鬚十許根。」表現了當時「老鼠嫁女」的習俗,也反映了人們祈福趨吉的心理。
此外,過去全國各地還流傳著多種多樣與鼠相關的習俗。如在特定節日燃燈以驅鼠叫照鼠耗,也叫照虛耗。不過,照鼠耗的日期各地也不一致,燃燈的地點也有差異。比如湖北、安徽等地就是在元宵節舉行,屆時,人們在門上、井上各處燃燈;山西一些地方是正月十日照鼠耗,那一天,各家各戶都在米缸面甕下燒香燃燈。
在浙江南部,還有打老鼠眼的舊俗。元宵節,人們煮黑豆,然後在室內撒黑豆,據說可除鼠患。撒時,撒豆人站在梁下,手拋黑豆至梁下,口中念道:「西梁上,東梁下,打得老鼠光鐸鐸(斷種之意)。」
這些習俗背後反映出古代人們樸素的滅鼠願望,在農業社會裡,糧食生產關乎一個國家、一個家庭的生計問題,通過祭祀的手段來取悅或「嚇退」老鼠,祈求其不要破壞農業生產正是先民的美好願望。
走出落後的農業社會,今天的人們已不再將鼠視為生存大敵,加之「米老鼠」「貓和老鼠」「精靈鼠小弟」等正面形象廣為傳播,多數關於鼠的古代習俗已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鼠·諺
雖然形象不佳,但中國鼠文化也可算博大久遠,其中僅是關於鼠的諺語就不在少數。這些諺語中有的是生活經驗的積累,有的卻也蘊含深刻的哲思。
諺語中,有比喻人無遠見,只看重眼前利益的「老鼠眼睛一寸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鼠目寸光;比喻壞人總愛在夜間偷盜的「老鼠怕天亮」;比喻人不愛惜別人勞動成果的「老鼠養的貓不疼」;比喻人急了會做出反常事來的「老鼠急了會咬人」。
常見的帶「鼠」字的俗語也較多,如老鼠眼,三寸光;老鼠說貓最厲害;老鼠沒有不偷油的;老鼠再大也怕貓;老鼠專揀窟窿鑽;老鼠鑽牛角,進頂了;老鼠留不住隔夜糧;老鼠不吃洞前米;老鼠不出洞,只好拿水衝;老鼠跺腳震不塌地;老鼠拉龜,不知哪咬;老鼠遇貓魂魄散,羔羊遇虎骨筋酥。
老鼠怕貓,但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也會出現「窮鼠齧狸」的現象。「窮鼠齧狸」說的是困獸猶鬥,就像「兔子急了還咬人」,逼得走投無路的老鼠也會咬貓。漢代桓寬所著《鹽鐵論・沼聖》中寫:「死不再生,窮鼠齧狸。」 比喻人被迫過甚,沒有退路了,雖力不敵也一定反抗。
貓以老鼠為食,現實生活當中是不可能會出現貓哭老鼠的現象。因此以「貓哭老鼠」喻假慈悲。清代章回體傳奇小說《說唐演義全傳》第六二回:「唐家是沒良心的,太平時不用我們,如今又不知那裡殺來,又同牛鼻道人在此『貓兒哭老鼠』,假慈悲。」
當然,所有鼠諺中最為著名的可謂 「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這一經典論述曾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本是四川農村的一句俗語,天府之國,田多糧多,鼠多貓亦多。
這一「貓論」在古代也有淵源。清代蒲松齡所著《聊齋志異·驅怪》中寫道:「異史氏曰:『黃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狸,即野貓,山貓;雄,威武有力。
《聊齋志異》裡的這個故事是說,清朝時,一位徐秀才改學道術為人驅鬼,一個朝廷大員請他驅鬼,好酒好菜伺候,閉口不談驅鬼之事。晚上一隻獸頭人身的怪物來舔食剩菜剩飯。徐秀才嚇得拼命狂叫嚇跑了那怪物。哪怕是秀才這樣的人,能嚇跑怪物也是好道士,人們不由感嘆:「黃狸黑狸,得鼠者雄。」
如果說關於鼠的成語中要找出正面的來,「相鼠有皮」可以說是極少數的一個了。這個成語出自《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意思是說看那老鼠還有皮,做人怎能沒威儀。做人如果沒威儀,不如趁早死去。
鼠·趣
中國古代文人愛以文字為遊戲,其中別有逸趣者為對對子。相傳,清代有位姓烏的巡撫來到浙江,某位翰林前往拜會,烏巡撫出聯譏諷:「鼠無大小皆稱老。」當時凡是翰林者都愛被稱作「老先生」。這位翰林也不是善茬,脫口反擊:「龜有雌雄總稱烏。」 上下聯首尾分別倒嵌「老鼠」「烏龜」,而「烏」字又是巡撫的姓,頗有巧思奇趣,令人捧腹。
「鼠無大小皆稱老」這一聯還有另一種對法。晚清解元趙赭生曾被人推薦到曾國藩府上作塾師,曾國藩想當面試試趙赭生的才思,便出句讓他應對,出句即為「鼠無大小皆稱老。」趙赭生聽了,反應極快,指著掛在廳中籠裡的鸚鵡脫口對道:「鸚有雌雄都叫哥」。此上聯首尾倒嵌「老鼠」二字,下聯首尾則正嵌「鸚哥」二字,構思精巧。
另有一個趣聯,相傳有一貪婪刻薄財主的酒店開張,為求吉利,請人寫對聯,要求稱讚酒好醋酸豬肥人丁興旺,店裡乾淨無老鼠。於是來人寫出了一副對聯:「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釀酒缸缸好/做醋罈壇酸。」財主聽後非常滿意。其實這是一副歧義聯,斷句不同可讀為:「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釀酒缸缸好做醋/壇壇酸。」真實性雖無法考察,但卻頗有逸趣。
類似的關於鼠的趣聯還有「暑鼠涼梁,提筆描貓驚暑鼠;飢雞盜稻,呼童拾石打飢雞。」「鼠因糧絕潛蹤去;犬為家貧放膽眠。」等等,反映出鼠與人們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
「鼠戲」也是古代的「鼠趣」之一,相傳東晉時期民間就有了「老鼠推磨」「老鼠蕩鞦韆」的鼠戲表演,到了清代,鼠戲更為盛行,《五鼠鬧東京》等故事也常被搬上戲臺。
《聊齋志異》中有對鼠戲記述:「一人在長安市上賣鼠戲,背負一囊,中蓄小鼠十餘頭。每於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儼如戲樓狀。乃拍鼓板,唱古雜劇。歌聲甫動,則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被小裝服,自背登樓,人立而舞。男女悲歡,悉合劇中關目。」
此外,歇後語也有不少關於鼠的,如老鼠偷油喝——油嘴滑舌,老鼠掉進煙筒裡——死路一條,老鼠看糧倉——不愁吃,老鼠給貓拜年——玩兒命巴結,老鼠逗貓——沒事找事, 老鼠吃雞蛋——不好開口等等。
銀鼠
清 · 張劭
杏山穴多耀靈鼯
獵網追風捕幾何?
竄地捷於逃月免,
跳空亮比擲星梭。
松林溜粉宵還閉,
雪窖爭輝冷卻過。
總為微名輯世寶,
新來寇服借伊多。
相鼠
《詩經》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本版照片均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