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生活的水豚,生活在大草原上,平均體重為50千克,屬於食草類中不同尋常的動物。人們只能在南美洲有水源的地方找到群居生活的它們。作為豪豬亞目的成員,水豚實際上是體型最大的齧齒目動物。
最早到南美洲的歐洲自然學家稱"水豚"為"水豬"或"奧裡諾科河豬",然而事實上,它們既不是豬也不是完全水棲的動物,與它們血緣關係最近的動物就是豚鼠了。水豚科的其他成員現在已滅絕了,它們比現存的水豚體型要大,最大的有現存水豚的2倍長,8倍重,比北美洲最大的灰熊還要重。
水豚身體粗笨,呈圓筒形,沒有尾巴,前腿比後腿短,腳趾間有小的蹼,前腳有4個腳趾,後腳有3個腳趾,這使得它們成為非常強壯的遊泳專家,能在水下待長達5分鐘。它們的皮膚極其粗糙,長滿了稀疏的長而硬的毛。它們的鼻子、眼睛和耳朵長在大而平的頭部的頂端,因此在遊泳的時候,鼻孔、眼睛、耳朵都露出水面。2對典型的齧齒目動物才有的大門齒使水豚能夠吃非常細小的草,可用臼齒把草磨成碎片吃進肚子裡。在下頜的兩邊各長有4顆臼齒,第4顆臼齒與其他的3顆一樣長,這是該科動物的典型特點。
水豚身上長有2種氣味腺體,其中一種長在嘴的頂端,被稱作"莫裡洛腺體",在雄性水豚身上極其發達而在雌性水豚身上幾乎沒有。這種腺體黑色,呈卵圓形,能分泌出大量的白色黏稠狀液體。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水豚,在臀部的每邊都長有一個具腺體功能的囊,能散發氣味,雄性臀部的腺體上長滿了很容易脫落的毛,毛上有層堅硬而呈晶體狀的鈣鹽;雌性肛門腺上也有毛但是不易脫落,上面有油滑的分泌物而不是鈣鹽。水豚的分泌物所含化學成分的比例因個體而異,這是通過嗅覺辨別同類的好辦法。口鼻部腺體的氣味在身份識別中佔據重要地位,臀部腺體在成員關係認定認時似乎很重要。
水豚有幾種特別的發聲方法。幼小的水豚以及年輕的水豚能連續不斷地發出咕嚕咕嚕聲,也許要與它們的母親或組內的其他成員保持聯繫;這種聲音也可能是爭鬥的失敗者發出的,來安撫它們的對手。另一種為帶有警告性的吠聲,是當它們察覺到危險的時候發出的。這種咳嗽性的聲音常常重複幾次,周圍水豚聽到後要麼驚訝地站著,要麼就鑽進水裡面。
水豚基本上只吃草,主要以長在水中或水邊的草為生。它們對食物的吸收很好,能吃熱帶地區旱季末的短而乾枯的草。由於它們所吃的草很大程度上是由纖維素組成的,而這些纖維素不易被任何哺乳動物體內的消化酶所消化,所以水豚有一個很大的稱之為盲腸的發酵室。然而,由於盲腸介於小腸和大腸之間,水豚不能吸收由微生物分解產生的副產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水豚求助於食糞動物的策略——重新消化糞便,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微生物分解產生的副產品。因此,每天上午在它們休息的幾個小時內,水豚能重複吸收它們白天和黑夜所吃食物的營養。一般情況下,它們上午休息,在中午炎熱的時候跳入水中,傍晚時分吃草。夜晚時而休息,時而覓食,但是從來不長時間睡覺,只在白天時不斷地打盹。
水豚多為群居,一群一般有10~30隻,其數量的多少根據棲息地不同而不同,草長得比較茂盛而且草種相同的地帶群就大些。很少出現只有2隻配對生活的,但有一定比例的成年雄性水豚獨自生活,或與一個或多個群體保持鬆散的聯繫。在乾旱的季節,成群的水豚聚居在水塘旁邊,形成100隻或更大的群。當雨季到來時,這個比較大的群會分開成最初的小群。水豚的社會組織可持續3年或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