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的春天,曹操親率大軍再赴官渡,而這一年袁紹掛了

2021-01-14 鍾俊說歷史

在荊州地面,劉備驚喜地發現,劉表出郭三十裡親自迎接。表情誠懇,望眼欲穿,仿佛是迎接失散多年的兄弟。劉備忙三步並作兩步,上前緊握住劉表的手,千言萬語凝成三個字和一個感嘆號:緣分吶!

曹操的目光射過來了。很很,很陰沉。一句話,他不希望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特別是此二人都姓劉。所以曹操的一個下意識動作是準備引兵攻擊。程昱卻認為,人世間的事,講究一個輕重緩急。現在攻劉表有必要嗎?沒有!因為背後有袁紹。袁紹未除,遽攻荊襄,傻子都知道後果很嚴重。當然這句話他是不敢如實跟曹操說的。

曹操雖然有時很大度,可有時又很多疑,很易惱羞成怒。程昱不好判斷的一點是,曹操此時此刻的心情。他只能委婉地對曹操說,咱現在不如還兵許都,養兵蓄銳,待來年春暖,然後引兵先破袁紹,後取荊襄,一個都不放過,一個都不饒恕,你看怎麼樣?曹操還能怎麼樣呢?站在建安六年的冬天裡,曹操只能等待,等待春暖花開,等待人生的下一個柳暗花明。

建安七年的春天是殺氣騰騰的春天。因為袁紹蠢蠢欲動想出擊,目標是許都。出擊似乎是男人的本能。但袁紹的蠢蠢欲動,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去年冬天以來他就一直感冒吐血,現在整個人站在那裡搖搖欲墜,令人擔憂不已。可袁紹一顆蠢蠢欲動的心卻不準備將息。人生就是只爭朝夕。身體健康的時候要只爭朝夕,感冒吐血的時候更要只爭朝夕,袁紹深諳其中的道理,卻已來不及。因為曹操也出擊了,先他一步出擊了。

曹操親率大軍再赴官渡,目標是冀州。還有袁紹的性命。袁紹憂懼交加,已然不能披掛上陣了。披掛上陣的那個人是他兒子袁尚。袁尚披掛上陣的結果是大敗而回。這樣的結果同時產生了另一個副結果。袁紹掛了。袁紹死之前吐血不止。他老婆劉氏見了忙上去追問:袁尚是否可以繼承你的大業?大敗而回的袁尚也在父親跟前緊盯住他的嘴巴,希望能夠聽到那個人世間最激動人心的消息。

袁紹沒有說出那個在袁尚聽來激動人心的消息,而是點了點頭,表達他對這個人世最後的意見。劉氏如釋重負,長嘆一口氣。袁尚也如釋重負,長嘆一口氣。袁紹如釋重負,閉上一口氣,從此不再呼吸。

曹操最終還是沉住氣了,沒有對劉表下手,而是等待時機,對袁紹下手。這人啊,還是不能太衝動了,還是得三思而後行啊!

相關焦點

  • 官渡戰敗讓袁紹身敗名裂,赤壁戰敗為何對曹操影響不大?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兩場關鍵的大決戰,有意思的是兩場戰役都是以弱勝強。官渡之戰2年後袁紹病死,7年後袁家勢力徹底被曹操清除,曹操統一了北方。官渡戰敗讓袁紹身敗名裂,成了易中天口中漂亮的草包,然而赤壁戰敗對曹操的影響卻並不大,這是為什麼呢?
  • 為何建安十三年,奸雄曹操看起來竟是那樣的悲涼!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建安五(200年)年,獻帝因不滿曹操專權,漢獻帝秘傳董承血詔,令其謀誅曹操。但事情洩露,被曹操夷滅三族。袁紹終於找到名正言順的理由開戰,袁紹奉詔討伐曹操,派陳琳書寫檄文並公開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袁、曹兩家公開宣戰。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當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兵多糧足。
  • 官渡之戰中,袁紹如果聽取了田豐的建議,曹操還有勝算嗎?
    官渡之戰,田豐的策略是左右進攻,曹操救左,我則攻右,救右則攻左。袁紹人馬遠多於曹操,而曹操還要四處防守。公元200年曹操親徵劉備,田豐立改變原來策略向袁紹建議立馬攻擊曹操後方,可是袁紹根本沒有聽。戰時的消耗是平時的十倍,更容易拖垮曹操。沮授田豐不這樣做還是因為袁紹太遲疑了,而且又自大。
  • 官渡之戰許攸勸袁紹進攻許都,袁紹不聽,如果聽了會改寫歷史?
    曹操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出動了10萬步兵+1萬騎兵,總共11萬大軍,但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軍隊數量一直是個謎,也許曹操只是想隱瞞自己的真實?真正的兵力,千萬不要讓袁紹知道。當雙方沿著黃河南北兩岸在部署數百裡的防禦時,曹操的後方發生了意外,劉備率軍奪取了徐州,曹操的側後方強行甩出了一個威脅。
  • 「官渡之戰」以後,許褚為什麼殺死許攸
    曹操以不足2萬的兵力對戰袁紹10餘萬的兵力,最後曹操卻反敗為勝,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官渡之戰之所以會勝利,這裡面有幾個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分別是荀彧,許攸,劉曄,是這三個人幫曹操扭轉了局面,我們現在重點要說的是這三個人中的其中一個,許攸。
  • 沒那麼神奇,只是袁紹激怒曹操的手段
    建安五年正月,也是官渡之戰的前期,袁紹奉漢獻帝的衣詔討伐曹操,命部下陳琳寫了一篇討伐曹操檄文《為袁紹討豫州》。其中便提到了曹操設立了發丘中郎,和摸金校尉等官職,專門做盜墓的勾當。他親自率領將士下墓,挖掘墓中的金銀財寶。被他盯上的墳墓全部被毀壞,無一完好。
  • 此人首創一成語,逼反了張郃,改變官渡之戰結局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張郃傳》,故事的發生時間是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相關人物有三個:郭圖、袁紹和張郃。原文如下: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
  • 袁紹為何失去官渡之戰的有利優勢?易中天: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袁紹為何會失去官渡之戰的有利優勢?易中天: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想要有高遠的格局,就必須在時事當中看到自己的未來,適時的調整自己的方向。曹操不僅有高瞻遠矚的思想,還有為民請命的胸懷。曹操的高瞻遠矚也讓曹操的胸懷變得寬廣,所以在謀士前來投降的時候。曹操基本上都來者不拒,曾經為曹操出謀劃策良多的郭嘉就從審時度勢的觀點裡看到了曹操的優秀。在曹操還沒有趕超袁紹的實力時,郭嘉就轉移了陣地前來投靠曹操。沮授雖然在官渡之戰前一直都知道曹操的實力遠遠不如袁紹,沮授卻能告訴袁紹想要勝過曹操是一件難度相當大的事情。
  • 《三國機密》袁紹第一寵臣,逼走許攸,怒懟曹操,呵斥劊子手
    司馬懿正值官渡決戰之際,袁紹的另一謀臣許攸的家屬犯事,審配毫不客氣的收拾,許攸一氣之下投奔了曹操,後面的事情,咱們都知道了,許攸一來投奔,曹操高興的不穿鞋就過來迎接,許攸真行,到那就立下大功,獻計曹操襲取烏巢,沒糧食了袁紹還打什麼仗,結果當然是慘敗。
  • 建安二十六年
    安迪(上海)·東寫西讀 歷史上並沒有建安二十六年。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年春天,曹操病故,曹丕繼任丞相、魏王,改元延康。這年十月,漢帝禪位於魏,曹丕稱帝,改元黃初。這一年有三個年號。 次年,劉備在成都即皇帝位,改元章武。
  • 三國演義八大事件:第一名桃園結義,第五名官渡之戰
    第三件:官渡之戰  曹操軍與袁紹兩軍對峙於官渡。曹操兵力僅有數萬,而袁紹軍號稱百萬。關鍵時刻,袁紹軍師許攸因小事被袁紹責罰而叛逃曹營,獻計曹操奇襲袁紹糧倉烏巢。曹操依計而行,燒了袁紹糧倉,繼而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此戰過後,袁紹病死,其三子爭權,被曹操逐一擊破,逐漸統一了中國北方,成為中原的霸主。
  • 袁紹全聽他的能打到什麼局面?
    田豐是東漢末年的頂尖謀士之一,袁紹和曹操對峙期間,田豐曾經多次向袁紹出謀劃策。然而袁紹的性格優柔寡斷,始終都不能採納田豐的計謀。在官渡之戰爆發前,田豐勸說袁紹不要跟曹操決戰。袁紹沒有聽從田豐的勸告,在回到鄴城後羞愧再見田豐,最終將田豐殺害。
  • 官渡時力保曹操,赤壁時勇救曹仁!
    到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改元建安,李通覺得曹操這人靠譜,於是就領著部下投靠了曹操。曹操就給李通安排了振威中郎將,讓他在汝南郡西的地方紮營屯兵。汝南這個地方其實很微妙,他的西邊是南陽張繡,南邊是荊州劉表,北邊是曹操當時的大本營許昌,再往東南一點就是袁術以及孫策的地盤。
  • 曹操為何將謀士荀彧逼死?權力之局,不是理想主義者就能活下來的
    建安十七年,曹操手下重要謀士荀彧死了。歷史上荀彧之死帶有神秘色彩,他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任勞任怨二十載,那麼他的死和曹操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後來曹操親率大軍到了洛陽,奉迎獻帝遷都許縣。從此曹操開始了「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決策,在當時的天下大勢中佔據了先機。可以說荀彧功不可沒。
  • 三國時期,袁紹扮演著什麼角色?
    準確的說袁紹不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他是東漢末年的一個著名人物。但是袁紹卻是引出三國時期的重要角色。袁紹靠著四世三公的顯赫家世背景,在東漢末年的亂世迅速聚集了一撥和他一起打拼的文臣武將,經過多年的發展,袁紹接連拿下并州、青州和冀州,最後在和公孫瓚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拿下幽州,至此袁紹拿下四州之地,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
  • 國歷史:曹操以弱勝強贏得官渡之戰,得多加感謝這2個人
    三國歷史:曹操以弱勝強贏得官渡之戰,得多加感謝這2個人歷史上的三國可謂是精彩紛呈,各種大小不一的戰爭可謂是層出不窮,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莫過於當時的「三大戰役」。這裡面的每場可以說都是極其重要的,不僅改變了當時勢力分布的局面,還決定了接下來天下的走勢。
  • 劉備與袁紹都在大敗後抑鬱而亡,而曹操在大敗後為何還能重整旗鼓
    今天筆者跟大家一起聊的歷史話題是,三國時期的劉備,袁紹,曹操三人,都分別經歷過一場或數場大敗,比如劉備的夷陵之戰,袁紹的官渡之戰,曹操的赤壁之戰等。但為何劉備與袁紹大敗之後都是不到一年便抑鬱而終,唯有曹操在大敗之後還能重整旗鼓,並再次打下一番不錯的傲人事業呢?對於這個話題,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接著往下看。
  •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為了一個女人惹下大禍,最終被曹操處死
    這則故事的主人公,乃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孔融出生於公元153年,卒於公元208年,他是山東曲阜人,乃孔子第二十世孫。由於孔融所處的時期,恰逢東漢末至三國亂世,華夏大地狼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孔融素來以仁義著稱,青年時,孔融便被漢獻帝任命為"虎賁中郎將"。公元186年,孔融來到北海國任國相。
  • 袁紹真的懦弱無能?《九州劫》中他證明自己
    在劉備和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評價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在大眾的印象裡,袁紹也正是好謀無斷內強中幹,但是在歷史中袁紹其實有,絕對稱得上是被嚴重低估的梟雄之一。在《三國演義》第三回,董卓想要卓廢立漢帝,於是威脅群臣道:"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