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戰敗讓袁紹身敗名裂,赤壁戰敗為何對曹操影響不大?

2021-01-07 小凡讀史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兩場關鍵的大決戰,有意思的是兩場戰役都是以弱勝強。官渡之戰2年後袁紹病死,7年後袁家勢力徹底被曹操清除,曹操統一了北方。官渡戰敗讓袁紹身敗名裂,成了易中天口中漂亮的草包,然而赤壁戰敗對曹操的影響卻並不大,這是為什麼呢?

官渡之戰曹操是弱勢的一方,據史書記載曹操「兵不滿萬,傷者二三」,而袁紹則是「精卒十萬,騎萬餘」,但最終曹操以弱勝強戰勝了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到赤壁之戰時,曹操則成了強勢的一方,兵力比官渡之戰時袁紹的兵力還要多,有30多萬,然而面對周瑜的3萬軍隊和劉備的區區萬人,曹操卻大敗而回。從這個角度來說,更應該被嘲笑的是曹操,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主要原因有兩個。

成王敗寇

官渡之戰袁紹失敗之後,其實整體實力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兩年時間內袁紹又重新鞏固了統治,曹操也無力進攻袁紹,雙方還是處於對峙狀態。但是問題在於,袁紹死後,兩子內鬥,給了曹操逐個擊破的機會,最終用5年的時間徹底掃平了河北。袁家的勢力被徹底清除了,曹操取得了最終勝利,笑到了最後。

赤壁之戰曹操敗回北方,實力也沒有受多少影響,曹操首先安定內部,然後平定關中。之後曹操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加官進爵上了,稱魏公、魏王,劍履上殿,贊拜不名等等。孫權、劉備雖然打了一場自衛反擊戰,但是戰後主要精力也在發展實力,辛辛苦苦才成就了三分的局面。而且首先稱帝的是曹操的兒子曹丕,《三國志》是以曹魏為正統的,所以曹操好的地方大肆宣揚,不好的地方春秋筆法……

袁紹死的太早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紹死的太早了。官渡之戰發生在公元200年,公元202年袁紹就死了。《三國志》記載是「憂死」,《後漢書》記載是「自軍敗後發病,七年夏,薨」。其實意思差不多,就是戰敗之後袁紹鬱鬱而終,有位網友評價得很精闢——官渡之戰徹底摧毀了袁紹的自尊心和野心。袁紹能力其實並不是很差,只是承受力太差了,如果他能多活幾年,曹操也沒那麼快能統一河北。

反觀曹操,則是心裡無比強大的腹黑鬼。所以《三國演義》裡才有曹操敗退時不斷地哈哈大笑的場景,哪怕這是誇大的描寫,也足以顯示曹操的心胸。赤壁之戰是在公元208年,而之後曹操一直到公元220年才去世。所以赤壁之敗對於曹操來說只是階段性的失利,因此他才能夠泰然處之,對他影響也沒那麼大。

近代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對袁紹的評價非常中肯。他說「袁紹是曹操的大敵。他不但地廣兵強,在社會上聲望很高,勢力極大,即論其才具,在當時群雄中,亦當首屈一指」袁紹能力可能比曹操差,但不會差太多。袁紹和曹操分別遭遇了官渡之敗和赤壁之敗,然而袁紹死的太早,大好局面全部喪失,曹操腹黑頑強的繼續戰鬥著,自己的兒子成功篡位稱帝。

一個人如果成功了,那麼他的優點會被無限放大,缺點會被選擇性忽視;一個人如果失敗了,他的缺點則會被放在聚光燈下,沒人會在意他身上有沒有優點。所以,後世人們談論起來,也就只記得袁紹的種種缺點了……

參考:《三國志》、《後漢書》、呂思勉《三國史話》

相關焦點

  • 官渡時力保曹操,赤壁時勇救曹仁!
    等到曹操因為張繡和劉表屢次襲擊,決定在和袁紹開戰前清理一下後方。曹操親自領兵,反而被張繡擊敗,曹操很沒面子。這個時候,李通聽見曹操戰敗的消息,趕緊領著士兵前來支援,曹操正因為得到了李通的補給,於是才再次進攻張繡,這次李通身先士卒,三國志記載「通為先登,大破繡軍。」李通也因此獲得曹操的信任,被任命為裨將軍,封為建功侯。
  • 官渡之戰中,袁紹如果聽取了田豐的建議,曹操還有勝算嗎?
    官渡之戰,田豐的策略是左右進攻,曹操救左,我則攻右,救右則攻左。袁紹人馬遠多於曹操,而曹操還要四處防守。公元200年曹操親徵劉備,田豐立改變原來策略向袁紹建議立馬攻擊曹操後方,可是袁紹根本沒有聽。戰時的消耗是平時的十倍,更容易拖垮曹操。沮授田豐不這樣做還是因為袁紹太遲疑了,而且又自大。
  • 袁紹為何失去官渡之戰的有利優勢?易中天: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袁紹為何會失去官渡之戰的有利優勢?易中天: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想要有高遠的格局,就必須在時事當中看到自己的未來,適時的調整自己的方向。曹操不僅有高瞻遠矚的思想,還有為民請命的胸懷。曹操的高瞻遠矚也讓曹操的胸懷變得寬廣,所以在謀士前來投降的時候。曹操基本上都來者不拒,曾經為曹操出謀劃策良多的郭嘉就從審時度勢的觀點裡看到了曹操的優秀。在曹操還沒有趕超袁紹的實力時,郭嘉就轉移了陣地前來投靠曹操。沮授雖然在官渡之戰前一直都知道曹操的實力遠遠不如袁紹,沮授卻能告訴袁紹想要勝過曹操是一件難度相當大的事情。
  • 為何建安十三年,奸雄曹操看起來竟是那樣的悲涼!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建安五(200年)年,獻帝因不滿曹操專權,漢獻帝秘傳董承血詔,令其謀誅曹操。但事情洩露,被曹操夷滅三族。袁紹終於找到名正言順的理由開戰,袁紹奉詔討伐曹操,派陳琳書寫檄文並公開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袁、曹兩家公開宣戰。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當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兵多糧足。
  • 官渡之戰許攸勸袁紹進攻許都,袁紹不聽,如果聽了會改寫歷史?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2060字,閱讀約5分鐘官渡之戰之前,袁紹控制了北方四州,實際上曹操也控制了中原四州,袁紹本想拉攏劉表和張繡一起攻打曹操,但張繡在賈詡的建議下投靠了曹操,而劉表只是坐而論道的客人,沒有起到牽制曹操的作用。
  • 沒那麼神奇,只是袁紹激怒曹操的手段
    建安五年正月,也是官渡之戰的前期,袁紹奉漢獻帝的衣詔討伐曹操,命部下陳琳寫了一篇討伐曹操檄文《為袁紹討豫州》。其中便提到了曹操設立了發丘中郎,和摸金校尉等官職,專門做盜墓的勾當。他親自率領將士下墓,挖掘墓中的金銀財寶。被他盯上的墳墓全部被毀壞,無一完好。
  • 建安七年的春天,曹操親率大軍再赴官渡,而這一年袁紹掛了
    曹操的目光射過來了。很很,很陰沉。一句話,他不希望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特別是此二人都姓劉。所以曹操的一個下意識動作是準備引兵攻擊。程昱卻認為,人世間的事,講究一個輕重緩急。現在攻劉表有必要嗎?沒有!因為背後有袁紹。袁紹未除,遽攻荊襄,傻子都知道後果很嚴重。當然這句話他是不敢如實跟曹操說的。曹操雖然有時很大度,可有時又很多疑,很易惱羞成怒。
  • 原來曹操被郭嘉騙了!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這期間曹操和袁紹兩大集團慢慢壯大起來,兩者之間不可避免的要決一死戰,官渡之戰隨即打響。在這期間郭嘉也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理性地分析了袁紹有十個戰敗的誘因,而曹操有十個戰勝的理由。最後曹操也是在得到郭嘉的激勵後,如願以償地拿下了官渡之戰的勝利,一統北方。
  • 國歷史:曹操以弱勝強贏得官渡之戰,得多加感謝這2個人
    三國歷史:曹操以弱勝強贏得官渡之戰,得多加感謝這2個人歷史上的三國可謂是精彩紛呈,各種大小不一的戰爭可謂是層出不窮,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莫過於當時的「三大戰役」。這裡面的每場可以說都是極其重要的,不僅改變了當時勢力分布的局面,還決定了接下來天下的走勢。
  • 劉備與袁紹都在大敗後抑鬱而亡,而曹操在大敗後為何還能重整旗鼓
    今天筆者跟大家一起聊的歷史話題是,三國時期的劉備,袁紹,曹操三人,都分別經歷過一場或數場大敗,比如劉備的夷陵之戰,袁紹的官渡之戰,曹操的赤壁之戰等。但為何劉備與袁紹大敗之後都是不到一年便抑鬱而終,唯有曹操在大敗之後還能重整旗鼓,並再次打下一番不錯的傲人事業呢?對於這個話題,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接著往下看。
  • 《三國機密》袁紹第一寵臣,逼走許攸,怒懟曹操,呵斥劊子手
    後來袁紹逼迫韓馥讓出冀州,並且把審配當做心腹,並委任為治中別駕。袁紹消滅了公孫瓚以後,挑選精兵良將,準備攻打許都,審配覺得以袁紹的實力收拾曹操那簡直是輕鬆加愉快,結果給袁紹說了一通,袁紹大喜,讓他留守鄴城,自己就領兵去了。
  • 三國演義八大事件:第一名桃園結義,第五名官渡之戰
    第三件:官渡之戰  曹操軍與袁紹兩軍對峙於官渡。曹操兵力僅有數萬,而袁紹軍號稱百萬。關鍵時刻,袁紹軍師許攸因小事被袁紹責罰而叛逃曹營,獻計曹操奇襲袁紹糧倉烏巢。曹操依計而行,燒了袁紹糧倉,繼而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此戰過後,袁紹病死,其三子爭權,被曹操逐一擊破,逐漸統一了中國北方,成為中原的霸主。
  • 「官渡之戰」以後,許褚為什麼殺死許攸
    曹操以不足2萬的兵力對戰袁紹10餘萬的兵力,最後曹操卻反敗為勝,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官渡之戰之所以會勝利,這裡面有幾個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分別是荀彧,許攸,劉曄,是這三個人幫曹操扭轉了局面,我們現在重點要說的是這三個人中的其中一個,許攸。
  • 袁紹全聽他的能打到什麼局面?
    田豐是東漢末年的頂尖謀士之一,袁紹和曹操對峙期間,田豐曾經多次向袁紹出謀劃策。然而袁紹的性格優柔寡斷,始終都不能採納田豐的計謀。在官渡之戰爆發前,田豐勸說袁紹不要跟曹操決戰。袁紹沒有聽從田豐的勸告,在回到鄴城後羞愧再見田豐,最終將田豐殺害。
  • 專家解讀曹操:奸耶?雄耶?奸雄耶?
    曹操曾大量製造和使用了「礮」。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和袁紹的軍隊對峙。袁軍構築樓櫓,堆土如山,連日向曹操營寨俯射,射傷曹軍的士兵。曹操就用手下謀士劉曄之計,製造了可以移動的「礮」,稱之為霹靂車。霹靂車發射石頭,很快就把樓櫓、土山打壞了,穩住了陣腳。 在《三國演義》裡有很多關於官渡之戰的細節描寫,有一處大家可能很熟悉。曹操的一個老友,原來在袁紹軍中的許攸,前來投奔他。
  • 三國時期,袁紹扮演著什麼角色?
    準確的說袁紹不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他是東漢末年的一個著名人物。但是袁紹卻是引出三國時期的重要角色。袁紹靠著四世三公的顯赫家世背景,在東漢末年的亂世迅速聚集了一撥和他一起打拼的文臣武將,經過多年的發展,袁紹接連拿下并州、青州和冀州,最後在和公孫瓚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拿下幽州,至此袁紹拿下四州之地,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
  • 曹操兵力佔優,為何在烏林之中敗北,這才是關鍵因素
    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並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休謨(英)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2079,閱讀約5分鐘縱觀曹操戰前在赤壁武林的軍旅生涯,兗州兵敗青州黃金,後破袁術,徵服陶謙,三攻趙埠,北徵官渡,攻克烏丸等
  • 此人首創一成語,逼反了張郃,改變官渡之戰結局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張郃傳》,故事的發生時間是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相關人物有三個:郭圖、袁紹和張郃。原文如下: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