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打造出一種能在人體內溶解的植入式氣體傳感器

2020-11-26 電子發燒友

科學家打造出一種能在人體內溶解的植入式氣體傳感器

MEMS 發表於 2020-11-25 09:41:11

據外媒報導,雖然大家肯定已經聽說過健康監測植入傳感器,但大多數這樣的設備一旦不再需要就必須通過手術移除。然而現在,一種新型的試驗性溶液則會自己無害地溶解。據悉,這個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計算和數據科學研究所的一個團隊發明的氣體傳感器能檢測體內不同形式的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氣體,其不僅輕薄而且非常靈活。

我們知道,一氧化氮是人體自然產生的,通過放鬆和擴張血管來促進血液流動。然而二氧化氮卻可能存在於環境中,如果被吸入,它可能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

通常情況下,從醫療程序中恢復的病人要使用外部裝置來監測這種氣體。然而據這項研究的首席科學家Huanyu Cheng教授介紹稱,這種外部裝置不僅體積龐大而且可能不如植入式傳感器精確。然而Cheng團隊打造的設備卻包含了彈性聚合物基、摻磷鎂導體、矽電路以及其他由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材料製成的組件。根據傳感器電特性的可讀變化,其可能確定周圍環境中NO和NO2的濃度。

截止到目前,在潮溼環境和水溶液中進行的測試顯示,在溶解之前,該氣體傳感器可以在病人整個恢復期中的惡劣身體條件下運轉。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NPG Asia Meterials》上。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四方光電持續發力醫療器械用氣體傳感器市場
    在醫療氣體傳感器領域,四方光電依託公司成熟的超聲波氣體流量和成分感知技術,開發成功低漂移、長壽命的醫療器械用氧氣傳感器,目前已經廣泛配套應用於制氧機和呼吸機的設備中。同時開發成功超聲波肺功能檢查儀,超聲波流速傳感器具有無差壓損失、不需要頻繁標定等優點,非常適合基層以及社區醫院的肺功能篩查,並隨著成本降低,可以逐步進入家庭。
  • 小米人體傳感器2發布:能與智能家電聯動
    今天,小米發布了小米人體傳感器2新品,這款新品可以感知人體移動和明暗變化,能與智能家電聯動。12月2日早10點,小米人體傳感器2將在小米商城、小米之家開啟新品眾籌,眾籌價49元。小米人體傳感器2支持130°大範圍感應,探測距離可達7米,在檢測到附近有人或者寵物移動時,可以向米家APP發送通知,或與其他智能設備進行聯動。如果需要與其他智能設備聯動,需要藍牙網關或者藍牙Mesh網關使用,比如小米小愛觸屏音箱、小米智能多模網關。小米人體傳感器2自帶底座支架,可隨意擺放或粘貼使用,支持平放、牆壁粘貼和倒置等多種安裝方式。
  • 日本科學家在老鼠背部培育出人耳5年內可用於人體(圖)
    日本科學家近日在老鼠背部培育出人耳。(圖片來源:英國媒體)這項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聯合研發的技術可能會用來幫助天生面部畸形的兒童,以及被狗咬傷的青少年。成人也有望受益,包括在戰場上負傷的士兵和遭遇事故的人。當前,替換耳朵需取病人肋骨上的軟骨,然需要做多種手術,而且移除軟骨十分疼痛,胸部也再難完全復原。相比之下,新技術將只需一小部分細胞樣本作為初始材料。
  • 【成員新品】綠米Aqara人體傳感器、溫溼度傳感器正式開售
    Aqara人體傳感器自帶光感傳感器,能判斷室內光線的明暗亮度,為智能照明提供更多信息。如:光線較暗且有人經過時,打開小夜燈等等。為了讓人體傳感器的安置更加方便、人性化。綠米工程師特意設計了底座支架,實現想放哪裡就放哪裡,擺脫以往固定粘貼帶來的不便,這次通過自帶的支架,可以讓人體傳感器180度旋轉、調整探測角度。
  • 龍陵縣R10型可燃有毒有害氣體濃度檢測儀
    龍陵縣R10型可燃有毒有害氣體濃度檢測儀R40多合一氣體檢測儀,是一種可充電型連續監測4種氣體濃度,適用於防爆場所要求的本質安全性設備,採用LCD顯示,可直觀顯示出現場氣體濃度。操作方便,待機時間長。
  • 科學家研發出3D列印耳戴式設備 可實時檢測人體溫度
    科學家研發出3D列印耳戴式設備 可實時檢測人體溫度2017-07-20 17:44出處/作者:網絡綜合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佩戴在耳朵上的3D列印設備。
  • 你身邊的氣體「殺手」除了甲醛還有Ta
    原來人體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中毒!一聽到「人吸進氧氣」是不是會不假思索的接出下一句「呼出二氧化碳」?這在我們腦海裡看似根深蒂固的標準答案真的正確嗎?也正是由於我們呼出的氣體中,還存在著16%的氧氣,足夠維持人體的呼吸作用,昏迷患者或心跳停止患者如無自主呼吸,急救人員會立即予以人工呼吸,以保證不間斷地向患者供氧,防止重要器官因缺氧造成不可逆性損傷。
  • 傳感器突破:廉價打造超級敏感的電子肌膚
    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一組科學家們近日採用微小的黃金顆粒研製出一種新型柔性傳感器那麼這種肌膚能做什麼呢?跟以往的傳感器相比,新型傳感器敏感度大增的原因是它能夠同時感知3種環境數據。現有的電子肌膚基本上只能感知觸覺——也就是壓力,而這組科學家的技術成果能像真膚一樣同時感知觸覺、溼度和溫度。此次研究的負責人Hossam Haick表示這種新型的電子肌膚會比現有的同類技術敏感10倍以上。
  • 紅外線傳感器原理
    導讀:紅外線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紅外線傳感器就是利用紅外線的某些原理製成的,但是紅外線傳感器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學習一下紅外線傳感器原理吧。
  • 科學家受蜘蛛盅毛啟發開發出傳感器
    現在,普渡大學的工程師受此啟發開發出了一種新的傳感器,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或無人機。在自然界中,像那些蜘蛛盅毛一樣的「機械傳感器」被完美地調整為僅關注蜘蛛生存所需的數據。例如,它們會「感受到」表明昆蟲被蜘蛛網粘住的振動,但不會關注可能只是由風引起的低頻振動。
  • 市民吐出一顆腸溶膠囊卻不溶解 專家:只溶於腸液
    張琳攝  溫州網訊 「4月28日傍晚吃的腸溶膠囊,晚上8點多覺得人不舒服,吐了之後發現這藥竟然完好無損,第二天又吐出一顆沒溶解的藥,這藥是不是有問題?」近日,熱線電話接到溫州市民周先生來電諮詢,周先生稱,他將膠囊放置於溫水之中5個小時都沒有融化,因此產生懷疑,「之前聯繫過醫院,院方稱該藥全國都在賣,沒有過期就不存在問題。」  周先生所買的是甘草酸二銨腸溶膠囊。
  • 紅外線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紅外線傳感器常用於無接觸溫度測量,氣體成分分析和無損探傷,在醫學、軍事、空間技術和環境工程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例如採用紅外線傳感器遠距離測量人體表面溫度的熱像圖,可以發現溫度異常的部位,及時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見熱像儀);利用人造衛星上的紅外線傳感器對地球雲層進行監視,可實現大範圍的天氣預報;採用紅外線傳感器可檢測飛機上正在運行的發動機 的過熱情況等。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高度敏感的生物雜交嗅覺傳感器
    現在,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將生物學和工程學的元素結合起來,開發了所謂的生物雜交組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傳感器可以有效檢測氣態的氣味。研究人員希望將這一概念完善,然後用於醫療診斷和危險物質的檢測中。研究人員將昆蟲的一組嗅覺受體移植到一個裝置中,將某些氣味傳給受體,同時讀取受體對這些氣味的反應。對來自嗅覺受體的電信號進行分析,就能知道是什麼分子觸發了這些信號。
  • 小米人體傳感器2開售,增加感知明暗功能
    小米人體傳感器2開售,增加感知明暗功能 2020年12月30日 16:49作者:劉明鵬編輯:劉明鵬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前一段時間,我們曾報導新款的小米人體傳感器
  • 功能升級、協議更換、小米人體傳感器2有沒有get到你的點?
    一、延續經典外觀小米人體傳感器2仍然採用小米產品的包裝設計風格,以大面積的純白色為底色,正面印有小米人體傳感器2的渲染圖,小米的logo和商品名稱特性想成完美對角對稱,在右下角還註明了贈送支架,這個確實不錯。
  • 日本利用納米網狀壓力傳感器研發人體皮膚觸覺的貼片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款人造皮膚貼片,該貼片不會影響其接觸的人體皮膚的觸覺靈敏度。這種新型超薄傳感器由多層導電和電介質納米網狀結構製成,可用於假肢、機器人輔助手術、人機界面以及可穿戴醫療監測儀等各類應用。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擁有豐富的神經元,它們不斷地監測著環境中的刺激,並將這些信息傳遞至大腦。因此,優秀的人造皮膚必須能夠複製這種能力。特別是電子皮膚需要高靈敏度的觸摸傳感能力,同時也能迅速響應外界施加的壓力。
  • 深圳先進院研基於人體介電譜研發無創血糖傳感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微創中心聶澤東副研究員團隊設計了基於高場約束的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於實現無創血糖的監測,相關研究成果以Surface Plasmonic Feature Microwave Sensor with Highly Confined fields for Aqueous-Glucose and Blood-Glucose Measurements
  • 武義氦氣_寧波榮耀氣體團隊實力強
    氬氣也可以用來作為色譜法,濺射法,等離子蝕刻和離子注入的載氣。作為絕緣氣體,氬氣還是提高節能窗的隔熱有效性的一種流行方式。尤其是那些對氮化敏感的金屬在氮基氛圍內做處理的時候。其他較小眾的應用還包括冷凍,冷藏,不鏽鋼的脫碳,安全氣囊充氣,滅火,光譜法,實驗室中光譜儀的清洗或平衡。
  • 藍牙血液監控器問世 可植入人體監控心臟病
    【搜狐數碼消息】3月26日消息,近日瑞士的科學家完成了對一種新型醫學移植產品的研發工作。通過手術,科學家可將一款監測血液中化學成分水平的設備植入人體。這款設備可以向用戶手機傳輸關於個人健康的重要信息。  據悉,通過人體內對特殊蛋白質增多現象的預報,這些傳輸來的信息能使醫生警惕患者可能出現的心臟病情況。
  • 稀有氣體化合物的發現
    每發現一種稀有氣體,科學家都立即嘗試將它與各種物質在各種條件下混合,希望能發生化學反應,但是高溫高壓試過了,電火花、催化劑試過了,到最後發現放射性氡的時候,儘管它的半衰期只有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