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發出3D列印耳戴式設備 可實時檢測人體溫度

2020-12-01 太平洋電腦網

科學家研發出3D列印耳戴式設備 可實時檢測人體溫度

2017-07-20 17:44出處/作者:網絡綜合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佩戴在耳朵上的3D列印設備。通過使用紅外傳感器來跟蹤鼓膜(也稱為耳鼓)的溫度,該設備能精確地實時測量用戶的核心身體溫度,允許用戶更緊密地跟蹤自己的身體狀況。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ACS Sensors》雜誌上。

人體核心溫度是指人體胸腔、腹腔和中樞神經的溫度,也即是身體內部的溫度。它是發燒、失眠、疲勞、代謝功能和抑鬱等症狀的最重要的基本醫學指標之一。

這款可穿戴設備集成了數據處理電路和一個無線模塊,因此擁有「獨立功能」。用戶幾乎可在任何環境和任何類型的活動中戴它。這款小小的設備還包括一個麥克風和致動器,這兩個部件讓該設備可以兼做「骨傳導助聽器」。換句話說,戴上該設備,用戶仍然可以聽到環境中的聲音。

最後,一個藍牙模塊可以直接將核心溫度數據無線發送至一個定製智慧型手機APP,用戶或醫療專業人員可以在APP進行跟蹤。

為了製造該設備,研究人員首先用一種柔性聚氨酯線材3D列印出一個適合用戶耳朵的基板,上面整合有用於液態金屬互連的微通道。然後,他們將液態金屬注入微通道,並將其它部件插入到微通道槽中。

「3D列印的使用可以實現設備的定製化,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個性化的醫療保健,」研究人員解釋說,「通過實施監控核心溫度——一個最重要的醫學參數之一,用於初步醫療篩檢試驗,這款智能設備在實現個性化醫療保健方面是一個重大進步。」(來源:天工社)

相關焦點

  • 德科學家用明膠製生物「墨水」 可3D列印人體組織
    3D列印完整的人體器官是科學家一直以來的目標。近日,德國科學家朝這一目標前進了一大步,他們研製出了可3D列印人體組織的「墨水」。德國弗勞恩霍夫界面工程和生物技術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稱,他們對明膠進行化學處理後,使其成為適用於列印人體組織的「墨水」。明膠是從膠原質中提取的一種水溶性蛋白質,它是構成人體組織的主要成分。由明膠製成的生物「墨水」在列印過程中可以保持液態,而非膠狀。在紫外線照射後,這種生物「墨水」的分子會交叉融合,形成一種水凝膠。這種水凝膠聚合體含有大量的水分,與真正的人體組織一樣。
  • 人體骨骼可以3D列印了
    原標題:人體骨骼可以3D列印了   人體骨骼也可以3D列印了!12月5日,在青島成立的我國首家「定製化數字醫療3D列印」臨床應用聯盟將讓這一醫療夢想變為現實。   定製化數字醫療3D列印聯盟由海信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威高骨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三方聯合成立,將共同推動「定製化數字醫療3D列印」臨床應用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制定。記者在三方召開的數字醫療合作啟動會上了解到,青島市自主創新重大科技專項——計算機輔助醫療手術工作站研發及裝備產業化正式啟動。
  • ​1秒檢測一人,誤差小於0.2℃丨哈鐵科研所自主研發門式測溫儀投產
    檢測體溫速度平均每人1秒,測溫誤差在0.2℃以內。記者從中鐵哈爾濱局集團公司了解到,經過多次試驗,由哈爾濱鐵路科研所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門式紅外線、熱感應體溫測量儀兩種人體測溫設備。目前設備已進入生產階段。
  • 科學家研發新型可穿戴設備,未來有望用於智能假肢
    如今,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出的一種新型可穿戴設備或許可以實現這些場景。該設備通過將可穿戴生物傳感器與人工智慧(AI)相結合,可以根據設備佩戴者前臂的電信號模式,識別出他計劃做出的手勢。研究人員表示,該設備有望用於控制假肢,並且可與各種類型的電子設備進行交互。
  • 3D列印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快,越來越強
    3 d 列印不僅變得更快,生產更大的產品,而且科學家們正在想出創新的方法來列印和創造更強大的材料,有時在同一產品中混合多種材料。運動服裝公司、航空和航天製造商以及醫療設備公司都渴望從中獲利。許多科學家也希望通過控制材料的微結構來提高印刷金屬的內在強度。 例如,2017年10月,美國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說,3d 列印不鏽鋼使用的高溫和快速冷卻技術可以改變金屬的微觀結構,從而使產品比傳統的鑄造產品更加堅固。 兩個月前,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具有類似強度優勢的鈦銅合金。 當它們凝固的時候,先前的3d 列印的鈦合金傾向於形成以柱狀結構生長的晶粒。
  • 美科學家3D列印仿生耳 可「聽」到無線電頻率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用3D列印出仿生耳。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3日報導,日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一個仿生耳。這種仿生耳不僅在外形上與人類耳朵類似,而且在「聽力」上還有所突破,能夠「聽」到無線電頻率。這種仿生耳主體由矽樹脂製成,其上裝有用牛體細胞和納米銀粒子打造而成的螺旋天線。研究人員表示,正是這種螺旋天線使得這款仿生耳能接收無線電波。
  • 日本科學家在老鼠背部培育出人耳5年內可用於人體(圖)
    日本科學家近日在老鼠背部培育出人耳。(圖片來源:英國媒體)這項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聯合研發的技術可能會用來幫助天生面部畸形的兒童,以及被狗咬傷的青少年。成人也有望受益,包括在戰場上負傷的士兵和遭遇事故的人。當前,替換耳朵需取病人肋骨上的軟骨,然需要做多種手術,而且移除軟骨十分疼痛,胸部也再難完全復原。相比之下,新技術將只需一小部分細胞樣本作為初始材料。
  • 科學家研發超靈敏設備 可測量飛行中鳥類體重
    科學家訓練鸚鵡飛向一塊棲木據國外媒體報導,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超靈敏設備,能夠對飛行中的鳥類進行測量。這項發明是由David Lentink教授的研究團隊完成的,能夠測量出每下翅膀拍打時產生的力。這種設備將使研究人員能夠進行小型無人機的測試,以確保它們的飛行性能更加優異。Lentink教授解釋稱,研究所面臨的問題在於當鳥類在容器或者卡車內飛行時是否會引發重量變化。美國的電視秀節目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當時的研究結果表明,當鳥類在拖車內飛行和靜止時的拖車重量沒有差異。
  • 3D列印可私人定製「人體骨骼」 技術何時能普及
    小到鞋子,大到別墅,3D列印正在改變公眾生活。這一技術進入醫療領域,擦出的火花更令人驚豔——它能精準列印出藥片和私人定製的「人體骨骼」,幫助醫生「完成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手術」。未來,這一技術如何更好地造福患者?它離臨床普及還有多遠?
  • 3D列印創新中心對外開放 列印假肢只需1000元
      昨天下午,中國3D列印創新中心在青島高新區正式對外開放。該中心集展覽展示、科普、加工服務及研發功能於一體,是國內首個3D列印開放式服務平臺,對3D列印完整生態鏈的打造具有推動作用。  創建服務平臺降低成本  「3D列印誕生30年來遲遲發展不起來,關鍵是3D列印生態鏈沒有建立起來。」
  • ai+3d列印的三維農業生產數據監測系統
    ai+3d列印的三維農業生產數據檢測系統。它是由湖南智慧農業聯盟聯合湖南廣播電視大學、藍州天生科技共同打造的三維創新型農業產業生產信息系統。通過3d列印的立體智慧農業生產數據檢測系統,有效的預警農業問題,如病蟲害,營養消耗過快,農藥殘留超標,肥料使用過量等問題,從對接,代理商和經銷商對接,農業專業人員協助監督,品牌推廣,合作機構之間互聯互通,形成農業生產、農產品品牌的建設。
  • 從3D列印義肢到3D列印盲人教具,公益應用讓科技更有溫度
    由此我便想到了3D列印義肢。16年一個機緣巧合下,閃鑄認識了公益志願者組織展翼計劃,受到項目事跡的感染,欣然加入。於是,閃鑄聯合展翼計劃、浙江之聲開啟「折翼天使」計劃並一直持續至今。閃鑄提供設備及列印支持保障,為公益組織免費提供「3D列印義肢」相關列印服務。截止2017年年底,閃鑄累計捐贈超過98例3D列印義肢,捐贈金額超過6萬元。
  • 按需列印人體器官--中國數字科技館
    為了挽救男嬰的生命,措普夫通過計算機設計了一條氣管支架模型,隨後將具有熱塑性的生物可吸收材料作為「墨水」,最後列印出類似真空吸塵器管的細小管道,並將其植入傑弗裡多的胸部。手術後,傑弗裡多可以正常呼吸。一是實體製造中省去了冗長而昂貴的模具製造過程,想做什麼形狀的骨骼都可以;二是該類植入物帶有可供骨頭長入的孔隙,相鄰骨頭在生長的過程中會進入孔隙,使真骨與假骨結成一體,這樣患者骨骼能儘快康復。目前,國內已經研發了幾十種三維列印鈦合金人體「骨骼」。
  • 3d列印材料大全,看看你知道幾個
    在3d列印領域,3d列印材料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3d列印材料是3d列印技術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材料的發展決定了3d列印能否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目前,3D列印材料主要包括工程塑料、光敏樹脂、橡膠材料、金屬材料、陶瓷材料等。另外,彩色石膏材料、人工骨粉、細胞生物材料、砂糖等食品也用於3D列印領域。
  • 3D列印截肢病人用機械義肢
    在他們的論文中,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利用3D列印技術改進上肢機械假肢,通過編程實現的擬人化特徵,同時重要的是,他們還重點介紹了該設備的財務成本較低。真實模型(左)與這項工作中開發的模型(右)之間的比較。圖片來自國際高級工程研究與科學雜誌利用3D列印技術提高醫療設備的可獲得性研究報告首先詳細介紹了目前假肢市場的現狀。
  • 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這一新技術由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和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開發。
  • 巧婦不再難為無米之炊 3D列印材料大觀(全文)_3D印表機_辦公列印3D...
    、硬度高以及抗老化性等優點,正常變形溫度可以超過90℃,可進行機械加工、噴漆以及電鍍。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院的材料科學家與Wyss生物工程研究所聯手開發出了一種可3D列印的環氧基熱固性樹脂材料,這種環氧樹脂可3D列印成建築結構件用在輕質建築中。    4.光敏樹脂    光固化樹脂又稱光敏樹脂,是一種受光線照射後,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發生物理和化學變化,進而交聯固化的低聚物。
  • 無痛檢測血糖,可穿戴設備向醫療縱深領域邁進
    因為經過研究發現人類眼睛內部環境總是在不斷變化,無法像在實驗室中可控,而且根據此前針對隱形眼鏡血糖感測的臨床研究,淚液血糖水平與人體血糖水平之間的聯繫並不是非常緊密,無法完全滿足相關醫療設備的要求。一個偉大的項目就此被腰斬,不過可穿戴設備對醫療行業的探索卻沒有就此結束。
  • 麻省理工研發可定位人體細胞助力醫療的GPS定位系統
    基於同樣的原理,其實這樣的 GPS 定位技術也完全作用到人體上,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發人員,Dina Katabi 博士和其團隊就開發了一款名為 ReMix 的人體 GPS 定位系統,通過這種無線技術給人體內部的各項機能進行定位,在搜尋腫瘤和癌細胞方面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 瘋狂的3D列印:建造模型很重要 成果千奇百怪
    文/黃啟兵 圖/新華社  享樂科技  今年以來,三維列印(俗稱「3D列印」)技術可謂「風起雲湧」。各種有關3D列印的報導層出不窮,3D列印品也讓人大開眼界不僅可以「列印」出一幢完整的建築,甚至可以「列印」出人體的毛細血管,以至於可以用在太空梭中給太空人「列印」各種生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