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不再科幻!科學家研發新型可穿戴設備,未來有望用於智能假肢

2021-01-12 網易

  想像一下以下場景,在沒有鍵盤的情況下在電腦上打字,在沒有控制器的情況下玩電子遊戲,在沒有方向盤的情況下駕駛汽車。這麼炫酷的場景,似乎只有科幻影片中才會出現。

  如今,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出的一種新型可穿戴設備或許可以實現這些場景。該設備通過將可穿戴生物傳感器與人工智慧(AI)相結合,可以根據設備佩戴者前臂的電信號模式,識別出他計劃做出的手勢。研究人員表示,該設備有望用於控制假肢,並且可與各種類型的電子設備進行交互。

  相關研究以「A wearable biosensing system with in-sensor adaptive machine learning for hand gesture recognition」為題,於 12 月 21 日在線發表在 Nature Electronics 上。

  

  圖片(來源:Nature Electronics)

  對此,該設備的研發工程師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博士 Ali Moin 表示:「假肢是這項技術的重要應用之一,它同時也提供了一種非常直觀的、可與計算機交互的方式。」 改善人機互動的方式有多種,比如使用攝像頭和計算機視覺技術,但讀取手勢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還可以保護個人隱私。

  讓科幻場景成為現實

  近年來,可穿戴式生物傳感器在健康監測和人機界面交互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想要使無線信號處理系統實現對生理信號的實時分析,還存在通信時延、安全性等問題。

  雖然引入機器學習模型進行本地信號處理的系統具有許多優勢,但同樣面臨著多種問題,在低功耗嵌入式處理器中,所使用的機器學模型通常需要事先進行離線訓練,如果訓練達不到預期效果,模型的分類精度就會降低,導致性能欠佳或用戶體驗不佳等問題。

  為了解決當前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面臨的技術壁壘,Moin 等人通過檢測人體皮膚表面肌電圖(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研發了可穿戴的高密度 sEMG 生物傳感系統。該可穿戴系統總重量為 26g,也就是一塊表的重量,佩戴十分方便;系統所使用的電池為 3.7V、240mAh 的鋰離子電池,連續手勢識別續航時間長達 6 小時。

  

  圖 | sEMG 可穿戴生物傳感系統。a. 位於前臂上的設備;b. 絲網印刷過程的圖解;c. 定製設計的 16*4 電極陣列;d. 小型八層 PCB 電路板;e. 構成可穿戴系統的主要組件的框架圖。(來源:Nature Electronics)

  為了創建手勢識別系統,該團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教授 Ana Arias 合作,設計了一個靈活的臂帶。該臂帶可以讀取佩戴者前臂上 64 個不同點的電信號,並將電信號輸入到一個使用 AI 算法編程的電子晶片中。與其他人工智慧算法一樣,該算法首先要「學習」手臂上檢測到的電信號,並與特定的手勢相關聯。要實現這一點,每個用戶都必須戴上臂帶,同時逐一做出手勢。

  

  (學術頭條製作,素材來自 YouTube)

  

  

  該生物傳感系統穿著舒適,並且可以提供快速的初始訓練,自適應性較強,這一特點對於可穿戴的人機界面應用至關重要。但是,目前該系統所檢測的生理信號會因用戶而異,並且不穩定。

  豎起你的大拇指

  與其他先進的手勢識別系統相比,該設備使用超維計算(HDC)來實現傳感器中的自適應學習,通過本地數據實時訓練、推理和模型更新,來適應不斷變化的情境,對手勢分類進行實時推斷的實時推斷。例如,如果設備佩戴者的手臂上有汗水或手臂舉過頭頂,與特定手勢相關的電信號會發生變化,HD 算法可以將這些新信息納入其模型。

  Moin說:「在手勢識別中,sEMG 信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可能會影響模型的性能,我們能夠通過更新設備上的模型來大大提高分類精度。」

  

  圖 | 研究中使用的手勢類別和 sEMG 記錄特徵(來源:Nature Electronics)

  通過模型訓練,該系統成功識別了 21 個單獨的手勢,包括豎起大拇指、握拳、平手、舉起單個手指和數數字。

  該設備的另一個優勢是,所有的數據運算都在晶片上進行,無需將個人數據傳送到附近的電腦或設備上,這不僅加快了計算速度,還確保了個人生物數據的私密性。

  Moin 表示:「當你想讓手部肌肉收縮時,你的大腦會通過頸部和肩部的神經元向手臂和手部的肌肉纖維發送電信號。從本質上講,臂帶中的電極所檢測到的就是這個電信號。它並不是那麼精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無法精確地指出到底是哪些纖維被觸發了,但由於電極的分布密度較高,它仍然可以學習識別某些模式。」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電機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傑出教授 Jan Rabaey 表示:「當亞馬遜或蘋果公司創建他們的算法時,他們會在雲端運行一堆軟體來創建模型,然後將模型下載到設備上。但是,在設備的使用過程中,往往會被所輸入的特定模型所困。如今,我們實現了一個在設備本身完成學習的過程,而且它的速度極快,你只需要執行一次,它就會開始做這項工作。你做的次數越多,設備的性能就會變得越好。它在不斷學習,這也是人類的工作方式。」

  Rabaey 表示,該設備尚未準備好商用,可能還需要進行一些調整。

  「這些技術大多數已經存在於其他地方,但是該設備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生物傳感、信號處理和解釋以及 AI 集成到一個系統中,而且該系統具有尺寸小、設計靈活、低功率等優點。」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0-00510-8

  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0-12-high-five-thumbs-up-device-gesture.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3D9WBfUKsQ&feature=emb_logo&ab_channel=UCBerkeley

  其他:未來戰爭 |大國博弈 | 貿易戰 | 國際新秩序 | 習近平 | 馬化騰 | 馬斯克 | DARPA | 蘭德研究報告 | 潘建偉 | 梅宏 | 吳曼青 | 李德毅 | 施一公 | 金一南 | 顧建一 | 盧秉恆 | 鄔江興 | 王鳳嶺 | 鄔賀銓 | 沈昌祥 | 名家言論 | 國防建設 | 外軍動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無痛檢測血糖,可穿戴設備向醫療縱深領域邁進
    近兩年,可穿戴設備風口漸起,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開始從最開始的智能手環、智能手錶系列向醫療健康領域滲透,可穿戴醫療成為了可穿戴設備發展的又一大關鍵方向。近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生命科學機構Verily宣布,將正式終止歷時四年的淚液血糖監測「智能隱形眼鏡」項目。
  • 美研究者用3D列印的小鼠肌肉構造生物機器人,有望用於假肢製造
    導語:小鼠細胞製成的3D列印肌肉可靠大鼠脊柱提供動力,老鼠脊柱手有望跨次元呈現。智東西5月6日消息,美國研究者使用實驗室培育小鼠細胞製成的3D列印肌肉構造了生物機器人,此機器人由大鼠的脊柱提供動力。該系統有望協助生物疾病的修復,並用於假肢的製造。
  • 科學家研發出3D列印耳戴式設備 可實時檢測人體溫度
    科學家研發出3D列印耳戴式設備 可實時檢測人體溫度2017-07-20 17:44出處/作者:網絡綜合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通過使用紅外傳感器來跟蹤鼓膜(也稱為耳鼓)的溫度,該設備能精確地實時測量用戶的核心身體溫度,允許用戶更緊密地跟蹤自己的身體狀況。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ACS Sensors》雜誌上。
  • 可穿戴設備控制腦電波?改變情緒不如監測情緒靠譜
    一鍵改變情緒,也就是說人類有可能用這種可穿戴設備中關乎腦電波的技術讓自己大部分時間處於愉悅狀態。這聽上去就像是科幻電影中的情節,但如今它真切地出現在現實生活中。關乎情緒的功能與技術,對於略顯疲態但仍能代表未來趨勢的可穿戴設備而言是不錯的發展方向。只是通過技術改變情緒的可穿戴設備,到底是哆啦A夢的奇幻魔法,還是會帶來麻煩的潘多拉魔盒?
  • 中國科學家研發新型沸石材料 可用於緊急止血
    中國科學家研發新型沸石材料 可用於緊急止血  浙江大學化學系範傑教授課題組研發了一種鈣沸石材料,可讓出血不止的大動脈12秒緊急止血。這一生物無機複合材料有望成為新一代高效止血材料,為傷者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
  • 科幻電影裡的設想實現了嗎?「傻妞」是否激發了你對未來的期待?
    未來2060年,科學家們成功研發出一款名叫「傻妞」的手機機器人,傻妞系列手機可以開發研究、可以保存功能。手機卡有時空、穿梭、重組基因等等先進功能。殊不知,那些你曾經認為極其科幻、超前的事情,有些已經成為了現實!《小太陽》《小太陽》是由王敏生執導的科教片,由許多小朋友參加演出。影片講述了一群熱愛科學的小朋友在科學家的幫助下自主研究衛星的故事。
  • 多款智能可穿戴設備與平臺結合,「嘎趣看看」發力智能居家養老市場
    提起可穿戴設備,腦海中自然想到谷歌眼鏡、Apple Watch、小米手環、兒童手錶……三星、蘋果、華為、小米等國內外知名品牌不約而同的參與到可穿戴設備市場中。的確,新興科技更新迭代,智能可穿戴設備通過軟體支持、數據交互以及雲端交互等現代科技手段給人們的社會工作與生活帶來便捷,在年輕人的心中留下時尚潮流的象徵。
  • 當運動手環們接連「香消玉殞」,智能可穿戴+教育能否有所表現?
    但是到了今天,智能可穿戴的虛火正在降溫。Apple Watch 銷量不達預期,Misfit、Pebble先後被收購,一批以運動為賣點的穿戴類創業公司更是屍橫遍野。大量案例證明,運動+可穿戴設備並不是曾經人們想像的巨大市場,甚至可能只是一個「偽需求」。但是,可穿戴設備也並非一無是處。
  • ...例奧託博克Genium智能假肢在杭州眾康假肢矯形器有限公司成功安裝
    杭州眾康假肢矯形器有限公司完成浙江省第一例奧託博克Genium智能假肢,患者張某某因車禍意外造成大腿截肢,為了實現他的行走夢,杭州眾康假肢矯形器有限公司根據他的要求為其安裝上了全球先進的智能假肢Genium,公司技術總監陸克站老師為其量身定做了MAS改良型大腿接受腔,該接受腔方案也代表了目前全球先進的大腿假肢接受腔解決方案
  • 可穿戴設備2015年將會朝著這10個方向發展
    3、可穿戴設備的殺手級應用其實是身份驗證除了健身追蹤,可穿戴設備很難找到它的「殺手級應用」。通知功能不足以成為人們購買智能手錶的理由,用谷歌眼鏡拍照也不能說服人們接受1500美元的售價。但是不再需要記住密碼和可以支付的可穿戴設備呢?沒錯,就是它。
  • 華米科技 2019 年度新品發布會,智能穿戴設備未來將再跨一大步
    8月27日華米科技2019年度新品發布會如期召開,作為國內知名的智能穿戴設備廠商,華米科技的發布會自然備受矚目,在本次發布會上,華米科技所帶來的 Amazfit 智能運動手錶 3 、Amazfit 智能運動手錶 3 精英版、Amazfit GTS 、Amazfit X 等多款可穿戴設備
  • 這一次,大腦控制的仿生假肢終於成真了
    幾年之後,他給自己安裝了一個Proprio Foot(簡稱Proprio),一種機動化的靠電池供電的智能假腳,它由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的Ossur公司銷售。Proprio實際上就是一個可穿戴的機器人,通過傳感器和計算來自動調整腳的角度從而適應不同穿戴者走路的不同姿勢。Olafsson的假腳上還安裝了一部自動導航裝置。14個月之前,Ossur公司對產品硬體進行了升級。
  • 從谷歌到蘋果:可穿戴設備的長尾效應在哪裡?
    許多科技廠商相信可穿戴設備將推動消費電子行業產生更多的創新,同時意味著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於是紛紛布局包括智能眼鏡、手環、鞋在內的各種可穿戴設備,市場一度蜂擁。然而,可穿戴設備作為新產品,並沒有讓電子發燒友們持續「發燒」:價格高、功能少、操作不方便、樣式不夠酷……大眾的態度始終不冷不熱。看來,在可穿戴設備爆發前,無論是開發、設計還是市場推廣,仍面臨不小的挑戰。
  • 未來五到十年,人類有機會實現人體增強技術嗎?
    人體增強可以讓人聯想到未來的機器人,但數百年來人類一直在增強人體的各個部位。眼鏡,助聽器和假肢演變為人工耳蝸和可穿戴設備,甚至雷射眼科手術也變得司空見慣。但是,如果科學家能夠增強大腦以增加記憶存儲或植入晶片來解碼神經模式呢?如果外骨骼具備汽車機械臂的功能,使他們能夠舉起超人的重量呢?如果醫生可以植入傳感器來追蹤藥物在體內的傳播方式呢?
  • 寵物可穿戴設備大盤點
    現在有了可穿戴設備,一切都有了可能,穿戴控網匯集了2012年以來的所有關於動物的可穿戴設備,供大家查閱,如果你是一名動物愛好者,這篇資訊對你極有用處。  四、Ridogulous智能寵物項圈:  該設備是由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2-06 09:40:00 能量收集主要被視為一種供電方式,用於向那些無法接入電源或除電池以外亦需要補充電源的電子設備供電
  • Healthline:調查顯示超過45%的可穿戴設備用戶擔心個人健康信息安全
    隨著Apple Watch的發布,智能手錶、智能手環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這些智能可穿戴,它們大都具有健康追蹤的功能。然而很多人對健康追蹤得來的數據持懷疑態度,他們擔心自己的身體數據會被黑客竊取利用。
  • 科學家研發逼真假肢 完成抓握動作不到1秒
    研發人員稱,一隻能像正常手一樣抓握和移動的假肢可以使上肢截肢者恢復90%以上的功能。一個由整形外科醫生、工業設計師和病人組成的團隊與來自義大利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一起研究這隻名為Hannes的人造手。該假肢被設計用來精確地複製人手的大小、重量、外觀和自然抓取動作,以幫助人們獲得接近正常的控制力。研究人員稱,Hannes已經準備好進入市場,並已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該團隊目前正在努力尋找投資者,以實現這一目標。Hannes有能力複製人類手的關鍵生物學特性——自然的適應性運動,力量和速度的水平以及抓取的穩健性。
  • 新型電子皮膚:靈感來自警報水母,在受傷時會發光!
    關鍵字傳感器、可穿戴技術、電子皮膚電子皮膚應用領域廣闊,例如醫療、機器人、人造假肢、可穿戴設備等。為了讓增進大家對於電子皮膚的了解,先回顧一下筆者以往介紹過的幾個有關電子皮膚的創新研究案例:案例一: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與美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開發出的新型電子皮膚微系統,可用於監測心率、呼吸、肌肉運動和其他健康數據,並可將數據無線發送至智慧型手機。
  • 智能坐墊Darma創始人:為什麼要做「不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健康設備是時下科技界最火熱的話題之一,不過同樣開發健康類硬體新加坡團隊Darma卻反其道而行之,主攻一款「不可穿戴」設備——智能坐墊。在觀察了市面上的可穿戴設備後,胡峻浩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在他看來,可穿戴設備搜集的運動、睡眠等數據不具有真正的價值:「它們只能給出數字,但無法很好地利用這些數字,無法給出反饋,用戶不知道該怎麼做。」另一方面,手環、眼鏡等設備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佩戴,對很多沒有佩戴習慣的人來說可能是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