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2020-12-05 電子發燒友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2-06 09:40:00

能量收集主要被視為一種供電方式,用於向那些無法接入電源或除電池以外亦需要補充電源的電子設備供電。 在許多情況下,使用能量收集的應用往往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大體積的電池。 典型例子包括可穿戴技術,如健身小工具和健康監測設備,以及諸如環境或結構狀況監測應用中的無線傳感器節點。

通常情況下,從諸如太陽能、振動或溫差等環境能量源收集的能量,需要經過轉換、升壓和暫存後才能得到有效利用。 現如今,多家公司針對能量收集應用推出的電源轉換和電源管理集成電路日益增多。 但面臨的壓力使,要確保這些設備高度集成,以便於多功能操作,且尺寸要儘可能小。 毫無疑問,設備本身的功耗也要非常低。

本文將概述快速增長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市場及其相關應用的微型化需求, 並討論最近推出的、帶集成降壓轉換器的 bq25570 升壓充電器,以及一系列類似的替代和互補部件。 本文將參考 TI 的用戶指南,闡述如何最有效地將該設備用於超低功耗、空間/重量受限的能量收集應用。

更多功能

如今,可輔助跟蹤記錄健身計劃、監測健康狀況並提供醫療服務的可穿戴設備日益增多。 正如多數可攜式設備一樣,隨著消費者預期的增長,此趨勢會促進設備功能的增多。 如果在心率監測器中集成 GPS 裝置,跟蹤記錄圈數或跑步路線,心率監測器必將更受青睞。 目前,現代可穿戴式健康監測設備除可監測心電圖反應外,還可監測血壓、體溫、血氧含量、心率和活動量。

圖 1:能量收集將會是許多可穿戴電子設備應用中的關鍵技術。

左:Sensoria 的智能襪,配備壓力傳感器,可通過藍牙與腳環進行通信,以幫助識別和改善跑步姿勢(腳跟著地/腳掌著地)。 其他傳感器則可追蹤記錄步數、速度、消耗卡路裡、高度和距離。

右:Fraunhofer Institute 研發的面向老年人群體的可穿戴式輔助設備,可提供服藥提醒、健康狀況監測和緊急援助呼叫等一系列可編程服務。

無線連接可便於設備傳輸和存儲收集到的數據,以供稍後分析。 無線傳感器網絡作為物聯網的一部分,在智能建築和環境監控等應用中必不可少,在這些應用中來自許多個傳感器的數據都要經過編譯。 正因為此,在智能手錶、生物特徵監測器、ID 標籤產品、傳感器節點和其他可穿戴式或遠程應用中,集成的傳感器、射頻電路和更精密的微控制器日益增多。

不過,此類多功能設備要想受到青睞,除需提供合理的電池續航時間外,還需要重量輕、體積小和穿戴舒適。 設計師們紛紛採用能量收集技術來有效利用體熱或腳步振動等環境能量,以為電池持續充電。 在某些設備(如植入設備)中,收集到的能量是唯一的能量來源。

因此,能量收集可被看作為一項可節省空間的實用技術,既可以替代電池,又可實現體積更小的可充電電池的應用。 對於任何由電池或收集的能量供電的設備而言,電源管理都非常重要。 通過功耗很低,且通常不規則的電源,來確保實現最佳性能和高效率運行,需要一定的準確度和精密度。 多家 IC 製造商紛紛瞄準這一市場,其中包括 Advanced Linear Devices、Cymbet、Linear Technology、Maxim Integrated、Spansion、STMicroelectronics 和 Texas Instruments。

相對於舊一代的電源而言,新一代電源的集成度更高,體積更小,功耗也更低。 理論上,設備會先獲取收集的能量,然後進行轉換和/或升壓,最後將其直接供給系統或可再充電的儲能設備。 某些設計會專用於一種類型的能量存儲設備,如超級電容器或鋰離子鈕扣電池。 也有另一些可支持多種能量存儲設備的設計。 同理,某些設計可能專用於一種形式的能量收集,也有另一些可支持多種形式能量收集的設計。

要注意的一個重點是不同應用所需要的啟動電壓。 有些應用的啟動電壓低至 20 mV,不過功能可能受限,需要額外的互補部件才能提供充分的電源管理。 集成度更高的部件可能總體尺寸更小,整體靜態電流更低,不過可能需要更高的啟動電壓,才能使其更加依靠最低水平的儲存能量來工作。 有些設備針對性很強,專用於超低功耗的傳感器節點。 其他設備將支持更高的輸入電壓水平,從而滿足基於微控制器設備的要求,不過對於能量收集應用而言,這些微型設備本身的功耗非常低。

重要的是,電源管理 IC 需要足夠靈活,能夠處理斷續供電情況和收集的能量(往往不穩定,且往往收集的量極低)。 系統設計中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即擁有足夠的能量儲存容量,能夠在需要時提供恆定電力。 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傳感器的讀取頻率,以及數據的傳輸量和傳輸頻率。

集成度高

Texas Instruments 提供多種用於能量收集應用的超低功耗微型設備,包括電源管理 IC、無線連接和微控制器。 該公司最新推出的 bq25570 是高集成度的能量收集毫微功耗管理解決方案。 它符合採用能量收集技術的空間受限和功率受限應用的所有標準。

該設備體積小巧,採用 20 根引線的 3.5 x 3.5 mm QFN 封裝,超低功耗靜態電流為 488 nA(典型值),運送模式下為 《5 nA。 此外,還配有 bq25570EVM 評估模塊。 有關詳細的產品和應用信息,可參閱設備規格書¹ 和評估板用戶指南²。

該設備仍需要外部電容器和電阻器,但由於高度集成,故可最大限度減少對額外設備的需求。 該設備非常適用於針對具有苛刻功率和運行要求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實施高能效脈衝頻率調製 (PFM) 升壓充電器和毫微功耗降壓轉換器解決方案。 請參見下面的圖 2:

圖 2:TI 推出的 bq25570 能量收集電源管理 IC(帶升壓充電器和毫微功耗降壓轉換器)的功能示意圖。

該設備可與多種高阻抗能量收集源配合使用,包括光伏(太陽能)、熱電發電機 (TEG) 以及 AC/DC 整流器和壓電發電機。 從冷啟動狀態起,該設備的 DC/DC 升壓轉換器/充電器所需電壓最小值為 330 mV。 其假設依據為:輸入電源提供至少 5 µW(典型值),且升壓轉換器輸出的負載為低於1 µA 的漏電電流(含存儲元件漏電電流)。 不過,運行後升壓轉換器輸出電壓達到 1.8 V,此時設備所需的 100 mV 電壓可以從能量收集源獲取。

降壓轉換器先從升壓轉換器輸出獲得輸入功率,再進行降壓處理,最終為輸出引腳提供調節電壓。 降壓轉換器採用 PFM 控制來調節電壓,使之接近由用戶可編程的電阻分壓器設置的值。 通過電感器的電流由內部電流檢測電路控制。 從運送模式啟動的時間約為 100 ms, 從待機模式啟動的速度要更快,不過這取決於輸出電容器的尺寸。

bq25570 可與多種類型的存儲設備配合使用,包括電容器、超級電容器、鋰離子電池和其他化學電池。 當系統處於低功耗或休眠模式時,收集器將提供足夠電能來給存儲元件充電。 當能量收集器不在工作時,電池或電容器必須要有給整個系統負載供電的足夠電能。 需要等效電容 100 µF 的存儲元件,來過濾掉 PFM 開關式充電器的脈衝電流。

根據 TI 的用戶指南所述,電池與超級電容器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電池中很少有,甚至沒有低於某一電壓的容量,而超級電容器中則有。 系統設計師需要注意的是,兩者都存在明顯的漏電電流,相當於升壓轉換器輸出上有個 DC 負載。

最大功率點跟蹤 (MPPT) 是指從光伏電池(70 至 80%)和 TEG (50%) 獲取儘可能最多的電能並進行管理。 電池供電設備高能效管理必不可少的其他功能包括:電池過壓和欠壓保護、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自動熱關斷。 對電池狀態的準確監控是另一個重要功能,如果系統可能進入欠壓狀態,則還需要觸發負載電流下降功能。

替代設備和補充設備

TI 推出的 bq25504 和 bq25505 功能相似,但靜態電流均低於 325 nA。 這兩種設備配備的自主電源多路復用器柵極驅動器,一旦啟動,可讓系統從能量收集源和一次電池獲取能量運作,確保在需要時提供恆定功率,即使在收集器無可用能量時也能正常運作。 當系統中包含有無法完全關閉的設備時,超低的靜態電流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樣可以延長電池的續航時間。

如果尺寸和重量成問題,那麼 TI 推薦 bq25100,這是一款體積更小、功率更低的線性電池充電器,特別適用於單節鋰離子鈕扣電池。 該裝置採用 0.9 x 1.6 mm WCSP 封裝,支持高達 30 V 的輸入電壓,允許對快速充電電流準確控制在 10 mA 至 250 mA 範圍內。

互補設備 TPS82740A 和 TPS8274B 降壓轉換器模塊支持 200 mA 的輸出電流,轉換效率高達 95%,運行時消耗的靜態電流僅為 360 nA,待機模式時為 70 nA。 6.7 mm² 的封裝容納了開關穩壓器、電感器和 I/O 電容器。 通過集成所有必需的無源器件,該設備的體積要比同類分立解決方案小 75%。 TPS82740A 面向的是超低壓應用,TPS8274B 則擁有「DCS 控制」功能,適用於集成了低功耗微控制器的系統進行電源管理,例如 TI 的 MSP430 系列。

結論

為利用能量收集技術的可攜式應用選擇合適的電源管理 IC,需要仔細考慮系統的電源需求、能量生成潛力和能量存儲容量。 在功率範圍的較低端(如無線傳感器節點),或者如果 TEG 產生的能量非常少,設備的選擇更加有限。 如果小尺寸和輕重量是最優先考慮的事項,那麼選擇集成度更高的設備,例如本文中重點提到的幾種,或許可以提供最佳解決方案。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新型壓電能量採集器:離可穿戴電子產品商業化更近一步!
    背景從小型電子產品到嵌入式設備的一系列領域,例如傳感器、致動器、顯示器和能量採集器中,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可穿戴電子產品的應用。「電子織物合身套裝」將電子傳感器集成到彈性織物中。該校研究人員通過簡單易用的熱壓和流延成型製造工藝,開發出一款高度柔性但卻堅固耐用的可穿戴壓電能量採集器。這款能量採集器具有創紀錄的高界面粘合強度,使我們離製造嵌入式可穿戴電子產品又更近了一步。洪教授團隊表示,這一成果的新穎之處是它的簡單性、適用性、耐用性及其作為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新特性。
  • 新加坡國立大學開發薄膜超吸溼鞋墊可蒸發汗水,為可穿戴電子供電
    新加坡國立大學開發薄膜超吸溼鞋墊可蒸發汗水,為可穿戴電子供電儘管大氣中的集水技術蓬勃發展,但在更廣闊的視野中進行了很少的嘗試-從汗液蒸發中吸收水分,這對人體舒適度和可穿戴電子設備具有重大影響。在此,開發了基於鈷配合物的超吸溼材料(Co-SHM),以加速汗液蒸發並製造觸發水分的能量收集裝置。Co-SHM具有透明的薄膜結構,快速的吸收動力學和4.6 g g -1的高吸水率。材料的再生可由自然陽光碟機動,使Co-SHM成為節能的吸溼劑。
  • 寵物可穿戴設備大盤點
    現在有了可穿戴設備,一切都有了可能,穿戴控網匯集了2012年以來的所有關於動物的可穿戴設備,供大家查閱,如果你是一名動物愛好者,這篇資訊對你極有用處。該設備直接連接在寵物的項圈上,通過一個內置的三軸加速度計收集全天的活動數據。用戶可以通過Whistle的行動應用程式評估所有數據。 該應用程式還允許用戶設置活動目標,添加備註功能,所有信息可通過文本,電子郵件,Facebook或是Twitter與朋友分享。 此外,用戶還可以捕捉和分享用戶與寵物的互動照片;寵物的用藥提醒;自定義的記錄備註功能。
  • 明膠可以很快為我們的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設備提供動力
    由《Science》雜誌發表、由南方科技大學(SUSTech)領導的研究發現,明膠在未來可以僅利用人體產生的熱量來為設備供電。Weishu Liu副教授(SUSTech)帶領他的研究團隊與麻省理工學院(MIT)機械工程系的Gang Chen教授合作,開發了一種由明膠驅動的概念驗證可穿戴設備。
  • 超強吸水薄膜 汗水助力可穿戴
    原標題:超強吸水薄膜,汗水助力可穿戴   出汗是人體減少熱應力的自然過程。汗主要由水組成。當水分從皮膚表面蒸發時,它會降低皮膚溫度,人體才會感到涼爽。
  • 3D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生成可伸展微型超級電容器到自供電穿戴設備
    依據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國際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一個可伸縮的系統能夠從人類的呼吸和運動中汲取能量的用於可穿戴的健康檢測的器件,將成為可能。    依據Cheng的研究結果,當前版本的電池和為可穿戴設備供電的超級電容器和可伸展的健康檢測和診斷的器件具有許多缺點,包括能量密度低和非常有限的可伸展性。
  • 雷射刺青可以製造可食用和穿戴的電子產品
    然而,除了繪製可愛的貓頭鷹外,科學家們希望利用這項技術將電子傳感器安裝在日常用品上。供圖:傑夫·菲特洛/萊斯大學現在,想像一下你最喜歡的食物,它的表面有一種非常薄的可食用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可以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也許它們可以告訴你食物的營養成分,或者展示食物生產的地點和時間,甚至展示食物的生產過程,這正是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的方向。
  • 可穿戴設備2015年將會朝著這10個方向發展
    一些時尚品牌開始涉足可穿戴設備市場,Tommy Hilfiger、DVF、Opening Ceremony和Tory Burch只是其中的少數。但更重要的是,科技公司正與時尚品牌加強合作,一起推出設備。就可穿戴技術的應用程式而言,今年三星、Pebble和谷歌都致力於為他們的可穿戴設備建立開發者生態系統。
  • 國內可穿戴設備想接入醫療保險,還得跳幾個坑?
    可穿戴設備將接入醫療保險》和《可穿戴將如何推動健康保險革命?》拋出了一個新的話題——可穿戴設備與醫療保險相結合。乍看之下,覺得這個模式很有前景,畢竟可穿戴設備收集的身體相關數據本就是需要為用戶生活服務的,可靜下心來思考後,發現還有各種坑等著可穿戴廠商去跳呢!特別是國內的可穿戴創業者們要注意,路漫漫其修遠兮。
  • 從谷歌到蘋果:可穿戴設備的長尾效應在哪裡?
    許多科技廠商相信可穿戴設備將推動消費電子行業產生更多的創新,同時意味著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於是紛紛布局包括智能眼鏡、手環、鞋在內的各種可穿戴設備,市場一度蜂擁。然而,可穿戴設備作為新產品,並沒有讓電子發燒友們持續「發燒」:價格高、功能少、操作不方便、樣式不夠酷……大眾的態度始終不冷不熱。看來,在可穿戴設備爆發前,無論是開發、設計還是市場推廣,仍面臨不小的挑戰。
  • 穿戴產品持續增溫 引爆微型MCU應用熱潮
    智能手錶、智能腕帶等穿戴式裝置也和智慧手機一般,感測功能越來越多元,使用針對穿戴應用優化的感測模組將可減省開發時間。Microchip  ST  遠距醫療類型穿戴式產品,由於產品需投放於醫療應用市場,較屬於垂直整合形市場產品,另醫療設備在安規與檢測要求較3C用品而言相對嚴苛,一般業者並不容易進入醫療電子市場,而僅具個人健康管理、生理資訊監控用途的穿戴設備
  • 科學家研發新型可穿戴設備,未來有望用於智能假肢
    如今,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出的一種新型可穿戴設備或許可以實現這些場景。該設備通過將可穿戴生物傳感器與人工智慧(AI)相結合,可以根據設備佩戴者前臂的電信號模式,識別出他計劃做出的手勢。研究人員表示,該設備有望用於控制假肢,並且可與各種類型的電子設備進行交互。
  • 無痛檢測血糖,可穿戴設備向醫療縱深領域邁進
    近兩年,可穿戴設備風口漸起,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開始從最開始的智能手環、智能手錶系列向醫療健康領域滲透,可穿戴醫療成為了可穿戴設備發展的又一大關鍵方向。近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生命科學機構Verily宣布,將正式終止歷時四年的淚液血糖監測「智能隱形眼鏡」項目。
  • 智能坐墊Darma創始人:為什麼要做「不可穿戴」設備
    此前光纖傳感器的大多數應用集中於建築、交通、運輸等垂直行業,而胡峻浩希望將其應用於消費市場。胡峻浩希望將其應用於消費市場。於是他找來自己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校友、軟體工程師宋磊以及擅長硬體開發的符捷,組成了核心團隊。在觀察了市面上的可穿戴設備後,胡峻浩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 可穿戴設備控制腦電波?改變情緒不如監測情緒靠譜
    一鍵改變情緒,也就是說人類有可能用這種可穿戴設備中關乎腦電波的技術讓自己大部分時間處於愉悅狀態。這聽上去就像是科幻電影中的情節,但如今它真切地出現在現實生活中。關乎情緒的功能與技術,對於略顯疲態但仍能代表未來趨勢的可穿戴設備而言是不錯的發展方向。只是通過技術改變情緒的可穿戴設備,到底是哆啦A夢的奇幻魔法,還是會帶來麻煩的潘多拉魔盒?
  • No more woof:動物也用可穿戴設備
    眾籌平臺Indiegogo上有一款專門給動物設計的可穿戴設備No more woof。動物可以通過該設備的揚聲器開口「說話」,把心中所想用人類語言表達出來。  據該項目在Indiegogo上的官方介紹,Nomore woof是全球首款可以把動物的思想轉化成人類的語言說出來的智能設備。
  • 「Dinbeat」為寵物提供醫療可穿戴設備,實時無線監控寵物的健康狀況
    Dinbeat 是一家寵物技術公司,成立於2016年,總部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由 David Arranz、Francisco Gil 和 Talia Bonmati 聯合創立,旨在為寵物提供醫療可穿戴設備。
  • 養殖要精細化,於是動物也用上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不是人類的專利。在美國的許多農場裡,動物們佩戴上各種形式的可穿戴設備。這些設備試圖解決的問題是:在大規模養殖的情況下,如何讓動物保持身體健康。通過新技術,農場主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提前介入,甚至是影響動物的行為。
  • 亞馬遜、谷歌入場,NMPA審批創紀錄,可穿戴持續大熱
    這些承諾包括谷歌同意不把從Fitbit和其他可穿戴設備收集的健康數據用於廣告業務、歐盟用戶有權拒絕谷歌服務獲取用戶的健康數據,以及谷歌和第三方必須在獲得用戶許可的情況下才能通過Fitbit的數據接口獲取健康數據。此外,谷歌還需要保證為基於安卓平臺的第三方可穿戴設備廠商提供支持,且不能故意劣化第三方可穿戴設備的用戶體驗,或通過利用谷歌開源項目(AOSP)之外的軟體來達到偷梁換柱的目的。
  • Healthline:調查顯示超過45%的可穿戴設備用戶擔心個人健康信息安全
    這些智能可穿戴,它們大都具有健康追蹤的功能。然而很多人對健康追蹤得來的數據持懷疑態度,他們擔心自己的身體數據會被黑客竊取利用。Healthline的一個調查顯示,在使用健康設備或與健康相關的移動應用的人群中,將近有一半的人擔心他們的數據會被盜竊。在2014年,保守估計全球售出2100萬個可穿戴設備。此外,預計到2019年,可穿戴設備全球總銷量將上升到1.5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