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二十四節氣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春脖長,春臉短,少有倒春寒」,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有道理嗎?
春脖長,春臉短,少有倒春寒:這句俗語中的春指的是立春節氣,春脖長是指從立春後天氣回溫很慢,春臉短是指春天的時間很短暫,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從立春後天氣還要冷上一點時間才會變暖,但是溫暖的春季卻很短暫的話,春天發生倒春寒的概率會很低。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我們常說「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是寒冷冬季向溫暖春季過度的重要節氣,立春節氣的到來,意味著氣溫會逐漸回升,天氣也會變得越來越暖和。不過並不是每年在立春後氣溫都會迅速回升,在有些年份立春後天氣還要再冷一段時間,這也就是為何農村會說「打了春,別歡喜,還有四十天的冷天氣」的原因。人們將立春後氣溫立刻回暖的現象稱為「春脖短」,通常情況下,氣溫回升很快的年份,春季的時間要相對長一些。人們將立春後再冷一段時間的情況稱為「春脖長」,由於氣溫在立春後回溫會很慢,所以溫暖的春季也會變得很短暫,讓人們感覺剛到了溫暖的春季沒幾天,就到了炎熱的夏季。
這句「春脖長,春聯短,少有倒春寒」俗語適應於北方的天氣特點。北方的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夏季炎熱、秋季乾爽和冬季寒冷。立春節氣是寒冷冬季向溫暖春季過度的節氣,冬季天氣寒冷,是受冷空氣的影響導致,冷空氣在冬季活躍頻繁,冬季的氣溫就會越低,相反冷空氣活躍不頻繁,冬季氣溫就會較高,不過在第二年立春後很容易發生倒春寒。人們發現,當立春後氣溫回溫很慢的話,說明當地受冷空氣的影響正在逐漸減少,氣溫相對穩定,所以在立春後不易發生倒春寒。相反如果立春後氣溫迅速回升,說明冷空氣依然很頻繁,如果冷空氣再次南下,就會發生倒春寒。
農村中關於節氣和農耕之間的俗語,都是老一輩的勞動人民根據生活和勞作經驗總結而來,不管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依然對我們的農耕有指導意義。你對這句俗語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回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