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中曾寫過一句話,「多則惑、少則得」,被世人奉為真理。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兒童玩具上。
執筆:邵菲
編輯:壹拾貳
定稿:蘇子後
現在市面上兒童玩具五花八門,而父母也都不吝於給孩子買玩具,基本上每個孩子都手握幾種,或者是一箱子玩具,但兒童玩具並不是多多益善——
心理學家:孩子的玩具最好別超過五件
《嬰幼兒行為與發展》期刊上曾經發布過一項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只有四個玩具的孩子,他們在每一個玩具上都傾注了很多的時間,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每次都能玩出新花樣。
對此,他們提出了一個建議,為了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樂於求索的精神,給孩子的玩具最好不要超過5件,分別為:塗鴉類、毛絨類、拼裝類、運動類、音樂類玩具。
此外,國內外多位兒童心理教育專家也提出過相同的建議,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玩具應該注重「質」而不是「量」,玩具過多,將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負面的變化影響,具體如下:
影響孩子的專注力:過多的玩具會讓孩子無法集中地玩某一個玩具,從而易分散注意力。
養成不懂珍惜的習慣:家裡玩具過多,孩子會對此不以為然,從而不珍惜它們,鋪張浪費。
破壞孩子的秩序感:玩具來得輕而易舉,會不斷地再次索要新的,內心毫無秩序感,索求無度。
孩子三歲前,有這三種玩具就夠了
1、繪畫玩具——集中注意力
代表玩具:彩色繪本
寶寶在視覺發育的過程中,容易被鮮豔的色彩所吸引,因而像彩色繪本之類的玩具,可以刺激孩子的視覺發育。
寶寶到了1歲半的時候就進入了塗鴉敏感期,繪畫類玩具在防止其搞破壞的同時,還可以鍛鍊寶寶的空間智能、手眼協調、手腕精細動作的能力提升。
此外,父母還可以通過寶寶的繪畫作品,了解其內心的世界,更好的呵護寶寶的健康成長。
2、組裝玩具——激發想像力
代表玩具:積木
這類玩具具有不同的形狀,能自由的搭配組合,可以引起寶寶的好奇心,並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雖然積木玩具都有拼裝說明,但並不是只有一種拼法,寶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將其隨意地組裝,激發創作的潛能。如果孩子能將其拼成,就會收穫成就感,而失敗了,從頭再來即可。
此外,如果是和小夥伴一起玩積木,那在協同合作的過程中,可以鍛鍊到他們的溝通能力,並知道合作的重要性。
3、益智類玩具——鍛鍊邏輯能力
代表玩具:拼圖
拼圖其實是積木的升級版,對孩子整體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孩子在玩這款玩具的時候,首先需要集中注意力和保持耐心,其次需要觀察分析,找出分類規律,例如圖形和顏色的變化,之後就是開始著手拼裝了。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最考驗的就是邏輯思維能力,根據規律的變化將想法快速的轉換到腦子裡,隨後再將其「表達」出來,最後成圖。
建議孩子還小的時候,現行選擇簡單一點的拼圖給他們玩,在其掌握要點之後,可以再一步步的提升難度。
對於孩子而言,玩具是其童年時期最好的朋友,因此對於玩具他們都非常的寶貝。但是,有些孩子非常的專一,獨寵某一個玩具,而有些孩子則很博愛,每個玩具「雨露均沾」。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異呢?
延伸閱讀:從寶寶喜歡的玩具可以看出性格
喜歡色彩明麗、能發出聲響玩具:這類寶寶大多性格開朗,對身邊的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會對其進行探索,直至發現自己想要的「答案」。
喜歡毛絨類玩具:這類孩子大多感情細膩、內心柔軟脆弱,對於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感,一旦離開了父母,或者遇到了什麼挫折,就會缺乏安全感,不知如何解決是好。
喜歡益智類玩具:這類孩子大多好奇心強,富有創造力,碰到了一個事物喜歡動腦筋,習慣於自己觀察、解決問題。此外,這類孩子的溝通、協調能力往往也更強,具有「領導」的氣質。
喜歡運動型玩具這類孩子一般精力旺盛,活潑好動,性格也非常的外向。不過父母日常需要適當的「遏制」,防止其過於跳脫。
玩具再好,也不及父母的陪伴,如果父母能多抽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那麼孩子的身心發育將會更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