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的玩具最好別超過5件?聽完心理學家分析,父母恍然大悟

2020-12-05 母嬰參考

老子在《道德經》中曾寫過一句話,「多則惑、少則得」,被世人奉為真理。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兒童玩具上。

執筆:邵菲

編輯:壹拾貳

定稿:蘇子後

現在市面上兒童玩具五花八門,而父母也都不吝於給孩子買玩具,基本上每個孩子都手握幾種,或者是一箱子玩具,但兒童玩具並不是多多益善——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心理學家:孩子的玩具最好別超過五件

《嬰幼兒行為與發展》期刊上曾經發布過一項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只有四個玩具的孩子,他們在每一個玩具上都傾注了很多的時間,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每次都能玩出新花樣。

對此,他們提出了一個建議,為了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樂於求索的精神,給孩子的玩具最好不要超過5件,分別為:塗鴉類、毛絨類、拼裝類、運動類、音樂類玩具。

此外,國內外多位兒童心理教育專家也提出過相同的建議,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玩具應該注重「質」而不是「量」,玩具過多,將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負面的變化影響,具體如下:

影響孩子的專注力:過多的玩具會讓孩子無法集中地玩某一個玩具,從而易分散注意力。

養成不懂珍惜的習慣:家裡玩具過多,孩子會對此不以為然,從而不珍惜它們,鋪張浪費。

破壞孩子的秩序感:玩具來得輕而易舉,會不斷地再次索要新的,內心毫無秩序感,索求無度。

孩子三歲前,有這三種玩具就夠了

1、繪畫玩具——集中注意力

代表玩具:彩色繪本

寶寶在視覺發育的過程中,容易被鮮豔的色彩所吸引,因而像彩色繪本之類的玩具,可以刺激孩子的視覺發育。

寶寶到了1歲半的時候就進入了塗鴉敏感期,繪畫類玩具在防止其搞破壞的同時,還可以鍛鍊寶寶的空間智能、手眼協調、手腕精細動作的能力提升。

此外,父母還可以通過寶寶的繪畫作品,了解其內心的世界,更好的呵護寶寶的健康成長。

2、組裝玩具——激發想像力

代表玩具:積木

這類玩具具有不同的形狀,能自由的搭配組合,可以引起寶寶的好奇心,並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雖然積木玩具都有拼裝說明,但並不是只有一種拼法,寶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將其隨意地組裝,激發創作的潛能。如果孩子能將其拼成,就會收穫成就感,而失敗了,從頭再來即可。

此外,如果是和小夥伴一起玩積木,那在協同合作的過程中,可以鍛鍊到他們的溝通能力,並知道合作的重要性。

3、益智類玩具——鍛鍊邏輯能力

代表玩具:拼圖

拼圖其實是積木的升級版,對孩子整體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孩子在玩這款玩具的時候,首先需要集中注意力和保持耐心,其次需要觀察分析,找出分類規律,例如圖形和顏色的變化,之後就是開始著手拼裝了。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最考驗的就是邏輯思維能力,根據規律的變化將想法快速的轉換到腦子裡,隨後再將其「表達」出來,最後成圖。

建議孩子還小的時候,現行選擇簡單一點的拼圖給他們玩,在其掌握要點之後,可以再一步步的提升難度。

對於孩子而言,玩具是其童年時期最好的朋友,因此對於玩具他們都非常的寶貝。但是,有些孩子非常的專一,獨寵某一個玩具,而有些孩子則很博愛,每個玩具「雨露均沾」。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異呢?

延伸閱讀:從寶寶喜歡的玩具可以看出性格

喜歡色彩明麗、能發出聲響玩具:這類寶寶大多性格開朗,對身邊的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會對其進行探索,直至發現自己想要的「答案」。

喜歡毛絨類玩具:這類孩子大多感情細膩、內心柔軟脆弱,對於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感,一旦離開了父母,或者遇到了什麼挫折,就會缺乏安全感,不知如何解決是好。

喜歡益智類玩具:這類孩子大多好奇心強,富有創造力,碰到了一個事物喜歡動腦筋,習慣於自己觀察、解決問題。此外,這類孩子的溝通、協調能力往往也更強,具有「領導」的氣質。

喜歡運動型玩具這類孩子一般精力旺盛,活潑好動,性格也非常的外向。不過父母日常需要適當的「遏制」,防止其過於跳脫。

玩具再好,也不及父母的陪伴,如果父母能多抽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那麼孩子的身心發育將會更健全。

相關焦點

  • 別不信,玩具越多孩子越「笨」,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結果給出答案
    現在什麼錢最好掙?一個是女人的錢,另一個就是小孩的錢。光看市面上種類繁多的玩具,就知道小孩子到底有多少市場了。畢竟對於父母來說,自己節儉、吃苦一點都沒關係,但他們卻總想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調查的對象分別是玩具有5種以上的孩子,以及只有5種以內玩具的孩子。研究結果顯示:玩具超過5種以上的孩子思維邏輯能力差,創造力低且注意力不集中。為什麼會這樣呢?實際上這跟選擇有關。
  • 孩子玩具越多越好?兒童心理學家:玩具多真的會影響孩子性格
    現在大部分年輕父母在對孩子買玩具這件事上面幾乎是有求必應。只要是孩子想要的玩具,家長通通都要拿到孩子眼前。各種各樣,應有盡有,絕不重樣。 然後我們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裡到處都是孩子的玩具,隨處亂扔的小火車、拆得七零八落的小飛機、沙發柜子上隨意放著的積木等等。
  • 這些玩具家長別給孩子買,特別是最後一種玩具雞,傷害超過想像
    欣欣媽媽開始意識到出了問題,因此急忙帶孩子去醫院。醫生說孩子是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害怕洋娃娃,讓欣欣媽媽趕緊把家裡的洋娃娃丟掉,才能慢慢緩解孩子的恐懼。孩子為何害怕洋娃娃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在很早以前就有提出,當機器人和人類的相似度經過科技的發展達到越來越高的時候,就會激起人類對於機器人的恐懼。從某種角度來看,洋娃娃更像是屬於孩子的機器人玩具。
  • 「爸爸媽媽,你們為何沒有時間陪我」,孩子一句話,讓父母淚目
    聽完安迪的回答,站在教室門外偷看的黃聖依百感交集潸然淚下。生活中有不少父母,為了讓家人的生活變得更好,為了讓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總是忙於工作,忙於賺錢,可卻忘了最重要的事是陪伴孩子。缺席了孩子的成長之路,後悔的最終是父母。《偷影子的人》裡寫道:「我害怕長大,我很孤單,我的白晝如同無止境的黑夜,而我如同行屍走肉般穿越其中。」
  • 「它總盯著我看」,5歲女兒被洋娃娃嚇哭,這3類玩具別給孩子買
    文/好奇的萌娃控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的變好,父母希望把最好的都給孩子,這一點就體現在給孩子買玩具這件事情上,80後90後小時候,幾乎就要一個愛不釋手的玩具,自己玩完還給弟弟妹妹玩,等到00後10後就有很多的玩具了,家庭條件好的,甚至有一個屋子是專門放孩子玩具的。
  • 美國心理學家:「玩具多」和「玩具少」的孩子,未來成就區別很大
    每個家長都會給自己孩子買玩具,可以說玩具不僅能幫助孩子消遣無聊的時光,同時也能給孩子提供一些幫助,比方說讓孩子構建出一個良好的想像能力,或者說讓孩子保有純粹的童真,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幻想。
  • 哈佛心理學家提醒: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自卑的孩子
    心理學家阿德勒則認為,兒童的心理上的弱小或者是無助完全是依賴於成年人的,他們意識到父母的力量更強大,以及試圖挑戰這種力量的絕望。所以自卑感從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就伴隨著他們。哈佛心理學家肖恩庫珀花了5年時間研究心理學的領域,總結出來了一些經驗,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個自卑的孩子,提醒家長要及時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八個表現:過度敏感,害怕嘈雜、擁擠的環境。
  • 八字分析,孩子近視,父母離異
    大家好,繼續和大家來分享八字,最近客戶來為孩子求測,看一下孩子的前途,在預測的過程中為了精益求精,預測的更為準確,預測的時候先把孩子以前預測了一下,母親聽完預測結果連連點頭,言簡意賅的總結如下:1、八字分析:四柱木火偏旺,傷官戊土洩秀,五行缺水,所以病在火旺、命局偏燥。
  • 孩子總拿新玩具交換舊玩具,是傻嗎?其實是人際關係敏感期的表現
    其實交換也無可厚非,但朋友發現,兒子經常帶著新玩具去,交換回來的卻是一堆破爛玩具,這讓花錢買玩具的朋友心裡有點不舒服,她覺得兒子有點傻,但又覺得好像不能跟他直接說,怕自己成年的利益眼光影響孩子,所以她無比糾結。我們一起聊天時,她說起這件事,聽完我又問了她幾個孩子的表現後,終於確定她兒子這一表現並不是所謂的缺心眼,不過是到了人際關係敏感期。
  • 當孩子對別人說:「這是我的玩具」時,父母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一些對偶故事的觀察實驗,揭示了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進程,把兒童的道德分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兩種水平,在他的道德發展理論中,2-5歲的孩子處於自我中心階段,是從兒童能夠接受外界的準則開始的。這個時期的兒童還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環境區別開來,而把外在環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規則對他來說不具有約束力。
  • 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跟父母分床睡,最好別超出最佳年齡段
    孩子多大跟父母分床睡?李玫瑾:超出最佳年齡段,影響成長發育。面對孩子分床這件事,真是令不少家長頭疼,有的家長頭疼的是給孩子分了好幾次都沒能成功,甚至有的孩子都10幾歲了還和父母擠在一張床上。前段時間小趙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剛生完二寶,小趙正好也探望一下。
  •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昂貴的玩具,而是陪伴
    等到她7歲的時候要上學了,政策也沒那麼嚴了,她才被父母接回家。可是回到家裡,哪裡都是陌生感,甚至連爸爸媽媽都叫不出口,她花了很長時間才適應。不過她總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和父母的感情也不是很好,凡事都自己來,很少依賴父母。直到現在,她自己當了媽媽,說要給孩子足夠的陪伴,不想讓孩子像她那樣。同學的父母當時確實也是不得已,但從小就沒有父母的陪伴,也給同學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玩具多少決定孩子是否是「讀書的料」?別用你的愛給孩子「埋坑」
    隨著時代的發展,比起70後80後的童年,跟著家人收割莊稼,而90後00後的成長就開始伴隨著各種各樣的歡樂童年,這其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玩具!所以「在蜜罐中長大」「不思進取」是現在孩子們的最好寫照。現在每一個父母都在拼命地賺錢,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卻很少回家陪伴孩子,於是乎就把成堆的玩具帶回家,美其名曰是為了開發孩子的智力。
  • 玩具多和玩具少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美國心理學家:區別很大!
    玩具的多寡確實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美國有心理學家就為了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而特意做過一個長期的追蹤研究。從研究結果當中他們發現玩具多和玩具的少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區別很大。玩具多和少的孩子長大後有什麼區別?
  • 只選最便宜的玩具,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痛,只因父母做對這些事
    父母的言行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乃至他的一生。給孩子一個好的人生開端是每個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某檔綜藝節目中,姜gary和兒子小好一起去買玩具。雖然小好喜歡很多玩具,但卻反覆詢問價格,不斷的退貨,最後選擇了一個最便宜的娃娃,姜gary都懵了,多次詢問兒子小好後才知道原委,兒子認為疫情原因爸爸沒有工作,為了給爸爸省錢所以選擇了最便宜的玩具。對這件事,小區寶媽和網友們的一致評價是:姜gary的兒子,懂事得讓人心疼。
  • 高考數學滿分的山東狀元: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捧場王」
    《人性的弱點》中寫道:「人生來就喜歡被人鼓勵,用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可以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成長,獲得自信,從而變得更優秀。」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常打著「愛」的旗號,用打壓的方式逼孩子成長,而忽略了他們心中那渴望被看見、被欣賞的吶喊。在養育的路上別做孩子的「差評師」,堅持做他的「捧場王」,每個孩子都可以自成一道光。
  • 為啥有錢人家「電線」全用2.5平方?聽完電工師傅解釋,恍然大悟
    為啥有錢人家「電線」全用2.5平方?聽完電工師傅的解釋,恍然大悟雖然現在生活中對電的應用非常廣,但是很多人對電這種存在是不夠了解的,要是家裡的電路有什麼問題,一定是懵的,更不要說家裡裝修的時候要用什麼規格的電線比較好,那種電線的負荷會比較高。
  • 孩子咬指甲、眨眼睛,父母也別當是小事,背後「隱藏」著負面影響
    這些心理原因父母別忽視 孩子出現咬指甲、眨眼睛必然不是一個因為外界環境因素而表現出來的行為,通過心理學家研究分析,他們表現出來這種異常的行為主要和心理狀態有關。 一旦孩子有不滿情緒,自然而然就會開始通過細小行為表達,一部分心理學家也曾研究認為:當孩子啃咬手指時,一定是他們內心有負面情緒無法消解,無法發洩。
  • 這幾種玩具最好別買給孩子,看似有趣又好玩,其實是「定時炸彈」
    所以父母一定不要給孩子購買這種體型特別小的玩具,特別是1歲左右的小寶寶,他這時在發育他的味覺,什麼東西都拿進嘴裡想嘗一嘗味道,大些的寶寶,也經常會把小玩具塞進耳朵裡,鼻子裡。3、 顏色過於鮮豔的玩具。像一般在地攤和小販上,我們都會看到一些顏色特別鮮豔一看就特別劣質的玩具,而且價格也特別的便宜,孩子也經常會被這些顏色鮮豔的玩具所吸引,各種要求要買。各位家長們,停住你們掏腰包的手,這些玩具不但生產產家不明,而且甲醛也是超標的,長期讓孩子玩,是在會損害孩子的健康。二、 如何給孩子購買安全的玩具?
  • 自己收玩具的孩子,和媽媽收玩具的孩子有何區別?6年後大不同
    老人進門,看見我正在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不屑一顧:「他還那麼小,兩歲8個月的孩子,你跟他說收拾桌子,你不是自找氣受嗎?」眼前,桌子上堆滿了孩子的玩具、書,自從他越來越大以後,開始把自己的東西到處扔。每次看到我都很生氣,而家裡人卻以為我小題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