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一半雄性,一半雌性的蜜蜂,左右各半

2021-01-09 孜然實驗室

從廣義上講,動物往往具有性別二態性。雄性有小配子,雌性有大配子,這都是有性生殖所必需的。然而,自然界是不是給出一些意外答案 - 產生一種有機體,是由兩性組成的,並在中間直接分開。

這種情況被稱為雌雄同體(gyndromorphism),科學家剛剛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夜行蜜蜂Megalopta amoenae中發現了該物種的第一個已知的雌雄同體個體。

蜜蜂在左側是生理上的雄性。它的下頜小巧玲瓏,觸角長,後肢纖細細膩,刷毛少。右側具有雌性特徵 - 較短的觸角,明顯的帶齒的下頜和厚而有毛的後腿。

這是一種已知現象-至少在140種蜜蜂、蝴蝶、鳥類和甲殼類動物中發現了雌雄同體形態(但在哺乳動物中卻鮮為人知)。至少在蜜蜂中,通常只有在昆蟲死後才能在博物館看到。

這個研究,由美國康奈爾大學昆蟲學家艾琳·克裡希斯基(Erin Krichilsky)帶領研究人員進行M. amoenae的晝夜節律研究,同時與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一起研究來自巴拿馬巴羅科羅拉多島的的森林蜜蜂。

他們運氣超好,因為研究還活著的雌雄同體蜜蜂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很多有關這些迷人的昆蟲。

研究人員在文章中寫道: 「這種雌雄同體現象可能提供洞察特定形態特徵的演變,例如雌性卵寄生蜂譜系的雄性形態化,昆蟲社會地位的改良形態以及新穎的繁殖方法。」

我們已經開始在某些方面很好地理解蜜蜂的雌雄同體。例如,一項2018年的研究能夠闡明它們在蜜蜂中的存在方式。

膜翅目中的性別確定 - 包括蜜蜂、螞蟻和蝴蝶 - 確實很奇特。如果卵受精了,會孵化出雌性。未受精的卵則產生雄性。但是,正如 2018年的研究發現的那樣,如果第二個甚至第三個精子進入已經受精的卵子 - 一個雌性胚胎 - 它就會分裂產生雄性組織,從而產生雌雄同體。

少數研究集中在活的雌雄同體蜜蜂的不同行為領域,包括築巢行為和求偶行為。由於該團隊已經在研究晝夜節律 - 使物種的行為和相互作用與外部環境保持同步 - 因此,他們決定查看雌雄同體個體的晝夜節律是否不同以及如何變化。

他們在四天的時間內跟蹤了蜜蜂,發現它的醒來時間比雄蜂和雌蜂都早。但是,其最高強度的活動時期與雌性行為最為相似。

就其本身而言,這並不意味著什麼。這可能表明雌雄同體蜜蜂的大腦混合了特定於性別的信號,並且無法整合兩者。也可能是,蜜蜂只是一個雌雄同體的個體。

但是他們確實獲得了第一組數據,可以從這裡開始對以後發現的其他雌雄同體蜜蜂進行研究。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應該注意,我們有一個樣本。」

「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該物種中基於性別的晝夜節律是否存在差異,並區分雌雄同體蜜蜂的異常活動模式是什麼。」

該研究已經發表在膜翅目研究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美國驚現奇特鳥類,身體左側雌性右側雄性,為何出現這種情況?
    它的身體的兩側各不相同:它的右翼更長,左翼較小,左右尾羽顏色不同。右邊是雄性特徵,左邊是棕色的為雌性特徵。生物學家判斷這隻鳥的外表按性別分為一半是雄性,一半是雌性,這是一隻罕見的雙性雌雄同體鳥。人雌性有兩條,雄性有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大部分和部分昆蟲和人類相同。
  • 很多動物都是雄性比雌性大,為何蜜蜂卻是雌性比雄性大?
    細心的朋友都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動物中,一般雄性動物都比雌性都要高大威猛,比如我們人類,一般男性個頭上和體力上都比女性要強,還有我們常見的豬狗牛馬之類的,都存在雄性要比雌性更加強壯的現象。是不是說所有的動物中的雄性都比雌性要強壯是一個不變的真理呢?
  • 科學家發現一隻雌雄同體的蜜蜂,從正中間一分為二
    科學家發現一隻雌雄同體的蜜蜂,從正中間一分為二  Emma Chou • 2020-04-03 15:33:17 來源:前瞻網
  • 科學家發現第一隻活的雌雄同體蜜蜂
    這次,科學家們首次在一種原產於南美洲的夜間蜜蜂中,發現了第一隻活的雌雄同體蜜蜂。這隻蜜蜂的左側身體是雄性,有一個小巧精緻的下顎、一根長長的觸角,還有一條細細的後腿,上面有幾根剛毛,而它的右側身體則是雌性特徵——較短的觸角、形狀分明的齒狀下頜骨,以及厚實多毛的後腿。
  • 僅百萬分之一機率,科學家發現「雌雄雙嵌體」鳥類
    ,目前至少1歲大,左側羽翼為黃色(雌性),而右側則為紅色(雄性),顏色差異非常明顯。而這就是所謂的「雌雄雙嵌體」,也就是外表一半為雌性一半為雄性。保留區鳥類系經理 Annie Lindsay 表示,經過測量後發現,它的右翼比左翼稍長,這也是雌雄玫胸白翅斑雀間的差異。
  • 世界上最胖的鳥,雌性送貨上門交配,雄性交配季後體重減一半
    最多的時候它們遍布紐西蘭各大島嶼,到1990年代卻只剩不到50隻,瀕臨滅絕。現在像寶貝似地供著養著,也只發展到了213隻,這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之所以說雄性建交配競技場,是因為它們會依託石頭、樹木等有利地形,刨出一個圓形凹坑作為自己的新房,最大的直徑可達10米。然後還會劈出一條小路,讓雌性可以方便上門拜訪,最長可達50米。一旦建好,雄性鴞鸚鵡就會鼓起前胸的氣囊,發出嘹亮的低頻嗚叫:遠方的鴞鸚鵡妹妹看過來,看過來,這裡的鴞鸚鵡哥哥又帥又有愛,是您婚配的好對象,不要假裝不理睬!
  • 超罕見的遺傳變異,右半邊是雌性,左半邊是雄性
    賓夕法尼亞州的科學家們發現了身體兩側同時顯示雄性和雌性羽毛的超級稀有鳥。正面看來,它的雙翼和前胸,左側偏粉紅,右側則是黃中帶粉。翼下端的長羽左側以黑色為主,右側以白為主。儘管我們還沒有進行血液檢查或解剖(超稀有鳥:??),但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玫胸白斑翅雀(Pheucticus ludovicianus)可能是遺傳異常的產物,這種遺傳異常被稱為雙側性徵。
  • 啪啪啪時被另一半吃掉是什麼感受?雄性昆蟲:死了都要愛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報導的研究發現,83%的雄性紅背蜘蛛在首次交配時就葬身在雌紅背蜘蛛編織的死亡性愛之網中。 雌性紅背蜘蛛腹部鮮豔的沙漏形圖案(引自維基百科)性食同類不僅在無脊椎動物中存在,在一些脊椎動物(如蛇)中也存在,最典型的例子是綠水蚺。雌性綠水蚺在繁殖期會與二三十條雄性交配,交配結束後往往會把最後離開的一條雄蛇吃掉。
  • 科學家:初孕年齡是影響雌性獵豹繁殖能力的關鍵
    近日,德國萊布尼茲動物園和野生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公布了一項振奮人心的發現:在圈養條件下,雌性獵豹初次懷孕的年齡是影響其繁殖能力的關鍵。一般而言,在野外生活的獵豹幼崽的生長速度比較快,在6個月大的時候它們的體型就幾乎達到了成年獵豹體型的一半。獵豹媽媽一般會選擇在小獵豹16-18個月大的時候和它們分開。18-24個月是雌性獵豹性成熟的初期,獵豹媽媽離開後,雌性小獵豹不久便進入繁殖後代的階段。
  • 蜜蜂孤雌生殖產下的是雄性還是雌性?具有繁殖能力嗎?答案來了
    關於孤雌生殖的雌性是不是可以誕下雄性的問題,其實存在孤雌生殖的生物比較多,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存在孤雌生殖現象,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蜜蜂,對於其他存在孤雌生殖現象的動物或者植物,如果我們要一一分析,那是一把龐大的工程,我們就以蜜蜂為例來看蜜蜂的孤雌生殖現象,本章內容包括下面幾個問題。
  • 在這種蜜蜂身上,科學家終於發現了這類基因,負責在無性時繁殖
    在5月7號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決定海角蜜蜂如何在沒有性生活的情況下繁殖的基因。該基因(GB45239)位於11號染色體上,負責在處女的情況下產卵。這項發現令科學家們非常令人興奮,因為在過去的30年裡,他們一直在尋找這種基因。現在知道了它在11號染色體上,這解開了一個謎團。
  • 科學家解釋為何雄性不可或缺:有助物種保持健康
    參考消息網5月20日報導 雖然大多數男人會聲稱他們在人類進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在有些物種裡,雄性的存在不那麼有意義。但現在科學家發現,雄性的確是有用處的,即對雌性的爭奪有助於物種保持健康。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5月18日報導,在很多物種裡,雄性對於撫育後代毫無幫助,往往只提供精子讓卵子受精。物競天擇本應走上無性繁殖之路,因為那樣能繁衍出更多的後代。有些蝸牛、昆蟲、爬行動物和鯊魚能夠進行全雌性繁殖,即胚胎由未受精的卵子發育而成的單性繁殖。但現在科學家認為,他們弄明白了為什麼這種繁殖形式在動物界始終較罕見。
  • 昆蟲身上發現的10種不可思議的人類特徵
    ,當一對雄性蟋蟀和一對雌性蟋蟀在一起時,雄性蟋蟀實際上表現出騎士精神。科學家發現,如果蟋蟀遇到捕食者的攻擊,雄性蟋蟀會等到雌性蟋蟀安全進入洞穴後再爬進去。不出所料,這增加了它被抓住並被吃掉的機會,儘管這對她來說是個好消息。 如你所料,所有這些自我犧牲都是別有用心的。蟋蟀繁殖過程中,雄性蟋蟀會將一個小包裹(稱為精包囊)植入雌性蟋蟀體內,後者會繼續將精子注入雌性蟋蟀體內,但如果雌性願意,它們可以將精子取出。
  • 雌性鯨鯊超越雄性,被科學家確認為世界上最大的魚類
    但近十年來,鯨鯊的「性別之戰」依然存在:雄性和雌性誰更大?根據9月16日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的一項新研究,一項長達十年的分析證實,雌性鯊魚作為海中最大的魚類獨佔鰲頭--體長超過雄性鯊魚,平均體長達到14米。
  • 我今天才知道,原來樹懶一周只拉一次翔,而一半以上樹懶死亡事件,都...
    原標題:我今天才知道,原來樹懶一周只拉一次翔,而一半以上樹懶死亡事件,都發生在拉屎的過程中說起鯨魚和大象,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大」;說到松鼠,腦海裡首先浮現出「吃貨」二字;但是,關於這些自然界的精靈們,還有很多你們想不到的冷知識-。
  • 「性食同類」被另一半吃掉是什麼感受?
    雌性綠水蚺在繁殖期會與二三十條雄性交配,交配結束後往往會把最後離開的一條雄蛇吃掉。在大自然中,性食同類的雌性動物遠遠多於雄性。那麼,雌性在交配的過程中為什麼要吃掉雄性呢?生物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吃夫」的合理性。老公肉裡有秘密眾所周知,很多蜘蛛具有弒夫行為,雄性在交配後會被雌性吃掉。雄蜘蛛如此慘烈的犧牲對自己有何好處呢?
  • 科學發現:7種除蜜蜂和蝴蝶外的昆蟲傳粉者
    科學發現:除蜜蜂和蝴蝶外的其他7種昆蟲傳粉者相信說到傳粉昆蟲大家可能和小編想的一樣,最常見的植物傳粉者,即從植物到植物傳遞花粉的昆蟲,是蜜蜂和蝴蝶。植物花粉向植物的雌性物種的轉移使受精和新植物的生長成為可能。
  • 雌性鯨鯊超越雄性,被科學家確認為世界上最大的魚類!
    但近十年來,鯨鯊的「性別之戰」依然存在:雄性和雌性誰更大?根據9月16日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的一項新研究,一項長達十年的分析證實,雌性鯊魚作為海中最大的魚類獨佔鰲頭--體長超過雄性鯊魚,平均體長達到14米。
  • 雄性黑寡婦蜘蛛傾向與剛吞食配偶的雌性交配
    黑寡婦蜘蛛攀爬在蜘蛛網上,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雄性更傾向於選擇剛吞食過性伴侶的「肥胖」雌性進行交配,不僅可增大繁殖概率,更重要的是可避免被雌性吞食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雄性黑寡婦蜘蛛更傾向選擇「肥胖」的雌性進行交配,這樣可避免雌性交配之後吞食自己。
  • 世界上最「醜」的魚:雌性比雄性大100倍,依靠雄性自殘來交配
    在這個物質豐富的世界裡面,我們都為那些為了繁殖下一代而犧牲自己的雄性生物,感到佩服,那些普遍被傳播的動物要數螳螂和黑寡婦了,這些都是陸地上的動物,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聊一下海洋生物裡面,同樣通過這樣極其殘忍的方式來繁殖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