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具有不同於他人的獨特性成為物證之首
圖片摘自網絡
日常生活中,諸如借款、做買賣時,當事人在協議書上按捺指紋;再如借款人籤名有困難時,在借條上留下指紋……指紋捺印,應該很多人都用過。然而,這個被延用了千年的辦法,我們是不是做到了規範、標準?一個不合格的「手印」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先來科普一下:指紋是指人的手指末端正麵皮膚上凸凹不平產生的紋線。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使用指紋的國家,我國用指紋破案的記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商人在契約上按大拇指印的方法後來被外國人效仿,蘇格蘭的科學家提出了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概念。就好比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不存在兩片相同的雪花,兩個人指紋相同的概率小得幾乎為零。正是這種唯一性和獨特性,使其幾乎已成為生物特徵識別的代名詞,而被多個領域廣泛應用。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忽略這個問題:指紋代表什麼?如果是民事活動,即確認某個人民事行為的存在。顯而易見,捺印指紋紋路的清晰顯得尤為重要。一旦發生糾紛,需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指紋的檢驗和鑑定就是關鍵的證據。
生活中,可能就因為一個指紋沒有按捺好,導致一份借款協議失去法律效力,從而導致出借人嚴重損失還得不到法律的保護。甲向乙借了30萬元,在書寫借款字據時,借款人用指紋捺印代替了籤名。當債權人在法律規定的時間內尋求法律保護,讓借款人歸還借款時,借款人如果不承認借款事實的存在,那檢驗鑑定指紋便成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鑑定的結果就是法官判定的依據,而一個不清晰的無效「手印」顯然就會失去這個法律效力。
由於指紋捺印不規範以及使用的印油不符合要求等,以致「手印」根本看不清紋路,也就無法辨別到底是誰的指紋,從而導致不必要的糾紛。據縣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其接觸到的民事案件中,涉及指紋檢驗鑑定的案子時有發生。他們經常遇到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發生糾紛後,要求通過訴訟解決問題。而一個不清晰的指紋,鑑定就成了司法或檢驗鑑定人員最頭疼的問題。不清晰的指紋捺印由於沒有可供檢驗鑑定的條件,無法取得指紋檢驗鑑定的結果,也就無法判定哪一方有責任,最後給案件的審理帶來不小的麻煩,甚至可能導致當事人的權利得不到法律保障。
可想而知,一個有效的手印是多麼重要。然而現實生活中,在指紋捺印時,伸出手指頭隨便按一下的情況不在少數。其實,指紋捺印是有特殊要求和方法的,絕非隨意行為。
那麼,如何正確進行指紋捺印呢,這位負責人介紹:首先,應使用專用的印泥或印油,同時避免它在手指上堆積,造成捺印指紋的模糊和不清晰;顏色則紅色、藍色、黑色均可。其次,捺印指紋的順序是以右手的食指、拇指、中指為依次順序,如果右手手指有特殊情況,指紋捺印不能滿足要求,可用左手的食指、拇指、中指依次代替,最好在指紋捺印中註明。
此外,應將手指平放在要捺印的有關材料或文件上,從左至右用手指滾動捺印,捺印的力度大小適中,以保證紋路清晰地留在材料或文件上。
一個「手印」看起來平常,卻有它自己的屬性。要按就得標準有效,你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