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將軍李懷光:警惕性有多高?皇帝剛賜他免死鐵券,隨後就造反

2020-11-25 騰訊網

鐵券這個東西是漢高祖劉邦發明創造的,主要頒發給侯爵級功臣,不到100年以後,當初領到原裝正版鐵券的一百來個侯爵,只剩下五個還能保持原有的政治待遇。

南北朝時期的「免死金牌」,好像不要錢似的,但是領到丹書鐵券的「死亡率」也非常高,到了五代十國,鐵券就變得非常金貴了。到了唐德宗時期,剛賜將軍李懷光免死鐵券,李懷光隨後就造反了,這是為何?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軍發生譁變,朱泚在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張光晟等人的引導下,從白華殿進入宣政殿,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大秦,唐德宗逃到奉天。

緊接著朱泚親自領兵進逼奉天,沒過多長時間李懷光從河北來援,朱泚的軍隊潰敗,奉天得到解圍,朱泚逃回長安。這次李懷光有功於唐德宗,因為李懷光生性粗疏而且固守。

李懷光竟然敢公開指責盧杞、趙贊、白志貞是奸臣,盧杞等人便開始阻止李懷光面見唐德宗,這個時候李懷光開始起疑心了。唐德宗為了表示對李懷光的信任,加封李懷光為太尉,並賜鐵卷。

唐德宗的這些賞賜,更加讓李懷光起疑心,《舊唐書·李懷光傳》記載:李懷光將鐵券摔在地上說:「皇上是不是已經懷疑我了?臣下要謀反時,所以才用加官進爵的方法來安撫,本來我是不想謀反的,但是今天用這種方法對待我,就使得我不得不反了!」「懷光怒甚,投券於地曰:凡人臣反,則賜鐵券,今授懷光,是使反也。」於是便勾結朱眥謀反,最後失敗而自殺身亡。

陳寅恪先生在《論李懷光之叛》一文中認為:神策軍與朔方軍糧賜不均導致李懷光叛亂的原因,李懷光和李晟雖然都是救駕,但是所屬的領導單位不一樣。

李懷光領導的「朔方軍」,屬於地方部隊,不屬於中央政府領導,李晟領導的「神策軍」,是由中央政府直接領導的晉軍,兩個部隊雖然同時和朱泚作戰,由於所屬領導單位不一樣,各方面的福利待遇也不一樣。

「十四年,又詔左右神策置統軍,以崇親衛,如六軍。時邊兵衣鑲多不贍,而戌卒屯防,藥茗蔬醬之給最厚。」(《新唐書》卷五十)

「懷光軍輒虜驅牛馬,吾姓苦之;晟軍無所犯。懷光軍惡其獨善,乃分所獲與之,願軍不敢受。」(《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

兩軍的福利待遇,李懷光曾經質問過唐德宗,兩軍做同樣的事情,為何待遇不同,怎麼能夠去打好仗呢?唐德宗沒有辦法了,只好讓翰林學士陸摯出面調解這件事情。

陸贄與李懷光、李晟見面以後,李懷光開始質問陸贄為何糧賜不均,陸贄並沒有直接回答李懷光的話,而是示意李晟,李晟馬上體會陸贄的意思,李晟就對李懷光說:你是元帥,你有權利來處理軍中一切事務。

李懷光聽後,竟然說不出話來。李懷光知道自己根本沒有權力來支配神策軍的供給,又找不出來話反駁,只好沉默不語。就這樣李懷光離開了,他在鹹陽一個月按兵不動。

李懷光在這一個月當中,頻頻上奏,就是要聲討盧杞、趙贊、白志貞,李懷光就是要告訴唐德宗,你不殺這三個人,別想讓我滅朱沘。唐德宗沒有辦法,宰相盧杞被貶為新州司馬,神策軍使白志貞被貶為恩州司馬,度支趙贊被貶為播州司馬。

德宗知道,從朱泚稱帝以後,朱滔便目中無人,德宗也害怕朱氏兄弟,真要得了天下,被滅的肯定是他們。德宗便使用離間計,他讓田、王、李三人,表面上和朱滔稱兄道弟,暗中許諾,一旦反正,所有罪行全部赦免,並賜以高官厚祿。

然而田、王、李三人,不知道該把寶押給誰?選擇觀望的態度。中原戰場,淮西招討使李勉被迫放棄汴州,退到宋州。李希烈佔領汴州向北、西、東三個方向出兵。

北路,刺史李澄不戰而降;西路,叛軍圍攻鄭州,武牢以東基本上被控制;東路,襄邑守將高翼投河自盡,濠、壽、舒、廬四州解除武裝,放棄抵抗,一切聽從李希烈的指揮。

唐德宗聽從翰林學士陸贄的勸諫下詔罪己,這樣做的目的:將離散的人心凝聚、收復淪陷的土地、挽回失落的尊嚴、重建破碎的國家,唐德宗的罪己詔一下,朱泚把國號由「秦」改「漢」,王武俊、田悅、李納取消王號,上表請罪。李希烈在汴州稱帝,國號大楚,改元武成。

對於李懷光便開始造反,唐德宗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下令加強奉天警戒,準備移駕梁州,李建徽、楊惠元猝不及防,李建徽單騎脫逃,楊惠元在逃亡奉天的半路上被追兵所殺,二部皆被李懷所病。

相關焦點

  • 皇帝:朕聽說愛卿要造反?大臣脫下衣服,皇帝哭了,當場原諒了他
    皇帝:朕聽說愛卿要造反?大臣脫下衣服,皇帝哭了,當場原諒了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複雜的,古時候的君臣關係就更是這樣了。打天下的時候,皇帝需要能帶兵打仗的人,為了籠絡這樣的人,皇帝會給他們官職、財富、美人,對他們禮遇有加、恩寵不斷。
  • 李善長被處死前,拿出免死鐵券,朱元璋冷笑,你仔細看看上面4字
    歷史上饒過開國功臣的皇帝少,斬殺功臣的皇帝居多。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尤其像劉邦和朱元璋這樣是從布衣登上皇帝的,便會更加疑神疑鬼,害怕自己的皇權被奪了去。在這些斬殺功臣的皇帝之中又以「草根皇帝」朱元璋為之最。
  • 他是唐朝最厲害的將軍,李淵卻讓他當跑堂,逃跑後被射成刺蝟
    唐朝時候有一位被皇帝射成刺蝟的名將,說出來你可能嚇一跳,沒錯這就是李密。李密是隋朝世家出來的子弟,但是沒有那些公子哥的習氣,而且從小就很愛讀書習武,滿腔的抱負,但是卻沒有受到當時隋煬帝的重用,因為看李密不順眼還把他趕出了皇宮。
  • 唐朝的光祿卿是什麼官職?瓦崗寨大將被封為光祿卿,為何起兵造反
    中國古代官職系統中,有一個常用的名詞「六部九卿」,六部是指吏、戶、禮、兵、刑、工,九卿是指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衛尉寺卿、大理寺卿、宗正寺卿、鴻臚寺卿、司農寺卿、太府寺卿。太府寺卿,負責對國家或者皇帝的金銀財物行貯存保管之職能。光祿寺卿,又稱光祿卿、光祿勳,也是六部九卿之一。然而唐朝開國初期,瓦崗寨一個大將被封為光祿卿,立即起兵造反,到底是因為什麼?光祿卿到底是幹什麼的?是否特別低賤?這要從瓦崗寨起義說起。隋末唐初的眾多義軍領袖中,最初的魁首並非是唐朝創始人李淵和李世民,而是首推瓦崗軍。瓦崗寨在第一任首領翟讓在任期間,還是個默默無聞的草臺班子。
  • 唐朝能被稱為大唐盛世,只因李世民這個制度,堪比今天的美國
    據史書記載,在唐朝發展到鼎盛時期時,就有三千多個外國人在中國擔任文官,然而李世民在位的時候全國也就只有七千多個官員,所以稍稍比較就可以看出當時唐朝多麼的勇敢,竟然有將近一半的官員來自國外。其中就有一個是日本的使者,叫阿培仲麻呂,在十九歲時就已經到中國來學習漢族文化,還參加了科舉考試並順利當上了官,後來更是一路順暢,最後還當上了安南都護,這可是非常高的官職了。
  • 徐茂功之孫徐敬業造反,秦瓊和程咬金的後代為什麼不起兵相助?
    但是咱們今天說的是正史:既然一同出身於瓦崗軍,徐茂功的孫子徐敬業起兵造反的時候,為什麼不見秦瓊和程咬金的子孫起兵相助?在正史中,徐敬業起兵反唐的時候,秦瓊和程咬金的子孫在幹什麼?如果他們手中有兵權,最後可能幫助誰?
  • 漢武帝踞廁見衛青:西漢大將軍面對皇帝卑躬屈膝,實有難言之隱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關於衛青的好脾氣,倒也不是司馬遷的一面之詞,我們還可以找到別的旁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陰謀造反的淮南王劉安曾與幕僚伍被秘密商討對漢廷開戰的可能性以及具體的作戰計劃。其間,劉安專門向伍被詢問了孝武帝最有可能派出的戰場統帥——大將軍衛青的情況。
  • 清朝大臣獄中上書:陛下我要造反,皇帝卻說:愛卿你無罪
    大家知道,歷朝歷代的皇帝,對於造反向來是零容忍,但是在清朝,卻有這麼一位大臣,獄中上書:陛下我要造反,更離奇的是皇帝卻下旨:無罪釋放。是不是很離奇呀?這個離奇的像是發生在武俠小說裡的故事,就真實的發生在清朝,那個大臣我們都熟悉,納蘭明珠,納蘭容若的父親,七劍下天山裡面有他的故事,而那個皇帝,我們更熟悉,就是康熙大帝。這件離奇的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呢?
  • 《西遊記》裡,就是他唆使孫悟空造反,而且他的身份也非常神秘
    正經胡說,純屬娛樂孫悟空何等聰明,又有誰能唆使他造反呢?不得不說,這人很了不起。獨角鬼王眾猴見孫悟空穿上了代表帝王的赭黃袍,自然就理所當然的排班朝禮,像對待皇帝一樣對待他,孫悟空嘗到僭越的甜頭,自然很是開心,當場就加封鬼王為前部總督先鋒。
  • 鰲拜明知康熙對付他,手裡握有40萬重兵,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其實,鰲拜心裡也清楚,隨著康熙皇帝的不斷成長,以後定會想辦法對付他。最後的結局,想必大家都知道,鰲拜被康熙帝擒拿。那麼鰲拜手握重兵,為什麼不選擇在紫禁城造反呢?首先,造反有風險。鰲拜手中到底有沒有40萬重兵呢?這個數據的真實性有待考察。姑且,鰲拜手中真的握有40萬重兵,如果他想造反,又有多少人能夠聽命於他呢?要知道在八旗制度確立之後,各旗子弟向來都是只聽從旗主的命令。
  • 「四鐵御史」 何為「四鐵」?
    時任南京都察院監察御史馮恩以「天道遠,人道邇」,臧否各部尚書、侍郎,評騭大學士張孚敬、方獻夫和右都御史汪鋐三人,指出張孚敬是國家大業的彗星,方獻夫是朝廷中的彗星,汪鋐是鑽在皇帝心腹中的彗星,三星不除,官員不洽,民政難理,要想弭除災禍是不可能的;又兼仿範仲淹百官圖例,悉品諸大臣得失,措詞甚厲,冒犯龍顏,被嘉靖帝怒下詔獄,追究主使,拷撻幾死,最終判馮恩死刑。
  • 漢代爵制的創新:皇帝是爵位的賜予者,同時也是高爵位的擁有者
    但隨著秦末漢初大規模戰爭的結束,軍功爵制的客觀條件也消失了,漢代政府無節制地賜民爵使得民爵八級逐漸失去了行有價值和榮耀,對於平民階層來說,沒有了實惠,政府的賜爵行為也就沒有了吸引力,最後,"官重爵輕"的局面加重也就成為"李廣難封"的原因之一,同時也加重了漢代爵制的衰落。任人唯親的朝局和自身缺陷唐代詩人盧綸所作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 朱元璋的免死金牌為何不能免死,不是皇帝失信,而是上面有5個字
    那時,他啟動事變改變了皇朝歷史,應對後周皇帝柴氏一族,他賜她們丹書鐵卷,保佑柴氏子孫後代。在水滸傳中,柴進就是以祖先那邊承繼了那樣一物,他才那麼張狂和無所畏懼。由於前朝歷史時間的埋下伏筆,來到明代朱元璋,要想給元勳發丹書鐵卷的情況下,大家都十分的開心。那個時候,朱元璋一共給有功的大臣也有王室,發下去三十四個丹書鐵卷,總數之多讓人驚訝。
  • 作為順治皇帝遺詔選定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鰲拜,真的沒有造反嗎?
    歷史上鰲拜並沒有造反,不過他作為順治皇帝遺詔選定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結黨營私、居功自傲、大權獨攬,甚至擅殺大臣,其行為已經嚴重威脅到小皇帝康熙行使皇權,所以被少年康熙施計擒拿,最終死於囚禁之所。
  • 權臣怒懟皇帝:「朕朕朕,狗腳朕」!「陛下是要造反嗎」?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大亂世,一是晉之後的南北朝時期,二是唐之後的五代,在這兩個時期出現了很多個小政權,今天是皇帝,沒準明天就被斬首。軍閥權臣也是輩出,今天主要來講講一個可憐的皇帝孝靜帝元善見。於是乎北魏順利的分裂成了東魏(高歡主政),西魏(宇文泰主政)。元善見這個皇帝也當的是相當憋屈,高歡在時他也很有眼力勁,知道自己就是個傀儡,為了活命,主動對高歡示好要娶他的二女兒並立為皇后,有了這一層關係,雙方相處也勉強算得上融洽,做傀儡也有做傀儡的覺悟。
  • 他爺爺是開國元勳,父親造反被殺,據說他曾在韶山一帶避難隱居
    你家有練毛筆字的嗎?如果有,也許第一本字帖,是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的《九成宮醴泉銘》。此銘由唐朝名相魏徵撰文,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歐陽詢書寫,因九成宮發現甘泉,而稱頌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最後以「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言收筆。
  • 被奪爵或賜死,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有多「鐵」?
    滿清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封爵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因在戰爭中立下軍功而封爵,這稱為軍功封;另一種是因屬於皇帝的直系子孫而封爵,這叫做恩封。這些爵位,受封者的後代是可以承襲的。
  • 古代最牛將軍排行榜,李世民倒數第一,榜首禽獸不如
    康熙特意冊封允禵為「大將軍王」,領兵出徵青藏,從此古代最牛將軍封號又多出一個。平心而論,在康熙諸皇子中,懂軍事的寥寥無幾,允禵應算箇中翹楚,開赴前線後也是連連告捷,最終收復了西藏。與李世民的心態類似,允禵也打算將「大將軍王」作為衝擊皇位的跳板,只可惜康熙心中的人選本就不是他,否則不會在遲暮之年,送他離開千裡之外,並長達四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