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殺鰲拜!歷史的真相竟如此令人乍舌……

2021-01-10 歷史真相大揭秘

導讀:鰲拜是清朝順治、康熙年間的朝廷重臣,他還是滿清入關的第一猛將,有著萬夫不敵的能力,被稱為「滿清第一大勇士」。在順治皇帝死後,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擔任四大輔政大臣。

瓜爾佳·鰲拜,滿洲鑲黃旗人,出生武將之家的鰲拜,一個驍勇善戰而戰功赫赫的肌肉男,曾被努爾哈赤譽為「萬人敵」而位列五大臣之一。他出身名門,英勇善戰,跟隨皇太極東徵西戰,戰功赫赫。鰲拜所立戰功的主要有:皮島之戰,皇太極封鰲拜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後又擢升鰲拜為鑲黃旗護軍統領;松錦會戰,大敗軍大敗而潰。這次戰爭讓明王朝大勢已去,鰲拜的地位開始上升;關內之戰,清軍入關後,鰲拜率軍定燕京,徵湖廣,繼續追剿明軍和農民軍殘餘力量,為清王朝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1644年10月,他進攻西安的李自成軍,滅掉李自成軍主力。1646年又出徵四川,在南充大破張獻忠。可以說,滿清的天下是鰲拜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拼出來的,滿洲第一勇士的稱號實至名歸。

鰲拜對皇太極也是忠心耿耿,在皇太極死後,因為即位之事不惜得罪位高權重的多爾袞,最終爭來了順治帝即位。順治親政後,念鰲拜一直以來的忠心耿耿,對他極為器重。鰲拜也不負眾望,以至於在遺詔中將他列為輔政四大臣之一。隨後因為有了太大的權力,鰲拜開始膨脹,一開始還象徵性的徵求康熙的意見,後來完全不將還是孩子的康熙皇帝放在眼裡,同時也開始大搞黨爭,安排親信,嚴重影響了康熙的皇權。

鰲拜劇照

康熙五年,鰲拜依仗自己手中的權力,私自將京城周邊涿州、雄縣、大城、新安、河間、任邱、肅寧、容城等處之地劃歸正白旗所有,將通州、三河迤東、大路北邊至豐潤、水平周圍之地撥劃鑲黃旗,這就是清朝康熙初年轟動一時的「京畿圈地案」。事情發生之後,當時的大學士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堅決反對,上書朝廷請求停止圈地行為。鰲拜見三人不肯支持自己,竟然私下矯旨將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處死。鰲拜連殺三位朝廷重臣,竟然不向康熙皇帝上報,康熙知道後龍顏大怒,要求鰲拜親自進宮解釋此事。可是鰲拜卻藉口得病,不肯入宮。

康熙

康熙多次徵召未果後,決定親自前去鰲拜府上查看,看看鰲拜是不是真的得病。康熙皇帝帶著御前侍衛和幾個親信大臣,來到鰲拜的家中,得知他因病臥床不起後,康熙執意要入內查看。當康熙進入鰲拜的臥室後,身邊的御前侍衛發現鰲拜臉色有變,於是立刻上前擋住正要走到鰲拜床邊的康熙。御前侍衛走到鰲拜床前,一把掀開他的被子,結果看到鰲拜手中拿著一把寶刀。見到此種情況,康熙臨危不亂,立刻大笑解圍說道:「隨身帶刀是滿洲人的習慣,你們不用大驚小怪。」隨後康熙立刻帶人離開了鰲拜府中,回到紫禁城中。回到皇宮的康熙立刻以下象棋為藉口,將宰相索額圖召進宮中,商討捉拿鰲拜之事。

康熙與鰲拜劇照

幾天之後,康熙單獨召見鰲拜,準備智擒鰲拜當時為了設計捉拿鰲拜,從茶碗到椅子都做了手腳,賜給鰲拜的茶碗在沸水裡煮了一個時辰,椅子有一條腿是鋸斷的,然後簡單粘起來。並且皇上身邊的太監都換成了布庫。鰲拜一落坐,布庫便上來上茶。茶託是涼的,鰲拜端起茶託一拿茶碗便想撒手,可左邊坐著皇上,怎麼著也不能朝那扔,只得扔向另一邊,也正是斷椅子腿的那邊。這一使勁,椅子垮了,鰲拜栽倒在地。隨著剛才茶碗落地聲響,十幾個布庫衝上前來摁住鰲拜。

康熙皇帝站起身來,當面質問他們,你們都是我的親信,那你們到底是聽朕的,還是聽鰲拜的?眾人一致回答「獨畏皇上。」並宣布鰲拜的三十大罪狀。可就在這個時候,鰲拜站了起來掙脫了十幾個布庫站起來了,將上衣解開,露出滿身傷痕,責問康熙為何擅殺有功之臣。

大家請注意,這時候鰲拜是從始至終都沒有反抗的,和影視劇中的大大不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關乎著對鰲拜的定性,如果鰲拜要謀反,在當時大敗那些庫布,殺死康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鰲拜並沒有這麼做。而當康熙聽完之後也是心中有愧,將原本制定的處死改為終身幽禁。

康熙與鰲拜劇照

可見,鰲拜最終獲罪的原因,還是他結黨營私,阻礙了康熙皇權的集中,與皇帝的獨掌乾坤形成了強烈的矛盾,而不是他有叛逆篡位之嫌。如果鰲拜有謀反之罪,當時肯定就會對他處死,而且還會禍滅九族。從康熙的愧疚之處就可以看出來鰲拜並沒有謀反的跡象,並且康親王傑書等又列上鰲拜大罪三十,主張「大闢」並株連其家,但康熙皇帝並沒有應允,也說明了鰲拜罪不至死。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下旨善待鰲拜後人,在之前因為鰲拜的事情,他的家人都死的死,逃的逃。事情風頭一過,現在重新給予官職。但這時候的康熙並未給鰲拜平反,只是用用一種隱晦的方式表達對鰲拜的歉意。

十六歲的康熙皇帝機智地擒拿權臣鰲拜,掃除了他自己掌握朝政的一個大障礙。從此,他精力充沛地全力治理國家,開始了他傑出的政治生涯。

相關焦點

  • 康熙活捉鰲拜後,為什麼不殺了他?沒有鰲拜,康熙根本當不了皇帝
    歷史的第一頁是從互相猜忌、搞陰謀和耍手腕開始的。——米·左琴科(蘇)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107字,閱讀約3分鐘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輔政大臣鰲拜接到皇帝要召見他的旨意,於是照例去南書房拜見皇帝。參觀結束後,康熙皇帝下令給內侍們讓座、喝茶。
  • 康熙為什麼沒有殺鰲拜?鰲拜的自身實力,讓康熙放棄殺他
    提起康熙的名字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是非常熟悉的,在歷史當中他最為厲害的舉動就是戰勝了自己的勁敵鰲拜。畢竟當時康熙皇帝的年齡還是非常小的,能夠除掉鰲拜也有運氣的因素。不過康熙最終卻沒有殺死他,而是把他關進了一個牢房裡,等他自己老去。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康熙抓到鰲拜後下令斬殺,不料鰲拜脫下衣服後,康熙嘆著氣說:免死
    一提到鰲拜,大家腦海中浮現的或是擾亂朝政,殘暴狂妄的奸臣形象;或是被康熙設計擒拿,五花大綁的愚蠢形象。但其實歷史中真正的鰲拜,形象要豐滿得多。 年輕的鰲拜完全稱得上是一位英雄豪傑,他出身滿族貴族,鑲黃旗子弟。鰲拜幼年時就酷愛練武,十幾歲時就已經可以縱馬馳騁。
  • 被康熙恨透了的鰲拜,為什麼沒被康熙殺死?
    小時候啥也不懂,卻喜歡在放學後打開電視看《康熙王朝》,這部劇也確實成了諸多小夥伴們青春的回憶。其中讓小編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康熙皇帝與鰲拜之間的鬥爭,也在小編的心中留下了一個作惡多端,非常討厭的鰲拜的形象。但其實歷史上的鰲拜更多扮演的卻是國之功臣和護駕忠臣的形象,與我們在影視劇中認識到的鰲拜相去甚遠。
  •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是清朝一大忠臣,又為何被康熙除掉?相權之爭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確實是對大清王朝忠心耿耿,也沒有任何他謀反的證據。後來,康熙晚年的時候已經間接給他平反。乾隆時期又恢復了他所有的名譽。法律上的一個原則,就是"無罪推斷"。沒有發現犯罪的證據,就只能先判斷他無罪。既然沒有發現鰲拜有謀反的確鑿證據,就不能說鰲拜有罪。
  • 歷史上的鰲拜是個什麼樣的人,康熙擒拿鰲拜是否得到孝莊的支持?
    如果說她沒有萬全之策,那肯定不會讓康熙皇帝對鰲拜動手的。我覺的鰲拜的作用可能也只是孝莊太后給康熙的一塊磨刀石,鍛鍊康熙的能力而已。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英勇善戰,忠於皇室 鰲拜,出身將門之家,能力不凡,驍勇善戰。
  • 班布爾善是跟從鰲拜,康熙囚禁鰲拜,但為何一定要殺班布爾善?
    清朝純粹是中國歷史的倒退。整個劇情完全寫照於孝莊這個女人用心良苦,心機極細,她突出女性的雙重真正本事!康熙王朝的穩定接班孝莊功勞最大!換成一般人根本就沒有這個本事,歷史也就必須重寫!在皇族如此卑微,想造反奪位,斷不可行。實際鰲拜亦沒造反之心及行為,只因功高震主,必亡。
  • 鰲拜有沒有反心?康熙對鰲拜為何只擒不殺?當時鰲拜根本沒有反抗
    「智擒鰲拜」是少年天子康熙一項重要的功績,也是從這裡開始,康熙才算是正式掌權。即便當時康熙只有14歲,輔政大臣死的死,關的關,但是僅憑「智擒鰲拜」一事,足以讓朝野上下信服。當時康熙歷數鰲拜的三十大罪狀,條條都是罪大惡極,罪不容誅。但是最後,為什麼康熙只是將鰲拜關了起來,並沒有將他處死呢?縱觀鰲拜這幾十年,歷經三朝,到康熙這一代,究竟有沒有反心?
  • 鰲拜是誰?幼年康熙為何要殺他?
    說起鰲拜,可能對這個人的了解更多是在影視劇裡,《少年康熙》中的鰲拜也是極其囂張跋扈,畢竟影視劇裡的情節無法考證。有人會問:鰲拜乃三朝元老,為大清的建設和鞏固立下了漢馬功勞,年幼的康熙為何又要殺了他呢?帶著下面的問題仔細了解一下鰲拜就知道為何了。鰲拜是誰?
  •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是奸臣還是忠臣?讓康熙又愛又恨
    近年來,各種關於清代題材的歷史劇層出不窮,鰲拜在劇中大多數都是那種驕傲跋扈、貪婪不足的奸臣形象,鰲拜這個人物被大眾所熟知,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對象。在歷史上,鰲拜確實有其人,而且他在清朝初年還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鰲拜,他的面目究竟是怎樣的呢?
  • 康熙剷除鰲拜,其子雍正卻加封鰲拜為一等公爵,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鹿鼎記》,以及後來的同名影視作品中,有一段很是精彩的戲份,那就是權臣鰲拜囂張跋扈,14歲的康熙皇帝決心將他剷除,用一批練摔跤的太監將其制服,最後徹底幹掉鰲拜。因此,在現代人看來鰲拜是典型的奸臣,還要謀反。歷史上的鰲拜真的是如此麼?
  • 清朝權臣鰲拜被擒之後,為何沒有被殺?康熙到底在懼怕什麼?
    清朝作為封建王朝中的最後一個,因年代其距離現代比較近,歷史考究方面較為容易。所以被文學作者或是影視劇編劇作為題材,寫出很多的作品,搬上熒幕,雖然多數都以戲說為主,有些情節設計的較為誇張。但是這些歷史劇裡面的人物,很多也確實在歷史上真實存在。比如很多清朝電視劇裡面出現的權臣鰲拜,這個人就是真實存在的。
  • 少年侍衛助康熙擒鰲拜在真實歷史存在嗎?他們結局如何?
    其實歷史上跟隨康熙擒鰲拜的少年並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姓名,在史書中對於康熙擒鰲拜的記載極為簡單。康熙八年五月乙未,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之。於是有善撲營之制,以近臣領之。庚申,王大臣議鰲拜獄上,列陳大罪三十,請族誅。詔曰:「鰲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
  • 深挖歷史,還原真實的鰲拜,康熙整他究竟有沒有錯?
    鰲拜聽聞以後盛怒,逼迫著康熙處死三人,康熙雖然年幼但能分清是非於是直言拒絕了,而鰲拜竟膽大妄為到假傳聖旨,最終將三人絞死了。鰲拜與康熙對峙另外一件事就是,鰲拜輔政期間與另外一位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不合的事。鰲拜一直在找機會剷除蘇克薩哈,而蘇克薩哈自己也知道實力羸弱拼不過鰲拜,於是主動向康熙請辭,試圖拉著鰲拜同時退出朝政,把朝政的權利還給康熙。
  • 康熙抓住鰲拜後,判了殺頭,臨死前鰲拜使出一招,成功保住了性命
    在整個清朝歷史上,能夠被後世熟知的奸臣,恐怕只有鰲拜了。尤其是在武俠作品和影視作品的渲染下,鰲拜簡直壞到了極點。鰲拜出身於滿族牧民之家,據說從小特別擅長騎射,而且力大無窮。因此,跟隨皇太極打仗,立下許多汗馬功勞。
  • 康熙誅殺鰲拜究竟是對是錯?
    一提到鰲拜,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即便對於他的歷史不甚了解,但對於他的大名可謂是如雷貫耳。或許鰲拜本人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在過世三百多年後如此的出名,成為整個大清朝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當然了,他得感謝一系列的影視和文學作品將他的知名度空前提升,將他的形象深入人心。不過,他同時也得痛恨這些影視和文學作品,將他塑造成了一個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甚至意圖謀反的佞臣形象。
  • 鰲拜手握軍隊40餘萬,為什麼不早點反叛,還等著康熙抓了他!
    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他在歷史上在位時間是最長的,豐功偉績也比較多。康熙在位時,不僅平了三藩,收了臺灣,戰勝了沙俄,三徵準噶爾,聯絡著蒙古各部,還控制著東北大片土地。他還籠絡漢族人,善待西藏人等,簡直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然而,如此優秀的康熙也曾經有過一段艱難歲月。
  • 鰲拜謀權篡位,心懷不軌,康熙在捕獲鰲拜後卻免其死罪!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是清初著名的權臣,可以說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為大清國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鰲拜卻在晚年操握兵權並結黨營私,嚴重影響了康熙的統治。經過不斷一系列的抓捕,最後的鰲拜被康熙捕獲。然而按常理來說,對於這麼一個結黨營私,並且對自己的地位有些深深影響的人,康熙應該除之而後快,然而康熙在抓捕到鰲拜之後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囚禁起來,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認為康熙沒有殺鰲拜的原因是因為鰲拜在青年時期為大清朝立下了汗汗戰功。可以說,鰲拜為清初國家的統治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鰲拜被擒後,康熙僅將鰲拜拘禁,但為何卻治此人重罪?是他謀反?
    康熙六年七月初七,年僅十四歲的康熙正式親政,當時康熙在太和殿受賀,同時大赦天下。然而就在康熙親政僅十天後,鰲拜就給了康熙一個下馬威,他不顧康熙的不滿,擅殺同為輔政大臣,同時與鰲拜不在一個黨派之中的蘇克薩哈,而在數天後,鰲拜就與遏必隆一同進位一等公。
  • 歷史上最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鰲拜叛變?不存在的。我們不說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就看看鰲拜死後,康熙、雍正兩位皇帝是怎麼對待鰲拜的。鰲拜去世44年後,也就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這一年康熙六十壽辰,康熙覺得「自秦漢以降,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綿長,無如朕之久者」,便在暢春園舉辦千叟宴,邀請全國65歲以上年老者入京參加宴席。